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2014 Review

又係時候記下今年所發生既一點一滴啦。
總括黎講,今年算係幾平淡的一年,一切都算係跟隨自己既計劃而行。
唯一既意外應該是在今年多了一個女朋友吧…


1)工作 / 將來
係Lakeshore 做左一年,我仲係好唔慣自己唔再係學生…
實在估唔到自己讀完International business之後真係入左一間美國公司做…
初初的確花了不少時間去處理與vendors的關係呢。
依家,總算比較懂得如何去與他們打交道了…


感恩有一位好好既上司願意比機會我入黎,比時間我慢慢習慣工作。
感恩同事們對我好好,成日都請野我食同埋有好多笑話湧現。
感恩可以在工作中/工餘時也可以實踐到一點教養孩童的事情。

現在算是熟習了現有職場的工作,那將來的路又應該點?
壽司之神當中的壽司師傅一生都投放在制作壽司當中,
那我呢?當我想到我將來的路,真係頭都大埋…
有目標都可以好煩惱。。。


1st Anniversary in Lakeshore

SQUID Camp






2)學習
本年的重心放在學習舊約上。因為我知道自己需要更了解表層信仰之下新舊約的結連。
中神既課程真係好正!完全冇諗過可以咁樣讀舊約…每次聽書都有新的領受。
地理的重要、先知的角色、創造觀與苦難的關係…樣樣都好match我面對緊既處境…
院長兩次提及鴨洲真耶穌教會的故事,令我不得不認真思索將來既路,
亦令我再思甚麼是教會。


直到現時為止,我尚差七個學分才畢業,希望明年可以ko張證書啦~
之後,應該讀post-grad (maybe… Dip CS?)嗎?
原本我打算留待遲d先諗,但現在我改變主意了。



3)在御風/青D
其實要談論御風的話,應該要寫好多篇文章…
御風與青十兩者的文化、成員構成等等有極大分別,對我而言是一次新的嘗試。
我發覺,一起去吃喝玩樂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沒有關係的話,根本冇可能表達到想講的道理。
同埋,純同齡牧養真係好難…有太多limitation...
在呢個群體當中,我學到一些新的功課,如一班人一起密切祈禱,一起構思週會等。
未來我打算寫一些文章去探討群體的經營呢~~ (大前提係…我做晒d功課 =.=”)


當然,我亦要為此付上代價,就係參與唔到自己小組的活動/相聚。
呢個亦係兩難呢…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11 : 反思御風號 (SWOT analysis)








4)其他事奉
除了在御風之外,我都有keep住參與一些與社區相關的服侍。
不過,放工之後/放假去補習真係好攰  ><
好明顯感覺到自己心力少左好多…


與此同時,我亦不得不接受自己要改變參與事奉的方式,
減少親身落場參加,改為增加參與行政/招募新血。
我真係唔太習慣,亦唔太想習慣…
不過,呢個應該係無法逆轉的事吧


假如有一天








5)伴侶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唔會有拖拍的。
因為我追求的一套價值與普遍異性的desire有極大的距離。
想不到,今年竟然遇上一個會欣賞自己的女孩,這絕對是多年來最大的surprise…
原來,唔一定要用大眾expect既方式亦可以找到合適的對像。
原來,我一直相信的信念是有其價值的。


在這一年當中,我深深明白到愛與被愛是何其幸福。
真正的親密不只是拖手擁抱,而是身心靈的結合。
真正的親密不是天天見到對方,而是天天支持對方踐行彼此的理想。
與一個願意追求神的姊妹一齊,實在是最快樂的事 :D


愛情如死之堅強







6)雨傘運動
經過這三個多月,我對「成人世界」有更多的體會。成人世界作為一超穩定結構,在根本上抗拒任何大的改變, 只希望一切有秩序地運行。(那怕這秩序是不健康的。)


在今次的社會事件中,我看到成人對制度暴力的忽視、對年輕人想法的不理解、對法治的一知半解…某程度上,我也是頗悲觀的。當和理非非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看似失敗,到底社會運動該何去何從?我想,年青一代很快會以行動以及選票作出自己的選擇。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轉貼 : 「救救聖經」

目應該改作「救救解錯經」的人。
 
少年時代參加夏令會,大會主題是「當準備近見你的上帝」(阿摩司書4:12),主題講員講的全是主再來,聽者大得復興。後來看張修齊博士的一本有關釋經法的著作,舉出一些解經謬誤為例。其中一條就是「當準備近見你的上帝」。這金句警告以色列人(北國)即將傾覆,若不悔改,要面對上帝的審判。如果回轉,會遇到一位恩慈的主。這節經文和全本阿摩司書的主題與「主再來」無關。
入神學讀神學,經歷了一些神學沖擊,給教授拆掉自已那些「壞鬼神學」,明白自已對很多經文的意思會錯了意。
舉另一個例。馬太福音24:37-42,「那日子」如挪亞時代,人們以為一切如常,洪水忽然來到,壞人被洪水沖去。「人子來臨時」,兩個人(如常)在田裏工作,一個被接去,一個被撇下。而個女人推磨,一個被接去,一個被撇下。
請問,被「接去」的是信耶穌的人還是壞人?把三個「事件」中的兩個動作—沖去和接去對照來讀,按邏輯推敲,答案自明。「被提」的是壞人。耶穌在這段經文裏,沒有說「教會被提」。
用錯經文解錯經的例子實在太多了。退休後,聽別人講道的機會多了。先此聲明,不是「行家相輕」。每次聽道都從講員的信息獲益了「屬靈亮光」,但是,「屬靈 亮光」與所引用的經文的意思無關,甚至是相反。「教訓」是「領受」了,可是,在「技術」上,無法「忍受」聖經文本的原意被「害」了。有時,經文被切割得支 離破碎,文本的敍事者被講台上的人替他說了些與他原意相反的話,難忍不了,幾乎要大喊一聲—「救救聖經﹗」
這些話,好像罵了有些誠心讀經的信徒和忠心傳道的人。實無不敬之意。想說的是,我們的誠意並不能叫聖經發出更大的亮光。聖經文本自有話說,要好好對待聖經,不要「糟躓」神的話語,不要「屈」聖經經文說些內容裏沒有說的話。
那麼,那些解經的「壞鬼」功夫是從那裏學來?從教會的講壇?查經班?主日學?釋經書?神學院?培靈會?研經講座?聖經讀得多,卻讀不通,變成「讀壞了聖經」。
最近,師母在某教會的營會帶領了一個「生命讀經法」研習班,都是一些在教會有些日子的熱心信徒。師母和他們一起查考耶利哥路上的瞎子,向主耶穌求能看見那 一段。營友信主日子很久,聽過很多道,不假思索,馬上提出了些「標準」的屬靈教訓。那些教訓,如要有信心,有愛心,要愛神,要愛人,要聽道行道等,幾乎在 放任何經文都說得通。可以,那一段研讀的經文,原意是不是那些?基督徒常常把自已放在一套「屬靈框架」去讀經,去聽道。恁憑把聖經讀了多少遍,研經團契常 常參加,都看不出「新意思」,因為跑不出不知從那裏學來和形成的「框框」。而因為教訓的陳義甚為屬靈,變成「離地」,與自身的生活和處境拉不上關係…
所謂「生命讀經法」,是用「平常心」(fair mind)去讀,從看經文的上文下理,事件的來龍去脈,找出那一段經文針對什麼事情,說了些人生的大道理和小道理。並不是每一段經文都有「大道理」,有時 我們心裏太多「大道理」,把它硬是套入經文去,而看不見其中的「小道理」。
要讀懂聖經,可以是那麼簡單。但是,讀過神學課程,甚至神學畢業,也未必懂得釋經。聖經是一本在希伯來,希臘和羅馬的文化氛圍和歷史背景寫成的「歷史—文 學作品」,理解其原意,絶對少不了有些「聖經背景」的知識,如書卷成書時代,當時讀者的「生活處境」,和文學體栽。什麼是「生活處境」?拋個書包,德文是 sitz im leben。是那一類體栽?誰寫的?寫給誰的?若果把那一段經文從其「生活處境」的脈絡抽空出來,失去原意,就變成引錯經文解錯經了。
另一方面,讀經者和釋經者並不停留在經文的「原意」,而且要讓經文與當前的「生活處境」,或人生際遇連接,藉以省察心靈,表述自身,整合信仰,並承載生命。
正點讀經不止於尋求經文的「標準解釋」。所謂聖經應用,不是引合用的經文來確定自已的信念,證實自已的行為正確。按正意分解上帝的道,是和聖經的作者,聖 經的文本,當日的生活處境對話,與上帝相遇在今天的處境中,讓聖經燭照我們的世界,生命活和感受,獲得心靈的感悟和生活的力量。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11 : 反思御風號 (SWOT analysis)


我打算用強弱機危分析法(SWOT analysis)對自己教會的大專團契作出一些分析。我所在的教會在約三年前成立了一個稱為御風號的大專團契,由剛畢業的中六學生以及正在各大專院校就讀的弟兄姊妹所組成,現時有約四十多個成員。

御風號簡介及成立緣由
在分析此團契之前,我想簡單回顧一下以往的團契及小組。在八,九十年代,我所在的教會主要以團契為主,由團契職員籌劃各星期的週會,如查經、祈禱會等,成員在一個人數頗大的群體當中渡過其教會生活。團契的好處為人數眾多。此特點對年輕人特別重要,因為大家比較喜歡較為熱鬧的群體。另外,團契通常是由一些職員依據年度目標安排週會內容供大伙參與,相對而言較易推行,對教牧同工的負擔亦相對較少。可是,團契亦存在其問題。由於人數較多,在週會安排上難以迎合少數人的喜好,只能盡量安排適合一大群人參與的活動。另外,團契的人氣容易吸引別人回來,但同樣地也令教牧和團契職員難以牧養眾多的團員。因此,團契的人員高流動性及高流失率亦成為此模式的一大問題。

