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無效的聆聽 2

好耐以前,我已經在想有關溝通的事..

我留意到一件事,就係好多人都係假設人係理性地去溝通,

事實上,人大部份的溝通都會涉及情緒.

亦即係話大部份的對話都會受情緒的正面/負面影響.

說話的時候,如果忽略了情緒的表達,註定了那次的溝通將會失效.

即使說話的論點幾正都好,都係冇用.

因為--- 對方聽唔入耳.

 

講起溝通&聆聽,我忍唔住睇下到底耶穌係點同人溝通的..

我參考左幾個故事

  1. 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約翰福音四5-29)
  2. 犯姦淫的婦人(約翰福音八1-11)
  3. 坐在耶穌的左右 (馬太福音二十20-28)

我留意到耶穌係呢三個故事中都展現出佢點去溝通.

在經文中,我留意到佢會在意對方的情緒..

如西庇太的兩個兒子雅各和約翰問左一個咁令人激氣既問題,

耶穌冇罵佢地一餐,佢反而從另一個角度去讓門徒知道自己的心意..

又例如在犯姦淫的婦人這件事中,佢有去考慮那女人的心情,

故選擇用提醒的方式去叫她不要再犯罪..

 

我諗,真正的溝通,就是要了解說話背後的真正意思..

肢體語言,情緒等等,都會流露人的心意..

亦都可以咁講,真正的溝通是極為耗用精神的.

因為要全神貫注於段對話中.

記得有次傾電話,對方一路睇facebook一路同我傾.

結果我是但搵左個理由cut佢線..

如果你都唔重視段溝通,咁不如唔好講..

 

每次溝通,其實都係一次交流.

可以係言談間了解對方的心聲.

相比文字的交流,我更喜歡對話

冇錯,文字的對話質量係比較高..(條件係大家的文字功力足夠..)

不過,文字亦抹掉了當事人的情感.

如果不是學術需要,我覺得都係面對面溝通比較好..

因為我可以從中看到更多...更多文字表達唔到既野.

 

列根被稱為The great communicator,

我在想,到底要花多少心力&時間,

先可以做到呢個境界?

花心思建立溝通的氣氛,培養互信,理解對方..

真係諗起都覺得好難..@@

 

---------------

RE chai

你講得岩.

個體好易搵,群體就比較難..

我一向都係期望牧養組可以發揮這個功能既..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無效的聆聽

 

 

有時都會覺得,組長幾難在小組中暢所欲言地分享.

尋日開組,我是很享受的..

但係當輪到我分享時,我唔知講咩好..@@

個時10個人望住,我覺得個個環境有點兒侷促.

實在唔可以放鬆去分享自己既事..

 

之前同日天傾計都講過呢樣野,

佢話見到我係人少少時先可以表達到自己.

點講好呢..

開緊組時,我會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聆聽的角色.

而唔會考慮分享太多自己既事..

我會希望留番多D時間比組員分享..

 

記得有一次在小組分享,當時係由我負責帶組的,

個陣我記得我分享完之後,冇人比反應我..

最後我要自己收拾情緒,然後繼續帶組..

依家諗番,都覺得有點兒那個..><

 

之前唔知邊個講話組長都係組員..

講就易,做就....

人,往往會因應環境而決定是否開放自己..決定開放幾多..

當sense到個環境係唔夠friendly,自然會就住就住..

香港人的交往模式,是平均一至兩句說話,就轉一個話題。我們很擅長「開話題」,卻甚少建立、推演話題。聊天的目的,是解決沈默,而不是分享交流。

我們都習慣聽自己想聽的,而不是對方要說的。

我們都對「對話」有誤解,以為不停口,才是對話。其實,對話的精髓,是聆聽。

以上呢三句係黃明樂講的,佢完全講中晒..

聆聽,變成了稀有品..

我所講的聆聽,唔係單單聽到人講咩.

而係了解說話者所表達的情緒,內容.

耐心及同理心,絕對係必不可少..

