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2018 Review



慢活以及了解宣教士之日常

今次是我第一次用Asia Miles換機票,我計畫了一次閒暇的九天旅行,有機會在梁牧那邊借宿幾宵,了解一下宣教士家庭是怎樣生活的。在那幾天當中,我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兩位牧者(能夠有一個同心的配偶互相配搭真好~),了解一下留學生的生活。若果要簡單描述的話,我會說宣教士的生活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浪漫--是甚麼東西驅使一個家庭放下在本地穩定的事奉,選擇到另一個國家重新發展,負起對留學生的福音工作?若果不是上帝的呼召,我實在不能想像為何他們要這樣做。若沒有對於福音的信以及對於上帝的順服,人根本沒有可能有力持久地留在異鄉奮鬥。另外,是次也是我首次獨自去旅行,能夠慢慢的在全州及台北漫步及坐下來作一些人生反思,實在太幸福了。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再去一次吧~~

花田默想

宣教、職場

今年終於上了當代宣教使命一科,有很多機會去反省宣教是甚麼。上課時老師提到教會弟兄姊姊往往很關心宣教士的個人需要,願意為他們付出不少。作為宣教士的她鼓勵我們不要只是愛宣教士,更要學習去愛宣教工場的羊。這使我想起自己對宣教士的態度,到底我有多著緊他們所服侍的人?不得不說,去年與本年到訪全州的經歷的確令我更明白遊子的感覺,也對當地的留學生有更大的憐憫。我想這也是相關學習的一個好的實踐吧。此外,這一科也拓展了我對於宣教的視野。屹立在亞公角的方舟之家不斷的向我發出微聲的呼喚和示範,讓我明白到教會的服侍不單止步於教會內的肢體,他們的見證與事蹟同樣也成為了大公教會的鼓勵,讓信徒群體緊記這群傷羊是我們的given neighbor.

另外,這一科同樣也迫使我正視職場--職場的本質、職場的挑戰以及職場與教會的關係。我從來沒想過會在此科思索這個課題,但是在閱讀萊特的《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一書時,我又不由自在的聯想起到相關的課題。隨住坊間對職場與信仰的關係越來越感興趣,我想我們也有必要對於這個課題有更深入的了解,不止是停留於使人信耶穌這一偏向個人層面的取態,也應該對於整個經濟理論、職場的人性與罪性等等有更多的探討,讓我們的信仰思考和實踐也進入到宏觀的世界。

CGST Dip CS 43 :傷羊的鄰舍
CGST Dip CS 48 :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與職場福音
CGST Dip CS 53 :方舟之家與普世宣教典範
CGST Dip CS 54 :在職人士可如何跨界成為殘疾群體的支援
初涉職場神學 2:職場無真心

教義神學(一) 

在今年夏天的sem break,我終於有時間停下來整理一下去年修讀神一時所記下的筆記。當我嘗試比對老師的筆記和自己的上課筆記時,我才驚覺自己所能夠吸引的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對很多課題都不是太熟悉。透過是次的整理,我有機會再次翻閱這一科的筆記,仔細思考一下自己所認知的神觀是怎樣的。受限於個人能力,未能記下太多再意義的教導。 不過,能夠這樣花時間重新研讀一次神一真的是一次很棒的經驗。

CGST Dip CS 42 :Holiness(III):Book review
CGST Dip CS 45 :超越時空的認信
CGST Dip CS 50 :信仰與神學思辨
CGST Dip CS 51 :「信錯」的異端
CGST Dip CS 52 :教義討論與社交媒體的爭端
CGST Dip CS 55 :神學思辨的旅途
 CGST Dip CS 56 :從舊約看啟示
CGST Dip CS 58 :從新約看啟示
 CGST Dip CS 59 :有關新舊約啟示的拾漏補遺

約伯記與創造神學 

上《約伯記》這科目的其中一個後遺症是會不斷想起那些受苦的面孔。好人為何會面對那些不易承受的傷?為何他人過得彷彿比他們還要快活?每當我想到上面提到的這些故事以及與受苦相關的課題,我的情緒也不期然會受到一點影響,或者這是擁有empathy而必須面對的反噬吧。面對日光之下不易理解的人生百態,真的要時常保持謙卑以及學習保持不論斷的心去與他者同行呢。另外,創造神學實在太博多精深,若我想繼續深入了解職場,我猜我也必須對此套神學有更多的反省。

