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As a working adult..

 

是咁的,我終於有工返了。  (個標題我係擺明抄最忙好友的, XD)

 

呢咁多個月,我揾工揾到好頽,有一份工原以為手到拿來,

點知最後臨門一腳個boss有事做要另約時間。。

然後就再冇然後了。個下我真係好唔gur..

之後斷斷續續去見左好多唔同既工,出版社,

電子零件商,銀行,協會,珠寶商,皮革商,

長途電話公司,外資食品公司,

甚至官方機構我都有in過。

有時,我真係會懷疑自己係咪廢到冇人要。。

點解我搞左咁耐都好似冇乜轉機咁。

 

但係呢段日子卻又係我同神最為親密的時光。

我焗住要去面對真正的煩惱:

我是否真的相信神的應許會在人生每一個處境都臨到?

係同佢週旋既過程中,我都有好大掙扎。

由畢業後到依加,我去左好多地方,吹左好多場水,

同左好多不嬲都唔識唔熟既人打交道。

我諗左很多有關價值觀的事,

也被不少的經歷見聞衝擊我的想法及既有的觀感。

很多習以為常的東西被挑戰,

這的確是又爽又痛苦。

黎緊的日子,唔可以再用生活態度作為理由去自製dayoff,

唔可以訓到夠鐘睇都市閒情,

更加唔可以三點鐘都仲睇緊李秀妍同韓正宇既內心戲。

呢幾個月我實行緊一些計劃,

我希望工作唔會令我放棄這些微小但對我很有意義的東西。

我很想去完成一啲目標,去做一些我覺得值得投身去做的事。

我好想將來可以好自豪咁講:我打過那美好的仗了。。。

唔做既話我一定會後悔。

 

===================================

話咁快就番左幾日..

份工都幾有趣, 算係做比較另類既marketing..

我個人認為呢一行都幾有發展前景..

 

到底我應該留係度做幾耐??

我真係唔知..

希望做多兩個星期之後會有D頭緒吧..

BTW,呢度既番工時間真係好爽...

5 day + 朝九晚六準時走 = 正正正 !!!

 

不過返工之後個人真係成日都會覺得好攰..

仲未慣咁早起身.. 成四年都冇試過有咁regular既生活節奏..

 

係呢幾日, 發現左同家人相處既一D關口,

應該仲需要更多更多時間去面對自己的傷口吧..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信仰 X 時事

 

2013-04-23 02.00.35

 

今天晚上的嘗試, 的確頗好玩.
在預備的過程中,有很多的機會去反思自己平時如何接收及分析資訊.
獲取資訊很易, 建立自己的想法很難.
今次的分享迫使我去想一些以前不會想的東西,
例如我在可見的將來都唔會做資方,我點樣去用佢既角度去思考?
縱使我在大學所學的是business-related knowledge,
但不在其位,真係好難設身處地去考慮佢既處境..
弟兄姊妹的分享真係好正, 可以幫助我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同一件事.

另一方面我亦發覺有些東西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去做.
提出問題/質疑很易, 但提供alternatives 很難.
當我要面對相近的情況時,我發覺到原來呢個係一個很難面對的難題.
點先係合宜的表達方式??
我都唔識答當日我問的問題..
我仲未搵到答案, 而我想繼續去搵....

感謝 Jacky Jok 比空間任由我自把自為去計劃同實行,
感謝Ashley Kong Marco Shek Grace Wing-Yan Chan Oreo Wong Christie Lau Yat Tin Sunny Chan Abdiel Adams Joanna Muscanna Lee Wilder Tse 在過程中提供不同的提議,提醒,幫助

雖然整理資料整得好辛苦,但係我覺得是值得的.
如果再有下次,我都想再次參與..
當然, 最好比我抖陣先.. HAHA
====================
如果你有興趣想知道/睇番今晚既ppt的話,
歡迎你去呢個地方睇睇~~~
https://www.dropbox.com/s/29i3v9y6c8ej1u5/HIT碼頭工潮介紹final.ppt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的士司機的信仰問題

難得坐的士,司機無啦啦同我講佔領中環。。
(事緣我趕時間去沙田浸信會,唯有坐的士.  ><)
佢問我點解牧師要趕參加社會運動既人出教會,乜唔係神愛世人咩?
之後佢又話唔明點解個牧師要咁聽個政權話,到底佢當神國子民既身份係咩。
個人覺得,其實佢問既野都幾尖銳, 
問緊教會在社會的角色,
另一條則有關神國子民身份與人在地上身份的衝突
 我冇諗過坐十分鐘車會遇到啲咁有意義的對話。。

