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參照約伯的經歷,嘗試從創造神學的角度討論信徒在面對苦難時可以如何面對。在討論之先,我認為我們需要處理一個問題。到底一個義人面對苦難的經歷對於我們是否有參考價值?若「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即約伯)完全正直,敬畏 神,遠離惡事」,那麼我們又何必仿效約伯?首先,義人並不是指一個人從來不犯罪,而是他會向神陳明自己的錯並獻上赦罪祭,因此上帝算他為無罪,故約伯並不是一個從來不會犯罪的人。此外,我們可以參考經文時可以得知約伯在面對苦難及三位朋友的質詢時是對天庭上所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的,只有約伯記的讀者知道。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觀察,就是約伯是在不知道上帝怎樣評價自己時作出自身面對苦難的回應。若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約伯的經歷就有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了。(註: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將不會討論因為自身或他人犯罪而導致的事件,會把苦難定義為超越人力所能控制的事件,如天災。)
按照楊醫對於全書的分段,三位朋友分別就受造物的整全(四至十四章)、創造秩序的整全(十五至廿一章)及造物主的整全(廿二至廿六章)三個角度批判約伯。本文將會試從這三個角度去分析我們有甚麼值得借鏡之處。
堅持受造物的整全
我們要去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怎樣在苦難時看待自己。不少人在面對苦難時往往會怪罪自己或別人,認為是受造物的行為決定導致事情發生。這樣的想法偏向以道德的角度審視自己或別人,試圖找出導致苦難發生的錯事。這一種做法非常普遍,但這並不是理想的做法,因為人根本無法斷定何謂事故的「第一因」:是他咋天所下的決定?還是某人三年前的某句說話?若無人能斷定「第一因」,根本就不可能說是誰人的錯。此外,這一種做法只會使受苦者不斷尋找一個應該被怪罪的個體,而這企圖會嚴重影響受害者與身邊的人之間的關係。面對人力不能控制的苦難時, 更好的做法是接受這事與一切人無關,無人需要為此事負上責任。在約伯記當中,約伯多次向三位朋友堅持自己的整全--這苦難與我無關,不是我的行為導致這些事的出現。與之相反的是三位朋友反而多次嘗試為約伯找出可能得罪神的原因,更力勸約伯及早認罪,這無疑是極大的對比。
堅持受造物的整全
我們要去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怎樣在苦難時看待自己。不少人在面對苦難時往往會怪罪自己或別人,認為是受造物的行為決定導致事情發生。這樣的想法偏向以道德的角度審視自己或別人,試圖找出導致苦難發生的錯事。這一種做法非常普遍,但這並不是理想的做法,因為人根本無法斷定何謂事故的「第一因」:是他咋天所下的決定?還是某人三年前的某句說話?若無人能斷定「第一因」,根本就不可能說是誰人的錯。此外,這一種做法只會使受苦者不斷尋找一個應該被怪罪的個體,而這企圖會嚴重影響受害者與身邊的人之間的關係。面對人力不能控制的苦難時, 更好的做法是接受這事與一切人無關,無人需要為此事負上責任。在約伯記當中,約伯多次向三位朋友堅持自己的整全--這苦難與我無關,不是我的行為導致這些事的出現。與之相反的是三位朋友反而多次嘗試為約伯找出可能得罪神的原因,更力勸約伯及早認罪,這無疑是極大的對比。
堅持創造秩序及造物主的整全
除了怪罪自己或他人之外,另一個常見的做法是怪罪上帝,認為是上帝令自己弄至如斯田地。這一種想法認為上帝應該保守信祂的人一生順順利利,人生滿有福氣。不過按照創造神學有關禮物的觀念,神決定了禮物的內容,收禮物者並無權利決定上帝要送出甚麼禮物。而按照創世記第一及第二章,福禍、生死等全都是禮物的一部份--神給予它們合法存在的地位。現代人重視自己擁有甚麼,想要得到更多之餘,不想失去任何已到手的事物。創世記作者提醒讀者上帝的心意並非如此,祂看重的是怎樣分(上下水、光暗等),怎樣才算是分得好 (即神看著是好的)。上帝並沒有打算創造一個只有福氣恩典而沒有苦難災禍的世界,祂允許這一切各按其時出現,難怪傳道者這樣評價日光之下的世界:「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那麼,到底約伯如何堅持造物主的整全?在經文當中,約伯多次用法庭的術語要求與神對質,在十三章18-22節特別明顯:
我已陳明我的案,知道自己有義。有誰與我爭論,我就情願緘默不言,氣絕而亡。惟有兩件不要向我施行,我就不躲開你的面:就是把你的手縮回,遠離我身,又不使你的驚惶威嚇我。這樣,你呼叫,我就回答;或是讓我說話,你回答我。約伯的取態非常清晰,他把他所知的都說出來,並發誓表明自己所說的屬實。然後他要求造物主回答他/與他對質,告訴他為何會遇到這樣的遭遇。縱然苦難好像是上帝弄出來的,但約伯仍然堅持以上帝為自己的神,仍然相信祂會為此向他作出解釋,這一種堅持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苦難,不少人選擇相信是上帝有錯,因而選擇不再相信祂。約伯的行動向我們示範了另一條出路,就是要求神給予答案之餘(當然,神並不一定會回答我們的問題)仍然相信視上帝為自己的主,仍然對祂保持敬畏。此外,約伯縱然面對苦難,他並沒有選擇行放縱之路,仍然堅持遠離惡事,盡力去守道德秩序/律法的要求。這一種取態需要受苦者在內心苦楚時仍然對神抱有盼望,故仍然選擇行看上帝看為好的行為。而這一個取態是約伯記作者所稱許的。
此外,約伯記第三章當中曾出現約伯在情緒低落時咒詛上帝所設立的創造秩序的經文。約伯記作者在此處向讀者提出一個挑戰:到底不咒詛神但咒詛祂的秩序是否可取?而神又是否接納人在苦難時作出此情緒化的表達?不咒詛神但卻咒詛祂的秩序看似取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約伯在不怪罪造物主以及不怪罪自己(堅持受造物的整全)的情況所能作出的最佳選項。我認為約伯的想法值得我們去反思,一方面他堅持自己的整全,認為自己不是導致苦難的因由;另一方面他因著對上帝的認識及與祂的關係而沒有選擇離棄祂另信別神。因此我認為把問題歸咎於創造秩序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不過,約伯的取態亦使我們需要回答一個重要的課題:作為受造物的我們對於創造秩序的認識有多深入?到底是這個秩序出現了問題,還是我們尚未清楚明白這秩序的特質,以致認為是這秩序出現了問題?
從三位朋友的言論,我們可以當知他們對於創造秩序的理解是含糊不清的--並沒有對道德秩序、功能秩序及道德秩序的區分--他們在言談間往往混用這三者,視它們為同一概念。將它們混為一談有一個危機,就是誤解了人在三個秩序當中所能擔當的角色。按創世記的記載,人有份於參與功能秩序(發揮神所給予人的功能)以及道德秩序(分辨善惡),但聖經從來沒有提到人有任何資格去掌控物質秩序--這是專屬於造物主的領域,是人所不能明白的範疇。值得留意是約伯與三位朋友的對話中多次提到物質秩序,反映了他們並不是完全不曉得,但這一層次的明暸又似乎未能幫助他們明白苦難以及神的心意。
在最後一段,我想對本文作出總結。面對無法解釋的苦難,人能夠做的事情實在非常有限。除了避免怪罪任何人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在苦難當中堅持創造秩序及造物主的整全,不要企圖否定上帝在個人生命的位置。至高者與祂所定的創造秩序比人所能理解的更為浩瀚,人的理性並不能全然明白。或者我們閱讀了約伯記後會以為自己能在往後有足夠力量面對苦難,不過這並不是真實的,我們仍有機會在苦難中沉溺在傷痛中,陷於自責或對神失去信心。最後僅以約伯記智慧篇的叮嚀作為對每一個可能處於苦難當中的人的提醒:「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
延伸閱讀:創造神學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13 : 智慧文學及日光之下的神學
日光之下的神學:創造神學
日光之下的神學:創造神學 2
CGST Dip CS 60 :受苦的面孔
CGST Dip CS 61 :受苦者的盼望
CGST Dip CS 62 :幾個閱讀約伯記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