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對社區服侍的一些想法

 

呢幾年牧區花了更多的資源於社區服侍呢..

想嘗試一下寫一點我的見解..

也當係遲D 開會前的預備吧~

 

香港教會在戰後早已開始了社區服侍..

最著名的一定係派奶粉..

此外,教會亦建立了不少醫院、學校、社福機構等.

睇番數據,其實教會在社會的服務的確不少..

根據2012年的數字,有7家醫院、17家診所、107家綜合社會福利機構..

 

我們要問的是,教會想透過這些服務達到甚麼.

傳統上有至少兩個理念.

第一,是以這些服務作為傳福音的渠道.

所以不少學校都會加插信仰元素於課程及學校節目,

如佈道會、團契、基於信仰的德育教育等..

 

第二,是作為福音預工.

活動會較少強調/加插信仰元素.

這個理念認為基督徒進入人群當中本身已經是傳福音的方法.

透過埋身接觸亦能與人們分享福音.

 

不得不提的是,有些基督徒並不認為教會有需要做社區服侍,

他們認為教會只需致力於令福音廣傳,不必參與於影響社會,

基督徒只需在職場做好見證及對外傳福音即可.

 

聖經又點睇?


你不可向寄居的和孤兒屈枉正直,也不可拿寡婦的衣裳作當頭。要記念你在埃及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 神從那裡將你救贖,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 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摘葡萄園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申命記24章17-22節>

可嘆,忠信的城變為妓女!從前充滿了公平,公義居在其中,現今卻有兇手居住。你的銀子變為渣滓;你的酒用水攙對。你的官長居心悖逆,與盜賊作伴,各都喜愛賄賂,追求贓私。他們不為孤兒伸冤,寡婦的案件也不得呈到他們面前。 <以賽亞書1章21-23節>

上帝很清楚表明佢非常看重低下階層的需要.

衪要求有能力的要將他們產出的一部份留給貧窮人.

而佢亦在先知書斥責在上位者沒有盡其義務為弱者伸冤.

在上述經文中,上帝並沒有表明照顧貧窮人與傳福音有任何關係.

相反,衪指出信主的人有責任如此行.

(參: 給掌權者的勸告 1)

 

我個人的看法為,傳福音與社區服侍並不矛盾.

是的,進入社區的確是傳福音的絕佳途徑.

但我認為社區服侍並不從屬於傳福音.

社區服侍本身亦是回應上帝的方式, 與大誡命中的愛人如己密切關聯.

我的想法比較貼近洛桑信約(The Lausanne Covenant)

4. 佈道的性質

佈 道就是將福音傳揚出來。這福音是照經上所記: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從死裏復活,掌權的主使我們的罪得赦,而且將釋放我們的聖靈賜給所有悔改相信的人。我們 基督徒在世上的存在對於福音佈道是必須的,與非信徒對話也是必需的。因為要瞭解他們,我們就必須傾聽他們。但佈道本身是傳揚聖經上所記載的歷史上的基督是 救主和主,勸導人們親自信靠主,並且與上帝和好。我們發出福音的邀請時,不能向人隱瞞作門徒的代價。基督依然在呼召所有跟隨祂的人要舍己,背起十字架,與 教會認同。福音佈道的結果包括順服基督、融入教會和在世上負責地服事。(林前15:3-4;徒2:32-39;約20:21;林前1:23;林後4:5, 5:11, 20;路14:25-33;可8:34;徒2:40, 47;可10:43-45)