CGST Dip CS 60 :受苦的面孔
CGST Dip CS 61 :受苦者的盼望
CGST Dip CS 62 :幾個閱讀約伯記的關鍵
CGST Dip CS 64 :對安慰者的反思
CGST Dip CS 65 :對一個整全者的苦難遭遇的反思

對於個人價值觀及靈性的反思

若以功利的角度去檢視,今年是「不事生產」的一年,但我不得不如此做--若不嘗試處理λ-DRIVE的問題,那如何繼續運用信念之力?經過一整年的安靜整理及數次的詳談後,我總算把某些感受想法整理好,稍稍明白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明白我放不低的是甚麼。

我曾經以為明白到「真理」的我們會更加容易面對世界的各種挑戰,但此刻的我卻發現原來「我們」這一個字原來並不能真確的描述我們的關係及結連。若是如此,那到底我們的關係和我與invisble church的眾位先賢的關係有何分別?此外,當我嘗試一步一步的走向真實,我才明白到個體、信仰群體與上帝三者的互動是如斯複雜。若果了解到希特勒當初也是有一個宏大的理想去振興日耳漫民族的話,我們實在很難把「好人」、「好心」及「好結果」三者視之為一個線性必然關係。我們固然希望好人存好心會得出好結果,但好人存好心也有極大的可能得出壞結果--可能是因為性格限制、志大才疏、資源不足、知識有限等等。若是如此,這就能很好的解釋我為何會有失望的感受以及對理想和理實的落差了。這一種負面感受甚至使我覺得我需要暫時擱置我一直以來的理想……我想重新想一下我的執念為何。

在修讀約伯記時,我在做功課的過程中彷彿身歷其境的與上帝進行了一場辯論。不過最後上帝又籍住祂對約伯的回答回覆了我--這真是一個只有上帝才能給出的屈機答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那麼,該如何走下去?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當中,我在一次崇拜的過程中有一個深刻的反省,就是不要只是專注於應對內心的問號,也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因為身、心、靈是互為影響的。在本年我重抬了游泳的習慣,我發覺這是值得持之以恆的事。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解憂雜貨店

浪矢爺爺​:

謝謝你帶給我一個難忘的晚上。 是次舞台劇最令我感動的是整套劇的核心信息--盼望(特別體現於松岡克郎的故事)。在劇中,每個個體都努力去做當下能作的最佳決定。雖然他們在那刻並不知道這行動會帶來甚麼結果,但是他們仍然盡全力去做。這一個主題與Rogue One 近乎一致--都是對盼望的可能性的一種詮釋。這絕對是對我的一個重大鼓勵,提醒我不要輕言放棄那些我認為重要的事物與價值,那怕我不清楚最終事情的結果為何,那怕我不知道是否還值得堅持下去。

另一方面我會想,若有機會作一次煩惱資詢,到底我會對你說甚麼??我猜應該是對於一些我所堅持的信念的懷疑和掙扎吧---到底我所堅持的是少數人的"理想",還是一些值得推而廣之的事物?