在二千年後,教會決定作出改變,改為採用小組模式牧養年輕的弟兄姊妹。教會的大專生按照年齡加入各個青年小組,並在小組組長帶領下作查經、講道分享、聯誼活動等等。青少年小組運作了近十年年後,我們發覺小組模式存在與團契截然不同的特點。小組的優點為成員的人數較少,組員之間易於分享個人的心事,大家有充分的空間表達自己以及獲得組員的支持,人員的流失率比較低。另一方面,成員年紀相近,故易於踐行大使命,邀請相同年紀的好友回教會和參與小組所舉行的活動。可是,小組模式亦存在一定的問題,就是大家在關係進深後傾向令小組成為一個內聚的群體,難以歡迎新成員加入,亦不太願意認識其他小組的成員。此外,由於組員的構成一般是按年齡劃分,組員未必能在小組中找到有共同事奉方向或目標的同伴,一定程度上減弱弟兄姊妹參與各項事奉和傳福音的意願。

由於傳統的團契及小組都各有其優劣,教會決定建立一個新的群體,希望幫助教會內的大專生在在學期間找到人生的召命並建立牢固的信仰基礎,奉行大使命及大誡命。此大專團契試圖在傳統的團契模式以及小組模式中取一平衝以及取兩家所長。御風號的職員會由當中的大專生組成,並由導師給予必要的支援。與一般的團契相似,大部份週會設計上都是以一大群人參與為考量,定期舉行祈禱、查經等週會。與此同時,御風號亦將成員劃分到數個小組,由組長負責週會當中的分享時間,令成員之間能獲得朋輩的屬靈支持以及建立深入的友誼。

優劣之處
在簡單介紹了御風號大專團契後,我將會嘗試分析其理念和執行上的優劣之處。御風號融合了團契及小組的特色,其優點為招聚了一群對信仰有興趣的年輕人,在群體當中被牧養及被朋輩支持鼓勵,也能夠分享自己的心事。弟兄姊妹十分享受參與當中的活動和週會,也覺得群體中的成員很重視自己。而新朋友也表達自己能夠在短時間內被大家接納,成為群體的一分子,也十分喜歡整個群體的氣氛。根據新舊成員的意見,可以斷言御風號成功遵行耶穌有關彼此相愛的教導,吸引年輕人成為神家裡的一員了並留在當中過肢體相交的生活。

第二個優點為成員的付出。當中不少人在御風號被造就之後,都願意作出回應,付上心力參與教會內外的事奉,如中學生團契導師、敬拜隊隊員、崇拜司事、學園傳道會的服侍隊伍等。由於願意站出來服侍的成員不少,他們普遍也能在群體中找到同路人。此外,這班站出來服侍的弟兄姊妹不僅在各樣的服侍中進一步經歷信仰的真實及變得更成熟,也把當中的見聞及知識帶回群體當中與弟兄姊妹分享。就是這樣,群體內的新舊成員也因而受到鼓勵,從而願意參與各種的事奉。這種願意參與事奉的氣氛無疑是極好的,當年資較長的成員都熱衷於以行動回應上帝時,無形中也成為了年資較淺的成員的榜樣,鼓勵他們成為既聽道又行道的基督徒。

在談論過優點之後,我想列出一些不足之處。在設計理念上,御風號嘗試在團契的模式當中加入小組的要素。可是,在執行上仍有一些尚待改善的地方。隨著人數逐漸增多,成員之間的熟悉程度也相對下降不小。當新的成員不斷加入這個群體時,部份舊有的成員無可避免地會懷念昔日人數相對較少關係也相對較親密的群體,不太接受群體的一連串的改變。而對新人來說,要在短時間內認識一班新的朋友和建立關係亦是殊為不易的事情。由此可推斷如何維繋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將會是關鍵之處。

另外,御風號在週會設計上亦存在一定的限制。由於群體中的成員對信仰的認識不一,故大多數情況下職員會必須採取折衷的辨法,試圖平衡不同成員之間對信仰的追求以及對群體的期望等。可是,這個做法同樣導致兩面不討好,新的成員未必能領會週會當中的內容,而舊的成員則覺得內容是老調重彈,感到十分沉悶。另外,有一些成員會期望這個群體能像外界的朋友般有較多的談天時間,對週會的內容不以為然。以上的都是這個新生群體尚待解決的問題。

危機與及個人見解
在這部份,我想探討一下御風號將會面臨的危機以及提出一些我個人的意見。大專生群體固然容易招聚一群大專生,但是其基礎並不穩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大專生在離開中學後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不少人都會希望參與大專院校內的莊會,宿生會等,在當中結識朋友,享受舉辦活動的樂趣等。根據過往經驗,不少年輕基督徒在參與這些莊會/宿生會後都會因為會務忙碌而漸漸減少回到教會,而這個情況在那些信仰根基不穩的人當中特別嚴重。而經濟上的需要亦是成員減少回來的主因。不少弟兄姊妹都需要在讀書其間參與各式各樣的兼職賺取生活所需的金錢。工作以及讀書二者所帶來的體力和心力消耗無可避免地令弟兄姊妹需要作出取捨,決定投放時間於甚麼地方上。

第二,上文曾提及御風號有不少成員參與教會內外的事奉,表面上看這是一件很好的事。然而,眾人所作的個人決定有機會對群體帶來重大的影響。博弈論當中的囚徒困境正是當中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考慮到大專生的活動繁多,可以想像到每個人能投放在事奉的時間有其限制。而當不少人把時間放在各個地方不同的事奉上,某程度上亦令大家服侍御風號以及關顧成員的時間和心力下降。在個人層面來說,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服侍是非常好的。然而,當不少人也作出相近的選擇時,群體無可避免會受到影響。當人數在將來繼續增長時,後來加入者未必能承接大家當初投身事奉的熱心,也未必得到足夠的屬靈支持以及造就。這樣的話,新的成員將會很易流失。

為了應對上述的情況,我認為應該採取一些措施。第一是組織一些資深的成員負責栽培的工作。我建議花六至七星期的時間與新加入的成員分享御風號的成立目的、信仰簡介、個人生命分享等等。我認為使用額外的時間去進行栽培能達到數個目的。第一是建立歸屬感。在團契時間中成員之間未必能有深入的分享,我希望參與栽培者能在栽培的時間當中與新成員有較多的溝通,與其建立一定程度的關係,這將有助新加入的成員融入。其二是實行大使命當中「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的命令。若新成員在初期未能建立一套正確的信仰觀以及教會觀的話,他將會試圖把教會外的觀念及期望帶進信仰群體。這樣的話,群體的異象和所持守的價值便會逐漸褪色和消亡。相反,如在初段時間及早讓新成員了解作信徒的意義、義務等的話,一定程度上將幫助新成員塑造合理的期望,並將團體的信念承傳下去。

第二是加強御風號內小組的功用。現時的小組組長主要負責在週會內的分享時段帶領組員分享,在關心組員方面尚有不少改進的空間。我認為組長需要加強關顧組員的工作,在平日花時間聯絡組員以及了解組員的需要,也負責組織小組的聯誼工作。以上的做法能一定程度上處理御風號當中成員欠缺深入溝通的問題,也能使間中未能回來的成員獲得一定的支持及關心。為了執行以上的事情,我認為導師需要為組長給予更多的支援,如提供有關牧養和關顧的訓練以及持續地照顧他們情緒上的需要等,好讓同樣是大專生的組長有足夠的裝備及支持去照顧組員。

行文至此,我想作出一點總結 。一如昔日不同教會的團契,御風號秉承聖經的教訓,努力在群體當中踐行大使命以及大誡命。在過程中既有做得不錯之處,也有仍需改善之處。在反思的過程中,我發覺我們需要繼續研讀聖經當中有關互為彼此的教導,思索怎樣在現今的世代以切合時勢而又符合真理的方式活出上帝子民的身份,令眾人既得眾民的喜愛,也討神的喜悅。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1st Anniversary in Lakeshore


中學時做義工時負責照顧小朋友,揾兼職又係對住小朋友,到依家返工都係做啲同小朋友相關既產品。。我既經歷實在太不可思議吧。。 話咁快就係呢間公司做左一年了。。。初初真係冇諗過會投身係呢個行業。。感恩遇到一班對我好好的同事,而自己又可以抽時間係夜晚做自己想做既野~~ 唔知將來又會係點呢?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對雨傘運動的一點信仰反思



遲了很多才寫下這篇記錄…自928開始之後,不少基督徒都會在想到底此次的政治事件與自己有什麼關係。我認為可以從約的角度去思索。我們的整個信仰全都是建基於上帝堅守衪的約定並為我們釘十字架而死。若上帝不守約的話,我們將會面對難以承受的後果。故我認為我們應該是最為重視立約及守約的群體。

現時的政府一方面強調依法辦事,另一方面卻不斷奉行人治的做事手法,明顯有違政府應行的方針。某些高官和議員不斷試圖以謊言欺騙民眾去接受假的民主選舉,絕對是違背了當初基本法保證香港將獲得民主的承諾。作為一個重視約的群體,我認為基督徒理應站出來發聲,要求當局遵行當初的約定。

感慨的是,年長的基督徒未必會這樣想。我聽過一個牧師以極為保守的釋經方式去判斷雨傘運動是不對的。他認為根據聖經,只有傳播信仰受阻或是神下旨意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公民抗命。我不明白的是為何他不指責政府的施政,反倒認為是市民不對。

經過今次的事件,我更加相信教會應加強釋經及多作神學反省,使教會中的每一份子都有足夠的根底在時代當中跟隨神…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轉貼: 袁天佑香港家書:縫補裂痕、持守香港核心價值

袁天佑香港家書:縫補裂痕、持守香港核心價值


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袁天佑──縫補裂痕、持守香港核心價值
香港電台   香港家書   2014年10月18日

浩恩,健恩:

    你們大學畢業已多年,學生運動該與你們無關。自9月26日學生罷課,有學生跨過高欄,走進公民廣場,被警方圍捕的那一刻開始,你們每晚在放工後便走到金鐘,與學生們在一起。你們嚐過催淚彈,眼睛飽受胡椒噴霧的傷害,但你們願意為師弟師妹們遮風擋雨,我為你們感到驕傲。

