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2017 Review

又一年了。感恩上帝一直保守我這個愚頑的人,一直用各種方法提醒我,教導我。
2017年是非常難頂的一年,又係時候回顧一下今年所發生的事。

韓戰短宣
如無教會一眾同工以及梁牧仗義幫忙,是次短宣根本不可能辦得成。另外,真的要感謝根興,謝謝你願意與我一起把閒聊的FF變成現實。也謝謝Samantha在籌備過程中的多次獻計。嘿嘿

去完短宣,太多感受&想法尚待整理……其中一樣是一次默想的思緒。在全州的致命者山上有一處墓地,紀錄了在該片土地上服侍過的神職人員的名字,其中有一位的壽命只有35歲。我在想,若我有機會在35歲見主面,我會對衪說甚麼?是分享我的成就或參與過甚麼服侍?還是告訴衪我在地上積聚了多少財寶?經過一番思索,我發覺自己實在不知在面對至高的主宰時該說甚麼。我只想到一個可能的回應:「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在是次旅途中認識了數位熱心侍主的牧者,也有機會略略了解一下留學生的辛酸。我會盡快換機票的了,I will be back......


韓戰17短宣 : 教會的差傳事工

韓戰17短宣 : ​ 對得蒙救贖的看法


生活節奏
經過這一年,我想我開始找到自己工作的節奏了。
性急與自我催逼是恐怖的雙生子
明年目標:早一點起床,早一點放工

CGST Dip CS 34 :Simplicity



退省、避靜及 Taize
Annie C Mo喚起了我對退省的興趣,而退省又幫助我在忙亂中反思甚麼是生活最基本需要。看來每年起碼要安排兩次避靜,我實在太需要這樣的時間了。

另外,今年有機會淺嘗泰澤的生活。其實一日花三小時敬拜祈禱也不是甚麼太難做到的事……真的很享受這些身心靈都可安歇的時光。



CGST Dip CS 29 :相遇都會靈程路

CGST Dip CS 32 :退省與Taize

CGST Dip CS 38 :Margin

CGST Dip CS 39 :欲速則不達


教義神學(一)和Holiness
Holiness所帶給我的震撼是everfresh的--永遠「新鮮」。雖然此一科的課程經已完結,但我仍然不時想起此書提到的觀念與作者的想法。當明白了歷代信徒為了理解並描述上主所作的努力後,我發覺我們實在沒有任何可誇口的理由。在此引一段《給新手牧者的信》內的內容:
我需要聆聽那些見證人的聲音,他們在我們出生以前所過的信仰生命譜成的合唱曲。縱然我認為現在不是十分歡迎這觀念,但傳統是重要的。不是傳統主義--對「我們一向的做事方式」那迂迴、毫不質疑、毫不批判的尊重,而是傳統,智慧和信仰在深處流淌的清泉,上帝整個群體的遺產,在過去湧起,在今天給上帝的百姓帶來活力。


大部份人只是假設所有基督徒和所有教會在歷代以來的外表、思想和行為都一模一樣。上帝的百姓可以既忠誠,又與我們狹窄的經驗截然不同,教會歷史讓他們看到這驚人的可能性。

CGST Dip CS 33 :Holiness

CGST Dip CS 35 :無用既學科

CGST Dip CS 36 :Holiness - Given neighbour

CGST Dip CS 37 :喝咖啡與認識上帝

2017 聖誕隨想


關係
我是一個重情的人。我喜歡聆聽別人分享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也享受與每一個信任我的人溝通的時間。另一方面我是一個害怕衝突的人,害怕得很。這一種害怕甚至使我不敢行前一步去處理某些衝突。

如何面對內心那真實的我?如何接受那就是我的一部分?我想我需要更深的認識我那隱藏的一面……




些微的付出

手錶上的恩典與真理

步履蹣跚的爸爸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CGST Dip CS 39 :欲速則不達