---------------------------------------------


《重生》 Reborn
作曲:On仔/作詞:Oscar/編曲:小彤
主唱:陳琳欣 feat. 梁仲恆

盪過去 緩緩盪過去 流入俗世顛簸之旅
在曠野內得到幾次躊躇 遇過幾次瑣碎散聚
日曆一撕 無辦法退

盪過去 無期盪過去 長途路遠要找堡壘
或你最後火舌中給粉碎 就算未能拾到根據
計着錯 算着對 不對

無法從痛苦之中折返
無法爬過峭壁跟雪山
喘氣間 掙扎間 轉身看怎會只得嗟嘆
誰亦也是這樣 沿路看風雨漫漫

無法盤算要轉幾個彎
唯有陶醉於景色變幻
唯求留下證明 曾呼吸過這一剎
沒有給你揀 沒有給我揀
但無悔是有 這天 一刻的冀盼

別去了 遙遙別去了 靈魂未碎似光普照
在遠處為失喪的心治療 令我這夜也可因你
繼續喊 繼續笑 心跳

無法從痛苦之中折返
無法爬過峭壁跟雪山
喘氣間 掙扎間 轉身看怎會只得嗟嘆
誰亦也是這樣 沿路看風雨漫漫

無法盤算要轉幾個彎
唯有陶醉於景色變幻
唯求留下證明 曾呼吸過這一剎
沒有給你揀 沒有給我揀
但無悔是有 這天 一刻的冀盼

明明曾用心改變 但世道不變
也要 盡力氣撐起多半遍
你教我實踐

期盼能與你相擁瞬間

期盼從痛苦之中折返(偏偏找不到方法)
期盼爬過峭壁跟雪山(沉重步履間)
喘氣嗎 掙扎嗎 衝不過總會有些心淡
唯獨最後最後 留下闕歌也浪漫

誰要盤算會轉幾個彎(期待明天可驚嘆)
全意陶醉於景色變幻
唯求留下證明 人呼吸時光有限
沒有給你揀(給你揀)
沒有給我揀(給我揀)
但無悔是有 這天 一刻的冀盼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舊紙條.仍未有答案的課題




我已遺忘了一年前在「更新我 HEART」職火營為何要寫下這些反思事項,不過這些課題似乎仍是我需要繼續深思的東西呢。這一年似乎已經處理了部份,不過還是有很多東西尚未有答案..........
  • 我的名字
  • 即或不然...... (與召命相關)
  • 知性、感性、靈性互相配搭認識上主
  • 如何擁抱日光之下的限制作主門徒
  • 怎樣保持開放性,容讓自己心意能更新變化,而非單單固執死守過往賴以成功的信條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CGST Dip CS 65 :對一個整全者的苦難遭遇的反思



本文將參照約伯的經歷,嘗試從創造神學的角度討論信徒在面對苦難時可以如何面對。在討論之先,我認為我們需要處理一個問題。到底一個義人面對苦難的經歷對於我們是否有參考價值?若「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即約伯)完全正直,敬畏 神,遠離惡事」,那麼我們又何必仿效約伯?首先,義人並不是指一個人從來不犯罪,而是他會向神陳明自己的錯並獻上赦罪祭,因此上帝算他為無罪,故約伯並不是一個從來不會犯罪的人。此外,我們可以參考經文時可以得知約伯在面對苦難及三位朋友的質詢時是對天庭上所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的,只有約伯記的讀者知道。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觀察,就是約伯是在不知道上帝怎樣評價自己時作出自身面對苦難的回應。若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約伯的經歷就有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了。(註: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將不會討論因為自身或他人犯罪而導致的事件,會把苦難定義為超越人力所能控制的事件,如天災。)

按照楊醫對於全書的分段,三位朋友分別就受造物的整全(四至十四章)、創造秩序的整全(十五至廿一章)及造物主的整全(廿二至廿六章)三個角度批判約伯。本文將會試從這三個角度去分析我們有甚麼值得借鏡之處。


堅持受造物的整全
我們要去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怎樣在苦難時看待自己。不少人在面對苦難時往往會怪罪自己或別人,認為是受造物的行為決定導致事情發生。這樣的想法偏向以道德的角度審視自己或別人,試圖找出導致苦難發生的錯事。這一種做法非常普遍,但這並不是理想的做法,因為人根本無法斷定何謂事故的「第一因」:是他咋天所下的決定?還是某人三年前的某句說話?若無人能斷定「第一因」,根本就不可能說是誰人的錯。此外,這一種做法只會使受苦者不斷尋找一個應該被怪罪的個體,而這企圖會嚴重影響受害者與身邊的人之間的關係。面對人力不能控制的苦難時, 更好的做法是接受這事與一切人無關,無人需要為此事負上責任。在約伯記當中,約伯多次向三位朋友堅持自己的整全--這苦難與我無關,不是我的行為導致這些事的出現。與之相反的是三位朋友反而多次嘗試為約伯找出可能得罪神的原因,更力勸約伯及早認罪,這無疑是極大的對比。