    爸爸年紀大了,不能如學生那樣,睡在街頭。我是一位牧師,對於佔中,我既不鼓吹,亦不反對,只期望香港能有一個真普選,不單是一人一票,而能在有真正選擇 的權利下投票。我的禮拜堂就在金鐘邊緣,對於佔中,我能做的就只是打開禮拜堂的門,讓在這場學生運動中的人,無論政治立場如何,路過的時候,或心靈或身體 受傷和疲累的時候,可以在裏面休息、安靜、治療和祈禱。我也曾在一個晚上,當得悉警方可能要清場,不知會否使用武力,我與30多位教牧同工走到警察與學生 中間,希望阻止雙方發生衝擊。多謝學生們的體諒,明白我們都是血肉之軀,如發生衝突,會容易受傷,在多謝我們的好意後,亦希望我們可以離開。

    你們聽說,有人曾質問,為甚麼神職人員會公然挑撥以違法行為抗命,耶穌豈不是教導門徒要作鹽作光(太五13~15),做和睦之子(太五9)嗎?這是沒錯 的。但讓我們也明白,鹽的功用是防腐,光明是要驅走黑暗,在追求和睦時,我們也不能忘記公義。香港社會出現作虛弄假,指鹿為馬,用威逼或金錢的賄賂叫人遊 行簽名,假的普選說成真的普選,作為牧者,怎能夠不予以譴責?很多時候,社會出現不和諧及矛盾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在衝突中,社會的不公往往才能顯露出 來。作為和睦之子,就要在紛爭中對不同意見人士表達同樣的仁愛,包容和聆聽;在擁抱公義的同時,協助雙方能和解及達成共識。

    學生的佔領行動已超過二十日,香港市民也感到日常生活或多或少有所不便。警方曾多次採取行動,清理障礙物,打通了幾個佔領區的交通要道。但是移走了障礙 物,並不能移去市民對真普選的訴求,也不能移走市民對政府的忿怒,特別是近日的暴力事件,深深烙印在學生心中,更難移去。道路打通了,但看來交通擠塞的情 況比沒有打通時還差。更差者,就是政府與學生的溝通築起了更高的牆。

    要解決社會的撕裂和矛盾,並不是清場,而是溝通對話。社會人士都期望政府能與學生可坐下來談,但需要雙方均能釋出善意。幾日前,我和另外五位不同宗教人士 公開表示,我們願意成為兩者的橋樑,聆聽雙方不同的意見,尋找共同對話的空間。我又曾與幾位社會人士發出呼籲,要求政府恢復對話,向人大提交補充報告。我 們得悉學聯已表示明白,公民提名並不是一刻可達的事。可惜的是,政府已表明不會提交補充報告。個人認為,提交補充報告,並沒有抵觸基本法和政改五步曲的規 定。是否如一位建制人士所說,這會令政府丟臉?如果是真的話,我盼望政府能明白,現在已不是面子問題的事。所以,我仍然期望,政府可以重新考慮社會人士的 意見,否則就會在學生心中,更強化政府強權無道的感受,對社會發展並無好處。不過,事到如今,有對話總比沒對話好,盼望大家能在對話中找到出路。

    佔領行動和政改的發展如何,我無法估計,但有有兩件事是我們當做的。

    一,現在雖然是撕裂的時候,也是縫補的時候(傳三7)。

    縫補的開始,首先大家都應保持克制。不要互相攻擊責罵,在批評和意見中,不出惡言,更不要煽風點火和使用暴力。

    二,無論將來如何,我們仍要持守香港重要的核心價值。聖經說:「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與和平彼此相親。」(詩八十五10)誠實、公義、仁愛與和平,不單是聖經看重的核心價值,也是社會和普世的核心價值。

    我期望每個香港人,都能放下私利與個人的榮辱,齊心努力,共建一個有誠實、公義、仁愛與和平的社會。


                                                                      作為牧者,你們的爸爸
                                                                      二零一四年十月十八日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10 : 後先知書


終於寫到第十篇啦...HAHA
每次寫文的時候都發覺自己應該更謙卑地閱讀神的話語..

屈指一算, 我已經讀左10個credit 嚕..
如無意外, 應該可以在明年畢業.
雖然在學歷上不會有任何提升, 但我好感恩可以更明白信仰...

BTW, 在呢個時勢讀神在黑暗日子的保守
的確另有一番滋味....
------------------------

現時本港的教會主要以和合本為常用的中文聖經版本,而當中書卷的位置主要依據十六世紀時馬丁路德所作的排序。馬丁路德一改希伯來瑪所拉正典的做法,把傳統先知書當中的部份經卷歸類到其他類別。本文將探討將先知書分為「大」、「小」和「前」、「後」的差別。

第一個分別為影響先知書當中具連貫性的信息。猶太人把《書》《士》《撒》《王》視為先知書的一部份,原因是幾位作者透過記述以色列人由進入迦南到被擄離開迦南的種種歷史事件,記錄上帝怎樣在歷史中與以色列人同行,並透過這些歷史經過詮釋和批判以色列人昔日的作為,帶出上帝的教導以及提醒讀者要跟隨神而活。這四卷書並非單純的記錄以色列的歷史,作者將重心放在記錄領袖和民眾是否過一個以神為首的生活,並以與申命記的內容的為準則評論各人的功過。馬丁路德把這四卷書從先知書中抽離並將之歸類為歷史書,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來的讀者對這四卷書的理解,令讀者誤以為四卷經書的主題是以色列的歷史記載。將四卷前先知書歸類為歷史記載會弱化原有先知書的信息,令信徒未必能讀懂前後先知書中貫徹始終的主題信息。

第二個分別為影響了讀者對經文核心信息的理解。在過往的歷史中,不同的信徒對十二卷小先知書的內容各有其不同的見解。有一些信徒將焦點放在先知的預言怎樣在新約聖經中應驗,把先知的角色理解為一個預言者;而另一派的信徒則強調先知對社會公義的追求,認為斥責不義作為及關懷社會才是先知最為重視的。而引起這些爭論的其中一個原因為將《十二先知》一書拆分為十二卷小先知書,因而影響了讀者對經文的理解。在後先知書中,《十二先知》是一卷眾先知合著的經卷,記錄十二位先知在被擄前後的日子中怎樣作為上帝的代表陪伴以色列人渡過約三個世紀的歲黑暗月,經歷亡國、被擄、回歸、重建聖殿等事件。將《十二先知》一書分拆最大的影響是令讀者將重心放在個別經卷的內容當中,如把彌迦書當作爭取公義的理據,把“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一句當作《阿摩司書》的核心信息等等。這樣的話便把原先《十二先知》「上帝永不離棄他所愛的子民,派遣僕人時刻與他們同行」這個核心破壞了。

總括而言,不同的分類方法反映了分類者對不同經卷的解讀。由於和合本流傳甚廣,因此當中採用的分類/排序方法亦非常影響華人信徒。與大小先知書的排序相比,前後先知書的排序較能突出貫穿不同書卷的信息,令讀者較容易理解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此外,前後先知書的排序亦突出了由被擄前到被擄後橫跨數個世紀當中神從無間斷的保守。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給所有中間傳話的社會賢達及站在十字路口的成年人

資料來源: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電子郵件   2014年10月7日

今日,雨傘運動進入到第十天。上週末,眼見各區發生暴力事件,再加上返工返學日子在即,我們都不忍:怕學生受襲、怕警察清場、更害怕六四的夢魘再次成真--手執槍桿清場的將是解放軍。

在劍拔弩張之際,不少欲力挽狂瀾的中間人,即你們,紛紛出來傳話,期望群眾撤離避過危險,不論是行政會議成員、大學校長、社福界殿堂人物、法律界教父,都教我們立即神經緊張,大有山雨欲來之感。

可 是你們知道嗎?你們所力勸的,我們全部都已試過。陳惜姿是大學講師,她很多學生都在各佔領區留守。這些日子,她眼看着學生餐風宿露,不是沒有勸說過青年人 要留得青山在。在星期日狀似最危急的晚上,一名成員急得要哭了,因為她堅稱收到信息星期一前必會清場,而且會由身穿警察制服的解放軍指揮,瘋狂四處叫大人 帶孩子回家,卻束手無策。另一成員交遊廣闊,每晚都會到旺角佔領區,幻想自己可以幫忙維持秩序兼認人(臨記或黑背景人士),有好幾幕暴力場面,我們都在電 話中大叫,要他和朋友撤退,可是他總選擇留下來。

不錯,我們都信清場論。在危急關頭,當恐懼來襲,未知的將來仿如黑洞,容易吞噬意志。在不同的場合和關頭,我們都曾經力陳,這場全民運動不是三五七年,曠日持久,不應作無謂犧牲。

可是我們很快便明瞭,原來香港年輕一代對追求民主的態度,比起我們這些已過了半世人的中年父母,都要堅決。只要當你們看到:

旺角暴徒來襲,堅守的年輕人面對千人圍攻,流著淚用力按着帳篷支柱,一站十小時;

嬌滴滴愛哭女生,再恐懼也要跑到旺角去坐下,說假若不去就會後悔一生;

耳裡傳來最惡毒的咒罵,本是年少氣盛的青年人卻罵不還口;

男生選擇站在最前線,面貼面對着暴徒,一邊勸人冷靜卻忽迎拳頭,忍着不還手;

面對被推倒的帳篷、標語、物資,欲哭無淚卻又在事後飛快地重建起來;

各區欄杆上的黃絲帶,極速被剪下,翌日發現又重新綁上;

催淚彈在人群中爆開,學生匆匆用水洗過雙眼,又再上前;