一直以來我都沒有定期避靜的習慣。感謝師長們的教導及聖靈催迫,這兩年終於嘗試定期退下來……是次退省時重新拿起了靈培一時所買的書來看。那一學分早已獲取了,但當中的內容我又明白多少,做到多少?驀然回首,原來有很多東西仍然揮之不去,繼續纏繞住我: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愛上速度的國家……我們一心只想破紀錄、縮短時間的距離;我們消化自己的生命,濃縮自己的經歷,壓縮自己的思想。我們的文化充備忘錄和商業廣告。當其他文化還相信欲速則不達時,我們卻以為速度反映出靈敏、力量和成功。美國人總是在匆匆忙忙之中。 
在如此講求時間的文化裡,我們卻覺得有愈來愈多重視的東西正漸漸被剝奪,這真是諷刺……。儘管人家說我們很有效率……我們似乎沒留時間給自己,更沒留時間給彼此……。我們加快生活的腳步,卻只變得更沒耐性;我們變得更有組織,卻更沒彈性、更不快樂;我們準備好在未來一展長才,卻更無法享受當下、反思過去……。今日我們被標榜省時的科技產品包圍,只是為了被更多無法執行的計劃、無法趕赴的約會、無法履行的時程表及趕不上的最後期限給淹沒。
<The Good and Beautiful God>

如果將上文的「美國人」改為香港人,我相信上述的說話同樣適切。在香港這個生活節奏異常急促的城市,我發覺不論大人小孩也都非常匆忙(今天等船離開長洲時,有一個女士拖住一個小孩想擠往更前的位置。有趣的是當時我們所處的位置非常靠前,一定能選擇到心宜的坐位)。為甚麼我們要這麼趕急?是因為太多事情要做?還是擔心會落後他人?

這一年有機會與一位弟兄談論這話題,再度迫使我反省自己的生活作息。由何時開始我由很空閒逐漸變得被不同的事項佔據我的時間表?我想應該是由讀大專時開始吧。那時由於要賺取生活費,我開始在課餘及教會時間以外瘋狂補習。畢業後我開始了在大專團契服侍以及開始了半工讀的生活,需要花非常多時間於預備週會、與弟兄姊妹談天說地、閱讀參考書等等。當然,工作後拍了拖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改變,挑戰我怎樣善用時間。

在思維靜院安靜的這三天,整個生活節奏變得很慢很慢。除了準時吃飯以及出席彌撒外,所有的時間也是任由我自行決定如何使用。這一種慢活是久違了的生活作息,我可以緩慢地花一小時品味飯堂所預備美味的食物、慢慢地在長洲山路上行走、悠然地在海邊細味靈培一時所買的<The Good and Beautiful God>及祥江老師有關整理及收納的<不減不增>等。我很喜歡這一種節奏,很喜歡很喜歡……這三天的慢活彷彿是上帝向我及出一個深切的呼喚--是時候要作出取捨了。

本年是非常難頂的一年:籌備短宣、瘋狂OT、面對恐怖的”Holiness”、面對一些人際關係等等,每一樣事情都彷彿在要求我把更多的時間傾注在它身上。在下半年時,有一段時間我非常明白甚麼是兩點一線:公司&屋企張床。在那段日子,我非常渴望離開香港(最好去一個有人接待我既異地啦……)。這幾天靜下來回想過往的日子時我問自己:

  • 目前的作息/生活節奏是是我想過的生活嗎?
  • 我想繼續這樣匆匆忙忙直到某天我捱不下去嗎?
  • 到底內裡的我被甚麼東西driven去過這一種生活?
  • 有甚麼事情是我非做不可?
  • 有甚麼東西是我應該放低/拒絕的?


(續)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2017 聖誕隨想

今年再思想聖誕, 我想起上帝的俯就。有一位學者提醒我們,在思索上帝(及祂的聖潔時),必須記得上帝既是那位我們需要仰望的神,也是那位俯就我們的神。唯有綜合兩個形象才能理解上帝。上帝對人的俯就可見於祂成為肉身,以人的樣式與世人共渡數十年的時光。耶穌並沒有以「天使的話語」去教導天國的道理,祂反倒以常人能夠了解的比喻及用字講解永生之道,向人揭示祂自己。若非有上帝的俯就,我想人永遠都不會明白神愛的長闊高深;但因為祂的俯就,我們得以稍為明白祂的性情及祂救贖的計劃,對祂有多一點的認識。

我忘了今天是冬至,陰錯陽差下竟然book 了入思維靜院。能夠在此週末思念神對人的愛及俯就,行下山,訓下覺,也是一種特殊的記念方式吧~

#聽講尊敬一個學者既最好方式就係經常思索佢講既野
#我諗我一定好尊敬Webster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CGST Dip CS 38 :Margin



Margin refers to the space on the edge of a page where there is no text...... We add so much to our schedule that we have no “margin”, no space for leisure and rest and family and God and health.

