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2018 Review



慢活以及了解宣教士之日常

今次是我第一次用Asia Miles換機票,我計畫了一次閒暇的九天旅行,有機會在梁牧那邊借宿幾宵,了解一下宣教士家庭是怎樣生活的。在那幾天當中,我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兩位牧者(能夠有一個同心的配偶互相配搭真好~),了解一下留學生的生活。若果要簡單描述的話,我會說宣教士的生活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浪漫--是甚麼東西驅使一個家庭放下在本地穩定的事奉,選擇到另一個國家重新發展,負起對留學生的福音工作?若果不是上帝的呼召,我實在不能想像為何他們要這樣做。若沒有對於福音的信以及對於上帝的順服,人根本沒有可能有力持久地留在異鄉奮鬥。另外,是次也是我首次獨自去旅行,能夠慢慢的在全州及台北漫步及坐下來作一些人生反思,實在太幸福了。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再去一次吧~~

花田默想

宣教、職場

今年終於上了當代宣教使命一科,有很多機會去反省宣教是甚麼。上課時老師提到教會弟兄姊姊往往很關心宣教士的個人需要,願意為他們付出不少。作為宣教士的她鼓勵我們不要只是愛宣教士,更要學習去愛宣教工場的羊。這使我想起自己對宣教士的態度,到底我有多著緊他們所服侍的人?不得不說,去年與本年到訪全州的經歷的確令我更明白遊子的感覺,也對當地的留學生有更大的憐憫。我想這也是相關學習的一個好的實踐吧。此外,這一科也拓展了我對於宣教的視野。屹立在亞公角的方舟之家不斷的向我發出微聲的呼喚和示範,讓我明白到教會的服侍不單止步於教會內的肢體,他們的見證與事蹟同樣也成為了大公教會的鼓勵,讓信徒群體緊記這群傷羊是我們的given neighbor.

另外,這一科同樣也迫使我正視職場--職場的本質、職場的挑戰以及職場與教會的關係。我從來沒想過會在此科思索這個課題,但是在閱讀萊特的《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一書時,我又不由自在的聯想起到相關的課題。隨住坊間對職場與信仰的關係越來越感興趣,我想我們也有必要對於這個課題有更深入的了解,不止是停留於使人信耶穌這一偏向個人層面的取態,也應該對於整個經濟理論、職場的人性與罪性等等有更多的探討,讓我們的信仰思考和實踐也進入到宏觀的世界。

CGST Dip CS 43 :傷羊的鄰舍
CGST Dip CS 48 :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與職場福音
CGST Dip CS 53 :方舟之家與普世宣教典範
CGST Dip CS 54 :在職人士可如何跨界成為殘疾群體的支援
初涉職場神學 2:職場無真心

教義神學(一) 

在今年夏天的sem break,我終於有時間停下來整理一下去年修讀神一時所記下的筆記。當我嘗試比對老師的筆記和自己的上課筆記時,我才驚覺自己所能夠吸引的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對很多課題都不是太熟悉。透過是次的整理,我有機會再次翻閱這一科的筆記,仔細思考一下自己所認知的神觀是怎樣的。受限於個人能力,未能記下太多再意義的教導。 不過,能夠這樣花時間重新研讀一次神一真的是一次很棒的經驗。

CGST Dip CS 42 :Holiness(III):Book review
CGST Dip CS 45 :超越時空的認信
CGST Dip CS 50 :信仰與神學思辨
CGST Dip CS 51 :「信錯」的異端
CGST Dip CS 52 :教義討論與社交媒體的爭端
CGST Dip CS 55 :神學思辨的旅途
 CGST Dip CS 56 :從舊約看啟示
CGST Dip CS 58 :從新約看啟示
 CGST Dip CS 59 :有關新舊約啟示的拾漏補遺

約伯記與創造神學 

上《約伯記》這科目的其中一個後遺症是會不斷想起那些受苦的面孔。好人為何會面對那些不易承受的傷?為何他人過得彷彿比他們還要快活?每當我想到上面提到的這些故事以及與受苦相關的課題,我的情緒也不期然會受到一點影響,或者這是擁有empathy而必須面對的反噬吧。面對日光之下不易理解的人生百態,真的要時常保持謙卑以及學習保持不論斷的心去與他者同行呢。另外,創造神學實在太博多精深,若我想繼續深入了解職場,我猜我也必須對此套神學有更多的反省。

CGST Dip CS 60 :受苦的面孔
CGST Dip CS 61 :受苦者的盼望
CGST Dip CS 62 :幾個閱讀約伯記的關鍵
CGST Dip CS 64 :對安慰者的反思
CGST Dip CS 65 :對一個整全者的苦難遭遇的反思

對於個人價值觀及靈性的反思

若以功利的角度去檢視,今年是「不事生產」的一年,但我不得不如此做--若不嘗試處理λ-DRIVE的問題,那如何繼續運用信念之力?經過一整年的安靜整理及數次的詳談後,我總算把某些感受想法整理好,稍稍明白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明白我放不低的是甚麼。

我曾經以為明白到「真理」的我們會更加容易面對世界的各種挑戰,但此刻的我卻發現原來「我們」這一個字原來並不能真確的描述我們的關係及結連。若是如此,那到底我們的關係和我與invisble church的眾位先賢的關係有何分別?此外,當我嘗試一步一步的走向真實,我才明白到個體、信仰群體與上帝三者的互動是如斯複雜。若果了解到希特勒當初也是有一個宏大的理想去振興日耳漫民族的話,我們實在很難把「好人」、「好心」及「好結果」三者視之為一個線性必然關係。我們固然希望好人存好心會得出好結果,但好人存好心也有極大的可能得出壞結果--可能是因為性格限制、志大才疏、資源不足、知識有限等等。若是如此,這就能很好的解釋我為何會有失望的感受以及對理想和理實的落差了。這一種負面感受甚至使我覺得我需要暫時擱置我一直以來的理想……我想重新想一下我的執念為何。

在修讀約伯記時,我在做功課的過程中彷彿身歷其境的與上帝進行了一場辯論。不過最後上帝又籍住祂對約伯的回答回覆了我--這真是一個只有上帝才能給出的屈機答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那麼,該如何走下去?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當中,我在一次崇拜的過程中有一個深刻的反省,就是不要只是專注於應對內心的問號,也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因為身、心、靈是互為影響的。在本年我重抬了游泳的習慣,我發覺這是值得持之以恆的事。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解憂雜貨店

浪矢爺爺​:

謝謝你帶給我一個難忘的晚上。 是次舞台劇最令我感動的是整套劇的核心信息--盼望(特別體現於松岡克郎的故事)。在劇中,每個個體都努力去做當下能作的最佳決定。雖然他們在那刻並不知道這行動會帶來甚麼結果,但是他們仍然盡全力去做。這一個主題與Rogue One 近乎一致--都是對盼望的可能性的一種詮釋。這絕對是對我的一個重大鼓勵,提醒我不要輕言放棄那些我認為重要的事物與價值,那怕我不清楚最終事情的結果為何,那怕我不知道是否還值得堅持下去。

另一方面我會想,若有機會作一次煩惱資詢,到底我會對你說甚麼??我猜應該是對於一些我所堅持的信念的懷疑和掙扎吧---到底我所堅持的是少數人的"理想",還是一些值得推而廣之的事物?

---------------------------------------------


《重生》 Reborn
作曲:On仔/作詞:Oscar/編曲:小彤
主唱:陳琳欣 feat. 梁仲恆

盪過去 緩緩盪過去 流入俗世顛簸之旅
在曠野內得到幾次躊躇 遇過幾次瑣碎散聚
日曆一撕 無辦法退

盪過去 無期盪過去 長途路遠要找堡壘
或你最後火舌中給粉碎 就算未能拾到根據
計着錯 算着對 不對

無法從痛苦之中折返
無法爬過峭壁跟雪山
喘氣間 掙扎間 轉身看怎會只得嗟嘆
誰亦也是這樣 沿路看風雨漫漫

無法盤算要轉幾個彎
唯有陶醉於景色變幻
唯求留下證明 曾呼吸過這一剎
沒有給你揀 沒有給我揀
但無悔是有 這天 一刻的冀盼

別去了 遙遙別去了 靈魂未碎似光普照
在遠處為失喪的心治療 令我這夜也可因你
繼續喊 繼續笑 心跳

無法從痛苦之中折返
無法爬過峭壁跟雪山
喘氣間 掙扎間 轉身看怎會只得嗟嘆
誰亦也是這樣 沿路看風雨漫漫

無法盤算要轉幾個彎
唯有陶醉於景色變幻
唯求留下證明 曾呼吸過這一剎
沒有給你揀 沒有給我揀
但無悔是有 這天 一刻的冀盼

明明曾用心改變 但世道不變
也要 盡力氣撐起多半遍
你教我實踐

期盼能與你相擁瞬間

期盼從痛苦之中折返(偏偏找不到方法)
期盼爬過峭壁跟雪山(沉重步履間)
喘氣嗎 掙扎嗎 衝不過總會有些心淡
唯獨最後最後 留下闕歌也浪漫

誰要盤算會轉幾個彎(期待明天可驚嘆)
全意陶醉於景色變幻
唯求留下證明 人呼吸時光有限
沒有給你揀(給你揀)
沒有給我揀(給我揀)
但無悔是有 這天 一刻的冀盼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舊紙條.仍未有答案的課題