或者係我要求高啦,我真係唔多願意係某D環境展現自己的真我,

打開心之壁,並唔係一件容易的事,

我可以輕易在向神開放我的情感..

唔代表我可以同樣對人咁做..

好自然,我會傾向講一D冇咁重要/無關痛癢的事,

起碼,我可以控制到自己既情感波動..

 

 

------------------

聆聽

http://wongminglok.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17.html

甲:「我上月到東京去了...」
乙:「東京,不怕幅射麼?」
丙:「我也剛去了歐洲回來呢。」
丁:「你們就好啦,我還是忙得要死。」
戊:「我還不是!BB一整晚在哭,我也睡不好。」
己:「聽說阿乜水最近也生BB了,是仔還是女?」
IQ題:上術對話,其實想討論甚麼?
答案:根本沒有討論過甚麼。當然也無人介意,某甲最初說「我上月到東京去了」之後,其實要說甚麼?有沒有下文?下文又有多精彩?
曾經有個有趣的調查,統計全球跨國集團老闆的聆聽耐性,結果發現,平均每次是:三秒!
三秒,口齒伶俐者,可講兩句說話。兩句說話之內,如未能引起老闆興趣,他就不會再聽下去。
然而,專業說話的人除外,大部分人想表達的東西,其實都不會出現在首兩句的。
按這個標準,再比對一下香港的節奏,就會發現,香港地人人都是老闆!
香港人的交往模式,是平均一至兩句說話,就轉一個話題。我們很擅長「開話題」,卻甚少建立、推演話題。聊天的目的,是解決沈默,而不是分享交流。
有些話題,比較有持續性,通常是因為對方說的,你也剛好有用。例如某人去了東京,你也剛好要去,就會雞啄不斷。換言之,聆聽是為了「收料」;而非「代入」。
我們都習慣聽自己想聽的,而不是對方要說的。通識的學生問我,多角度思考,怎樣培養。這個,言人人殊。但現實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多角度的前設,是代入;代入的基礎,是高質素的聆聽;高質素聆聽的先決,是放下自我。
耳朵關不掉。透過聆聽去學通識,就像郭靖透過睡覺去訓練吐納功夫,慳水慳力,卻也事半功倍。

教通識以來其中一個有趣的領悟,是聆聽與通識的關係。
學通識要代入對方處境,第一步,就是培養聆聽習慣。然而,問題來了,我肯聽,但別人總不能把話說完,怎辦?
隨便拿一頓飯桌上的談話來觀察就知道。眾聲喧嘩,人人不停「開話題」,你一句我一句,扯到老遠,鮮有人能不被打岔,表達一個完整意思。
我們都對「對話」有誤解,以為不停口,才是對話。其實,對話的精髓,是聆聽。所以,示威遊行裡各執一詞的對質,其實不是對話。
在學校裡,要有最佳的「聆聽環境」,建議參加辯論比賽。對,辯論其實不獨訓練表達,而是鍛鍊聆聽。
現實生活中,甚少有連續的三分鐘,哪怕只是三分鐘,說話的人可以專心建立一個觀點。生活裡沒有提示叮鐘叫你收聲,但對方的一句打岔、一個眼神,都比一叮更有阻嚇力。
連續三分鐘高度集中的聆聽,即時消化內容,繼而回應,只有辯論台上行得通。平日找個人跟你如此玩,他肯定把你當瘋子。
不愛辯論的,可以考慮由眼睛代替耳朵,以閱讀取代聆聽。
有些事情,很奇怪。大部分人都不介意花兩分鐘去讀幾百字,卻不會耐得住花兩分鐘聽別人口述一件事。
不信?做個實驗:把你要說的,寫上facebook。你會發覺,那些從來沒興趣聽你說罷故事的朋友,統統給你一個like,還寫了一些留言。
沒有人聽,卻有人讀,無關內容,關乎狀態。我城眾生,永遠趕忙,趕完就「忘」。耳聽八方最方便,一心多用,亦即無心裝載。
閱讀最不便,不專心絕不成事。然而因為百分之百集中,造就了高質素的接收。有一天,當耳朵都有了眼睛的專注,我們方發現,世界原來不一樣。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結果論

 

以前聽人講做人要不理得失,盡力做好自己就好.