Holiness is essentially wholeness—-a life that works. Sin is dysfunction or sickness. The number one spiritual sickness of our day is “hurry sickness.” We are constantly in a hurry because we have overloaded our schedule. When we lack margin in our lives we become tired and lonely and joyless, which seems to invite temptation. We need margin. Margin restores balance and restores our us increasing our capacity for joy. Joy is a bulwark against temptation. Margin and holiness are related to one another in very deep ways.
<The Good and Beautiful God>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M 記筵席





謝謝你所預備的M 記筵席~
吃喝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一些名字,願那日來臨之時我們也能一起在樂園裡坐席,如今夜一樣。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CGST Dip CS 37 :喝咖啡與認識上帝










這個學期學了很多從來沒聽過的名詞,令我驚覺原來「神」此字本身的內涵是多麼豐富,自己的見識是多麼淺薄--原來在以理性思考神的聖潔之先,其實人的理性要先被聖潔去治死。還有許多許多…… 在與愷媛分享上課的內容時,自然會觸及一個很難避免的話題:到底為何要學這些東西?君不見很多人沒有學過這些也能忠心侍主嗎?或許學習“homooúsios” & “Hypostasis”等字詞並不會使人自高自大,但學了又如何?難道要在傳福音時向未信者傳講嗎?在討論的過程中我想起了我心愛的咖啡。


記得在中三時我開始喝咖啡,那時我喝的是學校小賣部出售的Nescafe罐裝咖啡或者是維他盒裝咖啡。對我來說喝咖啡只是為了提神,味道並不是我所關注的重點。後來連鎖咖啡店開始興起,我開始嘗試不同店家的咖啡,亦開始略略知道了不同品牌所用的咖啡豆及調製方法會怎樣影響咖啡的口感。這時的我開始學習品味咖啡的味道,嘗試理解那一種較好喝。 直到最近,我開始會在有空時到訪不同咖啡店,品嘗不同沖調方法所弄出來的咖啡。由這時開始,我發覺自己有點不願意再喝罐裝咖啡…由於對咖啡感興趣,自然會有意欲去品嘗不同的咖啡,也自然會逐漸建立對不同咖啡的評價。


其實認識上帝也是這樣。在年幼時我自以為自己很明白出埃及的意義,沾沾自喜於自己懂得背誦十災為何。此外,自問尚算不錯的聖經認知也使我自覺有足夠的能耐參與各類型的服侍。然而,人生的種種經歷不斷驅使我一次又一次的詢問福音的含意以及對這個時代來說有何意義。為了確立自己的召命以及更明白信仰,我在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再度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除了感受到語文能力不夠好的限制(Ref 1, Ref 2)之外,我對信仰產生了很多疑問,也有點沮喪的感覺。而有時在參與不同的聚會時,某些講論會不斷浮現在腦海:這樣對經文的理解真的對嗎?這樣的見證是合宜的嗎?坦白的說,我不是太吃得消這一種感受。由小到大我渴望的是求真,但當我稍稍觸及真實,我卻發覺自己不太能接受那種感覺--那是一種極為沉痛的感受,彷彿是在否定過去的那些經驗與認知,也好像是在強迫我重構信仰及權威。


這一種掙扎使我再度回想我喝咖啡的經驗,品味咖啡的苦與樂其實亦對應讀神學認識上帝過程中的掙扎:懂得分辨咖啡的好壞能幫助我更享受手中的那杯咖啡,而這亦不等於我要完全否定連鎖店的咖啡--那杯咖啡亦有其功能性和實際用途,那也是我所需要的(如果沒有了Mc Cafe$14的Cappuccino,那我怎有能耐在放工後做功課?)。同理,更認識歷代教父及神學家對上帝的理解雖則為我增添了不少煩惱,同樣地亦幫助我更能與眾聖徒相通,一起認信聖父及聖子的“homooúsios” (若我們記得Shema對亡國被擄的以色列人有多重要的話,我們理應對下面的經文感到詫異):


