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45 :超越時空的認信



前言:本學年完結了,我想嘗試把上課時的個人筆記稍作整理,以後放在這裡留一份紀錄。是次就由教義神學(一)的內容開始吧~

--------------

在討論教義神學的各個課題和基督信仰的內涵之先,我們必須理解基督信仰的「信」到底是一種怎樣的信。不同的人對於信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視之為盲目迷信,有人視信為心靈寄托。概略而言,基督教所談的信(Faith)包含三個向度: (i)具強烈的歷史感  (ii)持續性的認信  (iii)對更深入的探索信仰對象抱開放的態度。

基督信仰特別之處是它常常引述歷史,強調上帝是那位參與在歷史中的神。與其他宗教信仰不同,聖經除了提及上帝創世的事蹟外,更多次提及祂怎樣參與在以色列人的歷史當中。聖經花費相當的篇幅強調神並非那位高高在上,不問世事的存在;而是一位關切其子民生活,更多次拯救人類的上帝。由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到往後歷代以色列人,他們都曾遇見上帝,聽見上帝的聲音,看見上帝奇妙的作為。此外,以色列人亦把上帝參與歷史的這份記億代代相傳,除了口頭上及以文字傳承外,聖經更曾記錄以色列人立石為記,讓後世的人也得以知道上帝曾做過的事:
“日後你們的子孫問他們的父親說:‘這些石頭是甚麼意思?’你們就告訴他們說:‘以色列人曾走乾地過這約旦河。’因為耶和華你們的 神在你們前面使約旦河的水乾了,等著你們過來,就如耶和華你們的 神從前在我們前面使紅海乾了,等著我們過來一樣,要使地上萬民都知道,耶和華的手大有能力,也要使你們永遠敬畏耶和華你們的 神。”
由此可見,基督信仰是相當有歷史感的信仰,信仰的一部分是建基於對過去曾發生事情的記錄、詮釋與傳誦。因為神曾做過這些事情,因此我們能夠稍為理解祂,相信祂對將來的承諾及明白祂對人類的心意。與之相比,佛教信仰並不是太具有歷史向度(舉個例子,佛教並不太在意佛陀曾與甚麼人相遇或在某年代曾發生過甚麼事)。那麼,歷代的以色列人所信的對象到底是一位怎樣的存在?以下的經文分別是從五經、先知書及聖卷中選取,當中對上帝的記述是驚人的相似:
出三十四6-7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 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民十四18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珥二13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歸向耶和華你們的 神;因為他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
拿四2-3“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 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尼九16-17但我們的列祖行事狂傲,硬著頸項不聽從你的誡命;不肯順從,也不記念你在他們中間所行的奇事,竟硬著頸項,居心背逆,自立首領,要回他們為奴之地。但你是樂意饒恕人、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慈愛的 神,並不丟棄他們。
詩一零三8
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
上面所引用的幾段經文分別來自成書於不同年代,由不同作者所寫成的著作。然而,各個作者所描繪的上帝卻是非常接近的,對祂的屬性有相近的形容,反映出每一代人對上帝的認識是有共通的內涵,各段經文反映了一種超越時空的認信。歷世歷代的信徒代代相傳他們怎樣得蒙上帝的帶領(如出埃及、打敗外敵、重守與上帝所立的約,etc...)和他們對上帝的體會,把這一切都傳承予後代。新的一代一方面接收先輩的信仰遺產,另一方面亦在新的處境中經歷上帝,重新整理成新一代的信仰經驗傳承,持續的把每一代的得失成敗和上帝對人的心意記下來予後人。可惜的是日光之下無新事,這些歷史並沒有讓後世的人避免犯錯,反倒是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這不得不說也是一種諷刺。