實在有太多太多的情景不能盡錄。

我們都低估了今天的新生代。對比我們這些被六四夢魘纒擾的中年人、鎮壓過後不是移民就是變得沮喪冷感的父母,今天的青年人更義無反顧。明白這點的話,我們就不能一廂情願地求他們離開,因為此路根本不通。他們壓根兒沒有想過離開,有些甚至還未想過要為民主付出多大代價。

因此,社會賢達們,今天你們可以做的,就是盡你所能,用盡所有辦法,力勸政府放下成見,傾聽民意,誠意對話,並在可能使用武力的關頭(不論官方或非官方武力),勸止當權者,警告他若毀掉一代香港青英,仇恨將不共戴天。

解鈴還須繫鈴人,當特首梁振英讓警方在928當天拋下87顆催淚彈時,他便應該明白,全城民心背向,終其一生,他都不能再當人民領袖。我們不欲見到社會癱瘓、撕裂,假若你們可以好言相勸對方誠意道歉,退位讓賢,將功德無量。

對 於一班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家長們,我們只想說,孩子今天追求的民主制度,正是我們殷殷盼望多年的,只是這班初生之犢更勇敢、更堅毅。能教養出這一代香港 人,值得我們自豪。為人父母當然長憂九十九,更遑論孩子要冒捱子彈的風險,可是我們必須承認,香港的選舉制度自中英談判始就從未解決,禍害一直拖延至今, 把垃圾掃進「梳化底」,不見得家裡會變亁淨,因為陣陣腐臭味必會傳來。

過去三十年,我們沒能為孩子築起民主之路,實在愧對毅然挑起時代重軛的孩子們。因此,大人們,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與孩子同路,叫當權者信守承諾,在香港推行真普選。那時候,我們一定會負責任地,有智慧地選出能帶領我們實踐「一國兩制 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的領袖。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轉貼: 位於十字路口的教會


{編按: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袁天佑向全體會友發出牧函,解釋早前開放禮拜堂予示威者使用的決定,表示教會正處於十字路口,又稱「政治中立」其實是謊言。評台特刊登全文,供各位讀者參考。}

這幾天收到不少會友和好友的查詢,因有傳言:「警方要來清走在香港堂內停留的示威人士,並要找我談話,造成我很大的心理壓力,要為我代禱。」我告訴 大家,這只是謊言,用來製造恐慌。在決定開放禮拜堂供因警方施放催淚彈而肉體、心靈受傷的市民休息、禱告,我沒感到壓力或擔憂。無論如何,我在此多謝大家 的關心和支持。不過,亦可能有會友擔心和懷疑,禮拜堂應否用作抗爭者休息,甚至是提供醫療、物資等的地方?

教會不是因為支持「佔中」而讓抗爭者在禮拜堂內休息。香港堂座落在灣仔一個十字路口上。過去十多年擔任香港堂主任,我經常反思,在人面對疑惑,好像 站在十字路口那樣,在撕裂和矛盾的社會,這座禮拜堂可以做些甚麼呢?這地方當然是信徒敬拜上帝的地方,也是見證上帝福音大能的地方。同時,這也是上帝給教 會管理,目的是用作服侍社區人士的地方。禮拜堂要成為一間無牆的教會,所以經常有不少人進出,在這裏禱告,休息,拿個飯盒來享用,使用洗手間等。由於禮拜 堂座落於交通要塞,十字路口,不少不同政見人士在遊行時都經過這裏,我們都會打開禮拜堂,讓他們可以作短暫的休息。曾有一次,禮拜堂對面的酒店內發生人類豬流感被封閉,不少警務人員要在附近當值。我們安排了地方,讓執勤的警務人員可以休息,用膳,睡眠。

有人可能會認為,抗爭的人是違法的,教會怎麼可以幫忙他們呢?但從舊約聖經,我們看到有「逃城」的概念(參看民三十五),讓犯法者可以寄居。在教會 的傳統中我們也會看到類似的安排,如英國的教會曾收容尋求政治庇護者;電影「孤星淚」的主教更維護一個偷了一塊麵包、後來偷了教堂銀燭台的人。事實上,無 論甚麼人,有需要時,禮拜堂也應盡力提供他們休息、水、食物、關懷和代求。

如何實踐信仰?我們也常站在十字路口上作出抉擇。在過去一年,我面對的壓力實在不少,相信每一位教牧同工也有同感。面對着「佔中」的提出和政改的諮詢,教會和帶領着教會的牧者應如何回應呢?

我們不可以簡單的說:「教會的任務是傳福音,拯救靈魂,教會不涉及政治,又或是應對政治中立。」這不是聖經對教會任務和傳福音的理 解,也不合乎衞斯理約翰的傳統!我們所相信的福音,是拯救人脫離罪惡的福音。不單是脫離個人的罪,也要脫離因他人、社會或制度的罪惡對人造成的壓制。所以 我們所相信的福音也必涉及社會和政治的事情。「政治中立」,這是個謊言,有誰沒有他的政治立場呢?一位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Elie Wiesel曾這樣說:「中立從來只有助於壓迫者而非受害者,沉默永遠只會助長施虐者而非被虐者。」作為信徒,我們不單從社會現況來看 事情,更從聖經的教導,教會的傳統,作出選擇。但因着每個人的經歷背景不同,所作出的抉擇會不同,例如我們可以認為政府就是壓迫者,但也有人認為抗爭者是 壓迫者。所以過去我們也鼓勵信徒學習彼此尊重,互相聆聽和包容,保守合而為一的心。作為牧者,要帶領會友,也與會友一同去經歷體會社會所發生的事,並且一 同去反思學習。

牧者不可能沒有他個人的思想,最重要者,牧者要思想如何從聖經、教會傳統去思考,跟隨聖靈的感動,去領受上帝的話,以行動跟隨耶穌;也要明白自己所作出的選擇,並不等同於上帝的公義。我們也不要將自己的思想去要求信徒跟從。
對於「佔中」,牧師部早已發出牧函,我們不鼓吹也不反對。但對於政改,我們深深期盼香港能有一個真的普選,「不單是一人一票選舉特首的權利,我們同樣關注選民的選擇權。」這也是普羅市民所期望的。

可惜的是,人大常委會於8月31日作出了決定,對選擇權作出篩選。我曾經在一次宗教界慶祝國慶的茶會中致辭時,很坦誠的對中央及政府官員說:「人大常委會作出了政改的框架,但這決定並沒有解決社會所面對的撕裂。」因此,可以預見「佔中」必會發生。有人可能認為表達意見可以用其他方式,何須「佔中」?「佔中」必會影響市民日常生活。這是真的,但我們亦明白,提出「佔中」者都不盼望佔中,只是經 過多方向政府表達意見,政府都沒有聽到。這是無可奈何的事。盼望不贊同者也存忍耐的心予以包容。而且,「佔中」的目標,是盼望香港能有更大的民主,這符合 香港市民長遠的生活和益處。

「佔中」者希望以「愛與和平」來表達,我們從這幾天抗爭者所表現的克制,我們也深感安慰。但在警民對峙中,克制實在不易。可能在當中有小部分抗爭者 會衝擊警方的防線,警方也可能會使用適當的武力維持秩序。但對於全副裝備、訓練精良的警方使用胡椒噴霧,及至後來使用催淚彈,對付只是拿着雨傘的群眾,尤 其是那些沒有衝擊的人,我們實不能認同;牧師部對作出這決定的負責人發出譴責,呼籲警方不再使用不必要的武力,亦呼籲抗爭者要以和平和非暴力表達訴求。在 這裏,我盼望當警務人員的,特別是當中的弟兄姊妹明白,我們所譴責的,不是個別的警察,而是行動背後的決策者,也希望他們在盡忠職守時,知道他們有更高的 原則就是效忠上帝,公義和香港市民。我們仍對每一位盡忠和愛護市民的警務人員表示衷心的敬意。

社會正處於十字路口中,政改怎樣走下去?我們的信仰要在十字路口上作出更深的反思,教會亦要在十字路口上服侍心靈受傷的人,並以行動去見證福音的大能。
讓我們同心為香港守望。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轉貼: 程翔︰擔心87枚催淚彈,催生港獨

程翔︰擔心87枚催淚彈,催生港獨



前輩程翔在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的一番話,值得和大家分享。
程翔認為,現時社會撕裂,不是因為「佔中」或「反佔中」,而是源自人大常委落閘落得太緊。人大落閘後,一班學者聯署聲明,香港整個知識界同中央關係已經很難修補,梁振英愚蠢得用強硬手段鎮壓年輕人,87個催淚彈,香港新一代同梁振英及中央政府,結下深深的仇怨,不知如何解決。
程翔︰「擔心從此港獨正式抬頭,87枚催淚彈,催生港獨。」
(筆 者想法,那麼,梁振英豈非成為港獨之父?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的續篇,第五代香港人,臉目開始清晰,這一代,見證了回歸十七年的人心不歸,上一代教育了 他們生活品味但自己卻沒有獨立經濟能力繼續這種生活,他們耳聞目睹梁振英的催淚彈,梁振英的手段與強國的橫蠻,定義了一整代人。注意,今天,只是漫長的離 心的開始,梁振英戀棧權位,更有助本土派聲勢。)
程翔認為,此刻,叫梁振英落台,相信係無可能的事︰「此刻叫梁振英落台,最丟架係中央自己,中央為了自己面子,絕對不可能街上咁多人還坐著,就叫梁振英落台。」
「但是,遲些在適當時機,叫梁振英落台,完全有可能。」其中一個適當時機︰「當政改方案遭否決,梁振英引咎辭職,能幫到中央解決一個大問題,也是符合香港及中央利益的做法。」
(筆者想法︰不過,梁振英不是董建華,他心裡沒有「大局」,不會看整體利益,以其性格,絕不肯自動落台。我懷疑,就算梁振英是地下黨員,他甚至不會聽黨指揮,自願落台。)
程翔認為,現時佔領運動已取得很重大的階段性勝利,「應該適時作戰略性調整,將轟轟烈烈的街頭運動,引入去更深層次的深耕民主的活動……向社區學校,青年團體,多做教育啟蒙工作,爭取更多市民理解及同情。」
程翔︰「這是策略性轉移,不是退縮。」
問︰「但是這所謂階段性勝利,完全未見任何實質成果。」
程 翔︰「勝利是相對性的,的確未有實質嘢。但是,從不肯傾逼到佢肯傾,從想鎮壓逼到佢收手,從權力的傲慢,逼到佢要委派林鄭見學生,都是一種勝利。這是實質 勝利,是人民力量的勝利;好多人都觀察到,解放軍派了好多特務營在示威現場觀察,相信任何一個人向上司匯報,但會表達說,不能鎮壓。老百姓用赤手空拳,血 肉之軀,粉碎一個鎮壓的意圖,怎會不是勝利?」
問︰但很多人擔心,一退,道「氣」很難再聚。
程翔︰這道氣,不足以推翻專制,為何不保存實力?
筆 者認為,是次抗爭者最大的收獲,是試煉了一次無畏無懼、和平抗爭的模式,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專長與分工,日後若能保持團結,一呼百應,並無難度,也向權貴 清晰展示了,民意不可侮,也清晰告訴當權者,你並不神聖。整場運動,亦令當權者自暴其醜,讓人目睹,你的支持者,不乏流氓與偽君子。
佔 領了道路,未必能佔領人心,日後需要的,確實是社區的深耕細作,不要以為長期堵路影響民生,是抗爭者的籌碼,「影響民生」,是主流建制傳媒的宣傳利器,也 是梁振英最愛的籌碼。拖延愈久,梁振英籌碼愈多,梁振英集團絕不介意拖延談判,繼續影響民生,從而撈取更多籌碼,民眾的損失,正是他的本錢。
相關文章︰
數天前寫的這篇,仍然適用︰狼謀略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轉貼: 噩夢從「袋住先」開始——愛國愛港,所以被騙