我已遺忘了一年前在「更新我 HEART」職火營為何要寫下這些反思事項,不過這些課題似乎仍是我需要繼續深思的東西呢。這一年似乎已經處理了部份,不過還是有很多東西尚未有答案..........
  • 我的名字
  • 即或不然...... (與召命相關)
  • 知性、感性、靈性互相配搭認識上主
  • 如何擁抱日光之下的限制作主門徒
  • 怎樣保持開放性,容讓自己心意能更新變化,而非單單固執死守過往賴以成功的信條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CGST Dip CS 65 :對一個整全者的苦難遭遇的反思



本文將參照約伯的經歷,嘗試從創造神學的角度討論信徒在面對苦難時可以如何面對。在討論之先,我認為我們需要處理一個問題。到底一個義人面對苦難的經歷對於我們是否有參考價值?若「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即約伯)完全正直,敬畏 神,遠離惡事」,那麼我們又何必仿效約伯?首先,義人並不是指一個人從來不犯罪,而是他會向神陳明自己的錯並獻上赦罪祭,因此上帝算他為無罪,故約伯並不是一個從來不會犯罪的人。此外,我們可以參考經文時可以得知約伯在面對苦難及三位朋友的質詢時是對天庭上所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的,只有約伯記的讀者知道。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觀察,就是約伯是在不知道上帝怎樣評價自己時作出自身面對苦難的回應。若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約伯的經歷就有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了。(註: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將不會討論因為自身或他人犯罪而導致的事件,會把苦難定義為超越人力所能控制的事件,如天災。)

按照楊醫對於全書的分段,三位朋友分別就受造物的整全(四至十四章)、創造秩序的整全(十五至廿一章)及造物主的整全(廿二至廿六章)三個角度批判約伯。本文將會試從這三個角度去分析我們有甚麼值得借鏡之處。


堅持受造物的整全
我們要去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怎樣在苦難時看待自己。不少人在面對苦難時往往會怪罪自己或別人,認為是受造物的行為決定導致事情發生。這樣的想法偏向以道德的角度審視自己或別人,試圖找出導致苦難發生的錯事。這一種做法非常普遍,但這並不是理想的做法,因為人根本無法斷定何謂事故的「第一因」:是他咋天所下的決定?還是某人三年前的某句說話?若無人能斷定「第一因」,根本就不可能說是誰人的錯。此外,這一種做法只會使受苦者不斷尋找一個應該被怪罪的個體,而這企圖會嚴重影響受害者與身邊的人之間的關係。面對人力不能控制的苦難時, 更好的做法是接受這事與一切人無關,無人需要為此事負上責任。在約伯記當中,約伯多次向三位朋友堅持自己的整全--這苦難與我無關,不是我的行為導致這些事的出現。與之相反的是三位朋友反而多次嘗試為約伯找出可能得罪神的原因,更力勸約伯及早認罪,這無疑是極大的對比。


堅持創造秩序及造物主的整全
除了怪罪自己或他人之外,另一個常見的做法是怪罪上帝,認為是上帝令自己弄至如斯田地。這一種想法認為上帝應該保守信祂的人一生順順利利,人生滿有福氣。不過按照創造神學有關禮物的觀念,神決定了禮物的內容,收禮物者並無權利決定上帝要送出甚麼禮物。而按照創世記第一及第二章,福禍、生死等全都是禮物的一部份--神給予它們合法存在的地位。現代人重視自己擁有甚麼,想要得到更多之餘,不想失去任何已到手的事物。創世記作者提醒讀者上帝的心意並非如此,祂看重的是怎樣分(上下水、光暗等),怎樣才算是分得好 (即神看著是好的)。上帝並沒有打算創造一個只有福氣恩典而沒有苦難災禍的世界,祂允許這一切各按其時出現,難怪傳道者這樣評價日光之下的世界:「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那麼,到底約伯如何堅持造物主的整全?在經文當中,約伯多次用法庭的術語要求與神對質,在十三章18-22節特別明顯:
我已陳明我的案,知道自己有義。有誰與我爭論,我就情願緘默不言,氣絕而亡。惟有兩件不要向我施行,我就不躲開你的面:就是把你的手縮回,遠離我身,又不使你的驚惶威嚇我。這樣,你呼叫,我就回答;或是讓我說話,你回答我。
約伯的取態非常清晰,他把他所知的都說出來,並發誓表明自己所說的屬實。然後他要求造物主回答他/與他對質,告訴他為何會遇到這樣的遭遇。縱然苦難好像是上帝弄出來的,但約伯仍然堅持以上帝為自己的神,仍然相信祂會為此向他作出解釋,這一種堅持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苦難,不少人選擇相信是上帝有錯,因而選擇不再相信祂。約伯的行動向我們示範了另一條出路,就是要求神給予答案之餘(當然,神並不一定會回答我們的問題)仍然相信視上帝為自己的主,仍然對祂保持敬畏。此外,約伯縱然面對苦難,他並沒有選擇行放縱之路,仍然堅持遠離惡事,盡力去守道德秩序/律法的要求。這一種取態需要受苦者在內心苦楚時仍然對神抱有盼望,故仍然選擇行看上帝看為好的行為。而這一個取態是約伯記作者所稱許的。

此外,約伯記第三章當中曾出現約伯在情緒低落時咒詛上帝所設立的創造秩序的經文。約伯記作者在此處向讀者提出一個挑戰:到底不咒詛神但咒詛祂的秩序是否可取?而神又是否接納人在苦難時作出此情緒化的表達?不咒詛神但卻咒詛祂的秩序看似取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約伯在不怪罪造物主以及不怪罪自己(堅持受造物的整全)的情況所能作出的最佳選項。我認為約伯的想法值得我們去反思,一方面他堅持自己的整全,認為自己不是導致苦難的因由;另一方面他因著對上帝的認識及與祂的關係而沒有選擇離棄祂另信別神。因此我認為把問題歸咎於創造秩序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不過,約伯的取態亦使我們需要回答一個重要的課題:作為受造物的我們對於創造秩序的認識有多深入?到底是這個秩序出現了問題,還是我們尚未清楚明白這秩序的特質,以致認為是這秩序出現了問題?

從三位朋友的言論,我們可以當知他們對於創造秩序的理解是含糊不清的--並沒有對道德秩序、功能秩序及道德秩序的區分--他們在言談間往往混用這三者,視它們為同一概念。將它們混為一談有一個危機,就是誤解了人在三個秩序當中所能擔當的角色。按創世記的記載,人有份於參與功能秩序(發揮神所給予人的功能)以及道德秩序(分辨善惡),但聖經從來沒有提到人有任何資格去掌控物質秩序--這是專屬於造物主的領域,是人所不能明白的範疇。值得留意是約伯與三位朋友的對話中多次提到物質秩序,反映了他們並不是完全不曉得,但這一層次的明暸又似乎未能幫助他們明白苦難以及神的心意。

在最後一段,我想對本文作出總結。面對無法解釋的苦難,人能夠做的事情實在非常有限。除了避免怪罪任何人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在苦難當中堅持創造秩序及造物主的整全,不要企圖否定上帝在個人生命的位置。至高者與祂所定的創造秩序比人所能理解的更為浩瀚,人的理性並不能全然明白。或者我們閱讀了約伯記後會以為自己能在往後有足夠力量面對苦難,不過這並不是真實的,我們仍有機會在苦難中沉溺在傷痛中,陷於自責或對神失去信心。最後僅以約伯記智慧篇的叮嚀作為對每一個可能處於苦難當中的人的提醒:「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


延伸閱讀:創造神學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13 : 智慧文學及日光之下的神學
日光之下的神學:創造神學
日光之下的神學:創造神學 2 

CGST Dip CS 60 :受苦的面孔
CGST Dip CS 61 :受苦者的盼望
CGST Dip CS 62 :幾個閱讀約伯記的關鍵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CGST Dip CS 64 :對安慰者的反思



在整卷約伯記中,除了起首以及結尾有提到天庭的對話以及神與約伯的對話之外,大部份對話都是屬於三位朋友與約伯的對談。三位朋友的陪伴與安慰本是一件美事,但當約伯忍不住表達了一些自己因受苦而引致的負面思緒時1,三位朋友就忍不住開始發表他們各人的想法,亦為約伯記內數次針對整全的辯論展開序幕。本文將嘗試從輔導的角度分析作為安慰者的三位朋友怎樣不自覺地傷害約伯這合受苦者,並會提出個人對安慰者的一些反思。

首先,我認為我們必須對三位朋友的陪伴給予肯定。經文提到三人在聽到約伯的遭遇之後,就從本處去約伯那裡。三人能夠暫時放下自己所忙碌的事情前往陪伴面對困苦的朋友,這是值得我們欣賞及學習的。他們的舉動提醒我們生活縱然非常忙碌,但仍然需要在有需要時放下這些東西,專心一致地陪伴我們所重視的人面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此外,經文提到三人在看見約伯後放聲大哭,與他一同坐在地上七天七夜。這個行徑反映了他們很重視約伯,會因為他的慘況而哀傷。雖然三人在往後的經文中不約而同的一起質疑約伯的整全,但我們仍然要肯定他們對約伯的重視以及關心。