2:6 他本有 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 神同等為強奪的, 2:7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2:8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2:9 所以 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2:10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 2:11 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 神。


不過與此同時,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又出現了。當我鑑賞和細味的能力提升了以後,我該如何自處?另與人分享信仰時又應否重新捨棄過往慣用但未必完全合適的字詞?我想這也值得將來寫另一篇文章談談相關的思考。教義神學一科尚有數堂就要完結了。然而,對三一神的認識只是剛剛開始:尚有基督論、聖靈論,以及眾多教義神學的課題。或者這一份內心的掙扎仍會繼續纏繞住我,但願這個咖啡的比喻能時刻提醒我,使我在讀書讀得快要發瘋時能得著一點安慰~

ps:暫時我不打算在咖啡一道上進深了,原因是這個興趣的代價確實有點高昂,我實在不敢接觸炒豆/自己買一部咖啡機……


ps 2:老師曾用學習音樂的經歷去幫助我們抒解對讀神學的掙扎,不過我更喜歡上面的比喻~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步履蹣跚的爸爸


牧養是一份很特別的經驗,某程度上讓一個尚未生兒養女的人能參與在栽培一個生命的獨特使命裡。認識你之後,我多了一個新的名字➖爸爸。你說,這是學校對屬靈長輩的稱呼。對我來說,這個名字有點特別。這個名字某程度上提醒了我與你是有年齡差距的,而那距離已遠得令我稍稍有一點與女兒相處的感覺,也令我思索有關生兒養女的話題。在與你的相處當中,很明顯的感受到自己對比以前既變化➖認識的東西多了,思考的角度闊了;流露真實情感的空間少了,說話長氣了。某程度來說這也是一種歲月的痕跡➖你所認識的我是那個經歷了諸般人生歷練及信仰經歷後被塑造成的我。

謝謝你讓我有機會在過往的日子享受與一個乖女兒的相處,也有機會在你的故事中回憶起自己昔日的掙扎與那些動人回憶。若是可行,我盼望能與你有更多的相處,有更多談論公事以外的事情。可惜的是爸爸我也是一個忙於做做做的人,尚未學懂諸位屬靈前輩的教導➖向焦點和召命以外的事情說不。當生活忙亂到某個程度,關心人的動力就會變小,只有心力顧及今天的工作又或者是後天的週會內容,卻無力關心你最近的近況,了解一下你修讀的科目有何有趣之處。

轉眼間你尚有兩年就大學畢業了,願你在asso 的兩年所經歷的一切能成為那些在公開試中偶爾失手的人之鼓勵,也成為你往後信仰的里程碑。盼望在兩年後聽到你對未來工作的想法...遲下記得帶個男仔比我見下(依加冇,將來實會有既🙊)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36 :Holiness (II):Given neighbour

Love involves my acknowledgement that I am obliged by my neighbour as a reality given to me by God, a reality whcih I would often like to evade but which encounters me with a transcendent imperative force. ...... my neighbour, the one with whom I stand in relation, is given to me, forming part of my destiny in the company of the saints. ...... My neighbour obliges me because he or she is the presence to me of the appointment and vocation of the holy God.
<Holiness part IV:The Holiness of the Christian>

今日OCN突然問我可否支持一個素昧平生既人參與全職事奉,一開始我是不太情願的。為何我不把金錢用於支持我深愛的群體?當我有這個念頭時,我又想起Holiness 有關Given neighbour的論述及以下這個會定期發給我的提醒......

我突然想起我曾自願地答應過神要負起對願意全職事奉回應神的人的一部分責任。雖然這個誓言的限期是退休前」,但若有人主動地發出召喚,我想我也理應作出力能所及的幫助,稍稍減輕對方的擔子,對嗎?當我想到這裡,我又再次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 : 我以為我可以manage於何時、何地以及怎樣去回應上帝,但上帝卻多次以出乎我意料的方式挑戰我的價值觀。到底誰才是發號施令者?那個還是我嗎?