黃偉豪 - 噩夢從「袋住先」開始——愛國愛港,所以被騙

2014年9月22日

【明 報專訊】這篇文章刊登的時候,正是港人反對人大常委會為香港2017年及以後的行政長官選舉,連落三閘的決定,而舉行大罷課的開始。中央及特區政府多番強 調,雖然它們的方案並非完美,但市民仍然可以「袋住先」,因為這始終是一個進步。這個說法非但不盡不實,而且是對香港的實際情况及制度沒有清楚和全面的認 識,以及嚴重地缺乏歷史感。反思香港之所以面對今日如斯的危機及困局,一切也是由「袋住先」所引起!

回顧香港的歷史和政制發展,最經典的 因「袋住先」而出事、使港人終生抱憾的例子,莫過於相信了中央的「一國兩制」及「港人治港」的承諾。結果,很多香港人共同見證的事實是,只是過了17年的 光景,香港人很多原先享有的自由空間,都在不斷被收窄和打壓。香港在回歸之前所建立的優良制度和精神,包括了法治、廉潔及嚴守政治中立的公務員系統,和打 擊官商勾結及為小市民維持公義的廉政公署,都在1997後迅速墮落或崩壞。

至於「港人治港」的「袋住先」的承諾,更完全未能兌現,成為空 談。在回歸之前,不少香港人曾真心相信中央對「一國兩制」的承諾,主觀地認為除了國防及外交等涉及國家主權的事務外,香港人真的可以對於香港的內部事務有 自決的權利。但事到如今,香港人所看到的,似乎是中央用君臨天下的氣勢,對香港事無大小的全面干預。

原本擁有崇高地位的《基本法》,理應 是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可享有「高度自治」的最佳保障。可惜,在中央多次任意釋法後,再加上國務院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的最後 致命一吻,香港人對中央會真心遵守「一國兩制」和「高度自治」的承諾,就更難存有任何幻想的空間。基本法也逐漸被貶為一紙過氣及再沒有重大約束力的政治宣 言。

看見回歸後的倒退及敗壞,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究竟香港的學術界,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及社會的良知,有沒有為我們發出過預警?

為了解答以上的問題,筆者特別在書架上找回由專門研究香港政治的前輩學者及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前系主任Norman Miners所寫的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Hong Kong(《香港政府與政治》)一書(見參考資料1),深夜重溫。

Miners 23年前的政治預言

Miners 的《香港政府與政治》,是當年所有學習香港政治的大學生必定讀過的書。它對當時的殖民地年代的政府的管治,及至香港的前途談判的中英之間的角力、九七回歸 之前的過渡期風起雲湧的政局,均有深入淺出及一針見血的分析。它的第一版是在1975年推出,前後共有5版(1975、1976、1981、1986、 1991)。可以說,這本書的本身,已是香港政治發展和變遷的見證。

筆者手上的版本,是1991年所出的第5版。如今重溫,全書當中使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最後總結的一章,因為它的名稱正正是「香港的未來」(The Future of Hong Kong),為香港的前途把脈,替九七後的香港面對的情况,作出重大的預言。

使人感到驚訝的是,一章出版於1991年,即23年前的政治預言,當中對於九七後香港的描述,居然和今日香港的情况和所面對的困境,十分相似。

Miners 對九七後的香港的預測是十分暗淡和悲觀。他預計,在中國管治下的香港,「一國兩制」及「港人治港」不外乎是政治宣傳的口號。香港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特首 選舉會被中央操控,選出來的特首也只不過是中央在香港的利益代理人,是向中央而非向香港人問責。Miners亦預計到,在中國接管香港後,香港的自由將會 被收緊,經濟也會出現倒退。

使人感到諷剌及有點滑稽的是,Miners甚至預計到有大量內地人會在九七後湧入香港,替民生、社會福利及生 活環境帶來重大壓力。有趣的是,Miners原本所擔心的是大量來自內地的非法入境者,相信當年的他萬萬也料不到,在現實當中,這批非法入境的內地人,會 換上了今天合法來港的「自由行」。

由於Miners的《香港政府與政治》一書,基本上在1991年後就再沒有出新版,為了承傳香港政治的 研究,筆者聯同其他的熱心本地學者,合編了Contemporary Hong Kong Government and Politics(《當代香港政府與政治》) 一書,由香港大學出版,現已到了第2版(見參考資料2)。在最後的一章,我們也是以預測香港的未來為題。基本上,我們的分析是和Miners的結論脗合, 認為除非有政治制度上的改革及保障,否則不應對香港的管治存有太多的幻想。由於Miners一書,寫早我們的多於20年,足見他當年的眼光是如此高瞻遠 矚。

為何Miners可以早在20年前,就能夠看到現在發生的一切,看得更多更遠。探其原因,或多或少,是因為我們愛國愛港,所以當年一廂情願地選擇去相信了「袋住先」的承諾,不能完全理性和客觀地分析眼前的現實。

雖然我們是學者,但也是土生土長、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在談到香港和中國的未來的時候,心底裏仍然希望香港好,中國好。所以,當事情未真正發展到最壞的時候,仍不想放棄心中最後一絲的希望。萬萬想不到,當年愛國愛港而「袋住先」的決定,卻換來了如今被困愁城的心痛下場。

自己香港自己救

既然受騙皆因有愛,而中央又早有背信棄義的前科,一個早已沒有信用的人或政府,又再可以憑什麼質疑香港人不愛國愛港,又再憑什麼可以令香港人信服再一次「袋住先」?

在最後一章的最後一段,Miners十分悲觀地寫道:相信香港可以一如過往克服其他挑戰一樣,克服九七後的挑戰是不理性的想法(irrational belief) 。因為在九七後,香港已失去了英國的支持和承擔,而成為了一個要獨自地面對擁有10億人口的巨大中國的細小和不重要的聚居地(small and insignificant enclave)。

當然,我們絕不希望Miners的預言一切成真。但十分清楚和正確的一點是,香港已進入了命運自決的年代。自己香港自己救,最終,只有香港人才能真正拯救香港。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參考資料

1. Miners, Norman. (1991)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Hong Kong. Fifth editio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Lam, Wai-man, Percy Luen-tim Lui, and Wilson Wong, eds. (2012) Contemporary Hong Kong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10 books that have stayed with me in some way


The game: list 10 books that have stayed with you in some way. They do not have to be great works of literature. Don't think too much about your choices. Tag 10 people, plus me so that I can see your choices.

一向對呢d tag人寫野然後再tag人既野冇咩興趣… 但係呢個tag,值得做。
謝謝tag我的日天,令我有個機會回想一些對自己很有價值的書。
透過這些書,我學懂了很多東西,也助我建立對人生的一些看法。




1)情緒四重奏--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
http://www.logos.com.hk/acms/content.asp?site=logos&op=search&type=product&match=exact&field=code&text=LP754

高中時第一次接觸這類型的書,開始慢慢去了解人的情緒…
我相信了解人的情緒有助去更明白他的內心世界。
有時,情緒會反映了人竭力隱暪的真實想法。
無論是想助人或是自助,這都是一本合適的好書。

2)致新手牧者的信
http://www.logos.com.hk/acms/content.asp?site=logos&op=search&type=product&match=exact&field=code&text=LP372

我認為,傳承是事奉者的責任。
事奉者理應把一代代的經驗、總結、想法等傳給下一代的接棒者,
幫助他們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
這本書提及很多在牧養路上會遇到的困難,
同時亦提醒了我作為一個事奉者需要面對怎樣的難關…

3)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68271265

在討論一些人生抉擇時,會發現大家的想法很不一樣。
這本書總結了歷代一些常見的思路,
透過各種的案例指出不同思考方式的著眼點為何。
到底應該以功利計算得失,強調個人自由,還是高舉美德?
我猜我自己應該是較認同以美德作思考的準則吧…

btw,如果不是信仰,我應該會傾向強調自由。

4)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69715

為何南美及非洲在歷史上總是處於弱勢的位置? 這本書嘗試提供一個答案。
書中提出各個洲份所橫跨的經緯度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主因,
我覺得頗有道理…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全球文明的演變的話,
這本書一定適合你。