在往後的段落我將會嘗試指出三位朋友的安慰出現了甚麼問題。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三位接受不了約伯的悲慘遭遇以及其情緒化言論。葛琳卡指出「關懷者容易常犯的錯誤是自以為知道對方需要甚麼,就按自己所認為的替對方安排,卻忘記問困擾者最想得到的甚麼。」2。我認為三位朋友的言行反映他們也不自覺的犯了這個錯。當約伯發言展現自己咒詛生命以及渴望求死後,三位都忍不住發言,試圖為約伯所經歷的種種作出解釋,分別從創造神學的三個秩序討論約伯為何會有這樣的經歷。面臨苦難的人往往會表達求死的意欲,這是非常普遍的,並不代表這是受苦者真實的內心想法。可惜的是,三位朋友似乎並不明白這種情緒化的表達,反而將之視為一個邏輯思考問題,試圖提供答案予約伯去解決他的困難。這樣的反應會讓受苦者感到不被聆聽及不被接納3,自己在他人眼中彷彿只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而非一個面臨傷痛的人。

此外,我認為三位朋友的另一個問題是涉及安慰者常會遇到的情況:現況與個人認知不相符。三位朋友來自不同的地方,各自擁有一套對於神的理解。由於約伯的經歷超越了他們對於神的理解,因此他們只能按照原有的信仰框架試圖作出看似合理的解釋——以利法沿用以東人的神觀念勸籲約伯要與神和好,要重新與祂建立良好關係;比勒達則沿用阿拉伯人的智慧勸約伯要悔改,不要再作任何會得罪神的事;而瑣法則從神學角度論證神是不會錯的,因此問題必定是與約伯有關。三人的解釋符合舊約的信仰觀,但並非所有的評論也是全然正確的,這可見諸於上帝作為評判對於約伯與三位朋友的評語4。我認為他們的評論建基於一個假設,就是神的作為是必定不會錯的,因此必定是由於約伯的過失或他的作為令神不高興而招致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思路使他們不惜貶低約伯的整全以達致為上帝作為辯護此目的,卻沒有付出足夠的心力去了解約伯的感受、處境以及他的想法。這一種取態同樣也是一種對受苦者的拒絕,容易導致受苦者感到不被明白,因而對同行者的建議產生反感和抗拒。5

再者,我認為他們的言論亦反映了一個可能性,就是他們在情感上以及理智上接受不了約伯是無故受害的。若果他們認同約伯果真是無緣無故受害的話,那同樣意味他們三人也同樣有機會無故地遭受與約伯相近的遭遇。因此三位朋友不接受這一個可能的解釋,選擇將約伯的經歷歸咎於他過去曾經做了得罪神的事情,因而蒙受這個不好的結果。縱然約伯多次向他們表示自己信守律法及沒有得罪神,他們仍不為所動,甚至警告約伯如繼續作為惡人的話會面臨甚麼後果,勸他承認自己的罪,盡快悔改。6我認為這一種心態似是葛琳卡所言的兩種心理防衛機制——投射及否定7——的複合體,為的是要抒解自己因看到約伯遭遇而出現的內在恐懼,安慰自己並不會遇到他一般的經歷。這一種機制「幫助人去面對變幻莫測的世界……幫助人繼續生存下去。」8,但這一種機制同樣有機會使安慰者採用不合宜的方式去合理化受苦者的經歷及妖魔化受苦者過往的言行。

在簡單的討論三位朋友作為安慰者的不足後,我打算在文章的結尾部份提出我對輔導者的反思。我認為我們都是負傷的治療者9——已經得到一定的醫治又持續受苦,所遇到的苦難已有蛻變卻未完全超越10。正因為我們都經歷過一些傷痛,因此我們明白生命的複雜性以及了解同行需要理性與感性的投入。當受苦者陷於情緒的低谷,他會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被眾多的情緒所困擾。我們不需要在受苦者尚未平伏其情緒時就從理性的角度提供各種見解或神學上對該苦難的可能解釋,這些行徑很大可能會傷害受苦者。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展現同理心,讓對方感到被接納,進而能慢慢的整合和表達內在的情緒,最終達致察覺自我內在的治療者,從而自我作出改變以及從負面情緒中回復過來11。這個過程可能反反復復,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因為每個人的情緒與感受是獨特的,安慰者需要有足夠的耐性去陪伴受苦者,不須定義何時是平伏心情的最後期限。此外,安慰者必須敏感於作出安慰時的言行,避免刺激受苦者的情緒或對其造成二次傷害。這不但涉及言談間的用字,更要求我們克制自己,避免為苦難作不必要的解釋或為上帝強行作辯護,因為沈默及無言以對比強行解釋更能安慰別人——我們並非帶著答案而來,而是來到受苦者身邊一起經歷這段不易過的時間。最後,我想指出安慰者必須念茲在茲一個重要的確信:全能的上主一直察看全地,對世上一切的事情擁有最高的主權。安慰者固然要盡其本份去做好力能所及的安慰角色,但同時亦要確信上帝的主權和心意比人更高,相信上帝對於受苦者有其獨得的心意。當安慰者已遵從了功能秩序及道德秩序所要求的以後,就不必為受苦者的情緒起伏或情況好壞負全責,要「等候耶和華,……,也仰望他的話。」12。我相信這一個確信能幫助安慰者成為一個健康的同行者,有界線地與他者共渡生命中的憂怒哀樂。




1 伯三1-26
2 葛琳卡,《情緒四重奏: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 香港:基道出版社,2007),頁197
3 葛琳卡,《情緒四重奏: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頁140
4 伯四十二7
5 葛琳卡,《情緒四重奏: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頁202
6 伯廿二23
7 葛琳卡,《情緒四重奏: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頁87-90
8 葛琳卡,《情緒四重奏: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頁90
9 區祥江,《成長與塑造——輔導員持續得力之道》(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17),頁30
10 區祥江,《成長與塑造——輔導員持續得力之道》,頁35
11 區祥江,《成長與塑造——輔導員持續得力之道》,頁37-40
12 詩一三零5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CGST Dip CS 63 :同行28 credit的好同學




讀dip cs 要修三十個credit,而呢位同學同我一齊讀左廿八個credit... 
Rebecca,謝謝你呢三年半以來的同行、接納與信任呢!
好開心可以一齊讀書,行山,去camp,
同埋最重要既--彼此分享~~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初涉職場神學 2:職場無真心


在介紹活動之前,我想簡介一下我想認知的職場神學。職場神學是一套針對職場處境的應用神學。甚麼是職場?工作的本質或意義為何?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先,我們必須明白一個實況,就是當代的社會文化、經濟運作體系等不斷向我們灌輸某一套的工作理念,而這些理念與我們的信仰並不是完全兼容的。因此,我們需要不斷面對理想(聖經中對工作的觀念)與現實的落差,思索兩者的差異並思考實現理想/減少兩者差異的可能方法。

此外,現時的工作流程與制度讓每個人的工作都與他人密不可分,沒有人能在脫離集體的情況下工作。每個個體都參與在群體性的運作當中(如物流供應鍵的上下游廠商),因為不同個體或公司的互動而獲益、受害。亦即是說我們對職場的思考沒有可能單單思索個人怎樣實踐信仰,同樣必須考慮集體性參與所帶來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如資源分配、制度公義等。

作為實踐神學的一部份,職場神學並未完全成型尚需要各行各業的信徒提供其經驗及見聞,讓信仰群體不斷在實踐與反省的過程中修正觀念以及繼續踐行下去。不但如此,職場神學的建構需要我們有更廣闊的視野--不止看到自己在工作崗位的處境,也需要看到現時的宏觀環境的得失,如經濟制度怎樣扭曲了工作的本質及人的尊嚴。若非如此,那我們的信仰反思將會不斷被壓縮於個體反思這一領域,卻對“banality of evil”或被罪者等涉及群體的觀念視若無睹。

是次活動我們將會作一嘗試,由堂會內的兩位姊姊分享她們於職場中所面對的事,並對當中的經歷作信仰反省。兩位的經歷並不是想傳授甚麼職場必勝秘訣,而是想邀請你進入兩位的故事當中,與她們一起反思基督徒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事: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翁,你會作甚麼取態?你的信仰怎樣影響你作出這樣的決定?誠意邀請你在本週六晚上一起參與這次的分享。

報名link在此:
https://goo.gl/CdYmk5

初涉職場神學系列
初涉職場神學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假如不是有信仰 3 -- 功利、自由與美德



好像很久沒有寫過這個題目--如果沒有信仰,我對某方面的價值會是如何構成?之前曾經寫過性以及族群(中港關係),今次想記下另一項: 對於對錯或正義的討論--功利、自由與美德。