最後一項特質是對更深入的探索/了解信仰對象抱開放的態度,接受往後所發生的事件會豐富整個信仰群體對上帝的理解。舉個例子,耶穌所傳的大好信息令當時的以色列人對舊約時代的教導和對耶和華上帝的心意有全新的理解,促成了門徒大舉向羅馬帝國各地傳福音的行動。此外,不論是初代教會時期的信徒四散各地、西方宣教士遠赴海外傳揚福音又或者是南非黑人信徒在白人政府治下所受的逼迫,這些都成為信徒群體的寶貴傳承,幫助他們更深的認識那位創天造地,超越人類一切認知的那位造物主。亦即是說每一代的信徒仍然需負起自己那一代的責任自己去認識神,而非滿足於背誦那些古時發生過的神蹟。我們仍需在離世以先把我們的信仰經驗和對信仰的詮釋傳予下一個世代。這亦帶到另一個課題,就是基督徒的信具有公共性,任何試圖把「信」簡化為一種私人宗教經驗或某種深奧難懂的宗教的企圖都應該被制止。

不但如此,我們的信仰更要求我們不斷對外把我們的神及祂的心意向外界的人分享:「我們有一故事傳給萬邦,使人心迴轉免淪亡,是真理與慈愛故事,講述平安與真光」。這一段詩歌正好表達了整個信仰群體被要求作出符合對信的對象本身的屬性的回應,就是把福音傳予萬邦。與此同時,這一種宣講亦迫使跟隨主的人思索自己該怎樣傳講福音以及反思自己所傳講的到底是甚麼,亦正是因為傳福音這一行動令神學出現,基督徒開始嘗試建構對認信對象(即神)的理解,整合成能夠傳承和傳遞的知識系統。不過,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作神學思辨,這一種的傾向在華人社會尤其明顯……










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Meaningful gift from Taize



A little but meaningful gift from Taize~ 😍
「Je ne vous appelle plus serviteurs, car le serviteur ne sait point ce que son maître fait; mais je vous ai appelés mes amis, parce que je vous ai fait connaître tout ce que j'ai ouï de mon Père.」 Jean‬ ‭15:15‬ ‭

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22 :羅馬帝國時期的福音遍傳

roman empire christianity的圖片搜尋結果

初期教會在耶穌復活升天後不斷向外發展,使徒以及熱心的信徒四出前往羅馬帝國的各個城市廣傳福音,把好消息傳予猶太人以及外邦人。本文將會探討對初期教會而言那三項因素對福音傳播的影響最為重要。第一個因素是方便的陸上道路網&海上交通航道。歷代的羅馬帝國當權者在奮力開拓國土之餘,一直不遺餘力的派遣軍隊及民夫在帝國領土內興建便捷的道路網,橫跨帝國不同省分,貫通各個重要城市。這樣的道路網不但方便軍隊靈活調動往戰爭所在地點或發生叛亂的城邑,也使平民百姓能順利前往境內不同城市進行經商、探親等活動。此外,由於當時耶穌年代的羅馬帝國已佔有地中海沿岸的各個重要城市,因此海上交通亦成為了往來各地的一個便捷及安全的方式,各地的商人能自由的乘船來往各地買賣商品。對初期教會而言,海陸的便捷交通是使福音廣傳的一大重要因素。得益於如此便利的交通,使徒以及各信徒能以相對較短的時間前往羅馬帝國治下各個城市,逐一向各城市附近的人傳福音及宣講天國的信息。若當時欠缺如此便捷的交通,那各人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用於交通上。


第二個因素是散居各處的猶太人的助力。當時的猶太人除了住在巴勒斯坦地外,亦有為數不少的猶太人住在小亞細亞、埃及一帶等位處地中海東邊的區域。此外,資料亦顯示有部份猶太人聚居於希臘區域的不同城市。使徒行傳第二章的經文正正記述了猶太人的分佈有多廣泛,遍佈羅馬帝國不同的區域。此外,猶太人亦在各個聚居地建立不同的會堂,成為該地猶太人的信仰核心,而這亦對福音的傳播有非常巨大的貢獻。由於當時的猶太人擁有不錯的成就和名聲,故猶太人的信仰亦在猶太人居住的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吸引一些非猶太人歸信耶和華。當門徒離開巴勒斯坦地前往各地佈道,猶太人的聚居地帶成為了他們向他人宣講福音的最佳選擇。由使徒行傳的記述中亦可見到以保羅為首的傳道團隊多次在各處會堂中以舊約去印證耶穌基督正是眾人素來所等待的彌賽亞。由於那裡的猶太人及外邦人早已對耶和華神有一定的認識,因而較易明白及接納耶穌就是那位他們等待的救主。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門徒是在猶太人早已撒下種子的禾場中收割。此外,當時有些人不甚理解猶太教信仰與門徒所傳的有何區別,因此會視基督教為猶太教的一個分支,而這亦稍稍減輕了基督教傳播的難度。