5. 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我 們確信,上帝是全人類的創造者及審判者,所以我們應當共同負擔起祂對人類社會的公義及和好的關注,以及對那些受各種壓迫的人的自由的關注。因為每個人都是 按上帝的形像造的,不論種族、宗教、膚色、文化、階層、性別或年齡,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尊嚴,所以應當受到尊重及服事,而不應受到剝削。我們在此表示懺悔, 因我們忽略了社會關懷,有時認為佈道與社會關懷是互相排斥的。儘管與人和好並不等同於與上帝和好,社會關懷也不等同於佈道,政治解放也不等同於救恩,我們 還是確信:福音佈道和社會政治關懷都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因為這兩方面是我們在神論和人論的教義上,以及我們對鄰舍的愛和對基督的順服的必要體現。救恩的 信息也包含對各種形式的疏離、壓迫及歧視的審判。無論何處有罪惡與不公正的事,我們都要勇敢地斥責。當人們接受基督時,他們就得以重生,進入祂的國度;他 們不僅必須努力在這不義的世界中彰顯上帝的公義,還要傳揚祂的公義。我們所宣告的救恩應當在個人生命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改變我們。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徒17:26, 31;創18:25;賽1:17;詩45:7;創1:26-27;雅3:9;利19:18;路6:27, 35;雅2:14-26;約3:3, 5;太5:20;太6:33;林後3:18;雅2:20)

社區服侍並不是什麼新的概念,

眾教會一直都有針對此課題作思考,只是未必個個人知道..

作為牧區的一份子, 我們需要思考到底我們參與社區服侍的目的為何.

我們不是要上而下地"幫"人, 而是與對方分享自己所有的.

(係咪好似"平等分享行動"既理念呢,嘿嘿)

 

個人而言,我認為進入人群本身已經是奉行上帝命令.

我相信關心他們是讓上帝的愛流通的方式.

所以我通常不會特別強調要向他們傳福音,

但我必定會分享自己的身份.

 

黎緊,唔知應該點樣分享以上既觀念呢~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御風,新的征程

2013-09-20 11.28.26

一切塵埃落定,我將會到御風號服侍..

一直都有同弟兄姊妹表達過有咁既打算,

依家終於成事了.

 

呢一年在事奉上有不少的反思及變更,

多了時間去諗與帶組無關的事,

社關、崇拜禮儀、教會本質等..

收獲也算是不錯.

 

之前也有思考過是否應該離開小組出去闖闖..

經過三四個月的思考,總算下了決定.

我想有一些新的突破.

不過,呢排總是覺得怪怪的..

真的不太習慣離開一貫的小組呢..

 

黎緊應該會有幾個方向要特別留意

1)祈禱 

regular的禱告對我黎講係一個挑戰..

 

2)聖經知識

我要加把勁睇舊約!

依家開始feel到底子唔夠,好影響我了解新約..

Btw, D釋經書好難明...

依家睇緊以賽亞書,複雜到爆..><

 

3)keep住同青10的聯繫

今年有個想法,就係小組時間的重要性低左..

唔返/返唔到既人,只有靠埋身戰先有用..

我相信,不定期食飯見面反而可以傾到更多有關信仰的事..

(甚至會主動問我宣教士的近況...)

 

至於返緊既,我有好多野想講但又冇也野講到出口..

 

4)補習

未來的一年一星期會抽三天去補習吧..

我想盡量keep住接觸有需要的家庭呢..

 

題外話:

仲有76個月..

2013-09-26 14.54.13

 

=======================

 

尋晚同年輕人們查經,真係有D緊張.

一開始唔係甩晒節奏, 去到後尾先至好少少..

要花時間認識不同的新面孔呢!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轉載 : 以香港為家:移民,唔該先學做好公民

譚蕙芸 - 以香港為家:移民,唔該先學做好公民

星期日生活   2013年9月22日

【明報專訊】這陣子,移民成為「潮語」。政改不順、教育制度失靈、廉潔制度變樣、生活空間擠迫,香港人面對問題,第一樣嘢就提「移民」,似乎一走了之投奔西方文明就能海闊天空。這些論調聽在我這個曾經移民的過來人耳中,渾身不自在。

我在一九九五年隨家人移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畢業後獨自回流香港。還記得,那些年,「回流移民」是「老土」的代名詞,我們錯失了香港經濟起飛,回港後要由基層職員做起,同輩卻已榮升經理。我習慣了加拿大生活節奏,行路慢吞吞,回港後被朋友訕笑:「乜你動作咁慢。」

