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2022 Review


6,066 英里到底是多長?物理上來看,是大約十多小時的機程;但在心靈上這已經是天與地一般的距離。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自己會生於故鄉、長於故鄉、直到再見上主的一天。不料這一個想法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夢。人的際遇實在奇妙,本年一次過完成結婚、「移居」適應、尋找新工作等不同的事情,既忙碌又充實。與此同時,這一種忙碌亦阻礙了我了解自己的內在情緒,變得沒有那麼敏銳。夜闌人靜的時候,有時也會想起諸位家人、朋友以及小朋友們。每當想起不能再聽到她的聲音,內心總是湧現出一點哀傷。


上年忙於安排婚禮,並沒有記下那些的感受。慶幸今年能預先安排時間作一些整理的工作。



身分認同

“Are you Chinese?“ 學生問的一條簡單問題,背後卻是一個不簡單的答案。


以往的香港甚少談及國籍、種族與文化之差的差異,但在新家園這卻是不少人需要認真思索的課題(如我曾提過的持意大利國籍的阿富汗人)。在校園這個多元種族並存的場所,談論我的出生地、「移居」原因與過去是不少人嘗試了解我的第一途徑。一位老師提議我跟學生分享自身的經歷,這個邀請促使我下定決心梳理上述概念的差別,並將之整理成適合與他人分享的文本。


China influence + UK influence + HK culture = ?


假若一切都沒有改善的話,那麼未來的一代將會有可能生於斯、長於斯的一代。不知到時他們又會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工作與理想

我一直以為自己曾於外資公司工作數年,應該有助於適應這邊的工作環境。不料,我的猜想只是對了一半。由於以往說與聽英語的機會實在太少,這實在不是一時三刻能解決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上一個老闆所教授的職場技巧仍然相當有效,足夠幫助我應對各項不可思議的古怪事件。此外,在我的工作環境中有一些同事以「說了就等如做了」作為其工作價值,我確實在他們身上學懂了重要的一課。但願明年可以更成熟的處理這些事情。


此外,我也想略為提及我的理想。若時光倒流的話,我猜我很大機會已經在母校報讀MCS,朝我心目中的理想進發。初到新家園,International fee 成為了眼前的一道難關,需要待四年後才能解決。感恩在這裡遇到不少友善的人提供了一些建議。我也不太確定語言會否成為一個難題, 希望能夠在未來幾年先修讀一些初階的課程,再考慮是否繼續走下去…




Coaching

年初時一位弟兄邀請我參與cosching,淺嘗一下這種約談的味道。不得不說,這一種傾談方式確有其獨特的意義,與輔導各有特色。這一種對話相當沉重,但對話後的如釋重負卻又是如此甘甜。

謝謝你抽空與我走過這12個月,在時差的阻礙下仍能有深入的交流,探索我內心世界中不經意地埋藏的憂傷與執念。



https://www.hkccc.org/vesselcoaching/coachingjourney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3958156389




婚姻

“Call this a diplomatic solution?” 

“No, I call it aggressive negotiations”


Aggressive negotiations除了出現在Geonosis之外,其實亦常存於家庭之中。還記得以前有一對教會的夫婦告訴我他們會要求對方不要在家中使用社工/輔導或其他相近的技巧,我想我開始有一點明白他們的想法。當大家也是球場上的一員,自然會對於對方身兼球證旁證的身份不太感冒,不贊同某一方同時身兼裁判一職。


以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對於雙方的一個邀請--除了帶著自己的立場之外,也嘗試以另一角度去檢視大家的觀點角度:我這樣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抑或是get the job done,嘗試解決一個現存的問題?這樣子說好像有一點功利,但若兩口子只是執著於口舌之爭的誰勝誰負,對雙方並無實質益處。何不像特首般每日努力解決一個問題?