第三個因素是羅馬帝國對宗教的政策。當時處於羅馬帝國治下的國土相當廣闊,管治多個民族,而各個民族都有各自的信仰及信奉的神明。為了確保帝國的平靖安穩,羅馬政權在教會發展初期的那段時間採取寬容的宗教政策,允許各個宗教並存,又容許各個教派自由向其治下的民眾傳教。這樣的政策與近代某些國家採納某個宗教為國教的政策截然不同,這種宗教國策令門徒得以順利在各處城市及鄉村宣講福音而不必擔心自己會觸犯帝國的律例。另外,羅馬相當尊重不同宗教的獨特做法,會適度豁免部份宗教的某些帝國宗教責任(如允許猶太人守其安息日)而非強制國民遵守某些違反其信仰的政策。這種相對寬容的管治讓民眾願意信仰他們所認同的宗教信仰。這一種相對的寬鬆直到尼祿年間發生的羅馬城大火後才告一段落,國家開始施行全國性對基督徒的逼迫。


本段將就本文作一個小結。基督信仰的拓展除了是因為初期的信徒努力宣講主道以及聖靈一直在未信者的心內動工外,初期教會所身處的大環境亦影響了基督教的散佈。交通的便捷、散佈各處的猶太會堂以及寬鬆的宗教政策等亦是初期教會各信徒能廣傳福音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讓福音成功傳到整個羅馬帝國,讓外邦人得以聽到來自巴勒斯坦地的福音。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21 :一個關於信仰的提問

在與別人傾談信仰時,偶爾會聽到未信者提出一個很切身的難題,就是歸信主耶穌好像標誌著自己要遵守聖經中無數的清規戒律,自己因為擔心無法遵守故選擇不去信主。一般而言,提出以上問題的人往往帶有一些前設,對遵守規條抱有負面態度,認為遵守規條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本文將會從數方面討論這個課題並提出個人見解,試圖改變未信者對此話題的觀感。

首先,我想指出聖經中的規條與俗世的規條的分別。在本文我會以法律條文作為俗世規條的例子,原因是每一個社會的一份子都需要遵守法律,故大家較易明白規條對人的影響。在資本主義的社會體系底下,法律大體上是盡可能在保障個人自由的情況下規範個人的行為,以達致維持社會秩序及保護公民權益的目的。法律條文聚焦於設定界限,以坐牢以及罰款等嚴重的後果嚇阻公民不得越軌或作出與法律相違背的事情。這樣看來,法律只能阻止人去作出不對的事情,卻沒有使人培養分辨對錯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到一般人對法律都具有敬而遠之的心態,心裡認為只要自己不做那些有違法律的事就可以了。與之相比,聖經中的規條並不是出於這樣的考慮而建立的。根據出埃及記的記載,上帝於西乃山於以色列人立約,以色列人願意成為屬神的子民,從此之後於列國中被分別出來。神規定了各項的生活準則,要求以色列人遵行。要留意的是上帝的律例是於彼此立約後才頒佈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聖經中的規條幫助神的子民過一種符合至高者標準的生活,以維持與神所定的盟約。守規條本身不止是聽從神的話,也是持守神的約的一個方式。有別於人所定的法律,神所的規條不單止定義了何謂對錯,更挑戰我們內心的想法。聖經不止要求信徒不作傷害別人的事,更要求我們處理內心的脾氣及情緒,不要作一個表裡不一的人。在世人的眼中,基督徒為了信仰的緣故的確需要遵守更多的規條。然而遵守這些規條並不是普通人眼中那般伴隨沉重的壓力,而是有其積極意義。在這一段,我將會借用Herbert C. Kelman的內化理論分析基督徒對遵守法律以外的額外規條的因素。根據Kelman的理論,人會因為不同的理由而內化了某些價值或規條。以基督徒守規條為例子,有些弟兄姊妹遵守規條的原因單單只是因為他們認為按此而做就能夠獲得父母以及教會長輩的稱讚。即是說遵守規條的原因只是因為順從權威,故並不積極。我認為基督徒應該脫離這樣的心態,以內化理論的第二或第三層次為遵守基督律法的緣由。根據此理論,信徒之所可甘願自我設限不止是因為這條命令是神說的,更是因為人愛神的緣故,因而將神的價值標準慢慢轉化成自己的價值標準,願意在生命的各個處境中服從神的教導。此外,我亦必須指出信徒並不是單靠自己的意志去守神的規條,更是靠著聖靈的能力去堅持下去。人的意志或許會因為種種的原因而消磨,但若是靠著聖靈的話,我們就能不斷得著聖靈所賜的能力去過討神喜悅的生活。