有時當談到工作酸辛時會聽到有些朋友埋怨自己的工時很長,工作很忙。有時我會想,到底選工作是否也包揀選伴隨該工種而來的工作要求及性質(ie 上司或同事的好壞不在討論之列)?若我選取了一份待遇較好的工作因而要付上更多時間心力於工作上,那豈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嗎?那為何一方面選這份工作,另一方面又卻諸多埋怨?反過來看,有些人選擇一份較輕省的工作,然後接受伴隨而來的較低薪。那他們又是否應該埋怨自己為何沒有理想的高薪水?每一個選擇也有其好壞,每一個人都要為其選擇付上代價。當我聽這些埋怨時,「自由」這一價值取態的原則就會佔據我的腦海,以致我很難去耐心聆聽他人的工作辛酸,甚至是很想去質問對方。 有人會說雖然他選擇了這條路,但他也可以向身邊朋友訴苦吧。我認同人人都有訴苦的權利,不過若是如此的話,那他的苦又有何特別?豈不是眾多要上班的朋友的煩惱差不多?當然,若某君是因為一些特殊處境而被迫選擇某些非人的工作,我會比較能夠接納其辛酸。

我之所以想提出上一段的疑惑是因為我發覺一直以來我都是「自由」的支持者--人要為其自由作出的決定負責,不必也不值得可憐。但另一方面,我又覺得自己的思路極度受信仰影響--偏向以「美德」的角度去看事物。亦即是說我的思考經常在兩邊搖擺,使我有極大的煩惱。我明白事實上人類並不是那麼自由,總是會受到眾多前塵往事/前人之因等限制個人選擇,不能以自由之名無視這些東西帶來的影響。不過我又接受不了把一切都歸因於環境,彷彿自己不用付上任何責任似的。不過,到底人自何時開始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要為決定負多大程度的責任?這又是另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


功利、自由、美德,孰主正義?
https://ol.mingpao.com/php/cultureleisure3.php?nodeid=1462213225656&subcate=culture&issue=20160503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玩命



對一個娛樂圈明星來說,花數百萬買一件物品可能只係「碎銀」,因為這筆消費只佔他一年收入的百分之一。 那麼...你願意花畢生的勞動成果去幫一個人或委身於天國事業嗎?

我的生命當中存在很多玩命的人,他們對上帝/對他者的厚愛,實在是我難以明白的。
謝謝你們向我示範信仰生命的真實。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CGST Dip CS 62 :幾個閱讀約伯記的關鍵


臨近十一月中,差不多要為最後一份約伯記功課做準備了,我想在此處記下一些約伯記當中值得深思的要點,作為該份功課的一些預備功夫。

文體及值得嘗試的解讀角度

約伯記作為智慧文學的一部份,理所當然的具體智慧文學的一些特色:充滿難解的謎語,邀請讀者參與其中去思考該些課題並作出個人的回應。作者刻意在全書的多個關鍵位置使用具多個可能性解釋的原文字詞,迫使每一個讀者及翻譯者作出個人的詮釋:為何選擇這樣解讀?這一種的寫法亦導致每人對於約伯的人生難題有不同的理解及解讀,眾讀者未必能得出一個標準答案。

雖然如此,我們仍可以嘗試用以下的切入點去理解上帝、約伯及三個朋友的思路:到底約伯的遭遇是由三者中的那一個導致的?為甚麼會這樣認為?這樣的判斷會帶來甚麼可能的問題?

  • 造物主 
  • 創造的設計或秩序 
  • 受造者(人)

魔鬼對於約伯的質疑

在經卷的開首,上帝得意揚揚的向撒但及神的眾子介紹約伯,並給他極高的評價:「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 神,遠離惡事」 。經文並沒有提到撒但對此評價有任何反駁,只是提到撒但認為「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若「你(神)且伸手傷他的骨頭和他的肉,他必當面棄掉你」。亦即是說在經卷起首作者已經定下基調,就是約伯的一切遭遇都與他所作的事無關,並非因為他違背了任何舊約律法或做了甚麼事得罪上帝。當然,撒但的這個問題亦是全書的核心,作者透過四十二章經文詢問我們怎樣看待以下數個課題,對此有甚麼意見。

  • 約伯(人)與神的關係是建基於甚麼?約伯為何著緊與神的關係?
  • 約伯(人)要失去甚麼/多少東西才不再算是完全人?
  • 約伯當真是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 (詮:這需要以原文解讀,因為在原文中有些用字有多重解釋,和合本只是採用了某一解法)
  • 上帝為何著緊與約伯的關係?為何大大賜福給他?
那麼,「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是甚麼意思?一般的解讀會視三者為並列關係,即「約伯是一個完全正直的人、敬畏神的人、遠離惡事的人」。然而,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可能性去解讀此句。在希伯來文當中往往會以“B”及“C”去解釋“A,亦即是說可以這樣去理解這一句:「約伯完全正直--敬畏神及遠離惡事」。若我們接受這個理解的話,那即是說作者認為正直的兩大要素為敬畏神及遠離惡事,而約伯在這兩方面都毫無瑕疵(註:楊醫曾在其著作中用相同的方式解讀「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這句話,若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參考他的著作)。不過,這一個基調亦使讀者有極大的困擾。若如經上所說世上「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的話,我們根本稱不上義人,那麼我們為甚麼要閱讀約伯記?我想這個問題會是我欲在功課當中回答的其中一部份內容。

三個朋友

我認為這三個朋友一直被歷代的讀者所低估,認為他們只是集中於炮轟約伯的言行並非如約伯所想的那麼完美。若我們以相同的看法去看這三個朋友的話,那將忽略了作者的刻意安排--三人分別代表了以東人的智慧、阿拉伯人的智慧以及傳統對神學的理解。在全書近廿二章經文當中,三人分別以物質秩序、功能秩序及道德秩序三方面批判約伯的言行舉止及向他作出建議。雖然上帝最終作出裁決,認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所說的毫無價值可言。若我們細心查看三人的言論的話,我們或許會發覺一驚人之處,就是他們對世事的理解有極高的水平,當中不少概念與我們對人生的思考方向相當接近。而當我們聆聽別人的苦情時,我們很多時也會採用與他們相近的思路,如認為別人有今日之果是源於昔日的因,必定是人對某事上做得不對,故落得如此下場。因此,若我們欲明白到底作者想借三個朋友之口向讀者發出甚麼挑戰,我們必須明白他們的思路以及對約伯批判的根據。

ps 暫時只是想到這麼多,就此打住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不識金庸是金庸

對我來說,他一直是金庸而非查良鏞。也幸好如此,我對他的理解永遠停留在他所建構的古代中國武俠世界當中。除了啟發我閱讀的小學中文老師外,他應該算是我的啟蒙者,使我愛上了文字,也愛上了閱讀。
當我所喜歡的黃易、金庸都相繼離世,還有誰會繼續寫與武俠相關的書?
-------------
https://aukalun.blogspot.com/2018/11/blog-post_13.html

吳靄儀開宗明義說:「查良鏞不是大俠,但大家因為查良鏞寫了這些武俠小說,都覺得他是一個大俠。」但無疑《明報》初開辦時的吸引力,正源於金庸武俠小說的名聲,令讀者群增加,也吸引一群知識分子加入《明報》。
然而,吳靄儀認為,查良鏞正正因為金庸的魅力而付出代價:查良鏞的政治主張惹起反彈,也在自己創辦的《明報》碰壁,原因是他遇上了一批金庸迷:「他們認同金庸小說,是因為當中的情操、意境,你養大了一班人,個個都迷戀你的英雄理想,你忽然說我是韋小寶,大家非常失落。」「《明報》上下,都中了金庸武俠小說毒,我們一個二個都好有理想……」「一方面你培養了一班很有理想的人,作為你的大擁躉,但你的現實政治令這些人大失所望。」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價值取態的思考 : 雙螺旋結構?



  • 傳統 vs 創新
  • 謹慎 vs 冒險
  • 群體 vs 個體
  • 經驗 vs 自身嘗試
  • 先思考後行動 vs 邊行動邊思考


最近間中會談到上述的這些問題 (這些議題應該算是歷久不衰的討論內容吧),我發覺其實真的沒有任何一種角度能完全勝過相反的角度。舉個例子,到底人生應該是由別人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去決定自己的路向,還是選擇以自己的人生去經歷那些事情? 有人會說既然前人已經歷過某些事情,某程度上數據已足以讓我們做某事後可能會得到的結果,那我們豈不應該鑑古知今? (阿寶表示......)。但又會有人認為別人的經驗不能完全作為參考,認為倚靠他者的經驗會使自己的人生失卻很多重要經歷,因此傾向自己親身去經驗,然後再在過程中調整行動方向。

我曾經中學時以及半個月前就上述的議題與不同的人討論。雖然時地人都完全不同,但是正反雙方所持的論點卻驚人的相似。這使我有一個反思,就是其實根本無法在辯論中得出甚麼是"真理",我只能做到明白正反雙方的看法 (好處/限制等等),然後堅持自己所靠信的價值。我明白最安全的論述是持"中庸之道",認為真相是處於兩者之間的某一點(卻不清楚指出即是那一點)。這一種論述看似無懈可擊,但這真的是最貼近真理的論述嗎?楊醫曾提過真理往往是一體兩面,由兩種看似對立的東西所組成,但我實在未能完全明白。會不會有一個可能,其實真理是好像DNA一般的雙螺旋結構而非某一中間點?若是雙螺旋結構的話,那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何這些討論歷久不衰---因為兩者都算是部分的真理,但又未能完全解釋一切情況。

不過,若是考慮自己的人生抉擇的話,又是否可以不傾軋一面? 又或者是到底是否存在雙螺旋式取態?而這又算不算是 "case by case" 的變種?真是一個不懂回答的問題.....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不可或缺的教會 10 : 定義的問題




是次讀Dip CS的過程中未有機會修讀"教會論"此一屬於教義神學的內容,實為憾事。在回顧過往幾年的信仰生活時,我發覺有這個領域不斷出現新的衝擊,但我卻尚未找到一個合宜的答案。僅在此記下我的一些疑問及問題,期盼在畢業後花時間去尋找答案。

處境
自大學時期開始,我的信仰圈子開始出現了不同類型的基督教組織,如學生基督徒組織、敬拜服事團隊、神學院等等。他們並不視自己為一間教會,但他們的活動卻有不少與一般堂會所做的接近 (如營會、服侍、敬拜、信息、信仰知識的裝備等)。此外,不少組織皆有牧師參與在團隊當中而非只是作為顧問的角色。再者,我在學習過程中有機會聽到少許有關visible church 及invisible church的討論,使我對於何謂教會有一定的疑惑,我發覺基督的身體似乎比我一直所想像的更寬廣。我開始發覺,堂會似乎只是教會的一部份。而這個發現亦使我面對很大的煩惱......

