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一群九龍靈糧堂的弟兄姊妹要求撤回《逃犯條例》修訂



我們是一群來自九龍靈糧堂的信徒,就近日特區政府不理會公眾憂慮及反對,強行推動修訂《逃犯條例》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深感不安。作為深愛香港的基督徒,在此關鍵時刻,無法沉默,現謹作以下聲明及呼籲:

我們相信人擁有上帝的形象,每個人的基本人權、尊嚴及自由,均需受到尊重及保障。上帝賦予地上政府權柄作管理者,其理應以合法、合理、合情的原則,維持社會公義,並保障市民基本的權利與自由。

香港特區政府借台灣殺人案為名,在台灣當局表明不會按修例移交疑犯下,仍急於修訂《逃犯條例》。過去數星期,無論市民、大律師公會、以致國際社會也對此表示疑慮,認為條例修訂一旦通過,將嚴重威脅香港人的人權;但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打算強行在七月前通過有關修訂。

我們謹此強烈要求香港政府要將此惡法擱置審議,重設法案委員會進行廣泛諮詢及詳細討論。

一群香港基督教神學院校友、學生及老師對修訂《逃犯條例》的聯署聲明

擁有某些身份,同樣代表住要肩負某些責任...
------------------------------
我們是一群香港不同神學院畢業的校友、學生及老師,我們看見香港社會正面對非常嚴峻的處境,必須出來守護我城,讓上帝的公義彰顯,使社會不致陷入分裂與恐懼之中。
2019年2月,特首林鄭月娥以一宗港人在台灣被殺案為由,並指現行法律框架限制香港向中國移交逃犯為漏洞,從而提出《逃犯條例》修訂。此舉不單即時令香港社會陷入分裂與爭鬧之中,並且破壞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精神。
當社會中不同專業團體表明香港法例並不存在漏洞,政府可與除了中國以外的其他司法管轄區進行臨時一次性個案移交,讓疑犯儘早移交台灣,爭議得到解決,但政府仍執意而行,漠視港人憂慮,不理會4月28日13萬港人遊行,強烈表達反對《逃犯條例》的意願,我們為此感到十分失望與忿忿不平。而當歐盟及美國等國家表示對《逃犯條例》的關注,若條例通過,極有可能使美國國會重提《香港民主及人權法案》,影響香港於國際的地位及未來的穩定,但特區政府仍執意推動修訂,完全妄顧香港未來的做法,我們深表遺憾!
上帝藉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的犧牲拯救了世人,每個願意相信基督的人,都罪得赦免,生命得到更生。因此,基督徒在世上有作鹽作光的角色,當人民面對權力的欺壓,當上帝所賜人的自由與尊嚴有機會被踐踏,當法治可能被囚禁於當權者的欲望之中時,我們強烈呼籲特區政府:
1. 虛心聆聽民意,立即停止《逃犯條例》修訂,撤回草案,讓香港社會回歸穩定。
2. 立即採用法律界人士專業意見,以「日落條款」儘快與台灣達成移交疑犯協議,使公義得以彰顯。
3. 盡力捍衛及守護香港人基本人權,向中央反映港人憂慮,停止一切企圖改變一國兩制現狀之舉措。
4. 謹記作為公僕的角色與責任,將時間、精力、資源集中在推動民主、改善民生及發展經濟之首務上。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CGST Dip CS 74 :最後一份功課,成了。



Τετέλεσται
最後一份功課,成了。百感交集呀...
--
眾位屬靈前輩,謝謝你們多年來的教導、鼓勵與栽培。沒有你們,我沒有可能完成這課程......
--
眾位同學,謝謝你們多年的代禱、陪伴與支持。謝謝你們在我需要的時候扶我一把,使我有力走下去。
--
愛我的人,謝謝你們一路的包容與默默支持,謝謝你們。
--
愛我的上帝,謝謝你總是在我需要的時候送我當頭一棒,也告訴我祢的愛如祢的手一般仍伸不縮。希望我都做到Love you 3000啦🙉

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帝國與逃犯





我一直以為我這幾星期最大的壓力來源是將要呈交的最後一份功課…後來我才發覺原來最牽動我思緒感受的其實是很可能會強行通過的逃犯條例以及香港的未來為何。是的,我沒有參與在政治最前線,在內地也沒有業務,為何我要如此感慨?