在最後,我想在此作出一些總結。世上並沒有人是不需要遵守規條的。作為社會中的一分子,每一個人都受到國家的法律,社會的不成文規定以及所參與的社群的共識等等所限制。亦即是說一般人心目中的自由自在實際上並不存在,每個人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規條。對基督徒而言,最關鍵的不是是守多少條規條,而是出於甚麼動機去遵守規條。守聖經中的律法帶來的不是人眼中的限制,而是活出上帝期望人在世上所活出的樣式以及堅持與神所立的誓約。此外,基督徒並不是孤軍作戰,而是有聖靈為我們不斷祈求,使我們有力在生活持守上帝的教導與規條。盼望以上的短文能稍為解答未信者有關守上帝規條的一些疑惑,願意更多的去了解這一位上帝。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同哭,同行






咋天說起相交這個課題,我突然想起幾個面孔。

有人說女人是水做的。我說,其實聆聽者才是水做的。我多麼希望我能夠盛載你的情緒與愁苦,我甚至不自覺的很想否定你的負面思緒……到最後,我發覺我除了可以給你一個擁抱之外,只能與你一起同哭,求神垂憐我們……

當我以為自己已經頗懂得文字的奧妙,卻發覺在一個受苦的人面前不知說甚麼是好。聖經經文?正能量般的安慰?當在你面對的是一個“熟書”的基督徒,相對無言或許是此場合最合適的。(曾聽過一個分享,就是一個院牧打算安慰一個失去了弟弟的家屬,怎料對方原來也是一個院牧。那一刻那個院牧根本不想聽甚麼專業的安慰,她只是想好好的哭一場…)

我的朋友呀,願你平安。願我們素來所等候的盼望常常與你(們)同在,安慰你(們)那哀傷的心……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不可或缺的教會 9 : 有關相交的幾件小事

某天講道時提到了真誠的分享是團契相交的核心,我想記低幾件小事…

  • 某日晚上某君在分享中說了心中的肺腑之言&感受,帶組的人因為不懂怎樣回應卻又硬著頭皮的回應,草草說了幾句「總的來說,就是要勤讀經、多禱告、憑信心奉獻、常聚會、熱心傳福音」作為聚會的結束。從此之後他就沒有再分享這方面的事情了。
  • 某日晚上某君在分享中說一些內心的感受,幾位受過社工/輔導訓練的人爭相運用相關的訓練技巧,試圖安慰該人。那個畫面,實在有點像維港煙花匯演……
  • 某君在這個星期面對了眾多的重擔,回到教會卻發現人人都興奮地討論復仇者聯盟的劇情,於是他決定把心事藏在心裡。
  • 有人喜歡先讓他人先行分享自己的心事,故每次輪到他分享時也將近小組完結時間。故他從來都不會有被聆聽的空間。
  • 「也許相愛很難,就難在其實雙方各有各寄望怎麼辦」。難道我要當面說我根本沒有興趣聽別人說他的心事?我只是想回來休息,找人聽聽我的苦況而已。我的生活已夠苦,不想再聽更多的苦情了。