忽然,移民由老土變時髦,香港人由看不起「加燦」(取笑加國移民用語)變成紛紛向我取經,向我請教移民資訊,令我哭笑不得。我想說,若你抱着逃避香港問題的心態移民,到了彼邦發覺別人所謂的文明社會原來如此,你又可能會跌入另一種失落的循環。

「香港人只知道自己有人權,不讓別人有人權」

為了這話題,我聯絡了移民加國多年的舊朋友。這對夫婦未夠四十歲,少年時移民加拿大,在當地讀書工作結婚,沒生孩子。移民二十多年,偶爾回港探親。他們不願披露真名,着我叫他們「阿邦」和「阿珍」。隨着近年社交媒體興起,他們對加拿大本土以至香港政局均熱切關注。

阿珍形容,移民不是「把香港的屋企用保護罩包起來,整個移送加拿大」。關鍵是,加拿大社會安定,制度文明,但你有沒有深究,別人的制度為何穩定?別人的社會建基於人權民主,你又是否願意為此付出代價?

舉個例子,聘請外傭。香港家庭四千元一個月,就請到一個外傭。加拿大呢?這裏有最低工資最高工時,外傭即使跟你同住,每周只能工作四十八小時,月薪近港幣一萬元,額外工作要計OT錢。關鍵是,兩年後,她有權「和你一樣」申請入籍加拿大。如此條件,當地人甚少請外傭,會把孩子放到託兒所。試想,數年前公民黨在香港外傭「試爭取」居港權,香港人也喊打喊殺。阿珍批評,「香港人只知道自己有人權,不讓別人有人權」。

「文明社會之所以穩定,是因為高稅制,若有人暫時不行,社會願意照顧他,我們有安全網。」

阿珍一矢中的:「香港政局動盪,你想走;加拿大社會穩定,你想來。但有沒有想過,文明社會之所以穩定,是因為高稅制,若有人暫時不行,社會願意照顧他,我們有安全網。」加拿大奉行「福利主義」,薪俸稅連銷售稅,稅率高達五成,但對窮人和病人大幅補貼,看病不用錢。相反,「福利主義」被一些港人視為萬惡。但大家應知道,世上沒有幸福國度,不用國民付出卻任你享受。

移民顧問公司喜歡用「實用」思維,把「移民」推銷為生活質素提升,卻避談外國文化和價值,其實是一種「消費式」的移民論述:家長說,香港教育制度不濟,於是叫孩子移民,到孩子學習了西方思維,又擔心他們學了「性解放」「不懂得孝順」「處處跟父母爭取人權」(近年加拿大安省推中學教導同性戀議題,引起保守家長一陣騷動);那邊廂,有人投訴香港蝸居太貴,到加拿大買了房子,又不肯按當地風俗綠化(市政府規定花園草地不能超於一定高度(??),不能疏懶不剪草),又或者不根據政府規定,進行垃圾分類(有新移民把垃圾混雜扔掉門口,工人會以不合作態度「罷收」該桶垃圾)。

「人們努力建設出來的成果你就去享受,你有沒有努力去建設自己想要的東西?」

阿邦笑說:「不要只看Instagram以為加拿大風光很美就想來。」阿珍說:「加拿大風光美因為有文明的人去保育。」畢竟,文明社會不是天跌下來,是由公民長年累月爭取而來。香港人若要移民,不能抱着Free Rider心態:「人們努力建設出來的成果你就去享受,你有沒有努力去建設自己想要的東西?」阿珍說。

若你覺得香港社會運動是「搞事」,我告訴你,加拿大公民社會更成熟,抗爭是國民生活一部分。多倫多地鐵巴士司機,為爭取改善待遇,每幾年罷工一次,交通癱瘓,市民不會投訴。又好像,多倫多北一個近八十年歷史的天文台David Dunlop Observatory,內有一個在一九七○年代曾經發現黑洞的天文望遠鏡,其坐落地皮被地產商買下,計劃建數百大屋,怎知遇上保育界抗爭,爭拗七年,最後地產商同意保育該建築。不是很耳熟能詳嗎?工會罷工,反地產霸權,對香港人是「無謂爭拗」「搞亂經濟」,加拿大人卻習以為常。加拿大人早已看穿「發展是硬道理」這謊話,懂得追求人道和公義。