此外,當彼此成長於不同的環境當中,我們該如何重新建構我們的溝通模式?表達我的想法是單純的表達,還是期待透過互相了解而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這實在是一個相當有趣,也相當懊惱的博弈課題。


齊克果曾經提過已婚男人在婚姻生活中不是與獅子或巨人作戰,而是與最危險的敵人--時間--作戰。但願我倆能繼續在過程中成長,轉化成我們渴望成為的人。





教會生活

已在上一次的文章中提及,晚一點再分享別的想法



Friendship

It’s always challenging to re-establish thousands of relationships. In the past 8 months, I’ve met a lot of good people. Without them, I’m afraid I cannot accommodate the new life. Thanks for the greetings, hospitality, opinions & everything. I’m sure all of you are angels sent by the Lord. I hope we can have more interaction in 2023. Look forward to have more personal chat & sharing with you guys!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Sharing at UK church -- Introduction of OIA 2

 It's always happy to share what I learnt from my beloved college. Observation is not an easy skill, but I'm sure it's possible to learn by sufficient practise.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給將會「移居」朋友的備忘1:文件

 

早前寫了一些有關「移居」的備忘給朋友。不知有沒有其他人有興趣,我也將相關的內容放在這裡~


請預先聯絡不同機構索取以下文件,對於將來睇GP、找工作以及申請settlement有幫助

  • 大學transcript、畢業證書、授課語言證明
  • 醫療紀錄
  • 駕駛執照及相關文件


==========


Ecctis會根據你提供的學歷紀錄查核&對比你的學歷相等於英國那一個層面的學歷 (RQF 1-8)

另外,如你曾就讀香港的大學,有機會能在將來申請‘settlement’時免卻英語水平測試的要求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life in the UK

If you’re 18 to 64 you’ll usually need to:

如你或家人有長期病患,記得要申請醫療記錄方便GP跟進。詳情請分別參考HA醫健通的網站。另外,請也預備好小朋友針卡和大人的疫苗注射記錄 (eg COVID-19),到時可加到NHS記錄中。 


如你需要轉換香港車牌到英國車牌,請緊記預備好相關文件/紀錄。建議到時以掛號方式寄到DVLA,以免寄失。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Sharing at UK church -- Introduction of OIA

It's really amazing to share what I've learnt from CGST with brother & sisters at a UK church. I used to share these things by Cantonese but never in English. I can feel that now I have more confidence to speak in front of the local (compare with a few months ago). I'd say I really enjoy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the below PPT and I hope I can share more in the future, so that I won't waste what I was taught in the past years..





2022年9月26日 星期一

移居、寄居與教會生活




談到「移居」,少不免要提到近乎連根拔起, 再重新建立、栽植的教會生活。由old seafood 到成為新來賓,那種感覺實在相當古怪,也有點不習慣。教會的人來自各個洲、各有各波折劇情。彼此能夠因為敬拜同一位上主而聚集,實在奇妙。在某個神奇國度,人會因為你的膚色語言而定義你是什麼人;但在這裡,膚色,文化與國籍並不等同。你有機會遇到韓國人面孔、說韓文的英國人;也有機會遇到持有意大利護照但來自阿富汗的訪客。正因為這種多樣性,大家對於信仰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敬拜的方式也與KLLC 有些許分別。我覺得有點像灣仔的The Wine Church. 此外,我以為已經是歷史遺物的靈意解經原來仍然活躍;相反我所思念的釋經講道卻暫未出現,這也可以算是另一種cultural shock 吧。我打算嘗試將早前所預備的查經內容用於這邊,盼能不負所學。