邊個話普羅大眾唔留意教會在社會的動向??
佢問既野其實好正路,但係我地又有冇去諗過呢D問題?
冇,又係因為咩原因?
想專注傳福音?不食人間煙火?
定係根本就冇諗過/冇動機去思考...
教會真係需要多多思考點樣回應一些社會的事呢,
未必有完美的想法, 但起碼我地需要開始去諗..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轉載 : 羅馬、長安、香港


點解我地既警察會變成咁.... ?




【蘋果日報】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羅馬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就忽然陷落。但是一個輝煌時代的消逝,卻遠遠要比建造一個王朝容易。這裏掉一塊瓦,那邊碎一塊磚,不知不覺,一座光明燦爛的城市就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

香港的法治與廉潔是這座城市最偉大的招牌,它的具體體現,則是包括海關和警察在內的紀律部隊,以及神話般的廉政公署。許多大陸遊客都和香港警察打過交道,他們往往驚訝於香港警員的斯文、有禮、高效與認真,回去之後,經過一重重的比較與傳說,便成了香港在大陸發揮的「軟實力」的一部份。至於廉政公署,雖然多數人都沒有和它接觸的第一手經驗,可它在大陸的威名更是無遠弗屆,就算走到河北的鄉村,都有農民要我說說它的故事,並且慨嘆:「要是我們也有廉政公署就好了。」

我讀歷史的時候,時常忍不住要替古人憂心,尤其是活在盛世之中的百姓。例如「開元之治」,難道那些在曲江江畔結伴春遊,賞花飲酒的長安市民還沒發現,城破家亡的日子已經不遠?所謂「開元盛世」,前後其實還不到三十年,之後便是漫長的腐敗、衰退和內戰了。

將來要是有人替一座叫做「香港」的城市書史,又會怎樣形容我們這個時代呢?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這個城市的消防員要先收受災民的錢,才肯放水救火;皇家警隊不只養肥了幾個身家逾億的探長,還成了封報館打學生的政治鷹犬。直到八十年代,才漸漸生出後人所說的「香港核心價值」。正當這套價值被人捧到最高點的時候,廉政公署的頭目開始請人喝茅台了,警隊的極峰則一次又一次地發明出大家聞所未聞的新名詞,比方說「低調通緝」。

不多不少,香港的神話也只維持了三十年,在它終將破滅的前夕,樂不思蜀的市民猶在港岸圍着一隻巨大的黃鴨拍照。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轉載 : 麥當勞與社會的 McDonaldization


到底所謂的專業化&效率是否一定要透過消滅人性去達致?



=========================================

大家有沒有想過,麥當勞的出現,已經成為了經濟學的一課。最近同朋友閒談中,激發起我心中的一個靈感,就是要為一本很久以前讀過的好書,重新再介紹一次,而這一本就是與麥當勞,現今的經濟模式,現今的社會模式,同現今的營商模式息息相關的一課,就是 Gerorge Ritzer 的著作,《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McDonaldization 是什麼? 甚麼是社會的麥當勞化? 顯然地,是一個非常有趣的 topic。以前大學時期初次接觸過這一本書,10多年後,找了一本中文版,溫故知新一下,再與大家分享當中的道理。


McDonaldization,代表了速食的文化;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就是要同大家考究,速食文化的與起,對營商上,大眾文化,同當今的經濟理念上有什麼的影響。

首先,在深入去研究速食文化之前,我要道出 McDonaldization 的四大概念﹕
  • Efficiency (效率)
  • Calculability (可計算性)
  • Predictability (可預測性)
  • Control through non-human technonogy (透過非人工科技控制)
Efficiency (效率)

先從效率方面分析,現今的社會講求效率,速食的出現也是一個講求效率的表現。就以麥當勞為例,他們盡量地把工作簡化及仔細的分工,把製作漢堡包及其他食品的程序拆開,令到由煮製食品,製作食品,包裝食品,接單以及派餐到顧客面前,都是由不同的人去分工合作,流水式,像工廠的作業,可以加速及加量的處理;另外,麥當勞化也盡量利用顧客這一個角色,把一些比較花時間的步驟,交由客戶自己處理,如顧客要自己找座位、自己排隊、自已取食品等等,把這些程序交由客人自己去安排,無疑地減少了員工的壓力,令他們可以更專心地去做自己特定的工作。