但是,這一套原來不是社會所推祟的.

社會教的,是做事唔睇過程,只在乎結果.

上幾個星期補習,我同個細路講左句"你做左幾多練習?我要睇既係結果"

講完之後,個心有些少唔舒服..

 

只講結果,不講過程,可以話係現代化社會的一項特色.

起源於生產過程的管理方法,漸漸變為人人認同的價值

舉個例,讀書,冇人會留意你係成個學期做過什麼有益身心的事;

人地只會睇你拎咩gpa.

效率,性價比,變成了計算人價值的指標

過程係點? who _______ cares.

 

諗深一層,其實在集體中,又真係好難不用數據去比較.

根據business既理論,管理就是試圖去定出standard去比較大量個體.

亦即係話,個體的特質,被冰冷的數字所替代.

集體,反而令個體無法展現其個人特色

人的性格,價值,信念,通通都被無視..

人,被當成一件件的機器,

負責在社會這個巨型機械中運作,

由出生起,直到死亡來臨.

 

我總覺得,有一天我們會後悔今日過分強調效益而忽略其他價值..

君不見都市人的壓力是何其高嗎?

 

講開又講,其實功利主義同結果論,唔知有冇關係呢..

我覺得兩套野都係提倡緊差不多的價值..

greatest good for greatest number,咪又係講緊個結果....

 

 

呢個video,好好咁解釋左資本主義及其帶來的影響..

呢廿幾分鐘,值得花!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貼身貼心的信仰--Apple Inc.

 

之前一直Hold起左呢篇文一直冇寫..
個時教主岩岩過身..好多人討論佢對世界的貢獻..
點知,我見到有人用信仰的角度去描寫apple & steve jobs..@@
好多時人唔明咩係因信稱義,又或者傳到地極..
我諗用apple做例子,應該所有人都即刻明晒..(詳情請看轉貼文~)
可以咁講,其實信仰都幾貼身..貼身得恐怖..
不知不覺間,我地都行出了不同模樣的信仰..
例如---做fans 同埋佈道..
你睇下幾多人做緊蘋果教徒~
總是有不少人宣揚教義..

其實,我對fans呢樣野幾有興趣..
點解一個人可以咁迷一樣野,甘願付上時間與金錢?
見到身邊既人都會好迷某些品牌/偶像/明星..
可我一直想不明當中的意義..
因為我一向都冇一個idol令我會咁迷..

明星講既野同神喻都幾似..
佢講一句,勝過你呀媽講千句..
縱使被人質疑佢對明星的迷,佢亦一於少理..
總是能拿出一些理由去解釋其行徑..
什至,佢會以不要問只要信作為理由..

講開又講,我有樣野都唔係好明..
點解人願意同朋友推薦有邊隻apps好正,
但卻不太願意同人講自己的信仰?
是怕別人的眼光嗎...

有時會諗,點解蘋果的魅力可以咁勁?
可以吸引無數人去買佢既產品,仲以之為榮..
信仰,又能否做到?