 -------------------------------------------------------------------

親愛的芝聆,雖然你我素未謀面,但很想在此謝謝你幫助我再次思想到底甚麼是"Given neighbour" (雖然我仍然未對Webster的說法完全服氣... )。全職事奉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我相信你願意這樣回應是因為聖靈在你裡面工作,使你甘願順服上帝的帶領。作為半工讀一族,我能奉上的委實有限。願上帝的供應及教導不斷臨到你身上,使你能在未來一年的體驗同工的時間當中繼續經驗並了解神是那有無盡供應的上主。衪早已把召命放在你心中,並一直邀請你在生命中回應。願神運用你的恩賜,以文字和多媒體服侍,把大好的信息與世上的人分享~


Ka Kei
-----------------------------------------------------
如果你都有興趣了解下點解有人會有興趣全職事奉, 可以睇以下既link~~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2W20UPfcIXDbFZEUEQ1cDIxNE0/view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最近在想有關能力與責任的問題。有些時候我們會說某些基督徒擁有極佳的能力,因此期盼他(們)肩負起更大更多的事情。假若某君在音樂、牧養、教導等都有一定的才華/能力的話,那很可能各方人士都會努力邀請他/她加入自己所在的事奉團隊,邀請他一起為主作工。而又假若該人在職場亦有不錯的工作表現的話,那他極可能在同一時間內不斷被邀請在生命中各個層面負起更多/更重大的崗位與責任。我在想的是到底巨大的能力又代表著甚麼?而巨大的能力又是否意味著更大的責任?

首先要說的是我不打算討論人該如何運用其才能及時間。我明白人人都該為自己決定怎樣運用時間負責,理應拒絕不合宜或過多的邀約,所以我不打算在此一點上作出討論。此外,我亦不打算討論被聖靈充滿的/與神關係良好的人與能肩負事情的上限的關係。我感興趣的是為何我們會有一種心態,覺得能力高超的人理應負擔更多的事情或事奉?與此同時,我們又有否檢視這樣的思路是否合理?我想會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由於以下兩點:


  • 我們一直覺得應由(認識的人當中)能力最佳的人(或人s)做某項事奉
  • 某人(或人s)的能力強到/突出到令人人想起某事奉時都會想起他(們)


我認為我們邀請某人擔任某個崗位時往往是出於善意的。很多時我們心中都會對群眾內的人的能力有個人的評價和看法(雖然這樣的理解不一定是公允的),然後很自然會希望邀請最好的人選擔當某崗位。這樣的思路其實亦很易理解,反映了我們期盼在事奉上獻上最好。此外,有時亦要承認某些人的能力的確是超越其他人甚多,以致人人在做某事時都會立即想起他。

上述的想法非常合理,但這樣的做法又會不知不覺的構建了新的問題,就是在潛意識當中視能力沒有那麼出眾的人為沒有那麼有價值的人。當某人/某幾個人成為做某事時的不二之選時,那亦即是說第二位(又或者是第二十位)很自然的被視為候補/備選者。這樣的思路又會否令教會內產生另一種精英主義?此外,這個思路長遠而言亦會阻礙了其他人的成長。強者不是一出生就是一個強者,他也是在無數的練習及挫敗後才成為一個強者的。而我們慣於找一個處於「成熟期」的人擔當一切的事情,那其他人又那有機會成長到成為另一個足以擔當重任的人?第三,我擔心的是其實我們有一種「但求就手」的心態,喜歡徵求能立即發揮功用的人才,卻無心/沒有時間培育新一個人才。這樣的做法又會否太「實用」,太貼近社會的價值?舉個例子,若教會希望在崇拜前以管樂吹奏進殿樂,我們會找數位懂管樂的人擔當此崗位,還是我們會招聚感興趣的人,為他們提供訓練使他們學懂吹奏?