另外想談一下大家對於肢體生活的不同,昔日的教會生活預設一班差不多年齡的弟兄姊妹一起成長,一起經歷讀書時期,一起上大學,一起面對往後的起跌......這裡的教會生活並不是這樣。我在這裡遇過好幾對中年夫婦,他們都表示自己曾參與過不同的教會,只是近年選擇(暫時)留在這裡。這裡給我的感覺是堂會較為強調怎樣幫助人找到合適的方式認識信仰,非常歡迎弟兄姊妹按需要參與別處的聚會/崇拜,並不強調對於某一堂會的永久委身。另外,由於教會鄰近當地大學,因此每學年總會出現數之不盡的散聚離合。有些人只會在free meal 的晚上出現,但亦有人會在未到埗已經越洋與教會聯繫渴望參與小組。最近幾星期有不少新的留學生來到這城市,教會協助另一機構舉辦歡迎聚會。我們竟可以在離開校園一段時間後服侍學生,跟他們分享所見所聞,也算是我們在這教會的新嘗試。對於那些主力服侍留學生的小組團契來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就是他們的最佳寫照。看到他們的服侍,不期然的想到梁牧夫婦在全州的經歷。如非有聖靈的帶領,實在難以年復年的經營這一鐵打的小組。

談到教會生活,不得不提眾多對我們相當友善的教會弟兄姊妹。感恩遇到幾位親切的中年人,不單止主動邀請我們到他們家用饍,更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生活疑難。當我們正在懊惱該怎樣找當地GP 安排專科轉介,我們在數星期後就遇到一位在附近工作的GP 主動跟我們打招呼,上帝的安排實在令我驚歎。

最後想特別感謝諸位在故鄉的弟兄們,他們無視時差的限制,特意安排時間與我一起閱讀上帝的話語以及透過coaching 反省生命,實在不知該如何表達謝意。

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

散聚之間的「嗎哪」

感謝 綠豆 Green Bean Media 的用心製作。影片中有一幕係受訪者表達如何被嗎哪餐廳的人所接納,鏡頭遙遙的指向牆上的一節經文 “we love because he first loved us”,個下睇到眼濕濕。

若你心有餘力,請考慮支持一下這些在艱難處境中仍然繼續接待鄰舍的群體。
==================
非牟利餐廳 Manna 。 嗎哪負責人Leo 與同工,為確診人士及有需要家庭派送物資包、為失業人士提供溫飽、為基層朋友送暖,這些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事,卻一步一步將隔離的世界重新連結。
民生無小事,為最小的人送上一杯涼水,讓最需要的人受益,就已成就大事。在時代的洪流中,散聚之間,我們都在一起。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想像的共同體 4 : 期限

自上次提到非洲的弟兄姊妹之後,轉眼已經過了三年了。有趣的是,我竟然有機會在新家園結識來自非洲的弟兄,世事實在奇妙。

咋天有機會回想「想像的共同體」這個課題,自然的想到近年來的一些觀察/聽過的小故事:

  • 往日的禱伴不再視信仰為重要課題,反倒視個人興趣與投資為自己的目標
  • 昔日的信仰經歷成為支持「世事都給我看透」這個觀點的理據,認為已懂得一切奧秘
  • 因為各有各背景有波折劇情,所以不應亦不必對其他人有要求,各人只需要單顧自己的事

疫情與社會事件不止拉遠了人與人的物理距離,更揭示了原來偶遇在人海的你我他不一定擁有相近的價值觀,相近的可能只是絕少部分的話題/經驗/認知。而當彼此更深入的認識對方,才驚覺以往因為種種原因只是聚焦於大家投契的那部份,卻甚少留意到差異之處。時間的流逝令人改變,又或者是令潛藏的那一面浮現……

這樣的認知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就是共同體與期限的關係 -- 若要建構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是否應該先行決定聯連的期限,到期後再另立新約?年少時總是覺得美好的東西值得持續且不計代價地去維繫,直到天長地久。那時的我卻忽略了人生的複雜性,沒有想到持續正正是最大的難題。或許在某時某刻那東西在他人眼中不再重要,不再值得花如斯代價去維護。或許新的事物突然誕生,成為了新的焦點……太多太多可能性。

若是如此,那我們是否可以斷言人對於永久的期盼不切實際?反過來說,若把承諾加上一個可達致的期限,是不是能減少悲劇的發生?現實社會對此有甚多的理解,因此商家往往會與客戶訂立一至兩年的合約,彼此約定於該段時間內矢志不渝,共同遵行早前同意的計劃,約滿後大家可以再按需要決定是否再次續約。上述的方式好像解決了雙方對於持續性與期限的需要,同時卻又推翻了過去的一套論述。到底是過去的那一套不合時宜,還是現今的世代傾向追求完全沒有負擔,渴望遠離地面的那一種生活動形態?另一個問題是,到底這樣的客制化對於「想像的共同體」是好事還是壞事?世界的一套論述到底又有否潛藏一些不合宜的價值觀?