========================

Apple 宗教論

用 apple 的產品,是一種宗教行為呢。
你去說服人用 mac 機的時候,不是和人談 spec. ,談性價比。
你甚麼也不用說,你會說「它就是好」,甚至,你會讓人先體驗一下。
用 apple 產品的人,會自動和人分享其自身經歷,即見證是也。
apple 教的崇拜,一年只一兩次,由 Rev. Jobs 講道。會眾不會遲到,早早就安坐在電腦前等他的宣講。
海外的信眾,更會捱更抵夜去聽 live 直播。
教主宣講之後,就會叫你們「憑信心領受」新的產品,然後差你們一個一個出去,將 apple 的好消息傳到地極。
Android 人會不斷挑戰 apple 的漏洞和不足,但apple 的信眾卻似乎是懶理。
apple 的信徒, 一接受了 iOS的洗,便有了 apple 的印記,一生不會走迷,只會一代一代追隨。
以前的 apple 教是很排他的。但 developer 的努力似乎讓apple 開始了不同的「宗教對話」,例如是用上了 intel CPU, 跨平台的 software (Whatsapp, dropbox…)。
有說,apple 教的哲學是簡約,但筆者認為這樣實在是把 apple 教太過平面化。 apple 教博大精深,簡約固然是重要元素,但按一些分析認為,不單是簡約的。教主總能抓著人心的需要,為人類製作出合適的產品。他不是按你的要求去度身訂造產品給你;相反,是教主告訴你,你要一件怎樣的產品。用宗教術語,就是「父呀,求你將這苦杯拿開。然而,不要按我的意思,只要按你的意思成就。」用在apple product上,我們曾說:「Steve Jobs ,求你讓iphone 可以換電,然而…」。
再講,其實論創新,steve jobs 不是很創新的(黃洋達語)。出 ipod的時候已經一街 mp3機,出 iphone 的時候手機市場也成熟。按黃洋達說,他完全否定了「藍海理論」,但他就是有本事將一件事重新演繹。用宗教術語說,「祂使萬物更新」。
除了「人從天願」之外,apple iphone 亦創立了一個宗教儀式——–割禮。
你有剪過 sim card 嗎?
當年基督徒爭論關於基督徒是否要行割禮,但 apple 告訴你,不對 sim card 行割禮,你不能進入救恩。
apple product 不是適應了你的生活,而是教導你怎樣生活,然後你適應它。

===========
創造,救贖,與Steve Jobs的神學聯想
如是,Steve Jobs以他自己的方式,和應着一份『死亡别狂傲』的氣慨。
蘋果是宗教,擁躉是信徒,Apple Store是聖殿。有些蘋果信徒會對如此說法嗤之以鼻,或者死口唔認,但是大約半年前BBC推出的Superbrands就引述腦神經科學家指出,在磁力共振掃描(MRI scan)之下,蘋果產品所觸發的腦部反應區跟宗教相同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pple was actually stimulating the same parts of the brain as religious imagery does in people of faith.’),即是說,蘋果所掀動的,是一份宗教情懷。
然而,若說Jobs是教主,那就把他貶得太低而且不敬了 —— 正如基督徒不會稱耶穌為教主、佛教徒不會稱釋迦牟尼為教主、穆斯林也不會說穆罕默德是教主一樣。
應該說,Steve Jobs是個embodiment,是個incarnation,是盛載着蘋果之『道』的『肉身』,代表着、象徵着蘋果的一切精神價值。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年年月月的有新嘢有upgrade。
Jobs創造了蘋果,蘋果(重新)創造了人與科技的關係,重新界定人與人、人與世界建立關係的模式,正在重新創造世界秩序。(當然,這不是Jobs或者蘋果獨自成就的,在這個偉大的再創世計劃裡面,起碼還有Google和Facebook,但是Jobs和蘋果毫無疑問是這個re-creation of the world order的核心 —— 或者學近年港式新聞術語說:是核心之一。)
若有人用了蘋果產品,他就是新造的人[或譯:世界就像重新創造一次那樣],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那成為肉身的道去了,但道本身依舊長存 —— 只要信眾緊記,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是Steve Jobs的,所以他們要去,使萬民作他的門徒,凡蘋果所推出的,都叫他們入貨教他們玩,道就常與他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不多久,就會有人用信心的角度回顧歷史,記下Steve Jobs的生平、事蹟、教導,寫出幾個相異但大致上總算互相complimentary的版本,成為對觀 / 符類記述(synoptic records)。同時也會有人整理、提升、延伸Jobs所遺留下來的經驗、精神、思想、價值,並且應用到生活的其他層面,theologise and re-theologise。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
到那日,我們會看到一個新的蘋果,從天上降臨,不再有哭嚎、疼痛 …
================
延伸:
 
--------------------------------------------------------------


 

我一直在想,到底我應該點去用呢個暑假,
好多人都去做暑假工/旅行..
我會希望,在呢個暑假做一些我以後冇咩機會做既事..
我想做一些與別人生命有關的事.
 這些事,是我渴望去做的.