對能力高超的人來說,其實這樣的現象也未必是一好事。第一,他們終日被要求付出,因而沒有足夠的機會被服侍。若一個人終日在不同群體當中處於輸出的狀態,那他會否不知不覺間被物化成一件工具?第二,當一個人察覺到自己原來是眾人眼中的「必然正選」,那會否令他/她有一種「捨我其誰」的心態?這樣的想法不一定是炫耀自己有多好,也有可能是覺得自己有一份不得不參與的責任。按這種理解,我們不難明白到為甚麼某些弟兄姊妹好像永遠都係咁忙……

在最後一個段落,我想記下一個我的疑問。到底是誰把能力高低與責任(或可引伸為事務)大小扯上關係? (唔好答我係uncle Ben....)我又可否理解高超能力是是為了讓某人更好的完成目前手上的工作,而非做更多更大的工作?我不是說所有人都應負起相同份量的責任,只是相比能力高超者不願意擔當更多事情,我更擔心的是其他人冷眼旁觀,彷彿置身於基督所交托的使命之外。當商學院不斷的思考與人力資源有關的運作時(如我想找機會談談的The Peter Principle),信仰群體又可否把屬靈原則與世上的知識結合,建立有關事奉管理學的觀點?


後記
記得某次去退修時,校牧對我和幾位同學說:「你們幾個實在太忙太累。」。點解會咁?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今天的我是否己得了安息?是否有一些事情阻礙我得安息?我想這是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CGST Dip CS 35 :無用既學科

教義神學可以話係眾多科目入面最令我再沮喪的。這科目既不像經科般可按文本理解作者意思,又不像實踐科般有實際經驗可供參照。某程度上黎講,係讀完都唔知讀左D 乜。神科恐怖之處在於讀完後會懷疑自己既闡述能力,會不斷問自己是否能做到「我口講我心」,表達到自己內心既想法。既然如此,為何不捨難取易,讀多D 實際而又係教會場境用得著既科?

謝謝作者嘗試就「無用既學科」提供一個值得反思既觀點。到底我有幾受「呢樣野有冇用」呢種邏輯影響?而我判斷有冇用既準則又係咩?好可能我信緊既其實係功利主義&適者生存多D.....而有趣既係,我一向都唔覺得呢套邏輯有咩問題&唔覺得理性係需要被治死同復生.....

-----------

轉貼:



《擁抱「無用」》
牧會最常聽到信徒問的問題是:「這樣的釋經/神學有什麽應用?」
用,似乎是信徒最關注的問題,因此也是牧者最關注的問題。我想,這不是基督徒獨有的問題,而是我們這個推崇實用主義的社會的整體問題。
從幼稚園開始,家長便要替小孩子想究竟哪一種「興趣」對升小學有用,然後便全力栽培。到了中學,學生便要替自己想究竟哪一科最有前景、最容易找到工作、待遇最佳。到了大學,一切的實習和功課大體上都是和預備進入職場有關,真正的學術研究又有多少?
除了升學,社會的發展也如是。什麽能促進GDP的便留下,結果,能吸引内地人來港消費的便全都留下來。郊野公園?本土音樂?學術研究?全都比不上經濟發展。
當然,基督徒的實用主義並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實用主義,因為我們看重的是「行道」、是為了改變人心和社會。但我仍想說,這兩種實用主義在本質上是無差異的,都是「有用」便留下,「無用」便連想都不去想。因此,神學和哲學等領域往往是信徒最無興趣的。我聽過有神學生說:「為何神學家要寫些没有人明白的書?為何要我花時間去明白他的書而不是他寫一些我明白的東西?」我甚至聽過一位很愛主的牧者說:「思考神學能如何改變世界?不如向中國傳福音更落地!」
我認同神學書很難讀,也認同傳福音很重要。可是,若基督徒只困於實用主義,我們又如何抗衡社會的實用主義呢?事實上,文化之所以絢麗,是因為背後有許多「無用」之物承托。想想看,文學有什麽用?但若世上只剩下一堆應用文和《標竿人生》等靈修書,這世界會變成怎樣?純粹數學又有什麽用?但若不是有一群花數十年時間思考一條數式的「無用」數學家,今天也不會有量子力學。其實,信仰也是如此。基督教要變得豐富,不能只剩下心靈慰藉、倫理道德和傳福音。若我們讀來讀去都是一些我們早已明白的書,基督教的思想便會萎縮,變得越來越「膠」。唯有擁抱「無用」,我們才能變得有深度。如此,我們才能抗衡社會推崇的「有用」文化,重新欣賞我們身邊看似無用的文化瑰寶。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CGST Dip CS 34 :Simplicity