如今你在麥當勞,不就是在排隊的過程中,仰首看那一個幾遠都可以見到的大餐牌,這餐牌給予大家一個有限量的選擇,當輪到你落單時,也大概想好了自已要食什麼,店員快速的為顧客落單,之後會叫你到旁邊等。這時候,你就會看到,包在廚房會由一個專門砌包的員工,細心及純熟地把已預先燒好的牛扒,菜瓜芝士砌入包之中之後入盒包裝,薯條也由專門負責薯條的員工預先裝好,熱門的飲品也預先裝好,不一會一份完整的套餐就會由另一位員工交到你手中,至於點食同去邊度食,就交由你安排。

包子同麥當勞食品的特點,也是同效率有著一個非常密切的關係。來麥當勞用餐,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是甚少有機會使用到餐具這東西。因為在麥當化的世界裡,拿起刀叉甚至是筷子匙羹,都會被視為影響效率的事,直接用手拿,直接用口咬,就是最原始而且是最有效率的食用方法,再者,麥樂雞的 size,也是為了你可以一口吃掉一塊而設計,試想想,你需要花多少時間去消滅6件麥樂雞,15分鐘也不用吧。

不單只是工作上有效率,連在控制客人逗留的時間也計算在效率上,盡量把客人與職員的互動減至零,沒有影響效率的閒談,大家來到 counter 前,點好餐,還有什麼好說,拿了食物就走;坐底食,硬坐、搭檯,欠缺了一個私人的空間,欠缺了一個舒適的環境,吃好還留著,走出外面的空間會更美好;這樣就可以保持到人流上的效率,能讓更多人來來去去,能做多幾轉,速食,就是以效率致勝。

Calculability (可計算性)

可計算性,就是所謂的量化。美國人,講求的是數據,中國人講求的是人情。在最近本人在工作上遇到的,美國人要求數據,不會一下子大手筆同你交易,一切要看了效果才繼續有機會合作下去;同國內人談同樣的事,他們的話事人同我們的老闆熟,甚麼都不管了,包下來就包下來。

數字,就是麥當勞化的社會中的其中一個遊戲。首先要說的就是時間,盡量要令顧客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他們的服務。速食就是以時間競賽的一門生意,他們精心地計算好每一個步驟所需的時間,再利用分工的效應,加快出食物速度而得到成功。車道式的作業就是為了減省時間而設的。以往有不少 Pizza 店說明了製作 Pizza 的時間,令客人知道他們要等多久,等不等是由你。

另一個量化就是數量上的量化,把效率轉化為數字,令製作漢堡包的過程就像生產線一般的,做得多,賣得多便是好員工,好分店。而且有了時間、數量這兩個數據,令到產品比較容易地作出比較,不過在這一個 concept 中,比較的,只是數量而不是品質,麥當勞化的社會不會著重講求品質,因為這衍生了另一個 principal concept,就是 Predictability (可預測性)。

Predictability (可預測性)

這兒說的可預測性就是麥當勞可以於短時間內在不同的地區及國家取得成功的因由。

無論你到那一個國家,麥當勞的產品都是十年如一日的東西,以最基本的漢堡包為例,無論你在中國、日本、美國、歐洲,你都會得到相同的產品,好多人,尤其是遊客,都因為這一個可預知的情景 (人人都知道入到麥當勞可以吃什麼,同出來的產品不會同家鄉見到的、食到的有太大分別),所以初到異地的遊客,一看見麥當勞,總會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一樣,在不熟識的環境下得到一份安全感。

去營造一個可預測的環境及產品,就一定要 standardize。麥當勞會給予特許供應商一個特定的樣版,特定的成份,特定的 size。再以漢堡包做例子 (比較 technical 的不說了),相同份量同重量的牛肉,做成相同大小的漢堡牛扒,而牛扒同包的大小也是精心地量度過。所以我們在中國食到的漢堡包同在美國食到的漢堡包,都會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給予顧客的可預測點。因為麥當勞的產品,可謂是精心地設計過,來迎合他們的可預測性。