阿珍是個環保主義者,一直支持一個叫「綠黨」的弱勢政黨,這黨自八十年代創立,多年來一個議席也沒有,阿珍連續投票給此黨十二年,綠黨才產生第一位國會議員。阿珍和阿邦說:「有些人移民後不去積極engage(參與)主流社會和政治,只躲在小社區自我封閉,最後又『呻到樹葉都落』,覺得人哋唔包容你。但你有沒有做一些事,爭取別人包容?為何別人是主流?你自己不能創造主流?」

「與其去別人的地方,希望別人的明君施捨愛心給你,你應該爭取自己的明君。」

有些港人,把內地移民視為「蝗蟲」,以為避走他鄉就能「眼不見為乾淨」,是一大誤會。雖然今年頭六個月港人移民海外總數近四千,較上年同期增加8%,但相比湧往外國的中國內地移民,香港移民人數微不足道。據《南華早報》引述的數字,二○一二年移居溫哥華的內地人與港人比例是27:1,有近八千名內地人移民溫哥華,同期移居當地港人數目卻不到三百。如果你以為移民可避免接觸內地人,實太天真。事實上,加拿大主流社會近年的焦點討論,正是如何與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共處。例如在我居住的多倫多社區,個別內地移民涉把獨立屋改建為非法劏房出租,驚動鄰居報警。我花費一番唇舌,向這名移居加國多年的南美裔鄰居解釋,「香港」與「內地」背景的分別。但想深一層,香港人最初移民加國也鬧出很多亂子(例如在花園養生雞、燒臘店味道惹當地人反感、做生意瞞稅等),港人也花了多年才學懂做公民。

總的來說,若你明白加拿大社會制度,了解其價值觀,你嚮往這種文明,甘心付出代價,我百分百支持你移民。我相信,你會成為一個好公民,對你要移民的國家,甚至對人類福祉也有貢獻。相反,若你抱着一種「逃避心態」,因為不喜歡香港而移民,只祈求別國制度保障又不肯付出,其實是一種封建社會下的「臣民」心態,祈求天降「明君」,未能進化成現代社會積極主動的「公民」層次。阿珍指:「與其去別人的地方,希望別人的明君施捨愛心給你,你應該爭取自己的明君。」

「我想回來搞社運,不是爭取自己利益,而是見到你們被『迫害』,我看不過眼。」

阿邦曾經在非政府組織工作,被當地人關懷弱勢的觀念打動;阿珍曾因一宗小車禍,得到陌生人不計付出的支援:「我在這裏生活,看到公義公平,產生了一種正義感。我知道,坐喺度不會有改變,每一個人都要出一分力。」

所以,當香港人投訴香港太亂,嚷着移民;這對夫婦卻表示,正因為香港亂局,他們有可能回港支援社運。剛過去的夏天,我和阿珍阿邦於加拿大飯叙,首次聽到這個「回港撐社運」的想法,深感震撼。原來,近年阿珍迷上「網台」,阿邦也因社交媒體興起,更多接觸香港新聞和評論,自此便熱血沸騰地關注香港時局。

阿邦說,去年反國教,差點想坐飛機回港到公民廣場支援;阿珍也說,她渴望回港參與七一遊行:「又話五十年不變,但你看官員說話,離晒譜。香港已變,不是以前的香港,香港人畀人踩到上心口。」

我反問,香港愈亂,不更證明當年移民決定是對的,移了民的人不應額手稱興,還來關注香港?阿珍和阿邦異口同聲說,香港是他們長大的地方,「屋企被人搞垮」怎能無動於中?阿邦說:「就好像一間學校的舊生,見到母校有事,舊生都想站出來做點事。」阿珍更矢言:「我想回來搞社運,不是爭取自己利益,而是見到你們被『迫害』,我看不過眼。」