是的,我不能夠說自己完全了解英治時代的香港是怎樣的,畢竟那時我才是一個小學生。但是,我能夠用另一個方式去了解過去的香港--從現在的境況去反推昔日如何。當看到昔日建立的制度漸逐崩壞,我才驚覺原來昔日的香港是這麼棒的。不過,廿二年的歲月足夠改變一切,也足以把往昔的美好事物改朝換代。看著自己長大的地方有這麼大的改變,又如何會不慨嘆呢…

-----------

羅馬帝國最自豪的,其中一樣就是他們所認為的完善司法制度。但這一刻,這位前線羅馬帝國官員忽然驚醒:我們都錯了!

不單只是耶穌一生的言論,耶穌的一生,他的出生、事奉、受死以至復活都是福音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這裏,路加要告訴這位尊貴的領導階層這個重要的福音信息:耶穌死於不義的羅馬帝國制度之下!這位領導人當如何回應這福音信息呢?這個帝國當如何回應這福音信息呢?

面對權貴,路加緊持以其「到地到肉」方式,再述耶穌的故事:耶穌死於不義的羅馬帝國制度之下。而耶穌的故事也同時是帝國下無數受苦人民故事的其中之一。今日我們除了記念耶穌的死,同時又如何回應帝國下無數受苦人民的故事?

-《帝國叛徒?批判帝國? - 路加如何詮釋耶穌在帝國制度下的死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想像的共同體 3 : 非洲的弟兄姊妹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我以甚麼構成「我們」作為引子去討論群體的構成,也稍為觸及filtering此課題;在第二篇文章,我討論到人們聚集的前因後果,也粗略的把群體分為功能性與關係性群體。在本篇文章,我想談一下距離感與群體的關係,也稍為談談超越時空的距離感。

若你留意時事新聞的話,相信你間中也會聽到香港以外的地方(例如非洲)有人因為天災人禍而傷亡。不知你會否在意傷亡數字的高低?與之相比,若有一件意外出現在你日常出沒的地方,甚至是發生在你所認識的人身上的話,我猜你會較為在意該事,不會只當傷亡人數為一堆數字而已。為何我們對兩件相近的事情會有這種差異?其中一個解釋是因為非洲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一個概念,一個一生也未必會踏足之地。因此,我們實在難以產生惻隱之心。相反,若事情發生在你我所認識的人之中的話,我們會較易身同感受--因為那人與我們曾經有互動,或許是一起笑過哭過,又或許是有難忘的共同回憶等等。若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何我們未必會對同樣是地球人的非洲人產生惻隱之心,卻會同情身邊的人的遭遇了。

在上述的例子,人較易對距離感較近人產生同情。不過,距離是否只會產生疏離感,還是也有其他的可能性?我想到一種,就是距離也能夠產生朦朧美,人不知不覺的會美化了對於別人的認知,傾向給予對方較正面的評價。在遠方宣教的宣教士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人們只知道該人身負重任前往外地執行大使命,亦只能靠有限的資訊得知他的處境。這一種的距離感反過來也可以讓人接受對方是「自己人」,願意視他為同一群體的成員。這一種的距離足以讓成員不必有太深入的互動,把著眼點放在認知中對方的「好」(註:我不是想否定宣教士的功勞,不過我暫時想不到更佳的例子,請見諒)。若我們把這概念拓闊至超越時間的局限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與亞歷山大、哥倫布等歷史人物屬同一群體,共享相同的身份、榮譽。若你喜歡閱讀的話,或許你會較易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作者與讀者因為同一本書而連結在一起,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二人甚至有可能透過文字產生深入的交流,發現彼此相似的地方。在某些軍事部隊中,成員口耳相傳前輩們的英勇事跡(如在WW2的貢獻),深化初加入者的認同感與榮譽感,使他們盡快投入,成為其中一分子。某程度上,超越時空的距離感反倒幫助人認同該群體,以成為其中一員為榮。

為何我要討論距離感與關聯性?我想指出的是假若該群體於自己而言只是一個概念的話,成員不一定會重視該群體。商家的積分計劃成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大家都同屬一個累積與使用積分的群體,但彼此的關聯性不強,甚至可以說是毫無關係,彼此並不會,也不需要休戚與共。與之相反,某些群體的成員或許身處世界各地,但若眾人都視成員之間的事與自己相關的話,那這群體的向心力可能遠比其他群體更強。一個更瘋狂的想像是某些人可能覺得自己更珍視與已逝去的人甚至是虛擬人物的「神交」關係,反倒不太強調與生者的關係。在這個網絡生活越發重要、虛擬實境發展方興末艾的時代,或許相關的課題會逐漸成為重要的課題也說不定……