另外,因為這一種可以預測的標準產品,萬一供應商 A 出現了問題,不用著急,因為供應商 B 也會製造出相同的東西,而且品質是一致的,供應鏈不會受到影響。再以薯條為例,麥當勞不會使用新鮮薯條,因為新鮮薯仔會因天氣及不同的環境因素而影響產量同出品,用雪藏的薯條,就不用怕季節及天氣的影響,令薯條可以長年地以劃一的品質供應。

再與上一點可計算性作一個呼應,因為這一個可預測性,彌補了可計算性衍生出來的品質漏洞。因為,品質是相同的。

Control through non-human technonogy (透過非人工科技控制)

以機器代替人手早已在工業革命時代出現了,在麥當勞化的世界裡,人手是不能缺少的,但人總會出現錯誤的判決,而機器的出現就是來控制正在工作的人,使他們只要按著機器的指令去操作,就不會出現錯誤,有時甚至要聽從機器的指令才能把事做得對。

像收銀,麥當勞的收銀機已一早輸入了特定的程式,就算顧客點混亂地去落單,員工數口幾差都好,收銀機的電腦程式,早已經把價錢計好並會自動顯示最優惠的價格,員工絕對不會計錯數,然而根據電腦的指示,他們可以為客人提出了一個更優惠的方案。像以前的一個發生於麥當勞的小故事身上,一名顧客散點了薯條,漢堡包同汽水,但後來該員工建議了他叫套餐,為客人省了錢。結果,該顧客去信表揚,要求公司加許此員工。但最終的結果如何,該員工沒有份外的得到獎勵,因為這不是他的功勞,是電腦的功勞。

另一個透過非人工科技控制的步驟就是炸薯條,那一部機只會炸薯條同脆薯餅。員工只要把雪藏的薯條倒入炸爐旁的薯條分配機,它就會自動地分配出等份的薯條至炸兜,員工只要把那一錨薯條放入去炸,等警號一響,炸爐會自動熄火,而員工亦因為那令人不耐煩的警號而去把炸好的薯條收成。整個過程由電腦去指示員工去做事,根本不用員工去判斷。目的就是除去所有人性化的思考,一切都接規矩去辦事。然而,這一點就帶出了麥當勞化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去人性化。

Dehumanization (去人性化)

Dehumanization 去人性化,在麥當勞化的社會中,亦等同於 Rationalization (理性化)。員工在麥當勞化的社會中工作,不會接觸到人性化的待遇,反而以科層階級、制度、及指引操控著。員工不需要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完成項目,需要的,只是跟著指引,跟從指令,你絕對能達到目標,絕對不會出現錯誤或延誤。而高一層的員工就是要定時監測制度,定時作出適當的修改,已達到零錯誤的目的。

在麥當勞,收銀本來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崗位,然而因為流水式的作業,員工只能夠顧著落單而沒有空間去兼顧其他,送餐的亦只能有空間去大叫托盤上的是什麼,讓客人自行拿走,甚至在外的知客及清潔,也故意地安排極少的人在外,最重要是與顧客同員工建立零關係,只可以把顧客同品牌扯上關係,完全沒有個人的目的。員工按規矩,連顧客也按規矩,彼此都與規矩建立關係。因為這一個微妙的去人性化,及人民對快的要求,而為麥當勞建立了一批粉絲。

Globalization & Localization (全球化及本地化)

因為麥當勞化的可預測性,令到麥當勞可以邁向國際。現今相信除了北韓及部份的中東及非洲國家,都會找到麥當勞的蹤跡。

回看前文,大家到一個相對地階生的地方,唯一能給予你安全的,就是連鎖的國際品牌,因為大家對這一個名字熟識,亦已經成為了生活的用語。不同國家的麥當勞餐廳,都是同一個顏色,食的漢堡包都是一樣的,就是因為這一種全球幾乎一致的 standard,給大家一份好特別的安全感,然而這就是麥當勞的影響。例子就是本人的一位朋友去完台灣回來笑道,"酒店的服務櫃檯向我們說,酒店附近有不少好吃的台灣餐廳,但若是客人您吃不慣的話,對面就有麥當勞。"