一路思考這個課題,我發覺我越來越不懂得回應……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移居、寄居與新移民


最近與朋友討論有關「移居」的課題,少不免會討論到身份認同的問題。地上的政權按其權力賦予了我們國籍身份,但這並不能完全代表我們的身份認同--你認為自己是甚麼人?那怕政府把你歸類為national 的一員,這並不代表我們會自然而言的擁抱這身份。相反,我們更可能的是擁抱故鄉的身份、文化、語言、飲食、等等。


對於新移民,我想分享一點自己的想法。記得十多年前有不少來自內地的人湧入故鄉,不止令醫院產房爆滿,更產生奶粉斷缺、公屋等候年期、小學學位等等的問題。此外,當時不少新移民傾向圍爐取暖,把過往生活的那一套搬到故鄉,甚至迫使到大學校園為滿足他們而改變授課語言。雖然我並沒有直接受到這些影響,但那時的一連串事件卻在我心中埋下了種子,影響到我現時的心態。新移民剛踏入新土地,無可避免地會遇到文化衝擊,亦很自然地很想保留自身所鐘愛的文化、語言,這是非常自然的反應。然而,我認為這同樣是一個引誘--重覆昔日我們所討厭的行徑一遍。我並不是說要全然放棄自己的文化。怎樣在融入新文化與存留舊文化之間找一個平衡,確實是一個有趣及必須面對的課題。以我自己為例,我倆選擇了以影像繼續接觸母語。感謝viutv, 讓我可以在外地繼續留意李馬榮與Miss翁的發展;另一方面Disney+ 又成為了我與其他本地人保有話題的方式 (題外話:希望下一套星戰影集會做得好一點……為何Leia 最後竟可以大模斯樣的與ben 道別……).  有意思的是,每一個個體/家庭的取捨與選擇又會逐漸匯流,成為整個新移民群體的選擇(或是予當地人的觀感)--願意融入當地社區還是刻意保持距離?


當初到達時除了找工作以外,另一個重要考慮是怎樣安排我們的教會生活。由於找第一份工作並不容易,因此選擇教會某程度上亦選擇了我倆在首季度如何融入新家園。當時我們有思考過應否留在國語/廣東話崇拜,還是該嘗試一下參與英語崇拜。若我們選擇參與廣東話崇拜(及小組),那我們很大機會會留在這個群體,以過往在故鄉的方式繼續我倆的教會生活。但若我們這樣行的話,我們能接觸當地語言及文化的機會就會減低不少。我們最後選擇了參與英語教會。坦白說,以英語分享並非我最為自在的溝通方式,每次說話都感到有點詞不達意。如只是購物或買咖啡,那當然不成問題;但若要分享對於信仰的思考,那就是一個難題了。感恩的是該教會設有接待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的團契,因此我們得以認識不同國族的弟兄姊妹,學習怎樣以英語分享信仰,繼續我們的信仰歷程。與此同時,我亦知道某些香港信徒選擇另一條路--大部分時間參與英語崇拜,少部份時候參與廣東話崇拜。我認為這也是不錯的一個選項。