(tbc)

想像的共同體系列
想像的共同體
想像的共同體 2 : 功能性與關係性
想像的共同體 3 : 非洲的弟兄姊妹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時間過得飛快 3 : Accumulator




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做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

是次想記下一個於「有意義的溝通」當晚談到的話題。到底新的一天是否真的代表新的一天?朋友提到他認為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他會努力的在當天努力生活,試圖改善咋日做得不好的地方,讓自己逐漸進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無疑,這是一個相當積極的生活態度。

他的分享讓我想到一個2008金融海嘯時的笑話:Accumulator equals to I kill you later。生命的複雜是因為我們往往未能即時知道每一個行動/決定所帶來的結果、代價或影響。我們或者認為自己在當刻作出了正確的決定並為此而感到欣喜,卻未必會察覺到該決定的後果或許會在五至十年(甚至更久)才出現。而更有趣的是,我們會因為當刻的結果而在繼續作出與此決定相近的行動,呈現於生命的其他場境之中,直到有一天出現了差錯 -- 原來這是源於多年前的那一個判斷。當我發現這事與Accumulator的相似性後,不禁苦笑無語。

為何我們對於明天的看法會如此差天共地?我想是因為我倆的經歷不同吧 (也許與性格有關)。他初出茅廬,對於未來的看法遠比我正面,因此他會比我更樂觀及積極,會努力改變自己,期盼闖出一片天。對我而言,這幾年的某些經驗與故事讓我切實的感受到Accumulator 的威力,因此未能像他一般看得如此積極。在這篇文的最後部份,我想記下我對有關經歷與痕跡的一些想像。
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 那人見自己勝不過他,就將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了。那人說:「天黎明了,容我去吧。」雅各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那人說:「你名叫什麼?」他說:「我名叫雅各。」 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雅各問他說:「請將你的名告訴我。」那人說:「何必問我的名?」於是在那裡給雅各祝福。
雅各便給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意思說:「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 日頭剛出來的時候,雅各經過毗努伊勒,他的大腿就瘸了。故此,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窩的筋,直到今日,因為那人摸了雅各大腿窩的筋。

以前我讀雅各的故事時,往往把焦點放在他怎樣欺騙哥哥的名份以及他與神/「那人」的摔跤過程。某次重讀這段經文時,我再次思索到底他是勝了還是敗了。經文好像形容雅各戰勝了「那人」,但另一方面,「那人」卻又有能力使雅各的大腿瘸了。或者一個更好的解釋是雅各並沒有戰勝「那人」,但是上帝卻算雅各為勝利者,也在他身上留下一個永不磨滅的印記--雅各整個人生都是東奔西走,不單倚靠他的才智,也倚賴他的行動能力。這次的經歷讓他失去了靈活行走(與逃跑)的能力,瘸腿成為了每天也影響著他日常生活的印記。

在人眼中,這個印記並不是甚麼好東西,因為這使雅各從此不良於行;但這印記同時卻代表了神對雅各一生的應許:「我要將你現在所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雅各一直以為要靠自己去獲得一切,而上帝卻要他學習對祂全然的倚靠。

是的,生命的各樣經歷確在我們身心留下眾多痕跡,無論你是否喜歡這些痕跡也好,它們也很可能伴隨我們一生 。或許我們可以得著盼望與安慰的是這些痕跡同樣是神同在的證明,祂的恩手仍伸不縮。神雖容許事情發生,但祂的愛與恩典遠比這些傷痕更大。祂要使用你我的這些痕跡,作為他人的祝福。願他日你我再回望這些往事時能從這個故事得著安慰。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帝國與反抗者



不論是George Lucas的Star Wars或是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兩部作品都提到了一個歷久不衰的課題:帝國與反抗者。帝國的本質是什麼?盧家輝先生在其文章《聖經作為帝國壓迫處境下的回應》指出它的本質就是擴張、操控、以至能掠奪弱小。帝國要在不同層面、以不同手法,包括武力、政治脅迫、意識形態的滲透、塑造和操控,去打壓一切抵擋其侵略、擴張的反對力量。