兩人認真地說,若佔領中環明年進行,會考慮回來參與。阿邦和阿珍說,以前香港移民回流,主要因為香港搵錢機會多,但今次推動他們回港卻是對香港的一份「使命感」。談到對香港爭取普選這一役,阿珍說:「路是人行出來的,得唔得都chur番一鋪(拼一回)先啦!」

我們透過Skype對話,說到這裏,我忍不住感嘆:「就是現在這個時候,才更加不願意離開。」阿邦語重心長說:「在這個關頭,簡直有使命感啦!」加拿大和香港時差剛好十二小時,談到這裏,已是香港正午,加拿大凌晨。我在想,香港這一刻,究竟正步向漫長的黑夜,還是黎明前的最後一抹陰霾?還待你和我和每一個香港公民,創造改寫歷史的可能。

文 譚蕙芸
編輯 梁詠璋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轉載 : 你累了嗎?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法則

medium_4638804929
 作者 Syed Balkhi / 照片來源: Flickr
本文譯自 WPBeginner 、 List25 的創辦人 Syed Balkhi 發表於 Huffington Post 的文章,作者以創意性的行銷技巧和網路開發經驗著名。

很顯然,在這一周七天二十四小時都緊密連結的科技社會,有時你的工作和生活的分界不是很清楚。現在的經濟對於企業家來說,成為工作狂是充滿誘惑的。想要努力工作沒什麼錯,我們都聽過一個著名諺語,如果你想成功的話,必須辛勤工作。每個人都想給他們的家庭跟自己,一個美麗的家和舒適的生活。
不管你工作的多勤,在工作和生活間取得健康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很多工作狂會跟你說,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工作和生活間取得「真正」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事。我相信這是一個錯誤的假想。找到平衡這件事該優先嗎?我的答案是響亮的「沒錯」。我的一貫哲學是:「如果我想要真的在業界成功,兩者的平衡是關鍵。」秘訣是怎麼聰明工作。

你累了嗎?你很有可能已經精疲力盡卻渾然不知

假如你成天所做的就是不停工作,卻總感覺沒達成自己的目標,且時常感覺疲累,你很有可能正處於「工作倦怠」( Job burnout )。根據美國著名醫療機構 Mayo clinic ,「工作倦怠」是種會造成你心靈、身體和情緒的耗殆的壓力,由你對自我工作成果的不滿意和懷疑組成。

做的巧 vs. 做的勤

2013-08-13-worksmart
我的原則很簡單:我以事情的優先順序細心的分配時間,且總在找尋方法來簡化我的工作。我不怎麼相信保持忙碌只是為了忙碌。我發現想一堆策略是無效的,我該做的是專心且有效率的完成任務,讓我可以有時間參與社交活動、陪伴家人、玩樂,還有最重要的──休息。生產力和時間分配,是兩項需要關注的要素,這值得好好思考,所謂工作不一定代表真的要把工作「做完」。為了在現代要求高、步調快的工作環境下成功,導致很多人認為花長時間在工作上,是增加生產力的不二法門。尋常的工作,例如讀 mail 、參加數不盡的會議,和遭到不停的打斷,讓團隊對真正要完成的工作分心。這通常會導致你和你的團隊,被迫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或是周末把事情搞好。對於企業家來說,達到工作與生活間的「真正」平衡是個挑戰,但為了你的健康跟身邊的人,你該去做這件事。這裡有一些小秘訣,可以助你重啟人生,安排好你的時間,且增加你的生產力:

做你所愛

當我們在做我們喜愛的事情時,永遠不會感覺疲累,你會想付出你 110 %的心力。但當你在做某件你不是真心喜歡的事情,你遲早會感覺到壓力或是精疲力竭。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你樂在其中於自己在做的事情,你不會介意花些額外的時間努力來促使它成功。另外一件我學到的事,就是為了錢去從事你討厭的工作,永遠不會是好事,而且最終會導致失敗。