5)西洋世界軍事史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12616

認識我的人可能知道,中學時的我非常沉醉於歷史與軍事的世界…
那時我看的書大部分都是與此兩類型相關的。
富勒將軍把數千年以來西方的軍事歷史整理&描述一遍,
是軍事歷史迷不得不看的好書。


6)新君王論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8699377

蔡子強的這本書算是一本入門級別談政治的書,
書中沒有太多複雜的理論,作者評論以前香港所發生的一些政治事件,
以此帶出一些政治的知識。
我沒有選君王論,因為我覺得我還未太明白馬基維利的想法…

我特別記得書中提及朱利亞尼的想法,就是「婚禮可以不去,葬禮不能缺席」。
這句說話意外地影響了我的事奉想法。
我承諾自己,如果可以的話,一定會盡力出席喪禮,探病等…
而這承諾是源於這本書的提醒。


7)克里姆林宮的樞機主教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48849

Tom Clancy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作者。
(有聽過Rainbow Six嗎?他就是寫這本書的人)
他的軍事小說不是單純的描述戰爭/諜戰場面。
他會根據社會的現實狀況去構思書中的內容,
如南美毒品問題,以巴衝突,美日經濟衝突,美蘇冷戰等。
看了他的書,就好像上了一科世界政治課。

此外,他曾經在1994年出版的故事中描述有人以大型客機攻擊美國國會。
而在911,真的有人在現實實現了。
實在不得不佩服他的驚人視野&世界觀。

由於只能揀一本書,所以選了這本。這書的背景設定為冷戰時的美蘇兩國正在進行限武談判,而美國於蘇聯國內位階最高的間諜「樞機主教」卻於此時暴露身分,卻又牽扯到阿富汗游擊隊以及蘇聯秘密發展的衛星雷射武器計畫,一連串錯綜複雜的政治與軍事事件就此發生。

8)動物農莊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61247144

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應該很多人聽過這一句名句吧..
在這個動盪的時勢回想起這本書,真的很有感覺。
 政治,從來都是眾人的事。
那班動物也以為自己可以不理政治,但請看看拳擊手的下場....

9)銀河英雄傳說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571021598

每當討論政治制度時 ,我都會想起這本書。
田中芳樹在書中透過三個國家之間的攻伐引起了一個問題:
到底是民主好還是專制好?

透過主角萊恩哈特及楊威利,作者令我反思了不少政治的事。
(網上甚至有網站收集了楊威利語錄,值得一看)
在這個時勢再讀以下的話,特別有感覺。

『對百年來也不見得會出現一個的英雄或者偉人,加以權力限制所可能產生的負面損失,與不使平庸的人握有過於強大的權力所可能產生的正面利益兩者相較之下,後者遠勝於前者,而這正是民主主義的原則。』 

『遵守法律的規定對公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當國家違反了自己所制定的法律而企圖侵害個人權利的時候,如果公民還去盲從的話,那麼就是一項罪惡了。因為當國家有犯罪或是謬誤行為產生的時候,身為民主國家的公民,得有對這樣的行為提出異議、批判、抵抗的權利及義務。』 

『愛國心常常使以揮舞的旗幟不同為理由,使殺戮正常化,有時候是一種強制化的心情,通常是不能和理性共存的。尤其當權力者將其當成個人的武器來使用時,其毒害之深實在是超乎人們所想像。』

10)無限恐佈
http://www.qidian.com/Book/109222.aspx

這是一本網絡上的小說。作者沒有跟從網絡上慣常的打怪升級模式去寫這本書,
他著重的是各個角色的面對生命的掙扎中的經歷,
如背負令複制體的自己解脫的主角鄭吒,沒有情感的智者楚軒……
當中的情節實在非常精彩,陪伴了我不短的日子,我想應該差不多看了十次。

最近作者正在創作此書的續集,希望他能保持水準…


---------------------------

在此轉貼幾個神交而久但素未謀面的朋友所選的書單…
我雖然未見過他們,但從他們一直以來的文字,
我了解到他們都是愛書者。

巧合地,有一兩本書是經常出現在各個書單中…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9 : 摩西五經

難得有機會與牧區的弟兄姊妹一齊上摩西五經~~HEHE
呢五卷書真係好難明呢....

--------------------------------------------
在第七堂的課堂上,老師講述民數記中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老師主要講述經卷中的其中一個軸心—民眾向上帝發怨言。在整個出埃及入迦南的經歷當中,以色列人在曠野之地經歷了頗為艱辛歲月,大約二百萬人在一個缺乏糧食和食水的地方暫時生活,準備進入神所賜的土地。透過經文,我們了解到神一直為以色列人預備足夠的資源(如嗎哪和鵪鶉)供他們生活。然而,以色列人並沒有因而感激主的帶領,相反,他們不斷向神發怨言,埋怨上帝令他們受苦。他們發怨言之多令摩西也不勝其煩。以色列人的悖逆在窺探迦南地一事中達到高峰。十二個探子在查探完迦南地的情況後,有十個向民眾跨大了將要面臨的爭戰的難度,而民眾則齊聲表示要立一個首領帶領他們回埃及,不願在神的同在下攻進那流奶與蜜之地。此事反映了以色列人對上帝帶領的不信任,最終導致該代的以色列人受到神的懲罰,只有數人得以進入迦南地,而大多數則只能在曠野渡過餘生。


在第二部份,我想記下一些對認識五經的啟發。在很長時間當中,自己對五經的看法都是停留在有一大堆律例典章以及數點民眾等概念上。經過這次的課堂後,自己對五經有一點新的認知。在課堂中,我開始體會到在長長的經文背後當中神的心意。驟眼看來,民數記只是一卷與數點人數有關的經卷。但細心留意的話,便會知道實情並非如此。在整卷民數記中,作者記錄了神怎樣恩待數次悖逆衪的以色列人。縱然會眾多次因為種種不同的理由如食物、爭奪領袖的位置、艱辛的路途等向神發怨言,但是神仍然沒有放棄衪的民,仍然帶領他們去勝過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直到抵達應許之地附近的約旦河東的曠野。雖然民眾的作為不斷得罪上帝,但是透過經文,我明白到甚麼是神的信實。神並不是只憑個人喜惡去行事。相反,衪是那位甘願因為承諾和愛而限制自己作為的上帝。民數記所記的不只是民眾的不信及背叛,更記載了神如何在長長的歲月中愛衪的民眾到底。這個啟迪讓我明白到民數記作者的其中一個寫作目的,就是讓讀者知道神是一個守約施慈愛的上帝,以及透過神的子民的作為提醒我們不要重蹈覆轍,要學習好順服的功課。


在第三部份,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對這堂課的一些思考。自己從小便覺得以色列人很失敗,當時的我不明白為甚麼他們在親身經歷過上帝的神蹟後仍然會懷疑上帝的大能和信實。隨著年紀漸長,我對以色列人的舉動又多了一點明暸。人是非常善忘的,往往不會記得過往所發生的事的細節。我相信以色列人也是如此。或許在當初在西乃山時,他們的確願意順服於神的帶領之下。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加上身在環境惡劣的曠野,以色列人漸漸忘掉對神的敬畏及順服是可以預期的。在反思時,我發覺自己有時也會有相近的傾向。自己在教會的日子不算短,經歷過的恩典也頗為多,但是在面對生命的挑戰和不如意之事時,自己有時也會忍不住向神發怨言,埋怨神為何不阻止那些不好的事發生。與此同時,自己未必會懂得感謝上帝在順境逆境當中從不間斷的保守。此外,在閱讀民數記時看到以色列人毫不間斷地向上帝發怨言,作為讀者的自己也不禁有心煩氣燥的感覺。我會想如果自己是上帝的話,我一定不會理會摩西的勸告(參民十四13-19),定必擊殺所有不信的民眾。但是,上帝並沒有如此行。衪因為對以色列人的愛和對誓約的堅持,赦免了他們的罪。對我而言,神的作為是一個很大的提醒。當作為基督徒的自己在事奉中經歷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時,自己往往會有向神訴苦,而衪必報應在對方身上的想法。但是當想到自己也是不斷得罪神而又不斷經歷神的包容時,我想自己也應該嘗試去作一個更有廣闊胸懷的人,努力為神的緣故而不去爆發自己的怒氣,盡能力去愛所服侍的人。

天父,感謝你透過民數記向我說話,提醒我要時刻緊記你的慈愛,並要多多數算你的作為,免得我在不知不覺間忘掉你的帶領。在經文當中,孩子看到人的軟弱,明白到自己亦有機會在逆境時對你發怨言。求主幫助,使我無論在順境與逆境當中都堅心仰賴你,不是倚靠自己的聰明和能力去處理生命的大小事情。感謝你垂聽孩子的祈禱,奉主名求,阿門。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轉貼: 梁文道:民主與勇氣

【蘋 果日報】瑞士這個國家我去得越多,就越是覺得着迷。倒不是因為那些早已印成明信片的湖光山色,也不是因為它的名錶軍刀朱古力;而是因為它幾乎是個不可能存 在的國家。這麼說,並無絲毫不敬,只是想誇張點強調它的特異。比如說它的中立,以及那愛好和平的形象。來自瑞士的白底紅十字旗固然代表了全球最大最著名的 人道組織,一本紅底白十字的護照更有可能是舉世最方便最受歡迎的邊境通行證。偏偏是這樣的國家,人均擁槍率竟比美國還高,可我們怎麼老聽說美國校園槍擊 案,卻沒怎樣聽過瑞士的持槍打劫案呢?所以每當美國媒體在討論槍械管制的時候,他們往往都要想起瑞士,把它當成一個謎樣的參照。

再說它的 名字,原來這是一個擁有九種不同國名的國家。首先,四大官方語種已經各有一個指稱自己祖國的正式名稱了,再加上瑞士人喜歡把正式稱謂和熟人暱稱嚴格區分開 來的習慣,於是又為它多添了四種簡要的叫法。四個語族,八種名稱,怎麼還會另有第九種國名呢?其實,它就是「瑞士法郎」縮寫「CHF」前面那兩個字母了, 我們時常碰見,郤不一定都知道它的意思。這個「CH」的全稱是「Confoederatio Helvetica」,中文譯做「赫爾維蒂聯邦」。「赫爾維蒂聯邦」,這才是瑞士對外的最正式國名,專門用在貨幣和車牌等國際場合。而且這個名字必須以拉 丁文拼寫,它裏頭的「赫爾維蒂」則是瑞士地區的舊稱,起源於羅馬帝國時期。