亦是因為這種因為品牌而帶來的奇妙感覺,麥當勞餐廳的出現,的確可以帶動整個社區的經濟。記得前些年,一個經常在內地出差的朋友跟我說,他到了某某二、三線城市的工廠談業務,廠方的業務代表建議到小鎮上的麥當勞喝個咖啡,邊吃邊談。為何會選麥當勞呢? 因為這地方,已是該鎮上環境最好的地方,在衛生,舒適度遠遠地把鎮上的小店拋離,麥當勞的出現,除成了該鎮的焦點之外,更帶動了鎮外的人慕名而來。

說回香港,本人經常性出現在屯門景峰的小生活區,那一個商場雖然在輕鐵站旁,但因為欠缺吸引力,區內的大小朋友都會走過馬路到對面的井財街去。然後,老牌的茶餐廳結業了,換來了一間麥當勞,頓時,整個商場都充滿了人流,麥當勞的效應,把原本一個冷清的商場搞旺,這就是速食品牌,及其可預測性帶來的連鎖反應。

有人說,這是美國文化的侵略。但想深一層,麥當勞只是把速食的文化帶來了異地,而不是美國的文化入侵。以麥當勞化為社會的經濟模式,是需要加入少部份的本地原素,是把一些本地的食物,配合了速食以 McDonald 的 Branding,迎合當地人的口味推出本地化的食品,把當地的特式食品混入了麥當勞的餐單中。如近日在香港出現的麥麥開飯,在新加坡見到的麥雞粥,迎合國內人口味是加推雞肉漢堡,麥當勞的經營模式,就是在被人認為是文化入侵的同時,也加入了本地的因素而吸引大眾去接受他。然而,麥當勞好懂得去推廣,由從小的洗腦式教育,把小孩養肓成麥當勞的小粉絲。

McEducation (麥當勞的教育)

這也是我想分享 McDonaldization 中的最後見解。我找不到甚麼比較專門的詞語去形容,乾脆就把我們從小就被麥當勞施以教育,由麥當勞叔叔、滑嘟嘟、漢堡神偷,再是 "芝士生菜加芝麻,人人食過笑哈哈",到後來出現的開心樂園餐,麥當勞媽咪會,以及為小朋友,甚至是大人的麥當勞生日會。我們的這一代,以及像我兒子的新世代,都離不開被麥當勞強行施以教育這一個環節。我自己幫這一個有點像思想改造的宣傳特點,叫做 McEducation。

由 "Mc" 這一個蘇格蘭常見的姓氏前綴說起。人們看見 "Mc" 或是中文的 "麥" 已很自然地聯想到這東西會跟麥當勞扯上關係。一眾 "麥" 的食品,就是教育式宣傳的開始,小朋友只要一看見 "麥" 或大大的一個 "M" 字,就知道有漢堡包同薯條。

另外,就是上述的甚卡通人物,甚麼急口令,甚麼有玩具送的套餐,以及給家長帶小朋友來的優惠等等,麥當勞已在我們的孩童階段,建立了一個親密的關係 (是麥當勞同我們建立而不是個別的員工),令我們在麥當勞的世界中成長,亦由於這一個由細建立起來的關係,當我們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看見麥當勞就如看見老朋友一樣,安心。而這一份安心,就是可預測性帶給我們的。

Conclusion (總結)

利用不同的科技同制度去控制員工,利用死版的工作模式去控制成本,再利用從小灌輸教學的方式不斷去吸收新的擁戴者。麥當勞的成功亦成為了不少其他企業、機構的借鏡。

書中提及的,是麥當勞化的社會,然而大家想一想周遭的事物,總有一些東西已被《麥當勞化》。如香港的馬會,以有限的配搭玩法博彩,人們要自行填寫投注單,自行去 counter 排隊付錢,而員工只會說一句祝您好運便完成針對你的工作,之後就服務下一位。

所以說,麥當勞化,已經滲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並不斷的擴張。然而,超市也是以非常麥當勞化的形式運作,而且漸漸地取代了較為人性化的街市,這全因為我們從少就被教育到,超市又衛生,又有冷氣,又包羅萬有,一部手推車,連活魚、鮮肉都可以一次性買到,總好過入去濕濕立立的街市,遂檔遂檔去問價錢吧。

然而,麥當勞化總有一些漏洞,總有一些不足。而這一個就要用理性化的環境及企業去為這一個空洞去補充。雖然,麥當勞化的大型商場是格式化的,主要是一模一樣的連鎖店,但這地方一定含有一些較為理性化的貼身服務,總會留一少角給非連鎖式的個人服務小店,以滿足不同顧客所需。而當顧客要尋求質素而非數量時,這一些個人化的小店就大起作用了。