若果你嘗試把這些文字讀入你我所處的世代的話,或許你會發覺先知書所提到的一切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縱然我們尚未淪為被擄者,但我們的境況也不比以色列人好。我們的近鄰無疑是一個帝國,她的言行也忠實的反映其內在價值及信念--透過掌控權貴去行使她欲達致的事,正如這次的逃犯條例修訂。

「原來,如何在帝國壓迫底下忠於上主、活出信仰,也是歷世歷代不少上主子民的一生掙扎。如何在帝國下忠於所信更是《聖經》中的重要主題。或許我們可以說:人要對上帝忠心、要踐行信仰,就總要在某程度上抵抗帝國強權。」。我想盧先生的這段說話,正正道出了我們在這個時勢中當作的事---慎重作出選擇,決定對地上的主還是天上的主忠心。若Leica廣告中的攝影師選擇了以其身分與手中的工具說出真相以及否定謊言,那我們又是否可以試試想像更多可能的抵抗?

最後,我想談談反抗者。若帝國的本質是在於擴張與操控,那反抗者呢?這時我想起了 Jyn Erso的對白:Rebellions are built on hope. 你的盼望是建基於甚麼?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73 :重構的以色列民族歷史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Hebrew Bible/Old Testament
Chapter 14 Late historical books and rewritten history 撮要

本章的核心關注為探討歷代志及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作為重寫的民族歷史的意義及目前的研究進展。

作者在全章開首提出民族歷史的觀念,為全章的討論打下基礎:指出歷代志以及拉-尼都是針對以色列的歷史敘事,主角並非書中的眾多角色或領袖。作者指出以色列的歷史重心為以色列作為暫存於現世的信仰群體與其上帝的故事,這個由神學所建構的民族被要求緊記她與上帝於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互動。作者指出民族歷史並不是要提供一個無所不包的歷史敘事,而是為了就現況作出解釋的意識形態抵抗工具,用以維繫及發展民族的傳統,也用作回應帝國的文宣。因此,身為為民族精英的作者會對選材及對某事著墨多少作出取捨,甚至刻意忽略部份往事,務求把作者欲表達的視角呈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稍後將討論重心放在重寫歷史及討論二卷書作為民族歷史的含意。作者指出歷代志迥異於列王紀的地方及它的選材覆蓋一些為以色列人熟悉的文學作品,認為歷代志的產生並非是要篡改以色列人所熟悉的歷史,而是與列王紀共同擔當塑造民族歷史的角色,對以色列的往事提出新的演繹解讀,幫助讀者對社會記憶有更豐富的想像與詮釋。不過,作者也坦誠指出這解釋尚有不足之處。此外,作者指出以色列社會並沒有另一部與拉-尼平衡的作品,但能從拉-尼一書中看到很多其他文本的痕跡及與其他文本的互動,反映該書的記述並非憑空而來的,起碼有部份是基於一些當時已存在的文本。

此後,作者把討論轉向近代對於歷代志的研究。學者們關注歷代志的史實性及當中的內容是否能反映舊日的實況。作者指出歷代志一直被視為次要的作品,其價值一直被低估。直到近年學者們擺脫了對此書卷刻板印象,嘗試將之視為獨立書卷去研讀,成功發掘出以往甚少被注意的信息,也引起了更多有關此書成書目的的討論。在最後一部份,作者回顧了近代對於拉-尼的研究。本書的其中一個重要價值為幫助我們理解被擄回歸後的以色列人如何理解妥拉並將之應用在當時的處境下。拉-尼一書提到當時的領袖怎樣以信仰角度處理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如通婚。作者指出書中的領袖並非創立一套新的理念去應對,而是視自己為傳統律法的代表,按律法的原則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

我認為全章目的為透過討論民族歷史以及重寫歷史對社會記憶的意義,幫助讀者以新的角度看待歷代志,避免視歷代志為列王紀的附庸;另一方面也透過檢視近代有關歷代志及拉-尼作為相同文體的研究,指出兩卷書之間的結連以及對以色列民族歷史的影響尚待更多人去發掘及討論。

反思問題
1. 本課作者提到歷代志作者及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對於與外族通婚採取截然不同的看法,你認為這種迥異的取態會否影響你對此話題的解經?為甚麼?

2. 你對於不少學者傾向視歷代志為列王紀的補充資料有何看法?你認同這個取態嗎?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