為什麼好端端一個現代國家,要拿一種死語言來命名自己(瑞士可 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還在採用拉丁文名字的國家,今天就算連梵蒂岡都不這麼幹了),而且還要抬出「赫爾維蒂」這個現在根本沒人曉得它在哪裏的地名呢?根據 Diccon Bewes那本非常有名的《Swiss Watching: Inside The Land Of Milk And Money》,原來這是為了公平。它的邏輯是:既然全國有四個語群,所以單取任何一種語言對外都不太妥當;你用法文的「Confédération Suisse」,說德文的人會不高興;若是採用羅曼什語的「Confederaziun Svizra」,那麼講法文、德文和義大利文的國民就都要抗議被歧視了。可你總不能在任何國際場合都一口氣祭出四種語言的名字吧?你不煩,人家也都聽得累 死了。所以他們必須在自己的官方語言之外,另外找一種語言來拼讀四大語群都能接受的對外名號。我想,一些奉英文為宗的朋友,可能會天真地提問,為什麼瑞士 不乾脆拿英文來面對世界呢,既簡單又方便,國際通行。然而,國有國格,隨便以另一些國家的國語來表述自己,尊嚴何在?換句話說,這種語言不只不能是德文、 法文、義大利文和羅曼什語,而且還不能是任何一個不相關國家的國語。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們的辦法就是乾脆找來一種再也沒有人講的語言,而且還是上一個時 代的歐洲共通語,非但公平,而且體面。

單從它國名這個計較,你就能大概猜到瑞士是個什麼樣子的國家了。追求平等的尊重,不惜任何時間成本 與人力代價的協商,真不愧是世上最古老的民主國家之一。德語區的瑞士人沒想過投奔北面德國(即便是在大日耳曼意識最猖獗的納粹時期,他們也沒有放棄過自己 的獨立),法語區的瑞士人不曾主張割裂出去再加入西邊的法國,而且這幾個語言不同、信仰有別的地方竟然還能團結在一起達百年之久。要是沒有一套獨特而深厚 的民主傳統,這個違反了現代民族國家原則的國度,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

說到瑞士民主,自然不能不提它那聞名於世的「直接民主」。在我們這 裏,公投是天大禁忌;在瑞士人的生活裏頭,公投卻如食生菜一樣的尋常。今年初,他們才在一場全國公投當中否決掉了提高最低工資的議案(隔壁的法國佬聽了一 定覺得不可思議,心想這幫家伙是不是有病)。施行聯邦制的瑞士,每個州乃至於底下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法規,以及自己實踐民主的形式。若想清楚瞭解傳說中 的瑞士民主,最好就是跑到它至基層的行政單位,現場觀察。

今春我在瑞士逗留,可惜沒能拖到四月底,結果錯過了「內亞本塞州」 (Appenzell Innerrhoden)的「州民大會」(landsgemeinde)。儘管我自己沒有親眼見過,可我還是四處向對政治比對滑雪感興趣的朋友推薦,若是 想去瑞士旅遊,最好趕在每年四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參觀參觀這場已成景點盛事的「民主表演」。

內亞本塞州的州民大會之所以這麼有名,是因 為它保留了古老的傳統,是中世紀「市鎮會議」的罕見樣本。開會當天早上,教堂禮拜結束了,先是樂隊走出來吹號打鼓,暖一下場子。然後,州民們便從四面八方 靠攏到州首府市中心的廣場(這是全瑞士人口最少的州,不過一萬多人),擠它個水洩不通。有時候,由於來的人實在太多,好些市民還得打開廣場周圍建築物樓上 的窗戶,半個身子露出窗沿外頭開會。現任州政府和議會的成員,以及來屆的一眾候選人,則坐在廣場前方搭起的台上。最引人矚目的,是不少人特意在這天穿上傳 統的正式禮服,斗篷披肩寬邊帽,就像是從電影裏頭走出來似的。許多男人還會佩劍,那種形制古老的劍肯定是他們家祖上代代繼承傳下來的,乃往昔公民身份的象 徵,作用類似現在的選民登記證,有劍者方可與會。如今投票不必靠劍了,但它到底還是值得驕傲的飾物,一拿出來就知道你家的來頭。

說到這 裏,這場州民大會聽起來確實是還很像演戲,難怪成了當地宣傳觀光的賣點,每年都能吸引不少遊客。一再看下去,就會發現這絕對不是演給遊客看的古裝舞台劇, 而是真真正正的公民大會。首先是選舉官員和議員,接下來是一項項有待全民公決的議案。主持人一個程序接着一個程序地宣布,公民們則各自表態發言,長短不 拘,直到再也沒人舉手說話了,這才隆而重之地投票。而他們投票的方法,竟然就是舉手!點票人員當場數算人頭。如此點票,如此議決,這會不開一整天是不可能 的。

這是一種古典風格的民主,很多東西看來不合當今民主實踐的要求。比如舉手投票,便和匿名投票背後的精神相背,可能會引發不少問題(台 上的候選人可能會發現平日要好的鄰居居然不支持自己)。然而,正是因為它就像一個古代民主的活化石,我們才能辨認出一些以往只能在書上讀到的名詞和觀念, 看着它們活生生地演練出來。例如古代雅典政治論述常常提及,但今人又很難具體感知的一條論題──民主和勇氣的關係。

曾經有段日子,我迷上了古代希臘的一切,甚至到了自修古希臘文的地步。可是,花在那些典籍的時間上越多,我就越是覺得迷惑,那些遠古異邦人的世界就和他們 留下來的文字一樣,晶瑩如一只在陽光下折射出重重虹彩的稜鏡,只是我找不到任何可以穿透進去的入口。便說民主,雅典的驕傲,從那時到現在都有人在無窮地記 述與論說,表面上看早已講得清清楚楚,但仔細再想卻又總是令我捉摸不定,感受不到那些言語對應的現實。例如雅典人喜歡在談論政治的時候強調勇氣的重要,但 這勇氣又不是從軍上陣的勇武,而是與民主相關的「公民勇氣」(或可譯做『平民勇氣』)。幾個世紀之後,西塞羅更乾脆把勇氣界定為一種「公民美德」,認為這 是良序共和不可或缺的元素。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民主為什麼會和勇氣有關?又為什麼今天的政治學者和哲學家在分析民主的時候都不大把勇氣當成要緊的概 念,而古希臘人卻要再三申說它在民主政治當中的角色呢?

以今人角度臆想,大概會以為勇氣主要是爭取民主過程裏的要素,即所謂雞蛋面對高牆 時的勇氣,又或者對權力道出真相的勇氣。沒錯,雅典人確實是將勇氣與言論自由連在一起談的。就像傅柯在《無畏的言談》裏所說的,講真話總是要冒險的,甚至 是生命的危險;在希臘人看來,沒有風險的言說根本就不夠格叫做「真話」(parrhesia)。放在政治背景底下,一個人說真話竟要背負這麼大的風險,可 見這個社會大概不是個民主社會。

好比「犬儒」狄奧根尼(Diogenes)與亞歷山大大帝的著名對話。面對着不可一世的帝王,坐在地上曬 太陽的哲人竟然不起身不抬頭,好整以暇地譏諷道:一個人自稱國王,就好比一個小孩贏了遊戲,然後替自己頭上戴冠一樣,幼稚可笑。看見亞歷山大一身發亮的盔 甲,哲學家又比之為懦夫,說這是心有畏懼的表現,一個心懷怖畏的人又怎能稱孤道寡呢?不只傅柯把這番交談當成無畏真言的範例,古典世界一樣普遍歌頌狄奧根 尼的勇氣,認為他既勇敢又機智地擊倒了世界的王者。

這是一個帝國裏的故事。在帝國之內,自由自在地以言辭挑戰帝王,自然需要勇氣。但在一個像雅典這樣實行民主政制,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城邦裏頭,為什麼他們還要念茲在茲地大談民主、言論自由,以及勇敢等三者之間的關聯呢?

我 知道,那是因為自由的公民可能還是會害怕真話將起其他公民的反感。例如先天口吃,卻以口含石子誦詩苦練雄辯術的大演說家狄摩西尼 (Demosthenes)便曾說過:「我覺得自己要比你們那些魯莽的政客勇敢得多了。……他們做那一大堆事情,並非出於勇敢,反而只是想為了自己的安全 而贏取大眾的歡心罷了。但一個人要是敢於反對你們的偏好,從不為了討巧而發言,純粹想推動城邦整體的利益的話──這人才是真正的勇者,而且他還是一個有用 的公民。」

也就是說,即便是在民主的雅典,無畏的言談也還是危險的,因為它或許會令人不快。尤其是違逆大眾意思的話,雖然你以為那是你的真心誠意,可人家卻會因為你的真誠而排拒你、鄙視你、辱駡你。最極端的程度,甚至可以為你帶來殺身之禍,就像蘇格拉底那樣。

不 過,蘇格拉底之死畢竟是個不尋常的案例。一般公民平日在一個月四次的公民集會上頭發言,是用不着擔心生命安全的,他們唯一需要掛慮的,頂多就是惹人嫌棄和 排斥罷了。既然如此,雅典人又何必那麼嚴重地把這種憂慮上升到「冒險」的程度,將不諱直言類比於戰場上的無懼犧牲,煞有介事地大談勇敢與自由言論之間的關 連呢?