談到移居與寄居,很自然會想起離別吾珥的亞伯拉罕一家。Walter Brueggemann 形容亞伯拉罕為一個寄居的異族,雖已身處在一地一段時候,在那裡開始生根,但始終是一個局外人,沒有歸屬,沒有權利,沒有名分,在重大事情的決定上也無從發聲。我個人並不全然同意這一見解,雖然亞伯拉罕是一個寄居者,但他和他的家族亦無可避免的參與在迦南當地的政治民生事件當中(五王之戰、爭執水井等),不能獨善其身。亦即是說無論個體是否擁抱新的身分文化,其存在本身已足以構成介入/干預,影響居住地。與之相比,我們的處境有點不一樣。或許在文化認同上我們仍較傾向故鄉(及其文化),但我們並非無名無份的一群,我們有權利與義務了解與參與這裡的社會民生事宜,有份以選舉的方式決定這個國家的未來方向。與之相反,近年來興起的數碼牧民或許才更符合上述對於寄居的異族的定義……


(續……)




Ps

個人不太認同是移居。考慮到在上位者對於異見者的對待與「再教育」,我認為這個簽證較為類近二十世紀的Kindertransport. 若當年能執行得更好,那麼遇害的猶太人應該會少一點…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別了,姑姐



雖已過了幾個星期,但我仍然未能接受妳已經離開。兩位小朋友叫我分享多一點有關妳的事情,我一開口談有關妳的事情,淚水就馬上流下來...

小時候家族聚餐,妳總是把姑丈旁邊的位置讓給我,讓我可以在吃飯時與他聊天。現在再回想,我懂了-- 這是對我的寵愛。每次與妳聊天,妳總是樂意與我分享各樣事情,與我分享妳的感受與小秘密。以前我總是以為這種溝通會延續很久很久,想不到這麼快便到了終結的一天。

還記得這半年來的數次見面,每次見面妳都非常關心我的近況-- 婚禮、新居、適應......卻甚少提到妳的身體狀況。那怕是最後的兩星期,妳都仍然記掛我的需要,著緊我的工作...我只能說,這是我難以完全明瞭的愛。

你知道嗎?我真的十分十分想念妳。很想聽到妳的聲音,很想聽到妳叫我的名字。我知道這只能是一種奢望,但我總是不由自主的在晚上想起妳,幻想能再次跟妳聊天。我不曉得天家會是怎樣,但願他日我們能再次相見,在天家一起吃喝,如昔日在地上一樣。

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新家園與家園






土地不止是物理性的土地,也盛載著由歷史經驗所衍生的社會意涵。
土地既座落於特定歷史時空,卻又含有超越字面意義的附加意涵。



在新家園閱讀Walter Brueggemann的《土地神學》,實在百般滋味在心頭,
想起三年前的六月開始所發生的一切,想起眾多我所思念的人...實在不易處理這些感受呢

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CGST Dip CS 85 : 有關默示的拾漏補遺 II 以及宗教改革時期後對默示的觀點


某些基督徒為了確保默示的全然正確,因此會刻意的無視人在默示過程中的參與,只視人為傳遞神的信息的途徑,認為人在整個過程中並不肩負任何重要角色。這樣的思考全然抹殺了人的貢獻,也無法解釋為何上帝要使用人去傳遞其默示(而非自己向人類宣布其旨意)。我們又可否接納另一個可能性,即人的工作被神所使用;上帝將人的貢獻提升到最完美的狀態,足以傳遞其旨意?
A+B=A(0)+B(x) VS A+B=A(x)+B(y)

在探討默示時,我們需要緊記一件事。就是聖經作者如何運用當時盛行的文字去註釋信仰。聖經作者往往會採納某些字句,卻又重新詮釋當中的一些觀念。舉個例子,近東文化同樣有談到洪水以及人被創造的因由。但若我們對比聖經文本以及近東神話,就會發現聖經作者的形容全然不同,差異相當之多。當然,這個課題又會牽涉到討論創世記的體裁這不易用三言兩語解釋的課題。

在略略記下兩條課堂的討論之後,本文將會討論宗教改革家對默示的觀點宗教改革家認定聖經文本的確具有人的參與。但聖經的重要性不在於文本的質素,而在於上帝透過聖經向人說話。否則的話,聖經的文句並不比其他文本(如莎士比亞的著作)更具意義或權柄。馬丁路德認為聖經的實際核心內容是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關乎教會生死存亡最關鍵的教導。他甚至會以此為準則批判雅各書,認為它應該自正典中清除。