是日午會分享

消費文化創造慾望而不是需要。商家不斷製造一個又一個的幻想,令人錯誤地把幻想與個人幸福聯繫在一起:唯有過這種生活方式/擁有這種物品,我才會得到幸福。這種謊言令我們失去選擇的自由與及清心專注的能力

基督徒要抗距這種文化,必須學習甚麼是簡樸。簡樸有三個意思,分別為 i)不求一定擁有 ii)不需要非有不可 iii)不追求多而又多。唯有決意去過簡樸的生活,我們才會重新得到清心專注的能力,專注於神及神關心的事情,享受此時此刻神所給予的恩典,最終達致更自由地回應神。

老師的分享使我反省甚麼是「我還缺少的一件」。我猜應該是分辦清楚神的期望與人的野心之差異。人常常以為神將降大任於自己,把自己視為實在上帝踐行其心意的器皿。這樣的心態令人不再視自己為上帝工作的見證者,反而把自己當作實現上帝工作的參與者。我要反省的是到底上帝對我的要求有沒有我認為的那麼多?或者不去做某些事才是最能踐履神放在我心底的召命,避免因不必要的原因獻上一份不必要的生命祭。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33 :Holiness



是次請Annual,我係懷住超級沮喪既心情請的。因為一本睇唔明既書而請Annual,個種感覺就好似打機時打極都打唔爆要放大絕咁。今年既Annual 已經冇咩剩,仲要咁樣用……

一開始睇Holiness時我係度問自己,點解要睇呢本睇唔明既書?點解中文版仲恐怖過原著?既然我既英文&邏輯水平唔會係短時間內暴升,咁即係話我做咩都唔會有用啦,係咪先?直到我睇到其中一句,個心先有少少安慰--Christian theology is possible only because of the self-communicative character of the holy God of the Christina confession. *  

好多時自己會將讀神學類既書當成讀大學時讀書咁處理,只不過今次唔係睇商學書而係睇神學書。不知不覺地,我將睇神學書視為一個task,我要用我既理性去分析、理解,最終掌控當中既知識。問題係,咁樣既思維是否正確?如果我唔確信上帝願意揭示佢自己而堅持要靠自己既能力去了解與神相關既知識,會唔會係反映緊我既自大?如果我願意謙卑求上帝將佢透過佢既僕人呈現既啟示向我解明&呈現,結果會否有所不同?但願我能夠抱住正確既心態去睇埋剩低既章節同ko份書評……

*原本我打算引用中文翻譯,但我擔心陳生既翻譯會曲解作者原意,唯有quote 返原文*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CGST Dip CS 32 :退省與Taize





退省不是退縮,不是為了找個安舒區,與教會疏離、與社會脫節。退省是為了整理個人生命狀態,以至於能更與聖靈同工、服侍教會,進而與教會群體一起為上帝作見證。對教會的愛與對世界的關懷,是退省者退下的原因,也是退省者的心之所向。退下是為了再出發,使得啟航更有方向、更有力量。正確地說,當退省者獨自退下時,是退到教會的核心區禱告與守望,而不是冷漠地走到外圍地帶獨善其身。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CGST Dip CS 31 :一年容易又迎新







不知不覺,今年我已經是一位三年級學生了。是次Angela邀請我&Suzanne在迎新日分享自己過往幾年讀神學的反省,實在有點惶恐呢。我記得我分享過自己很喜歡在中神讀書的時光(甚至想遲點畢業),但自己真的未試過在眾多同學面前分享自己的想法。以下是我預備的內容,希望你會細心閱讀~