讓我們回到當代瑞士內亞本塞州的州民大會,看看Diccon Bewes在《Swiss Watching: Inside the land of Milk and Money》裏頭說的一個故事。有一年,全歐洲的媒體都跑來採訪這個著名的州民大會,因為當年會議上頭有一項能夠給他們帶回去填充國際花邊新聞的辯論,主 題是天體健行。原來這麼保守的州也有人喜歡上了裸身於山野之間的爽快,人家穿戴齊全裝備登山,他們則一絲不掛地享受樹林裏的清風,兩者遭遇得多,難免就要 生起衝突。於是有人就提出立案,禁止遊人赤裸行山。這場辯論為時甚短,投票結果也和大多數人所料想的一樣,大比數地否定了天體健行的自由。

但 這事最有趣的地方不在於是次投票的主題,而是那少數幾個主張天體健行權利的州民。就在鏡頭之下,就在全州公民的注視之下,那幾個人舉起了手,公然表明自己 的立場。在他們身邊的,可能是自己的親戚,可能是鄰居,是工作上的同事,是教會裏的弟兄姐妹。這一下子,他們的特殊愛好表露無遺。他們會不會自此遇到異樣 的眼光呢?在社區大多數人都站在自己對立面的時候,他們怕不怕引來閒話,甚或遭到歧視呢?不要忘記,這是全瑞士人口最少的州,全部人口不過一萬多人,所有 人認識所有人,所有人看着所有人長大變老,乃徹徹底底的熟人社會。在你認識你熟悉的絕大多數人都反對天體健行,都覺得這種行為很傷風敗俗很變態的情況底 下,你敢不敢當眾舉手,讓他們知道你的愛好,讓他們發現你真正的立場和本色?

這或許就是民主雅典的必要元素──「公民勇氣」了。雅典的公 民人數只佔它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三權不分,人權觀念也不如現代健全。如此一座城邦,直接民主往往也就意味着全部公民都可以管治全部公民,個人生活中 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拿來讓大家投票決定。於是許多公共決策都會涉及到一個個體的偏好,趣向,以及真正關乎「我是誰」這個重大問題的神聖領域。很多時候,一個 人真得有莫大勇氣,才敢公然反對那些你熟知的伙伴,使他們得見你的真容。

難怪漢娜.阿倫特在談古希臘的公共領域時要這麼強調勇敢:「勇 氣,甚至是膽識,已經表現於一個人離開個人私密的場所,彰顯與暴露個人之自我,展現自己是誰的特質。……公民離開家庭,目的便是踏入險境,以成就榮耀之事 業,而較單純的目的則是奉獻自己生命於公共事務……任何人一踏入公共領域,首先得有冒險的準備。所以勇氣乃是政治美德的表現。」

在公共領域之中發言,在她看來,「等於能夠展現自己,被他們看到,聽到。對希臘人而言這是一種依附於公共生活的特權,在自家私人範圍內就沒有這種特權,不會被人看到或聽到」。而行使這項特權,你是需要勇氣的。

從前我讀這些論述,總以為他們談的是一種概念的、抽象的東西。如今我才明白,他們所謂的「公民勇氣」原來是這麼地具體,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現實。

當古希臘人把「勇氣」當成一種「公民美德」來構想的時候,他們腦子裏頭想的一定不只是個體面對僭主和獨裁者的勇氣,而且還是一個公民(甚至主要是)獨自面 對其他公民以及整個城邦的勇氣。我們今天有時候會太過偏重前者,喜歡歌頌一個有良心有骨氣的知識人如何敢於對權力者說真話;卻忽略了他對自己的「伙伴公 民」(fellow citizens)說真話,其實也是一件很勇氣的事。請注意,這裏所指的「真話」,並非客觀上一定正確,近乎真理的言論;而是發言者自己真心相信,以及真 正表露出他個人信念與價值的話。

例如上回我們在瑞士內亞本塞州州民大會上看到的那個故事,少數幾個支持又或者喜好裸體健行的州民,當着全 州熟人的面前公開偏好,無懼於身邊大多數人的異樣目光,也不怕他們的反對,以及以後可能會發生在己身上的排斥,就是要投票捍衞自己的看法。這就是「說真 話」了。一個人在公眾領域的赤裸敞現。問題並不在天體健行到底對不對,合不合理;而在於肯定和否定他的人是否真的認同自己的抉擇。

膽敢如 此直言,自然是種勇氣。由於運作良好的民主政體極需每一個公民都能暢所欲言,所以說真話的勇氣才算得上是具有公共價值的「公民美德」。不過,我們可以換個 面向來看,這樣子的民主需要的,可能不只是每一個個人都敢跟不贊成他的大眾說真話,他最好還得降低一個人的恐懼,減少他說真話的成本。於是內亞本塞州州民 大會那個例子所彰顯的,就不是那少數天體健行支持者的勇氣,更是其他多數反對者的寬容。也就是說,在這個場合底下說真話也許是不可怕的,即便你的意見太過 偏鋒,即便你的對手是一大群朝夕共對的熟人,你也不必擔心他們以後會對你怎麼樣。該說其麼你就儘管說,說完也就算了,沒有人會把它掛在心上,和你斷絕來 往。若以如此角度思考,這個有趣故事的重點就不是公民的勇氣,而是瑞士社會的成熟與開放。

所以漢娜·阿倫特在分析她心目中理想的古代雅典 民主時,不只高舉勇氣,同時還標榜寬容,將它們並列為城邦必要的「公民美德」。然而,從勇氣推導出寬容,這只不過是理想上想當然的說法而已。古希臘人是不 是真的那麼看重寬容,恐怕還難說得很,畢竟他們談寬容的文字要比談勇氣少得多了。

我不打算現在就開始追索寬容和政治的關係,更不想花篇幅 考察古典文獻裏頭有關寬容的論述,因為在寬容這種德目出現之前,雅典人肯定得先處理另一個更基本的實際問題:那就是如何與和自己政見不同的人共存。活在民 主城邦,身邊有許多不一樣的人,大家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頭都有一致的意見。有時候,那些不一致的意見之間甚至會有系統的分別,形成了價值觀取向和政治主 張的根本差異。面對這樣的情形,你該怎麼辦呢?大家剛剛才在大會上頭吵得不可開交,回頭卻得照樣生活照樣往來。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難題,在政治上相當成熟 的雅典人不可能沒有仔細的思考。寬容之必要,可能只是這個思考的結果之一(因為你也可以選擇不寬容)。

從前我就着類似的問題寫過一篇叫做 〈仇人也是鄰舍〉的東西,現在我想指出,這句話並非比喻,而是活生生的實況。就拿眼前「佔中」和「反佔中」的對陣來說吧,很多人都會發現身邊就有一些和自 己看法完全不同的人,當兩個陣營對立得如此緊張的時刻,你該怎樣處理異見者和自己的關係呢?

如果你是一個政治取向十分認真,把支不支持 「佔中」看成天大道德問題的人,你或者可以在網上替自己營建一個首尾一致的社群世界,比如說只看親建制的網站如「港人講地」,絕不點入已結束的「主場新 聞」和尚存的任何親泛民網站;去掉臉書上所有支持佔中的朋友,只留下和自己一樣反佔中的同志。然後你就可以天天在上頭破口大罵對手是破壞繁榮穩定的罪人, 「受外國勢力影響」的漢奸,並且莊嚴宣佈「漢賊不可兩立」。

可是當你一走出大門,用自己的雙腳走在這座城市的道路上時,問題就來了。也許 你天天在那裏吃早餐的茶餐廳老闆就是個「罪人」,你要不要自此罷吃明志?也許那個會在你滿手雜物時替你開門的大廈保安就是個「漢奸」,你要不要在居委會上 動議炒人?也許你的下屬是佔中義工,你要不要想辦法把他弄走?也許你的老闆資助佔中,你要不要勇敢地辭職?

「政治成熟」的意思就是在做政 治思考的時候不抽空不離地,真實地視自己為政治參與者,真實地把自己置放在具體而現實的處境,看看自己手上的可能選項。鼓吹排斥大陸留學生的老師,應該想 想如何面對自己班上的內地學生;認為遊客當眾排洩不是問題的官員,應該考慮事情發生在自己眼前時的反應。這樣子的思考,方有責任可言,方是政治成熟的體 現。

如是思考,你可能會發現罷吃一家老闆支持佔中的茶餐廳,和呼籲業主們炒掉支持佔中的看更,都不是那麼妥當,因為他們畢竟和你有過不少 美好的接觸。基於義憤跑去罵他們一頓,也不見得十分現實,因為他們不會挨罵之後就立刻恍然大悟。大部份人的選擇可能是乾脆避談政治,不和這些現實中的「鄰 人」爭吵,晚上回家上網再去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單向地「鬧爆」那些沒良心沒大腦的家伙。不過這麼做卻又依然改變不了那些「鄰人」上的取態——他們根本聽不到 你的聲音,你只是過了把癮,滿足了虛幻的良知虛榮而已。而且不算真誠地履行了你政治信仰所要求的責任。所以你可能會採用理論上在公共領域當中最常用的手 段,那就是試着說服那些和你立場不同的人。只不過這也意味着你必須花時間去聽一些你不願聽的聲音,理解他們形成那種(你反對的)立場的由來。因為說服總是 交談,交談則總是預設了對對方的深入認知。

這並不意味着寬容,寬容屬於另一層次,是之後才要處理的題目。當然,你還能有另一套截然不同的 選擇,那就是景從我之前曾經在此介紹的施密特學說,把大家政治取向上的差異上升至最根本的敵友矛盾,並且以消滅對手為行動前提。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倒省 事得多了,看見跑去當佔中義工的小伙子,就見一鑊打一鑊。並且不能只是單獨行動,不能只是鍵盤勇武,最好像奪權前的納粹那樣,組織「黑衫軍」,以暴力行動 騷擾對手,逼得他們出走或降服。如此一來,才叫做貫徹了不共戴天的對立立場,才叫做真的忠誠於自己的言論。我不是開玩笑,更不是諷刺,因為這也是一個很實 際的選項。如果有人很認真的實施這類計劃,那當然也是一種政治成熟的表現。最起碼,他真的把自己置放在實踐的脈絡裏了。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