問題
  1. 到底如何區分機構、堂會、差會、神學院等等? 它們與教會的關係是怎樣的? 
  2. 堂會以外的機構似乎是為了專門應對某一特定目的而誕生,但隨住時間過去,不少機構的資源已變得十分豐富。當某基督教組織已有足夠的資源施行堂會的各項活動 (如水禮、聖餐、敬拜、講道、團契、服侍),那它是否可以被視為一間堂會?為何可以或不可以?
  3. 基督徒理所當然的是教會的一員,那麼他們與機構、堂會、差會、神學院等等的關係又應該如何理解? 是否只是"case by case"去獨立處理就可以了?是否有一些理念可供參考?











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死線的動力





沒有功課/緣故,好像沒甚麼動力認真鑽研一本書;
但當有了一個理由(及死線),又會覺得沒有時間好好反思當中的內容。
真是矛盾啊......

btw 如果呢一科既理論與實踐不是在某時某地同時發生那就好了。

#邊個先係救贖者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CGST Dip CS 61 :受苦者的盼望



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詩篇62:5)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馬書 15:13)
盼望係指hope of the hopeless。人之所以不明白盼望或與信心混為一談,原因是我們不明白盼望的特質:絕望。尚未到絕望的人根本不需要盼望,因為他尚有可倚仗的人或事物。既然尚有出路,又何需要期盼一個可能性的出現?盼望是指對結果的期盼,當人已到了最艱難的絕境時,他已經不知道還可以有甚麼出路。在這樣的處境中我們才會明白盼望一詞的終極含義:在表面看來一切都是沒有希望可言,但我仍然期盼將來有可能會有轉機;與此同時,我也不能確定到底那轉機是否會出現--若我們預先已知道結果,那並不是盼望,也用不著盼望。 
惟願我的言語現在寫上, 都記錄在書上; 用鐵筆鐫刻, 用鉛灌在磐石上,直存到永遠。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 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我這皮肉滅絕之後, 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約伯記19:23-26)
當約伯發覺再沒有任何個體(無論是神,人或者自己)能夠為他承擔ga'al 的職份時,他感到全然無助,但他仍然有一份盼望,就是最終會有一個救贖者(原文不一定是解救贖主)為他所受的苦以及朋友的指責討回公道,那怕到時候他已經死去。這一種盼望實在是一種極強的執念,雖然別人不能理解他的處境而上帝又看似在此時保持沉默,他仍然相信未來會有轉機,而他也不知道這怎樣可能發生。有些時候我們很快就會以永恆的盼望去解釋一切都會過去,卻無視了生者需要的是在日光之下的安慰與盼望。這或許是為何我們難以明白甚麼是「落地」的傷痛,直到我們也親身體會到。

「所以現在常存的有信、望、愛這三樣」,相對來說望是看似最不用明白的。我也不知道何人會想明白這一種盼望,我也深願我們不需明白這種盼望也能過生活。但對那些需要的人來說,來自上主的盼望確實是他在困難時唯一的倚靠,只能專注等候上帝的垂憐幫助。

註:約伯認為自己是無罪的 (而這也得到上帝的確認),但卻不明不白的受到苦難。因此他認為上帝有份於使他受苦。而按照經文第一至第二章的上文下理,約伯的理解是正確的。對於上帝為何有份使人受苦這個課題,我會稍後才寫。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60 :受苦的面孔



上《約伯記》這科目的其中一個後遺症是會不斷想起那些受苦的面孔。好人為何會面對那些不易承受的傷?為何他人過得彷彿比他們還要快活?有一位睿智的人曾說過人不但從上帝手裡得福,同樣也從上帝手裡受禍。只是面對那些略顯疲憊與憂傷的面孔,我實在不敢說這些話--某些說話並不適合在這時候去說。

在生命的路途上,實在有太多的未知數不是人可以去控制。當人以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日程甚至是生涯規劃,一次地鐵故障已足以打亂所有人的上班schedule。同樣的,對於複雜的生命,我們又有何知識或權柄去說我們力足以掌控或者是已經完全明白?上帝予人的分、自身的情緒、原生家庭、另一半的一切、他者對自己所施加的影響……實在複雜得一塌糊塗。

有人會說永恆的盼望足夠幫助人面對那些苦,我並不是完全認同。眼望永恆固然是重要的,但這並不足以幫助人面對眼前那些彷彿崇山峻嶺一般的困難。若要別人接受這一種盼望然後繼續「向前看」,那只是滿足了我的欲望--拒絕與他休戚與共,只是想盡快逃離那種令自己難受的氣氛。我會說,永恆的盼望並不應該用作model answer,而應該有另一種意義。

那麼,出路在何方?我不想太快就去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花多一點時間去想一想。苦難這課題並非一個model answer足以道盡,而是需要停留在當中慢慢品味,然後再找出路--雖然那種苦並非像咖啡一般那麼吸引。每當我想到上面提到的這些故事以及與受苦相關的課題,我的情緒也不期然會受到一點影響,或者這是擁有empathy而必須面對的反噬吧。幸好鄭恩地剛剛發佈了新曲,讓我得以在苦中有一點甜。能夠一邊聆聽美妙的歌聲一邊思考這沉重的課題,應該是我在勞碌中享福的一種方式吧~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尚待回答的問題:整理一些重要的回憶


到那日,我必定要回頭重看這件事以及為它賦予一個意義。
只是,我現在還是不太想去理會它……

回憶一件對我十分重要的事情
1. 這件事令我有甚麼感覺?
2. 它令我動搖了甚麼信念?
3. 它怎樣影響我的自我價值?它怎樣影響我與周遭的人的關係?
4. 從這事我發現了甚麼?對自己有甚麼認識?我有沒有建立一個更高的信念來理解整件事?
5. 整件事對我有甚麼意義?
6. 經過這件事,今天的我有甚麼成長?
  • 自我價值
  • 面對生命無常與痛苦的能力
  • 對生命意義、盼望的情況
  • 愛人的能力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23 :同儕輔導技巧



我對輔導的興趣源於青少年時期的個人經歷,本文將會分享兩次的經驗怎樣從正面及負面推動我去了解輔導這一領域的知識及技巧。在中四時,自己曾因為一些感情事宜而煩惱,不但心情低落,亦令自己失去上教會的意欲。當時的我不願意回教會崇拜,只是喜歡在小組與弟兄姊妹見面。那時的其中一位導師時常在聚會完結後聽我訴苦,又鼓勵我把這些憂愁向天父陳明。經過約半年的同行後,我成功的脫離了那種狀態,不再受那負面思緒所困擾。與此同時,我亦重拾對信仰的熱誠,重新投入教會生活當中。在導師身上我學懂了甚麼是無條件的聆聽。對一個受傷者而言,當時最需要的並不是金句式的教導又或者是甚麼大道理,而是同行者那份無條件的關懷。雖然那導師未必懂得太多輔導的技巧,但她那份專注的傾聽使我能在當時坦然的表達自己的內心狀況,細訴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在談完正面的經驗後,我想提及一段負面的經歷。(因涉及私人事件,從略 

在分別闡述兩件對我生命有很大影響的事宜後,我想談談這兩年事怎樣影響我看個人關顧,亦略談自己對於輔導的看法。首先,我明白了聆聽本身已經是對受傷者所呈現的接納。自智能手機興起,各種資訊,廣告,電話通知等不斷干擾人的生活,使人時刻都面臨資訊過載。這個情況使人漸逐失去專注聆聽他人傾訴心事的能力,也使受傷者難以找到一個合宜的對象和時機去訴說自己的煩惱。以上的經歷使我緊記自己要持續努力的盡心聆聽他者的故事,讓對方感受到被接納的感覺,以致能安心的揭示及處理自己的心事。此外,自己的負面經歷亦使我明白到若自己只是從當事人外面的立場了解他的世界,那很大機會破壞二人之間的關係及信任,使溝通失效,甚至使對方不再願意向自己傾訴。