馬丁路德認為人若不認識上帝,則沒法讓福音與個人生命連結起來。若然如此,縱然有聖經也沒法聽明白福音。他認為唯有在聖靈工作下,人才能聽明白福音,將之成為生命的倚靠。若說聖經是外在師傅,那麼聖靈就是內在的見證,幫忙人認得清這是上帝的聲音。按他的理解,聖靈聖道兩者各相呼應,缺一不可。


在宗教改革後,新教開始逐漸發展出四個原則去談聖經的默示。

一.聖經的權柄(Authority)
意思是指聖經在人心裡發出及印證一種對真理的信任與熱切。我們相信聖經所宣告的在人心裡建立信心,此權柄是自證的,不需要外來的東西去確立其權柄。通俗一點去說,魚自證牠是一條魚,而非倚靠別的東西去證明牠的身份或屬性。同樣的,聖經的權柄是自證的,並非源於文本中的歷史記載是否準確。聖經讓人知道遵從上帝教導與否的後果為何以及歷代信徒因為聖經的真實性所產生的生命改變正正是其權柄所在。

二.必要性(Necessity)
必要性是指必須把教導/上帝的心意寫下來,使福音的教導/內涵能清晰的保存下來,讓往後的教會群體能繼續聆聽上帝的教導。

三.充分(Sufficiency)
有時我們期待在聖經中找到諸如醫學知識或其他學科的知識,但聖經本身並非為了處理所有世界上的課題。聖經文本具有充足的內容談及信仰生命以及靈魂得救的話題,並不需要別的東西去填補或提供額外解釋。但是,切勿認為聖經包羅萬有,能在當中找到一切有關考古、天文學、物理等等的答案。

四.清晰明確(Clarity)
不少人難以明白為何新教會形容具有甚多可能性解釋的聖經為清晰。這裡的清晰是指聖經文本有足夠有關救贖的記載,人能在文本中清楚明白有關救贖的事情。聖經文本不像推背圖或其他預言一般需要破譯當中的謎題,文本已清晰的解釋了人怎樣可以認識耶穌得到救贖。誠然聖經部分內容的確不易理解,但總括而言聖經有關救贖的核心信息非常清晰明確,並不難解。若要處理較為複雜的經文,應以較清楚易明的經文去「以經解經」,從上下文或以往的思路等等去明白難解的字句。

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西出陽關無故人





上飛機前我們因為航空公司的失誤被迫在櫃檯前白等,失去了與諸位逐一道別的機會,在此向大家說聲不好意思。

六百四十五天前的一則新聞,令我開始思索吾家是否已如忒修斯之船將一般不再是吾家。自那天開始之後,我倆決定了盡快離開故鄉,以免將來活在數之不盡的恐懼當中。雖則我們早已作出了決定,但是由於尚有不短的年日,故對於將要離別的感受不算深。當離別之日由以月為單位縮減為星期,再縮短為以日為單位,我開始感到徬徨。一方面我渴望早一點奔往新家園,但另一方面卻又盼望時間過得慢一點,多點陪伴家人的時間。

這幾個月有機會與一位弟兄定期聊天,他引導我找到我內心的恐懼與憂慮--我預視自己身為香港人的身份將會逐漸褪色(而這是不可避免的,終有一天會變成過去式),情感上卻未能面對。到底何謂香港人?語言文字?食物?文化?我想了良久也想不到一個自己滿意的答案。到了臨別的一星期,我終於想到了。我所重視的這一身份不是由於那些外物,而是因為與我產生過結連的家人、朋友、同學同事等……亦即是說對身份消逝的憂慮背後其實是對於關係變化的哀傷。「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每次聽到這個提問,我也不曉得該怎樣回答。故鄉的變化一日千里,我不知道明天將如何,故不敢作出甚麼承諾。有一位小妹妹問我們是否要待年老後才會再相見,那一刻的難受與心痛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