麥當勞化,無疑地會很成功地利用科制同去人性化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盈利及達到 cost saving 的目的。但理想的概念,總有他的不足,然而這一個不足就會轉由顧客去自行解決。

需要快,沒時間,麥當勞吧。

要求品質,夠時間去花,就選擇別的。

現今的繁忙社會,兩者是並存的,而快同不足的時間,往往令人們看重了前者,所以麥當勞化的社會制度,有他們特定的生存空間,而且是適用於任何國家及地區。原因,完全是現今的世界,太過注重效率,而且基本的,一成不變的,往往是最有效率的操作方式,而這個一成不變的基本模式,正正就是麥當勞化帶給我們的社會樣板。

好書介紹﹕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作者﹕Gerorge Ritzer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用爛點子打破沉默

好多時開完組諗晚飯吃什麼,Sunny 都會提出食M記,
然後大家就會因為不同原因提出各式各樣的反建議。。。 

橋,往往就係由否定第一個提議慢慢咁浮現出黎。。。
咁以後傾野,我係咪應該拎多啲差既idea出黎拋磚引玉??

==========================

用爛點子打破沉默的「麥當勞理論」



Black McDonald圖片來源:Flickr
本文翻譯自「McDonald's Theory」。
當我與同事們無法決定今天中午要吃什麼的時候,我玩了一個小把戲:我推薦了麥當勞。這時候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所有人一致認為我們根本不該把麥當勞納入午餐的選項之一,於是更好的選項就陸續出現了,Magic!
這就像是用最爛的主意破冰之後,討論才真正開始,人們突然之間就會變得非常有創造力,我把這稱作為麥當勞理論──「人們會為了要否決爛主意而受到激勵,產生好的靈感。」
我在工作上很常使用這種「技巧」。專案總是有許多不同的開始方式,有時是因為你得到了一份正式的提案,有時是因為你聽到一些傳言而決定早點開始進行計畫,或是有一個點子在心中縈繞了數個月或數年後你決定告訴你的團隊。無論如何,創意性的工作是沒有固定流程的,但是我相信所有致力於創意工作的人們都同意一件事:「跨出第二步永遠都比第一步來的容易」。
美國小說家 Anne Lamott 提倡「shitty first drafts」,Nike 告訴我們「Just Do It」,而我則推薦了麥當勞以讓人們產生更好的點子,這些都是相同的道理,都在說跨出第一步並不如我們所認為的那麼困難。有次我收到一封賈伯斯的信,信中就只有一個字:「Go!」。全身心的投入,去做就對了,別想太多。
下次當你有一個想法在腦中徘徊不去時,鼓起勇氣叫你內心批評的聲音閉嘴,然後找一枝筆和一張紙,把想法給寫下來或畫出來。你也許會認為「但我沒有時間去做這個!」、「這想法聽起來有點蠢」或是「也許我該先上網找一下有沒有──
停!閉嘴就是了!別再繼續摧毀自己。
相同的道理也能用在團隊工作上,下次當你進入一個專案早期階段的討論時,找個白板來,然後就直接在上面丟出一些想法。雖然這些想法可能會很蠢沒錯,但這是一件好事!麥當勞理論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將能讓團隊進入狀況。
其實這需要近乎瘋狂的勇氣、瘋狂的專注、瘋狂蠻幹的毅力,努力一段時間後才能消除心中那些無法控制的懷疑聲音,然後真正的「前進」。但這的確是可能的,你所需要的就是開始做、打破第一個障礙然後讓事情上軌道。這並不是那種可以在腦中就完成的事情,你必須寫下來、畫下來、做出來,然後修改它。
如果你還是不確定要怎麼開始,那就畫出幾個想法的雛形,並用一些標籤來註記,例如「這可能很瘋狂,但如果我們能……」,然後試著讓這些草圖朝著你想解決的問題更近一步。這就像魔法一樣,當你把一些想法呈現在白板上,不可思議的事情就發生了。房間內的其他人會看見你的想法,然後也跟著提供他們的想法,或修飾你的想法。過了 15 分鐘、30 分鐘、一個小時後,整個計畫就有進展了。
事情就是這樣完成的。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