最後我想談一下自己怎樣看信仰在輔導的位置。我相信基督信仰理應在輔導中佔一關鍵位置,因為人所面對的問題往往涉及身體,心靈以及靈性三者,不能亦不應只處理其中一部分,卻忽略其餘部分。《成長與塑造:輔導員持續得力之道》一書提到基督徒身份與輔導員的身份是不能分割的,輔導工作除了是一份專業工作外,也是輔導者對信仰的回應。我相信作者此一想法同樣也是對基督徒同儕輔導者的一個提醒。當我們有機會接觸受傷者時,我們同樣需要以合宜的心態,輔導技巧及神學知識去與對方同行,幫助對方在困難中看到那永恆的盼望。此外,歷代信徒寫下不少著作提及自己怎樣面對內心幽暗處以及基督信仰怎樣幫助他人走出憂慮,這些都是絕佳材料,幫助我們更明白他者生命中的掙扎與愁緒,懂得怎樣與他同行。此外,盧雲在《記憶的治療者》一書提到基督徒作為治療者幫助別人重整對過往的記憶,進而藉着記憶鼓勵別人繼續往前走。我認為這觀念同樣可應用在基督徒同儕輔導者上,當我們透過聆聽及具同理心的回應,我們就能幫助對方整理自己的感受和記憶,引導他在明白自己的思緒及價值觀後走出傷悲,重新過正常的生活。作為一個基督徒,我認為我們應該繼續努力整合信仰與及輔導技巧,用之在與弟兄姊妹或未信者同行,幫助身邊的人看見人生的盼望。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無效的聆聽 4 : 身體、心與靈的健康



幾個月前有機會修讀一科有關輔導的延伸課程。是次的課程對我來說沒什麼特別,因為所教的東西與以前從書本所認知的相差不大。不過,我想在此特別記低一個特別的反思,就是有關身心靈三者的關係。

課程其中一個功課是要我們閱讀一本有關輔導的書籍。當中最吸引我的並非有關聆聽或同理心的講論,而是作者對於身體健康的看重。作者在書中表示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就不會有健康的心靈與靈性,因此他在進行輔導時往往會詢問對方的運動習慣及身體情況。這對我來說是由於當頭棒喝。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但是敬神,對一切的事都有益處,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

一直以來,我都看重有關心靈或靈性的事,選擇在工餘的時候看書、上課、退省等等,沒有花太多時間於身體的操練。「操練身體,益處還少」,這並不是說操練身體毫無價值,而是要提醒人敬畏神的重要之處。反過來說,若我只是操練靈性但卻不重視身體的健康,那同樣是不可取的。

在得出這個反思後,我嘗試於每星期放工後都抽一晚時間游泳。在運動的過程中不止身體有操練,也在與其他泳者的互動當中有一些反省。留待下次再寫一點吧~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CGST Dip CS 59 :有關新舊約啟示的拾漏補遺



本文將記錄一些有關啟示的討論題目,篇幅會較短。

1. 聖靈在啟示當中扮演甚麼角色?

然而我將真情告訴你們,我去是於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就差他來。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為罪,是因他們不信我;為義,是因我往父那裡去,你們就不再見我;為審判,是因這世界的王受了審判。
 在啟示此一課題當中,不會說聖父或聖靈是啟示的一個形式。而在教義神學的世界當中,我們會說聖子耶穌取成肉身來到世間是啟示的其中一個形式--聖父啟動了整個救贖,而聖靈則擔當了perfection的角色,幫助我們掌握明白耶穌的啟示以及叫世人知罪,知道人需要福音 (有需要的話可參考Holiness一書當中作者有關三一神的用字描述)。若用另一個較神學的表述方式,我們可以說"The Holy Spirit works in the history; but only the son becomes history"。聖靈的確在歷史當中工作,但真正成為歷史的是聖子。


2. 既然已有新約的啟示,那麼我們是否還需要舊約的啟示?

我們對於「新」「舊」這兩個字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令我們對「舊約」及「新約」有不恰當的前設,認為新比舊好、新的可以取代舊的等等。在初代教會時期,有一位叫馬吉安的人亦有類似的看法(參12),認為既然已經有新約的啟示,那舊約的經卷再沒有規範性的地位。經過深入討論後,初期教會確立舊約三十九卷書在基督信仰群體當中的地位,仍屬正典的一部份。事實上,若我們除去舊約,我們幾乎不能理解新約的啟示 (如耶穌多次的引經據典又或者是希伯來書對於獻祭的詮釋)。新約的作者沒有否定舊約,更多次在舊約的基礎之上建立新約時代的神學觀。

不過,我們亦需要坦白承認新舊約之間的關係及結連仍然是一個很難處理的課題:歷代猶太人所守的舊約律例、典章也是上帝的啟示,他們所信的並非任何別的異教。從猶太人的角度來看,他們一直都在信奉的與基督信仰群體所信奉的一模一樣,他們所遵守的也是上帝的教導。這個課題甚至複雜到令初期教會需要召開耶路撒冷會議去討論此事。這個課題亦令「福音傳回耶路撒冷運動」一事上面對一個困難--以色列人信耶穌後應否仍然行割禮及其他潔淨禮儀這些以色列先祖以來一直所守的東西?對比早期的保羅在加拉太書的論述及他在羅馬書的論述,可見晚期的保羅在此事上的看法有所改變。可惜的是他在死前未有機會再寫下其他書信就此事有更多的談論。


教義神學(一)筆記
CGST Dip CS 45 :超越時空的認信
CGST Dip CS 50 :信仰與神學思辨
CGST Dip CS 51 :「信錯」的異端
CGST Dip CS 52 :教義討論與社交媒體的爭端
CGST Dip CS 55 :神學思辨的旅途
CGST Dip CS 56 :從舊約看啟示
CGST Dip CS 58 :從新約看啟示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CGST Dip CS 58 :從新約看啟示



上文提要
當基督徒談到啟示這概念,其實是在討論上帝向人呈現自己的存在及本性這一活動的本質。人類作為一有限制的認知主體,如何得知關乎神的事情?另外,人能得知道多少有關神的事情? 這是神學試圖討論的其中一個主要課題。

新約作者挪用及吸收了舊約對啟示的理解之餘,他們又有一共同的洞見:耶穌道成肉身(Person of Jesus Christ) 成為神向人啟示的重要方式。在福音書中,耶穌部分的宣講呼應了一直以來的先知傳統,祂除了用以賽亞書去解釋祂的使命之外,亦多次如舊約先知般宣講悔改的信息。而在當時,不少民眾亦視耶穌為一位先知,從以下的經文可見一斑:
耶穌到了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說:“人說我人子是誰?” 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
耶穌沿用了先知向人宣講的內容與型式,但祂的某些做法卻又超越先知和拉比的一貫做法。馬太福音有關登山寶訓的記載反映了作者視耶穌為新的摩西,向世人頒布天國的律法。另外,耶穌的行為亦實現了摩西在申命記十八章十八節的應許:「我(耶和華)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然而,耶穌所行的一部分亦反映了祂與過往的先知有所不同。在登山寶訓,祂並非引述舊約的字句或引述「耶和華如此說」,而是訴諸自己的權威:「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這一種做法對於當時的人是異常具顛覆性的,過往從來沒有先知敢於作這樣的宣稱。再者,耶穌曾向眾人宣稱人子是安息日的主,更曾宣稱祂是了解上帝的唯一途徑 (unique knowledge of God):「父啊,天地的主……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在約翰福音,道成了肉身的記載被新約學者視為作者對於創世記第一章的再詮釋:上帝的話語取成肉身來到人的當中,即父懷裡的獨生子(即上帝生命深處的說話)來到世上把父神的心意向人表明出來。除此之外,耶穌在約翰福音的七個「我是…」亦呼應了上帝在出埃及記的自稱。(註:耶穌的宣稱迫使初期教會的信徒處理一個重要的課題:耶穌是誰?這個話題會留待討論三一神觀時才處理。)

在保羅書信,保羅用話語、見證、神的揭示、大好的信息、宣講、奧秘等不同的字詞去表達上帝的啟示。以下經文是一些個很好的例子:

惟有 神能照我所傳的福音,和所講的耶穌基督,並照永古隱藏不言的奧祕,堅固你們的心。這奧秘如今顯明出來,而且按著永生 神的命,藉眾先知的書指示萬國的民,使他們信服真道。 
我照 神為你們所賜我的職分作了教會的執事,要把 神的道理傳得全備。 這道理就是歷世歷代所隱藏的奧秘,但如今向他的聖徒顯明了。神願意叫他們知道,這奧秘在外邦人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就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

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 神裡的奧秘,是如何安排的,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 神百般的智慧。這是照 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

保羅指出上帝有一計劃在不斷進行中,而這計劃是神在萬古以前己經一早定下的,並非臨時制定的。這計劃的揭示形式是透過耶誕基督的降生、死亡及復活而實現出來。保羅多次強調自己是外邦人的使徒,指出這奧秘不只是揭示予以色列人,更會傳到外邦人及萬國萬民。而且,舊約的律例典章及上帝一直的教訓都因為耶穌而被帶到一個新的階段:人向耶穌基督的信靠已經表現了他們向上帝的順服。保羅期望將來有一更加全備的揭示在主再來時向人呈現,需要人耐心等候這將來的啟示。