上述的事情,有點是真的,有點是假的。人與人的互動實在太複雜,實在不懂怎樣以三言兩語表達,也不懂得該說甚麼。我暫時還未想到以下問題的答案,暫時先記在這裡:


  1. 如何面對劣幣驅逐良幣或「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這個問題?若一定比例的小組成員不願意承載他人的沉重心事,那又如何是好?
  2. 有信仰的人真的較懂得聆聽嗎?若非信徒反倒更能夠給足夠空間予人分享內心黑暗面,那他為何要在教會分享其內心世界?
  3. 是否越熟悉,反而更不敢在別人面前展現真我?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CGST Dip CS 44 :Simplicity II


在反省個人靈性與內心狀態時,我察覺到最大的引誘來自手中的手機。各種app不斷爭奪自己有限的注意力,透過發放各式各樣的notification吸引用家不斷查看各樣的最新消息。不知不覺,人成為了一隻倉鼠,在信息的滖輪上不斷奔跑。為了挽救我所餘無幾的注意力,我在數個月前的sem break做了以下的事情,努力減省不必要的事物。

整理手機:關閉不必要的notification setting
手機中眾多的app 都在不斷爭奪我的注意力,時常推送各樣的通知,吸引我的注意力。Esor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提議,就是把所有app的通知都關掉,然後按需要開啟相關的app的通知:
"為什麼呢?因為從零開始,我可以慢慢在真正需要時,有節制的把那個 App 的部份通知加回來,這可以相對確保通知的專注與有效。但是如果在全部開啟通知的情況下,慢慢去關閉可能不需要的通知,那就一定還是會留下很多其實也不需要的,但卻因為猶豫或沒發現,而讓通知有干擾你的機會。"


整理手機:刪除facebook app

如果要善用工餘時間,我個人建議應把刪除facebook app。Facebook 的成功反映了人們對於社交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Facebook 對人性的掌握。若你看完這篇文章,或許你會認同我這個想法。人以為自己透過Facebook連接全世界,卻不知不覺的被Facebook控制了自己的作息與生活。現時我只會在有空時以browser上facebook,我發覺這樣能有效減少我留連facebook的時間,把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整理RSS subscription list
RSS 是一項我認為比facebook更好的收集信息的方法。在使用了十多年後,我發覺了一個問題,就是自己會不自覺的不斷訂閱更多的信息來源,務求快人一步收集某些領域的最新消息/相關評論。然而,過多的信息源不但消耗我有限的精力,也改變了我的閱讀習慣─慣於閱讀短文,沒有興趣細閱長篇文章。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我決定逐一檢視不同信息源,一方面把不再重要的來源自RSS 刪除;另一方面則重新抉擇到底自己應當吸收甚麼資訊。




整理Facebook liked page
基本上與整理RSS 一樣。you are what you eat. 我認同隱世小店是很吸引的標題,但這些東西又是否值得花太多時間沉醉其中?現在反省,我覺得自己實在是捨本逐末。除了刪除facebook app外,我認為整理一下自己平時所看的資料的來源也是一件好事。有些專頁在十年前是有意義的,但卻不代表在現時仍然有相同的價值。當我嘗試unlike一些不再重要的專頁時,我差不多unlike二百多個專頁。到底我一直以來浪費了多少時間……

小結
在資訊充斥的年代,我們不是欠缺資訊。相反,我們是欠缺停止接收新資訊的時間。上述的行動讓我檢視自己吸引資料的來源,也嘗試減少接收一些無關痛癢的資訊。下一步為何?我希望是重拾在交通工具內看書的習慣吧,我還有很多書債未還……orz


延伸閱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