堅持創造秩序及造物主的整全
除了怪罪自己或他人之外,另一個常見的做法是怪罪上帝,認為是上帝令自己弄至如斯田地。這一種想法認為上帝應該保守信祂的人一生順順利利,人生滿有福氣。不過按照創造神學有關禮物的觀念,神決定了禮物的內容,收禮物者並無權利決定上帝要送出甚麼禮物。而按照創世記第一及第二章,福禍、生死等全都是禮物的一部份--神給予它們合法存在的地位。現代人重視自己擁有甚麼,想要得到更多之餘,不想失去任何已到手的事物。創世記作者提醒讀者上帝的心意並非如此,祂看重的是怎樣分(上下水、光暗等),怎樣才算是分得好 (即神看著是好的)。上帝並沒有打算創造一個只有福氣恩典而沒有苦難災禍的世界,祂允許這一切各按其時出現,難怪傳道者這樣評價日光之下的世界:「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那麼,到底約伯如何堅持造物主的整全?在經文當中,約伯多次用法庭的術語要求與神對質,在十三章18-22節特別明顯:
我已陳明我的案,知道自己有義。有誰與我爭論,我就情願緘默不言,氣絕而亡。惟有兩件不要向我施行,我就不躲開你的面:就是把你的手縮回,遠離我身,又不使你的驚惶威嚇我。這樣,你呼叫,我就回答;或是讓我說話,你回答我。
約伯的取態非常清晰,他把他所知的都說出來,並發誓表明自己所說的屬實。然後他要求造物主回答他/與他對質,告訴他為何會遇到這樣的遭遇。縱然苦難好像是上帝弄出來的,但約伯仍然堅持以上帝為自己的神,仍然相信祂會為此向他作出解釋,這一種堅持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苦難,不少人選擇相信是上帝有錯,因而選擇不再相信祂。約伯的行動向我們示範了另一條出路,就是要求神給予答案之餘(當然,神並不一定會回答我們的問題)仍然相信視上帝為自己的主,仍然對祂保持敬畏。此外,約伯縱然面對苦難,他並沒有選擇行放縱之路,仍然堅持遠離惡事,盡力去守道德秩序/律法的要求。這一種取態需要受苦者在內心苦楚時仍然對神抱有盼望,故仍然選擇行看上帝看為好的行為。而這一個取態是約伯記作者所稱許的。

此外,約伯記第三章當中曾出現約伯在情緒低落時咒詛上帝所設立的創造秩序的經文。約伯記作者在此處向讀者提出一個挑戰:到底不咒詛神但咒詛祂的秩序是否可取?而神又是否接納人在苦難時作出此情緒化的表達?不咒詛神但卻咒詛祂的秩序看似取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約伯在不怪罪造物主以及不怪罪自己(堅持受造物的整全)的情況所能作出的最佳選項。我認為約伯的想法值得我們去反思,一方面他堅持自己的整全,認為自己不是導致苦難的因由;另一方面他因著對上帝的認識及與祂的關係而沒有選擇離棄祂另信別神。因此我認為把問題歸咎於創造秩序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不過,約伯的取態亦使我們需要回答一個重要的課題:作為受造物的我們對於創造秩序的認識有多深入?到底是這個秩序出現了問題,還是我們尚未清楚明白這秩序的特質,以致認為是這秩序出現了問題?

從三位朋友的言論,我們可以當知他們對於創造秩序的理解是含糊不清的--並沒有對道德秩序、功能秩序及道德秩序的區分--他們在言談間往往混用這三者,視它們為同一概念。將它們混為一談有一個危機,就是誤解了人在三個秩序當中所能擔當的角色。按創世記的記載,人有份於參與功能秩序(發揮神所給予人的功能)以及道德秩序(分辨善惡),但聖經從來沒有提到人有任何資格去掌控物質秩序--這是專屬於造物主的領域,是人所不能明白的範疇。值得留意是約伯與三位朋友的對話中多次提到物質秩序,反映了他們並不是完全不曉得,但這一層次的明暸又似乎未能幫助他們明白苦難以及神的心意。

在最後一段,我想對本文作出總結。面對無法解釋的苦難,人能夠做的事情實在非常有限。除了避免怪罪任何人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在苦難當中堅持創造秩序及造物主的整全,不要企圖否定上帝在個人生命的位置。至高者與祂所定的創造秩序比人所能理解的更為浩瀚,人的理性並不能全然明白。或者我們閱讀了約伯記後會以為自己能在往後有足夠力量面對苦難,不過這並不是真實的,我們仍有機會在苦難中沉溺在傷痛中,陷於自責或對神失去信心。最後僅以約伯記智慧篇的叮嚀作為對每一個可能處於苦難當中的人的提醒:「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


