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CGST Dip CS 78 :畢業感言。之三




在畢業之前,我有機會與院長及老師暢談這幾年的經歷,也在談話當中對於這些年來的感受與思想作出一些整理。我會在文章中記下自己的思緒以及師長的提醒。

我是在二零一五年入讀中神本部課程的。記得那時雨傘運動剛剛結束,香港人經歷了八九六四民運以及零三七一遊行以來最重大的一次社會運動。自己對於基督信仰如何對社會發揮影響力抱有很大疑問,欲尋找不同的可能性。與此同時,當時的自己亦試圖尋找人生的服侍方向,想知道自己是否該以全職教會事奉作為對上帝的回應。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下,我跟隨眾位教會導師的步伐報讀了中神,開始了更深認識上帝的旅途。

我在這四年的旅途中遇到眾多的人與事,讓我對於信仰有更深的思考,也在過程中重整自己對於信仰的立場、觀點及著眼點。在晚間的課堂中我有機會認識十多位同學,一方面與他們一起修讀不同的課程,並肩而戰;另一方面自己也在這四年中從他們的故事中認識上帝的奇妙作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上帝恩典的豐富,也看見上帝的手怎樣參與在我們生命中的各樣事項中。除了在課堂中一起學習外,我們也在其他的時間彼此相聚,分享各自生命的困難以及為對方的生命禱告。這些課堂以外的時光讓我學習到重要的一課:我們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因為基督的緣故,我們成為了同路人,彼此幫助對方的生命邁向成熟,也承擔對方的困難,與對方同行。

與此同時,課堂以及其他學院的活動拓闊了我對信仰的理解,也讓我更多的明白到學院對於職場的重視與投入。老師們有關聖經神學與系統神學的教導幫助我整合對於信仰基礎的認識,也讓我明白到對聖經的認知對實現大使命及大誡命的重要性--我們作為基督的跟隨者,不單有分於繼承歷代先賢的經驗及知識,他們所被交托的使命也轉交到我們手中,成為了我們的使命。神學裝備從來不是用來展現自己的個人學識有多淵博,而是用作守護上主所設立的教會:培養初信者、建立信徒、對抗異端、確保教會走在正確的方向回應上帝的呼召,。

在四年前,我抱著滿腔熱誠以及自信踏入中神的校園,計劃在在學的幾年更深入的認識上帝以及確定個人召命。直到現在,我還依稀記得當時自己那躊躇滿志的樣子。轉眼間數年過去了,上帝並沒有按我的想法去行,反倒是籍著老師的講授、同學的提點以及各樣的事情幫助我反省何謂跟從神--是按上主的意思,還是按個人的構想?我對於召命的理解是否限制了上帝在我生命中的作為?此外,上主在這四年間多次提醒我以學術作為屬靈操練的意義在神學的領域上力求進步與「自高自大」並無關係。相反,這反而是使人謙卑的操練方式。當我們明白到歷代前輩先賢窮畢生之力也只能領會福音的皮毛,我們又豈可自以為自己已盡數明白聖經的奧秘?


(待續)
<畢業感言。之三>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政治中的聖經 2:給掌權者的忠告



政治中的聖經:從政治角度閱讀聖經的原則與範例
The Bible in Politics: How to Read the Bible Politically


第三章:給掌權者的忠告
分題
來源與舊約的背景
利慕伊勒與穆里卡利
詳細的詮釋
現今的詮釋
以色列的君王制度
有關基督論的反省

本書第三章的核心關注為籍著利慕伊勒王母親的訓示探討聖經對掌權者的要求,提醒領袖要為世界上的窮人與弱勢群體施行公義。在本章,作者選取了箴言中來自阿拉伯瑪撒王國利慕伊勒王母親的訓示,嘗試在經文中找出聖經作者對於掌權者的要求及想像。作者指出近東文化對於國王的理想典型與以色列人的想法相近,反映人類普遍經驗以及來自上帝的特殊啟示兩者在某些部分有相通之處--人類對於平等權利的追求並不單單來自上帝,亦同樣是世俗社會的追求與期盼。因此,以色列智者選擇把這段訓示列入正典當中,成為聖經中少數留給以色列君王的教導。

此外,作者指出這段訓示的核心為強調政治權力是一種為他人運用的責任,並非一種為自己謀私利的特權。在全篇的教導中,利慕伊勒王母親要求君王要重點關注那些不能幫助自己的人,如孤兒寡婦、殘疾人等,為他們爭取合理的權益。作者認為以色列智者刻意選取這一段內容而非其他有關守護疆土或治國策略的內容,反映智者們視保護社會上的弱者為君王更重要的責任。其後作者轉而反思當時以色列的君王制度,指出唯有君王服事上帝親自解救與統治的百姓,君王制度才可被視為合理。其後作者提醒讀者聖經並沒有特別推崇某套政治制度,而是以對掌權者的理想典型作為標準去判斷各種政治制度,要求掌權者要時刻拯救受欺壓的人和扶助弱勢群體。

在文章的結束部分,作者討論到彌賽亞與君王的關係,指出耶穌不但服事眾人,更徹底認同無權無勢者無助的景況,與他們感通一體。作者認為耶穌以這種方式活出王者的完美典範,同時亦提醒讀者不要過份迷信能以政治方式完全解決弱者與受壓迫者的困難,應當學像耶穌一般與他者感通一體,自願分擔他們的苦痛。


個人反思性問題
1)是否支持民主
有人提出「聖經不支持民主」,以此作為反對市民參與爭取普選的社會運動的理由。試以本章的內容回應他的觀點。

2)教會與一眾政治實體的距離
教會在英治年代獲得當時的政府的支持,因而得以開辨各類學校、醫院、社福機構等。實際上,這種行徑也反映了當時教會對於政治的理解,願意與當權者作一定的合作並從政府手中獲得部份權力 (如辨學權)。你認為現時的教會又應對現今的政府持那一種態度?

延伸閱讀
基督教與民主—基於教會史的反思
by 白德培,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政治中的聖經>系列
政治中的聖經 1:理解與詮釋





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帝國與政治




1. 當我們提到國際的政治/外交博奕時, 我們對各政治實體 (中、美、歐盟, etc)的理解是建基於甚麼? 是否了解各實體的特點以及其背後法律體系所帶來的影響?

2. 政治評論是否可能完全建基於個人觀察? 是否可以完全不引用相關條文/法案去支持自己的觀點?

3. 一個鼓勵仇恨他人的政治群體如何能在政治舞台上與其他派系合作? 還是它深信自己有足夠力量/議會席位施行其意志,故不必與他人合作?

4. 我們對於政治實體的效忠是否建基於其力量強盛與否? 是否有「忠誠」可言?

5. 當現行的執法/法律制度未能達致其原定目的時,我們有多大程度接受別人憑良心/個人喜惡行事?

6. 作為有信仰的群體,我們是否可以接受到沒有信仰者在社會性事務上採取未必合符信仰的行徑?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