來到了事頭婆的地方,一切都覺得很新鮮。此外,這裡的一點一滴卻又時刻提醒我這處與故土的連結--誕生於一紙條約,繼而改寫了東方一個沿海城市的面貌,留下了無價的制度與思想…期待在接下來的日子繼續以文字記下新挑戰與掙扎。

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婚禮.既濟未濟的應許



婚禮完結了,感謝上帝保守整個過程順利,以致我們在幻變的政策底下仍能如期結婚。當然,也要謝謝諸位愛我們的人。他們為我們籌備、佈置、彈奏、安排打點……減少了我們不少煩惱。
辦一場婚禮,除了是與所愛的人締結婚盟之外,更是一次價值觀重整之旅。光顧大集團還是初創小店?是偏好找經驗豐富的老手,還是樂意給新手輔導員一個機會?這些不只涉及金錢,更牽涉到我們內在的價值。此外,這更是一次回望人生的旅程--回顧不同的關係、回顧原生家庭、回顧過去的得失。我以為能夠在婚禮過程中一次過致謝長輩、朋友們以及小朋友們,不料最後也是不夠時間……若我不現在不打這段感謝的短文,恐怕我以後也沒有時間再打><

在婚禮的感言中提及了家人、長輩以及小朋友,現在想花一點時間談談甚少提到的朋友們。在成長的路上,我感恩有眾多朋友在我的生命中出現。人作為三一上帝形象的持有者,人本身必然是有關係的,本質就是與他者相交。認識我的朋友或許知道,我由小到大都係一個非常喜歡同與人談心事既人。對我來說,傾計不止是功能性(ie我有事要搵你幫忙),更是透過互相揭示思想與情感而認識對方既一種交流方式。非常感謝你們信任我,樂意與我分享人生中的憂怒哀樂同埋分享你們的內心世界,我真的非常珍惜這些時間,可以在海邊,巴士站,又或者係透過電話彼此細訴。能夠在生命中與諸位同行,實在是一大樂事。

謝謝眾多男性友人(特別是青10組的諸位),在成長的路上陪伴我成長,與我一起在M記談天說地直到夜深。最近有機會聽兩位大男孩向我表達內心深處的感受,言談間流露出深深的信任,我實在感到不配。我想在此特別向最忙好友表達謝意。感謝你在過往的日子一直與我並肩而行,一起經歷眾多的高山低谷。有很多回憶我不方便在此詳談,我想說的是我非常感激能遇到你,與你分享眾多難以言諭的想法及感受。雖然我們未必有很多時間能一起玩樂,過一些無所事事的時光,但我很想對你說你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是我可以無條件信任的好兄弟。另外,當然也要多謝諸位兄弟,陪伴我渡過不少光陰,一起同笑同哭。非常感謝你們的愛。此外,我非常感謝諸位紅顔知己。她們在我既成長過程中幫助我學懂聊天的藝術,教我怎樣聆聽言語背後的含意。實在很感恩可以遇到一些樂意與我分享雞毛蒜皮小事以及她們內心世界既異性朋友。

最後,想談一談婚姻。我認為婚姻不是愛情的必然延伸,亦不是將愛情制度化。我相信婚姻是邀請對方幫忙去守護各自的獨立性,既是二人成為一體,但卻又是一為二,幫助對方實踐其人生目標。黃子華曾用「鐵達尼極限」去解釋戀人為何在日復日的生活當中不再像以往一般。這令我想起信仰中常提到的「already but not yet」。在平凡中相愛,才是最簡單也最困難的愛。婚姻既是一個幸福的應許,但同時亦是一個有待完成的任務。婚盟呼喚人運用其自由去愛另一半,不是出於強制或責任,而是自願的負起彼此的擔子,愛對方一生一世…願我與愷媛能在以後的路上一起實現這既濟未濟的應許。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