延伸閱讀:創造神學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13 : 智慧文學及日光之下的神學
日光之下的神學:創造神學
日光之下的神學:創造神學 2 

CGST Dip CS 60 :受苦的面孔
CGST Dip CS 61 :受苦者的盼望
CGST Dip CS 62 :幾個閱讀約伯記的關鍵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CGST Dip CS 64 :對安慰者的反思



在整卷約伯記中,除了起首以及結尾有提到天庭的對話以及神與約伯的對話之外,大部份對話都是屬於三位朋友與約伯的對談。三位朋友的陪伴與安慰本是一件美事,但當約伯忍不住表達了一些自己因受苦而引致的負面思緒時1,三位朋友就忍不住開始發表他們各人的想法,亦為約伯記內數次針對整全的辯論展開序幕。本文將嘗試從輔導的角度分析作為安慰者的三位朋友怎樣不自覺地傷害約伯這合受苦者,並會提出個人對安慰者的一些反思。

首先,我認為我們必須對三位朋友的陪伴給予肯定。經文提到三人在聽到約伯的遭遇之後,就從本處去約伯那裡。三人能夠暫時放下自己所忙碌的事情前往陪伴面對困苦的朋友,這是值得我們欣賞及學習的。他們的舉動提醒我們生活縱然非常忙碌,但仍然需要在有需要時放下這些東西,專心一致地陪伴我們所重視的人面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此外,經文提到三人在看見約伯後放聲大哭,與他一同坐在地上七天七夜。這個行徑反映了他們很重視約伯,會因為他的慘況而哀傷。雖然三人在往後的經文中不約而同的一起質疑約伯的整全,但我們仍然要肯定他們對約伯的重視以及關心。

在往後的段落我將會嘗試指出三位朋友的安慰出現了甚麼問題。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三位接受不了約伯的悲慘遭遇以及其情緒化言論。葛琳卡指出「關懷者容易常犯的錯誤是自以為知道對方需要甚麼,就按自己所認為的替對方安排,卻忘記問困擾者最想得到的甚麼。」2。我認為三位朋友的言行反映他們也不自覺的犯了這個錯。當約伯發言展現自己咒詛生命以及渴望求死後,三位都忍不住發言,試圖為約伯所經歷的種種作出解釋,分別從創造神學的三個秩序討論約伯為何會有這樣的經歷。面臨苦難的人往往會表達求死的意欲,這是非常普遍的,並不代表這是受苦者真實的內心想法。可惜的是,三位朋友似乎並不明白這種情緒化的表達,反而將之視為一個邏輯思考問題,試圖提供答案予約伯去解決他的困難。這樣的反應會讓受苦者感到不被聆聽及不被接納3,自己在他人眼中彷彿只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而非一個面臨傷痛的人。

此外,我認為三位朋友的另一個問題是涉及安慰者常會遇到的情況:現況與個人認知不相符。三位朋友來自不同的地方,各自擁有一套對於神的理解。由於約伯的經歷超越了他們對於神的理解,因此他們只能按照原有的信仰框架試圖作出看似合理的解釋——以利法沿用以東人的神觀念勸籲約伯要與神和好,要重新與祂建立良好關係;比勒達則沿用阿拉伯人的智慧勸約伯要悔改,不要再作任何會得罪神的事;而瑣法則從神學角度論證神是不會錯的,因此問題必定是與約伯有關。三人的解釋符合舊約的信仰觀,但並非所有的評論也是全然正確的,這可見諸於上帝作為評判對於約伯與三位朋友的評語4。我認為他們的評論建基於一個假設,就是神的作為是必定不會錯的,因此必定是由於約伯的過失或他的作為令神不高興而招致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思路使他們不惜貶低約伯的整全以達致為上帝作為辯護此目的,卻沒有付出足夠的心力去了解約伯的感受、處境以及他的想法。這一種取態同樣也是一種對受苦者的拒絕,容易導致受苦者感到不被明白,因而對同行者的建議產生反感和抗拒。5