與保羅書信不同,希伯來書的收信人為猶太人信徒。此書信指出耶穌基督出現這一事件與以色列人歷世歷代的信仰不能分割的連結。「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他是 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 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作者清楚指出耶穌的出現向世人顯明祂過往向列祖與先知所曉諭的信息。作者不單將耶穌與舊約的揭示連在一起,亦指出耶穌所反映的榮耀遠超過以往各種啟示的型式。作者指出耶穌超越舊約祭司的等次,去到人世問實行祭司的職事。耶穌的一次獻祭已把所有阻隔人與神之間的事物都解決,不需在以往有另外的祭。

從上述的經文可見,如人要了解新約的啟示,必須以舊約的啟示會依歸去理解。此外,舊約有關啟示的原則同樣亦可以應用新約啟示當中。不過,新約啟示高度集中於耶穌的降生,死亡,復活,工作,教導等,視耶穌為最高的啟示形式,有高度的排他性。

拾漏補遺(to be continued)
聖靈在整個啟示的課題當中扮演甚麼角色?
既然已有新約的啟示,那麼我們是否還需要舊約的啟示?
etc…


教義神學(一)筆記
CGST Dip CS 45 :超越時空的認信
CGST Dip CS 50 :信仰與神學思辨
CGST Dip CS 51 :「信錯」的異端
CGST Dip CS 52 :教義討論與社交媒體的爭端
CGST Dip CS 55 :神學思辨的旅途
CGST Dip CS 56 :從舊約看啟示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CGST Dip CS 57 :最後的開學禮













今年是year 4了,謹記下Dip CS最後一次的開學崇拜的內容作記念。

2015:願感動我們的靈加倍地感動你們
2016:要我為你做甚麼?
2017:五塊光滑石子 ​
2018:文明背後的血與記號 ​

-----------------------------------------------

離開伊甸後的下一站是......阿當後代的繁衍

經文結構

今次的經文由一扇形結構所組成:
  • 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便說:「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創四1)
  • 血案經過 (創四3-16)
  • 該隱與妻子同房,他妻子就懷孕,生了以諾。該隱建造了一座城,就按着他兒子的名,將那城叫作以諾。(創四17)


之後的18-22節是該家族往後的子孫資料:
  • 該隱:第一個建城的人
  • 雅八:住帳棚、牧養牲畜之人的祖師
  • 猶八: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
  • 土八該隱:銅匠、鐵匠的祖師
從這些資料可見,這個家族可以說是以色列文明的創始者。在其他文明,文明的開拓者往往被視為聖君、英雄、半神等。但是創世記的作者並沒有這樣神化這個家族,反倒以極大篇幅記錄了這家族當中所發生的一單謀殺案。

聖經學者指出聖經有關此血案的記載與阿當,夏娃的犯罪過程有非常相似之處:
  • 神問人(加害者/受害者)在哪裡
  • 神問犯罪者做了甚麼事
  • 人/地因該事而受了咒詛
  • 犯罪者被趕離原來的對方
此後罪就伏在文明門前,人類社會從此不斷面對罪的威脅。到底此事件反映了那些罪?此外,到底上帝在此困局提供了甚麼出路?

文明的夢魘1:Envy 忌恨

此段經文顯示了文明開始出現分工:牧羊、種地。由於勞動成果及際遇不同,因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張力。而這張力竟然發生在最神聖的場境:獻祭。對基督徒來說,這也是一個提醒,就是罪同樣會出現在我們視之為神聖的場所。

  • 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
  • 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
歷代的解經者都試圖解釋為何上帝看中/看不中某人的供物。不過,作者並沒有作出任何價值判斷;沒有試圖解釋上帝看中或看不中的原因。若我們試圖作出解釋,豈不是同樣的落入比較當中?而這正正是該隱所落入的挑戰:與他人比較

你得,不等如我失。可惜人往往不是如此理性,往往會視你得為我失--我的失敗/慘況是因為你的成功,是你一手做成的。在WW1 德國戰敗後,德國軍隊有一傳言,認為德國之所以戰敗是因為後方有猶太人做手腳及拖後腿。有一個人名叫Adolf Hitler相信了此見解,最終引發了WW2的猶太人大屠殺。這段歷史提醒了我們忌恨所帶來的恐怖後果。

 

文明的夢魘2:Irresponsibility 卸責

  • 耶和華對該隱說:「你兄弟亞伯在哪裏?」
  • 耶和華說:「你做了甚麼事呢?」
上帝的這兩條問題迫使人反思自己的處境&自己與其地上兄弟的關係,令他要作出回應。該隱的回應是一反問句,以下是另一譯本的翻譯:「難道我是我兄弟的看守者嗎?」。看守者是牧者的意思,該隱反問上帝他豈是那看守「看守者的人」。另外,該隱的回應也有另一個潛在意思:上帝你才是亞伯的牧者,他的事與我何干?

在今日既資本主義世界,人類可以用更文明的方式卸責:與我唔關。全球化下的血汗工廠正是一個好例子: 我只需付費購買並享用血汗工人的產出,不知道也不需知道工人的處境及其所受的壓迫。罪沒有離開文明,只是以另一種方式隱藏起來。

 

文明的夢魘3:Alienation 異化

該隱聽完刑罰後,他的反應與其父母犯罪後的反應不同:
該隱對耶和華說:「我的刑罰太重,過於我所能當的。你如今趕逐我離開這地,以致不見你面。我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凡遇見我的必殺我。」(聖經.和合本, 創世記 4:13-14)
該隱清楚知道往後自己將再沒有安身立命之處,因為外面的人很可能會為亞伯報仇。該隱的殺人罪使其面對一個無法停止的連鎖反應:別人可能會在任何時刻任何地方向其報復。他從此的生命不再像以往一樣,不再像一個人。更有甚者,這一種彼此殺害很大可能會延及後代,導致一代又一代的仇殺。亦即是說該隱所犯的罪使他自己面對異化的結果。在歷史上,南非的黑人與白人間的恩恩怨怨也導致了異化。圖圖大主教的著作指出不單止黑人面對此處境,當地的白人亦無法倖免,同樣落入輪流成為阿伯該隱的異化處境。


結語:人類文明的希望

那麼,人類文明的希望在哪裡?甚麼是基督信仰群體在地上的責任?是否只視「這世界非我家」?
  • 耶和華對他說:「凡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和合本)
  • 耶和華對該隱說:「絕不會這樣,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新譯本)
和合本並沒有翻譯出上帝回覆的重點: 「絕不會這樣。」神並非按人犯的罪去懲罰,反而是給該隱立了一個記號,要他人放棄報復。因為這上帝的記號,該隱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成家立室、建城,有眾多後代等。

那麼,該隱建城是否代表了他信不過上帝的保護?聖經作者並沒有就此事作出任何判斷,只是在記下此事後接著記下該隱七個子孫的名字。這種處理明顯與與巴別塔事件不同。而七個子孫明顯也是作者的刻意做法:指出該隱在犯罪後仍然有上帝的福氣,而以色列的文明仍由此家族繼續發展下去。


創世記指出任何文明都受到罪的威脅,但文明仍然有上帝的記號,有恰如其份的位置。人類要擺脫對文明的盲目崇拜,但也不要全面否定文明的價值。信徒既要對文明作出批判,但也要守護文明: 需要勇氣與忍耐,在各時代不斷摸索新的出路。最後,我們更要緊記另一個血的記號所帶來的盼望:

新約的中保耶穌,以及所灑的血。這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
=====================================

後記

我認為怎樣在文明當中作神的見證及摸索新的出路是每一個聽到這篇道的神學生,也是每一個信徒的責任。聖經往往指出了上帝重視的價值或心意,卻甚少為每一個選擇/處境提供指定答案。聽道後,我想這就輪到聽道者去作出回應了---仔細思考、尋找可能性,然後作出自己的判斷及行出來。因為,我們才來最認識我們所處的處境的人。




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Walking with a limp 4 : 揭示與隱藏

我一向都很少在fb 告訴別人自己寫了甚麼新的文章。一方面是因為我一向寫文的目的是自娛而非獲得別人的注視;另一方面是我擔心被別人看到我表達的內心世界和深入的情緒。我期盼在此處記下一些內心的掙扎與想法,記低自己成長的一些痕跡。

在去年暑假,我嘗試作出改變--把自己在課堂所學習的寫成文章放到網上,與他人分享我在學習當中的得著及深刻見解。是次的嘗試收到了別人不錯的評價,他們都頗欣賞我所寫的東西。而當我檢視最近主動分享的數十篇文章,我發覺我所寫的往往是一些經文分析或理性思辨的文章,較少寫有關自己內心世界的文字。就算寫,也是採取「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以隱晦的用字作有限度的揭示,刻意不詳細道出。而當我閱讀另一半在網上的分享,我發覺她的做法截然不同:完整的將自己最近的經歷、想法、矛盾、感受等一一道盡,將自己願意披露的都一一寫出來。

我覺得這種分別非常有趣,也讓我發覺了一些自己的改變:我比以往更懂得怎樣揭示自己的想法;但從另一角度看,我又比以往更懂得埋藏內心世界。我到現在還清楚記得昔日我放下一切誡心防範揭露自己感受的那個情境---那個經歷令我不太願意在他人面對完全放下心防去分享。我傾向提及不會觸及紅線範圍的心事,避免再次受到不必要的傷。亦即是說我傾向限定一個"manageable"的分享範疇-- 避免觸及某些內心情感。關心人的人不一定是一個合適的聆聽對象,因此隱藏未嘗不是一個保護自己的方式。或許成長就是要學習聆聽自己及與內裡的自己真誠對話的過程--了解自己的感受、想法源由及分辨做法的好壞。那麼,我在往後仍會坦然揭示那些未經處理的raw emotion嗎?我也不知道.....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花田默想







這是天父世界,我們側耳靜聽,
宇宙唱歌,四圍響應,星辰作樂同聲。
這是天父世界,我心滿有安寧,
花草樹木,穹蒼碧海,述說天父奇能!