很久沒有做栽培了...
很感謝你們讓我能和你們分享信仰,
一起學習福音的意義..
每次栽培,我都覺得自己比以前又成長了一點.
是因為我又經歷神多一點吧.
聽到你們說教會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我真係好高興.
很希望信徒的愛,能一代傳一代咁pass比其他人:D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心態,決定高度

"一個人看得多遠不在於他是否馬可勃羅鑽石卡會員,積累過百萬哩數,眼界廣闊在於懂得欣賞不同層次的風景。吃過北海道海膽為甚麼不能吃加拿大海膽, 大連海膽? 北海度海水浸著的海膽是美味, 但不要忘記「峰壽司」的海膽也曾經給過你幸福的感覺。如果坐過頭等就以後不能坐經濟艙,航空公司的利潤不會倒退, 倒退的是那副只能伸不能屈的心志。"



我覺得佢講得好岩..

依家有smartphone,人好像已經忘了往日如何消磨時間;

羅馬帝國士兵當初勇敢善戰,最後卻淪落到要由外籍傭兵去守護..

當享受/經歷過比較好的生活之後,就會過唔番以前的生活

我都唔知到底以前自己點解會咁願意去一個鐘車程以外的地方補習..@@

 

點先可以keep住奮鬥的心態而不致變得腐朽?

過多半年就要出黎做野了..

我都會諗到底之後既生活會點..

我估返工應該都幾易消磨人既鬥心..

之前search過master既資料.呢個係我想達成的事之一..

不過都會有少少擔心,唔知自己之後會唔會改變主意@@

 

 





 

================================
不退則退

朋友在面書貼出一個status : 「你知道世界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想的卻不是我,而是由沙田去太古。」
Google Map 顯示由沙田去太古路程是20 公里, 以香港交通網絡之完善,約45分鐘應該可以到達,實際並不遠, 那個距離只是想法製造的距離 。那位朋友以前一直住在沙田,一直在太古城上班, 一直沒有怨言, 之不過其後他搬了出香港島居住, 然後習慣了不用過隧道, 沒有舟車勞頓的感覺便回到公司,然後偶然一次需要由新界往香港島便感覺如地獄往人間。


這是人之常情,誰都與舒適安逸快捷方便的環境一拍即合。以前學校的課室是沒有空調的,課一樣的上,試試問問現在的老師學生, 沒有空調會不會曠課?對於這種心態是理解的, 不過同時應該要訓練自己有彈性的適應能力。

聽過有些家長只讓子女吃有機食物, 不讓他們坐公共交通, 結果小朋友3 日病一次。一個人看得多遠不在於他是否馬可勃羅鑽石卡會員, 積累過百萬哩數,眼界廣闊在於懂得欣賞不同層次的風景。吃過北海道海膽為甚麼不能吃加拿大海膽, 大連海膽? 北海度海水浸著的海膽是美味, 但不要忘記「峰壽司」的海膽也曾經給過你幸福的感覺。如果坐過頭等就以後不能坐經濟艙, 航空公司的利潤不會倒退, 倒退的是那副只能伸不能屈的心志。
俯瞰只得一個角度,俯瞰和仰望至少有兩個, 雖然已不能過沒有空調的日子。

 

---------------------------

 

好耐冇打blog了..

考完試,可以過番點輕鬆的生活吧~

考完了,終於可以出黎吹風散下心:D這十多天,漫長得可怕。可怕的,是空虛,恐懼和擔憂彌漫我心。唔知點解,呢啲情緒紛紛係呢段時間出現,禁都禁唔住。慶幸有神係最後關頭出手幫忙。
今年係最後一個暑假了,有滿腹大計想做,退修栽培補習看書寫作傾計食飯閒逛做運動,希望做得晒吧~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