再者,我認為他們的言論亦反映了一個可能性,就是他們在情感上以及理智上接受不了約伯是無故受害的。若果他們認同約伯果真是無緣無故受害的話,那同樣意味他們三人也同樣有機會無故地遭受與約伯相近的遭遇。因此三位朋友不接受這一個可能的解釋,選擇將約伯的經歷歸咎於他過去曾經做了得罪神的事情,因而蒙受這個不好的結果。縱然約伯多次向他們表示自己信守律法及沒有得罪神,他們仍不為所動,甚至警告約伯如繼續作為惡人的話會面臨甚麼後果,勸他承認自己的罪,盡快悔改。6我認為這一種心態似是葛琳卡所言的兩種心理防衛機制——投射及否定7——的複合體,為的是要抒解自己因看到約伯遭遇而出現的內在恐懼,安慰自己並不會遇到他一般的經歷。這一種機制「幫助人去面對變幻莫測的世界……幫助人繼續生存下去。」8,但這一種機制同樣有機會使安慰者採用不合宜的方式去合理化受苦者的經歷及妖魔化受苦者過往的言行。

在簡單的討論三位朋友作為安慰者的不足後,我打算在文章的結尾部份提出我對輔導者的反思。我認為我們都是負傷的治療者9——已經得到一定的醫治又持續受苦,所遇到的苦難已有蛻變卻未完全超越10。正因為我們都經歷過一些傷痛,因此我們明白生命的複雜性以及了解同行需要理性與感性的投入。當受苦者陷於情緒的低谷,他會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被眾多的情緒所困擾。我們不需要在受苦者尚未平伏其情緒時就從理性的角度提供各種見解或神學上對該苦難的可能解釋,這些行徑很大可能會傷害受苦者。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展現同理心,讓對方感到被接納,進而能慢慢的整合和表達內在的情緒,最終達致察覺自我內在的治療者,從而自我作出改變以及從負面情緒中回復過來11。這個過程可能反反復復,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因為每個人的情緒與感受是獨特的,安慰者需要有足夠的耐性去陪伴受苦者,不須定義何時是平伏心情的最後期限。此外,安慰者必須敏感於作出安慰時的言行,避免刺激受苦者的情緒或對其造成二次傷害。這不但涉及言談間的用字,更要求我們克制自己,避免為苦難作不必要的解釋或為上帝強行作辯護,因為沈默及無言以對比強行解釋更能安慰別人——我們並非帶著答案而來,而是來到受苦者身邊一起經歷這段不易過的時間。最後,我想指出安慰者必須念茲在茲一個重要的確信:全能的上主一直察看全地,對世上一切的事情擁有最高的主權。安慰者固然要盡其本份去做好力能所及的安慰角色,但同時亦要確信上帝的主權和心意比人更高,相信上帝對於受苦者有其獨得的心意。當安慰者已遵從了功能秩序及道德秩序所要求的以後,就不必為受苦者的情緒起伏或情況好壞負全責,要「等候耶和華,……,也仰望他的話。」12。我相信這一個確信能幫助安慰者成為一個健康的同行者,有界線地與他者共渡生命中的憂怒哀樂。




1 伯三1-26
2 葛琳卡,《情緒四重奏: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 香港:基道出版社,2007),頁197
3 葛琳卡,《情緒四重奏: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頁140
4 伯四十二7
5 葛琳卡,《情緒四重奏: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頁202
6 伯廿二23
7 葛琳卡,《情緒四重奏: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頁87-90
8 葛琳卡,《情緒四重奏: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頁90
9 區祥江,《成長與塑造——輔導員持續得力之道》(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17),頁30
10 區祥江,《成長與塑造——輔導員持續得力之道》,頁35
11 區祥江,《成長與塑造——輔導員持續得力之道》,頁37-40
12 詩一三零5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CGST Dip CS 63 :同行28 credit的好同學




讀dip cs 要修三十個credit,而呢位同學同我一齊讀左廿八個credit... 
Rebecca,謝謝你呢三年半以來的同行、接納與信任呢!
好開心可以一齊讀書,行山,去camp,
同埋最重要既--彼此分享~~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初涉職場神學 2:職場無真心