這是天父世界,群鳥歡唱齊鳴,
清晨明亮,百花美麗,證明創造精深。
這是天父世界,祂愛普及萬千,
風吹草聲,知祂經過,隨處能聽祂言。

這是天父世界,叫我不可遺忘,
黑暗勢力雖然猖狂,天父卻仍作王。
這是天父世界,我心不必憂傷,
天父是王,宇宙同唱,祂治萬國萬方。

==================================

原本是打算到全羅北道的一個花田觀賞,到達時才發覺花田的花已被鏟掉了。 在觀看這片泥田時,我突然想起上面的這首詩歌。雖然此處彷彿空無一物,但我仍能看到這就是天父世界,使我在有些愁緒時仍能得到安慰。謹以數張圖片作為記念。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愛與衝突 : 講道與聽道





以下的習作試圖以過度自信效應去解釋為何聽道者與講道者各自都認為自己對講道/上帝的話語有較佳的理解。

信仰群體一直都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就是到底該如何理解聖經的教導並將之應用到自己的個人生命以及生活當中。受不同的宗派以及教會傳統教導所影響,歷代信徒對如何理解上帝的教導都各自地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看法,如按字面意思理解經文或按照宗派的傳統理解經文含意。講道作為教會每星期向會眾宣講上帝話語的平台,自然會成為焦點所在,人人都會期待聽到牧者於該星期以甚麼內容教導及提醒會眾。現時教會崇拜時段內的講道大都由受過講道訓練的傳道人和牧師所負責,然而我們不時會聽到信徒表達對講道的不滿,認為講員所說的並不適切信徒的需要。本文將會以此為例子分析過度自信效應會如何加劇教會內發生的衝突。

在我們討論以上的例子之先,我們需要明白到講員以及會眾都有機會高估自己判斷的準確性。而下文將會嘗試從兩者的角度分析過度自信效應的成因和影響。現時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信徒與日俱增,當中亦有不少人曾就講神學院或機構所舉辦的神學課程。整體知識水平的提升令會眾對講道的要求不斷提高,不會像昔日般盲目服從權威的說話,會自行評價當中的內容是否合乎個人對聖經的理解及是否貼近現時社會的情況。此外,會眾來自不同的行業以及擁有各式各樣的人生經驗,或許會因而深信自己建基於個人經驗的看法比講員的理解更加優勝,認為自己的一套見解更符合實際情況。再者,對講道內容有要求的會眾一般都對自己的研經能力有相當的自信,認為自己對經文的理解及反思有一定水平,因此才會對講道作出評價。


對講員而言,過度自信或許是因為他肆業於著名神學院,因而對自己所受的神學訓練深具信心,認為自己所懂得的神學知識比其他人豐富,足以預備出高水平的講章。另外,若該講員一直於該教會服侍及有多年講道經驗的話,他有很大的機會認為自己非常了解教會內發生的事情及整體會友的光景,因而斷定自己所預備的講章必定能夠適切會眾的需要,幫助他們整理個人生命或應對現時的情況。不得不提的是,牧者這一角色亦可能是造成過度自信的一個重要成因。一直以來我們對牧者的理解是他們是蒙神所召去服侍教會的。這樣的身份或許會令牧者覺得自己是代表神去說話,因而認為自己所說的必定蒙神喜悅以及能夠造就其他生命。

由於會眾以及講員都認為自己所懂得的世事以及神學知識比對方豐富,因此雙方有機會發生衝突,就當中內容是否合適而發生爭執。而由於雙方都對自己的見識懷有極高的自信,因而有機會否定對方的觀點,認為自己所想的比對方的更為恰當。

--------

一直想把自己在year 2 時上的“衝突:預防與處理”科當中所聽到的寫出來。
不過最近的心神一直放了在神一的筆記上面,未知何時才輪到這科。
暫時先把這一份習作放出來吧~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56 :從舊約看啟示



當基督徒談到啟示這概念,其實是在討論上帝向人呈現自己的存在及本性這一活動的本質。人類作為一有限制的認知主體,如何得知關乎神的事情?另外,人能得知道多少有關神的事情? 這是神學試圖討論的其中一個主要課題。

當我們查看聖經,會發覺聖經沒有任何一卷專門討論啟示的書卷。新舊約時期的人物活在一個啟示的現實當中,聖經作者所關注的是「神向人啟示」此一事實,而非啟示的本質或型式。聖經的記載作為見證提供了有關上帝啟示的一些基本素材,讓以後的信仰群體有參照物去繼續認識此一課題。

在舊約時代,各經卷間中都提到上帝向人呈現祂自己的方式,如火燒的荊棘、以天使/神人的方式顯現等。此外,神亦會以不同方式向人揭示自己的心意,如透過異夢、掣籤、烏陵土明、通靈等等。上述的這些方式在當時的近東是非常普遍的,並非以色列所獨有。雖然古代近東文化都有描述相似的神明啟示方式,但我們必須留意當中的重大差異: 舊約聖經作者並無興趣了解或討論如何獲得神明啟示和當中的技巧 (與之相比,近東有各類文獻記載如何判別啟示及相關的技巧)。舉例而言,我們知道烏陵土明與神的啟示相關,但聖經並沒有片言隻字留給後人參考該如何運用它。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相關討論一直被刻意壓抑--以色列人被禁止嘗試透過掌控這些知識/技巧去獲得上帝的啟迪或支配上帝。各經卷大都強調「等候耶和華」此一中心思想: 啟示是由上帝發起,人不能控制或誘發啟示的出現。此外,各經卷的記載反映出上帝直接說話(The Word of God)的地位遠遠超乎異夢或掣籤等等的地位。雖然神也會用直接說話以外的方式啟示自己,但份量絕對及不上三一神直接的啟示。在以下的段落,我們將檢視律法書、先知書及聖卷的部份經文,看看各經卷的作者怎樣理解啟示。


 


律法書
創世記
上帝的話語為整個救恩歷史展開序幕
「起初神創造天地。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族本鄉的事件也是由神直接向亞伯拉罕說話。

出埃及記
神在埃及的救贖源於祂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上帝呼召摩西時也是以話語指導他。摩西從上帝聽到指示,教導他如何與法老交手及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上帝提供了回應的方式,摩西只是跟從上帝的指示。

西乃之約:當以色列人在西乃山願意成為上帝的子民,上帝先與他們立約,然後頒布十誡及律法,教導他們怎樣作祂的百姓。
先知書
列王紀
在先知書,整個歷史是以「王是否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 」為框架去書寫,以律法書作為判別對錯的準則。早期的先知的確有「出神,收到神喻」的經歷,但這一類先知在寫作先知出現後逐漸退出舞台。由先知傳達「耶和華如此說」此型式成為了往後神啟示人的主要方式。先知作為一個信差的身份把神的信息傳給收信息者,重點不是他的背景或受過甚麼訓練(如在先知學校所受的訓練),焦點在於神透過先知所傳遞的信息,即神的心意。

先知的任務為:「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先知的角色不在於「未卜先知」,而是把神的心意向上帝子民宣告。先知有時會提到某些審判,那些審判往往曾出現於律法書

耶利米書
先知耶利米雖然曾受過先知訓練,但神如此對他說:「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神用的不是耶利米的先知訓練成果,而是神要他怎樣說,他就要怎樣說出來。
智慧文學
詩篇
編者在第一篇已陳明全詩篇的重心: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傳道書
作者在考察世上萬能後所作的總結為: 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在檢視舊約聖經的經文後,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總結:
  • 啟示須要置於神與人立約的關係此一框架去理解:上帝向祂的子民揭示自己的心意。
  • 舊約強調的啟示是上帝的自由決定,不是倚靠人的技巧或能力去獲得
  • 上帝話語毋庸置疑地是啟示的最重要型式,相比其他啟示方式具優先性。
  • 啟示是置於歷史情境中發生,會影響歷史的進程﹔相反,基督信仰的啟示並不強調個體的超然感悟或領受。
  • 啟示與上帝過去、現在、未來的拯救計劃有關,並不是抽離的。

教義神學(一)筆記  
CGST Dip CS 45 :超越時空的認信  
CGST Dip CS 50 :信仰與神學思辨  
CGST Dip CS 51 :「信錯」的異端  
CGST Dip CS 52 :教義討論與社交媒體的爭端 
CGST Dip CS 55 :神學思辨的旅途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