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CGST Dip CS 50 :信仰與神學思辨



上文提要
不但如此,我們的信仰更要求我們不斷對外把我們的神及祂的心意向外界的人分享:「我們有一故事傳給萬邦,使人心迴轉免淪亡,是真理與慈愛故事,講述平安與真光」。這一段詩歌正好表達了整個信仰群體被要求作出符合對信的對象本身的屬性的回應,就是把福音傳予萬邦。與此同時,這一種宣講亦迫使跟隨主的人思索自己該怎樣傳講福音以及反思自己所傳講的到底是甚麼,亦正是因為傳福音這一行動令神學出現,基督徒開始嘗試建構對認信對象(即神)的理解,整合成能夠傳承和傳遞的知識系統。不過,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作神學思辨,這一種的傾向在華人社會尤其明顯……


概括而言,普遍信徒對神學有恐懼,認為當中的內容十分抽象。有不少人認為信仰只需有單純的信心便可,即便沒有讀過三一神觀或其他神學理論並不會影響他們既信仰。以上的想法可以說是華人教會對神學的既有印象。那麼,到底此印象從何而來?第一,這與華人教會的背景有關。華人教會誕生於大復興運動,當時的領袖覺得抽象的思辨與自己無關,教會只需專注於敬虔與熱情的信仰活動即可。此外,華人社會本身的務實主義亦有帶來一定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神等抽象觀念敬而遠之,較為願意花時間於看得見,實在的事物當中,如兄友弟恭、齊家治國等等。此文化深入華人群體,至今亦然。以上的兩個原因使華人教會不太願意作神學思辨,較為傾向於學習或掌握一些實用性的知識(參無用既學科)然而,這一種取態與教會二千年歷史相違背:神學思辨一直都存在於教會。那麼,到底「抽象」的神學思辨對信仰又有何意義?

首先要說的是信仰與信心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兩者分別組成了的主觀與客觀兩個角度。按照傳統新教對信的理解,信可以分為兩個部份: fides qua creditur & fides quae creditur。fides qua creditur 是指信心的活動; fides quae creditur則是指所信的主體(詳細請參閱信心與理性誠然,信心包含人作為主體的敬虔信靠,但更重要的是信的對象本身如何。若我們單單講求人的信心,卻沒有對所信對象有足夠了解,那我們很有機會「信錯」,不為意的把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加入到對神的理解當中,甚至不知不覺的把一些不當的觀念(如成功神學)繼續傳遞給下一代。因此,一定程度的神學思辨更幫助我們整理內心對上帝和信仰的認識,較正一些不正確的觀念。

再者,神學並不是部份人的專利,神學的內容亦不是活在象牙塔中的人在無聊時創作出來的 。神學的出現是因為教會的實際需要而發展出來,為要解說我們信甚麼以及為何要信,幫助初信者明白信仰以及判別那一種表述違反了聖經的核心觀念。彼得前書三章15節的經文表明了我們為何要努力做信仰的思辨:「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若有未信者在面對苦難時詢問我們為何仍能在黑暗的處境中仍能懷有盼望,我們能回答此問題嗎?當有初信者渴望更深入了解信仰的內涵,信徒有甚麼內容可以講授?當世界流傳一些價值觀如「在起跑線」,信徒有足夠能力分析並指出當中潛藏的問題嗎?



最後要說的是事實上我們的生活當中全都包含神學活動,不論是講見證或作出生命中的抉擇,全都涉及抽象的觀念。舉個例子,某些教導鼓勵弟兄姊妹在遇上心儀對象時要先尋求上帝,看看對方是否上帝為自己所預備的那一位。事實上,這一種對信仰的理解已經包含了不少重要的課題,如伴侶是否預定的? 神是否會直接回應某人的提問?如何分辨那個才是神的聲音? 以上種種全都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總括而言,我們每人都有神學思維,分別只是該套想法的優劣以及該套想法是否有經過有意識地思考。這些神學思維不斷影響我們基督徒的信仰表達,亦進而影響信徒怎樣在生命中活出基督的樣式。若我們漠視神學,最終會令教會的神學發展越來越不健康,進而我們對神的理解越來越有侷限。

行文至此,想分享一段經文以及記下一段我的朋友曾向我分享的觀念
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 神裡的奧秘,是如何安排的,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 神百般的智慧。 弗三8-10
我們的信仰很簡單(simple)但卻不簡陋(simplistic),值得我們花一生的時間心力去了解上帝的愛有多長闊高深。有人會覺得神學思辨與自己無關,只須留給那些理性的人去思考即可,自己可把時間用於實務,專注傳福音或各類型的服侍上。在讀完是次的教義神學科之後,我認為這樣的想法並不是最理想的。沒錯,某些人因為教育程度、年紀或身體狀況而未必有足夠的能力去作思辨,我亦不會對目不識丁的老姊妹有這樣的要求。然而,我們又是否可以迴避這一份責任?根據香港政府的統計數據,具大學學位或以上學歷的人佔十五歲或以上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四點四。雖然學歷並不代表我們信仰認知的高低,但起碼反映了我們擁有深入認識信仰(神學)的潛力。作為教會當中較年輕及較具教育程度的一代,我們又是否可以接受自己對神的認知及了解與目不識丁的老姊妹差不多?此外,我在上一篇的文章亦提到每一代的信徒仍然需負起自己那一代的責任自己去認識神,仍需在離世以先把我們的信仰經驗和對信仰的詮釋傳予下一個世代。若我們都不願作神學思辨,那麼我們很大機會在面臨不當的信仰觀入侵教會時無力反抗,甚至被寄生了仍不自知。因此,我認為具有一定學歷的信徒理應在信仰思辯當中擔當更為重要的角色,不單自己要去努力思考,更要幫助別的弟兄姊妹明白所信的。

後記
既然提到「信錯」這個課題,我想也要在稍後談談異端這個話題,老師的講解完全改變了我的既定印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