在介紹活動之前,我想簡介一下我想認知的職場神學。職場神學是一套針對職場處境的應用神學。甚麼是職場?工作的本質或意義為何?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先,我們必須明白一個實況,就是當代的社會文化、經濟運作體系等不斷向我們灌輸某一套的工作理念,而這些理念與我們的信仰並不是完全兼容的。因此,我們需要不斷面對理想(聖經中對工作的觀念)與現實的落差,思索兩者的差異並思考實現理想/減少兩者差異的可能方法。

此外,現時的工作流程與制度讓每個人的工作都與他人密不可分,沒有人能在脫離集體的情況下工作。每個個體都參與在群體性的運作當中(如物流供應鍵的上下游廠商),因為不同個體或公司的互動而獲益、受害。亦即是說我們對職場的思考沒有可能單單思索個人怎樣實踐信仰,同樣必須考慮集體性參與所帶來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如資源分配、制度公義等。

作為實踐神學的一部份,職場神學並未完全成型尚需要各行各業的信徒提供其經驗及見聞,讓信仰群體不斷在實踐與反省的過程中修正觀念以及繼續踐行下去。不但如此,職場神學的建構需要我們有更廣闊的視野--不止看到自己在工作崗位的處境,也需要看到現時的宏觀環境的得失,如經濟制度怎樣扭曲了工作的本質及人的尊嚴。若非如此,那我們的信仰反思將會不斷被壓縮於個體反思這一領域,卻對“banality of evil”或被罪者等涉及群體的觀念視若無睹。

是次活動我們將會作一嘗試,由堂會內的兩位姊姊分享她們於職場中所面對的事,並對當中的經歷作信仰反省。兩位的經歷並不是想傳授甚麼職場必勝秘訣,而是想邀請你進入兩位的故事當中,與她們一起反思基督徒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事: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翁,你會作甚麼取態?你的信仰怎樣影響你作出這樣的決定?誠意邀請你在本週六晚上一起參與這次的分享。

報名link在此:
https://goo.gl/CdYmk5

初涉職場神學系列
初涉職場神學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假如不是有信仰 3 -- 功利、自由與美德



好像很久沒有寫過這個題目--如果沒有信仰,我對某方面的價值會是如何構成?之前曾經寫過性以及族群(中港關係),今次想記下另一項: 對於對錯或正義的討論--功利、自由與美德。

有時當談到工作酸辛時會聽到有些朋友埋怨自己的工時很長,工作很忙。有時我會想,到底選工作是否也包揀選伴隨該工種而來的工作要求及性質(ie 上司或同事的好壞不在討論之列)?若我選取了一份待遇較好的工作因而要付上更多時間心力於工作上,那豈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嗎?那為何一方面選這份工作,另一方面又卻諸多埋怨?反過來看,有些人選擇一份較輕省的工作,然後接受伴隨而來的較低薪。那他們又是否應該埋怨自己為何沒有理想的高薪水?每一個選擇也有其好壞,每一個人都要為其選擇付上代價。當我聽這些埋怨時,「自由」這一價值取態的原則就會佔據我的腦海,以致我很難去耐心聆聽他人的工作辛酸,甚至是很想去質問對方。 有人會說雖然他選擇了這條路,但他也可以向身邊朋友訴苦吧。我認同人人都有訴苦的權利,不過若是如此的話,那他的苦又有何特別?豈不是眾多要上班的朋友的煩惱差不多?當然,若某君是因為一些特殊處境而被迫選擇某些非人的工作,我會比較能夠接納其辛酸。

我之所以想提出上一段的疑惑是因為我發覺一直以來我都是「自由」的支持者--人要為其自由作出的決定負責,不必也不值得可憐。但另一方面,我又覺得自己的思路極度受信仰影響--偏向以「美德」的角度去看事物。亦即是說我的思考經常在兩邊搖擺,使我有極大的煩惱。我明白事實上人類並不是那麼自由,總是會受到眾多前塵往事/前人之因等限制個人選擇,不能以自由之名無視這些東西帶來的影響。不過我又接受不了把一切都歸因於環境,彷彿自己不用付上任何責任似的。不過,到底人自何時開始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要為決定負多大程度的責任?這又是另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


功利、自由、美德,孰主正義?
https://ol.mingpao.com/php/cultureleisure3.php?nodeid=1462213225656&subcate=culture&issue=20160503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