學習授權

對有些人來說,下放權力這件事可能是最困難的,但你可以不用自己扛起所有的重擔。我老是建議新企業家,雇用他們能夠信任,且能力與他們互補的人。學習有效的分派任務,協調特定目標的細節,確保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了解你們在追求的「成功」。最後審查結果,並勇於承擔他們行動的責任。可以看看我這篇文章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ips 
有效的分派你不用親為的任務,能夠幫你達成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睡眠皇帝大

我們都視睡眠為草芥,我們認為工作的越久,我們就越有生產力,沒什麼可以背離這個事實。但是,缺乏睡眠不僅會不利於你的健康,還會打擊你的每日生產力。
做出商業上的決定,跟與你的團隊互動,可能就佔據你一天的大多數時間。如果你總是精疲力竭,你就不能你發揮你的最佳能力。很多公司越來越明白,他們的員工需要多一點睡眠。為了解決這問題,有些公司像是 Huffington Post 和 Google 在他們的辦公室裡,設了小睡室( Nap rooms )跟午睡豆莢( Energy pods )。讓員工小睡個二十分鐘,能夠提升他們的生產力和對公司福利的好感。當你被剝奪睡眠,會很難專心和堅守崗位。

別理會消耗你時間和力氣的那些小事

屏棄那些會消耗你元氣的小事,會讓你更能運用時間和保持生產力。像是同事間沒腦的八卦、鄉民評論、多慮,以及負面思考,都會很快消耗你的精力。這類型小事,只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惱怒。取而代之,專注在你可以「控制」的事上,這也包括照顧好自己、吃得巧,還有定期運動。

「關機」一下

科技讓「關機」變得難上加難。承認吧,即使跟家人吃飯或是上床時間,你還是會想偷用手機來收個 mail 。事實上,很多人著了電子設備的魔,檢查信箱、七天二十四小時熱線、 po 個 FB、 Twitter ,和使用其他社交網站,變成了例行事務。這種狂熱已經惡化到,許多執行長花了大筆錢,去參加「數位排毒」( digital detox ),來嘗試重新取得平衡。(讀一讀我在 managing your overflowing inbox 提供的小訣竅)
我選擇當企業家,是為了有更多時間去陪我的家人。然而,我承認,隨著生意的擴大,工作花掉了我越來越多的時間。雖然在陪伴家人的時候「關機」,可能真是個挑戰,我還是會去做。當需要專心在工作上時,我會完全投身其中。相反的,當我在度假,我會將心全放在我所愛的人。這給了我一個好機會,去完善的休息和充電,一旦當我回到工作崗位上,我會變得更有效率。

結論

經營一個成功的企業,且同時仍挖出一些「自己」的時間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想要擁有長遠的成功,你必須當心「工作倦怠」的跡象。照顧好自己的健康,還有學習聰明工作。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轉載 : 跟誰說加油

「加油!」係一句我由細到大,成日都會講既說話。以前細細個唔識嘢既時候,我會懶醒咁以為,「加油!」係一句正面到不得了既說話,講出嚟,唔會錯得去邊的,所以得閒無事跟人講幾句「加油」,斷估都唔會有咩蝕底,而且仲疑似幾大方得體咁。到踏進社會日子長了,就漸漸明白到,任何一句說話,都可以有正、反之分的。一句表面正面到爆既說話,面對唔同既對象、唔同既場合,會有完全唔同既解讀。當我反省自己年輕既時候,點解講話總係得罪人多稱呼人少時,發覺原因往往都只係自己太過喜歡自作聰明。

講「加油」,有時係會撞板的。例如放工前一刻我交落一大堆工作俾班同事做,然後「善意」地跟同事們講句「加油!」,自己轉頭就輕輕鬆鬆放工閃人。待我轉身離開,怕且同事們必定喪鬧我呢個hihi老闆。我有理由相信,響我準備離開office前既一刻,如果我省卻咗果句「加油!」,我所受到既指罵,應該會少三幾句的。

同人講「加油」,我覺得係有condition的;並唔能夠話,單單想一個人「做好啲」,「加油!」呢句說話,就可以隨便講得出口的。講「加油」既condition,必須係你已經認同咗,對方正在進行既事情既「方向」。例如我地會對一個準備參加比賽,正在努力操練既運動員講「加油」以示鼓勵。我地認同運動員為參加比賽而「努力操練」呢個方向。「加油」係鼓勵你響呢個已認同既方向之上,再努力、再堅持一啲。

所以,個關鍵係,你必須要認同佢既「方向」,你先有條件跟對象講一句「加油」。正如你冇可能對一個罪犯講「加油」的,邏輯上,果句「加油」變相係鼓勵佢在同一個方向之上更努力。一句「加油」並唔會被理解為希望佢「做好啲」既說話,而係代表鼓勵佢犯更多、更嚴重既罪行。

我忽然諗,十年八載之後,假如有一日我響屋企無意中發現剛踏入青春期既孩子響度睇AV,咁我又應唔應該同佢講聲「加油」?

「加油!」,表面上係句正面既話,但實際上,都唔係可以隨便講的。要同一個人講加油,如果理由係因為佢份工難做壓力大,我覺得冇問題的;唔judge佢做得好唔好,而跟佢講加油,我覺得都冇問題。但係如果連佢做決定背後既原因同動機,都唔去考慮,就同佢講加油,咁就似乎唔多妥了。特別係有權力在手既人,每個決定背後既動機同原因,主宰著事情發展既方向。如果連方向都唔嘗試去搞清楚,我地憑乜嘢去同人講「加油」?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御風再啟航

 

準備了兩個星期的sharing終於都係尋晚完成了..

有冇感受? 嗯,大家比我當年活躍得多了,嘿嘿

大家的活力令我想起以前的C區 & 我們..

 

比較少係大圍分享,其實都幾淆..

之前幾次講資料性的東東,我明顯係比較自在的.

哈哈,講到後來,有D野唔記得左講..

原本我係想提幾位弟兄的事跡的, 嘻嘻

(不過,我都係最鐘意單挑&細圍分享..)

 

係準備有關的分享時,我想了很久, 最後決定分享合一.

最初我係想分享一個比較wow的故事 : 以色列"合一地"圍攻自己兄弟.

不過最後都係唔夠膽,  (或許下次吧 lol 我連草稿都準備好..)

結果揀左分享以弗所書..一個無底深潭..

呢六章經文差D搞到我頭都大埋.

二十份資料可以有二十個唔同既解釋..

唯有精選D我講到既point.. =.=’’

 

係過程中,我一直在思想應該點去講呢個topic..

亦無可避免地會回想自己昔日點理解信仰群體生活.

主要有三段.

1)逆風時代  2)青十時代 3)teen兵/City 禱告團時代

詳情就不在此說了.

我諗很重要的一點是合一的觀念是需要傳遞的.

一個人明,不難. 一班人明,堅難..

唔明的話,好易就會變左做花生友..

 

另外,我亦想到究竟一個大專群體到底係為乜而存在.

我個人的想法是 :

在這段人生最自由的時間睇多D聽多D試多D,在群體中一起確立人生價值

大專除左讀書,最正就係可以冇乜限制地做想做的事.

若果大專信仰群體不能幫他們建立(建基於聖經的)價值&互相扶持的群體的話,

咁就... 有點兒那個了.

 

思考及回憶的過程都幾漫長,除左要消化D資料之外,

更困難的係揀野講..

慶幸在這幾個月有機會在團長及某導師得到一些靈感,

否則都幾頭痛..

 

能否偶爾到別的群體服侍的確是一件不錯的事.

可以在別的角度去思想一些我正在想的東西..

未來的路會係點? 我都唔清楚呀.

除左繼續上中神course & 教小朋友係確定之外,

我都唔知我未來數年信仰路上會遇上什麼.

之前好有火地每星期參觀不同的教會,

呢個暑假都冇乜點去過..

黎緊九月又開始, 又係時間去看看了 !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