知性:享受學習/思索神學的苦與樂

讀書之前,自己對踏入中神修讀神學的目標為聆聽老師對上帝的道的講解,幫助自己確立自己日後的事奉方向。那時的我相信獲得知識將會是我最期待的收獲。開始讀書後,我發覺自己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殿堂,每次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東西都足夠讓我反思良久。記得有一次我為了在教會營會分享楊醫所教的一些概念,我花了一個月反覆閱讀當時所記錄的筆記。當時我才察覺自己只是聽明白了很少的一部份,其實尚有許多地方不理解老師講授的課題。此外,我想邀請每位新同學不要滿足於聽明白老師於課堂所提及的內容,嘗試花多點時間閱讀老師所推薦的書籍。唯有自己消化過的知識才是屬於自己的,鼓勵你除了轉述老師的講話外,亦以他所教的為自己的根基,繼續思想上帝的教導。

另外,不知你有否聽過有人說中神「很學術」?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理解到學術與生命兩者並非對立的。老師的分享讓我明白到認真認識和思索信仰亦是個人對信仰的積極回應。若我們不去努力理解上帝的道,那我們根本就不懂如何推動信仰落實於處境中,更說不上回應時代需要及開拓新的實踐模式了。故此,我們不但要有成熟美好的生命素質, 也應當有嚴謹的學術態度與學識。若視追求學術卓越為屬靈生命操練的其中重要一環,日後我們將不會在忙碌的工作、學業及事奉中迷失方向

靈性:不要顧住做做做

靈性從來都不能脫離知性;而知性也不能欠缺靈性。傳統上我們把恆常讀經靈修祈禱視為建構靈命的標準正確答案。這答案雖然非常神學正確,但我總覺得這答案未能吸引我去親近神。中神除了對學術有一份執著之外,亦常常鼓勵同學透過retreat 整理個人生命以及思考怎樣在往後的路上跟隨神。在中神讀書的兩年,老師透過課堂、默想及營會拓闊了我對靈命的看法。靈命從來都不是一件神祕的事情,而是我對作為受造物怎樣因為對上主的確信而在生命中流露基督的氣息以及在生命中回應衪所給予的召命。

作為教會的其中一員,忙忙忙似乎是每個成員的主旋律。預備週會、開行政會議、出席聚會、關心生命......難怪有些人會說自己有兩份工作:一份在職場,一份在教會。某位老師在課堂上常常把「食得好訓得好,先有好既靈命」掛在口邊。她的教導提醒了我,使我開始反省自己過往的時間分配會否影響了自己與神相處的質素,亦催使我嘗試學習建立個人的退省方式以及善用教會所傳承的靈修傳統和資源。我認為這份教導是很重要的,提醒同學到底為何要花時間於複雜難明的神學文章及典籍中,為的是要傳揚上帝而非滿足自己的虛榮。此外,親近神亦會幫助我們整理個人生命,透過思想神過往的作為察看上帝的恩典並了解上帝的引領。與神關係的親密亦能幫助我們作出合宜的分辨,在眾多好的事情上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希望你都能感受到知性與靈性結合那種內心的滿足。

群體:享受彼此之間的交流

上述所提及的兩項分享都較為關乎個人與神的相處,最後一項我想分享的是有關群體。記得入學當天老師們提醒我們群體的重要性,鼓勵我們主動成為中神群體的一份子,而非等待別人來關顧自己。這份教導對我而言是很難去遵行的,因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太喜歡認識新朋友。感恩的是天父為我預備了一群很好的弟兄姊妹,他們很願意與我分享自己的經歷,使我亦願意嘗試踏出一步去認識這些新的面孔。在靈培小組、上課前的晚飯時間、上課後的散步等,我們有很多彼此相交的時間,不單止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亦一起把大家所經歷的事擺上向天父祈禱。在這兩年當中,我身邊的同學經歷了拍拖、結婚、生小朋友、患病等不同的人生階段。他們的經歷讓我看到天父怎樣在每個人身上動工,在工作、家庭、感情、服侍等等帶領每一位。


親愛的新同學,我明白大家在工作或教會事奉可能有很多事情要兼顧。然而,我仍然好想鼓勵你在往後數年的日子不要獨自上學,獨自放學。神學院存在的目的,是要提供一個適合的場所,讓那些願意回應上帝呼召的弟兄姊妹得著訓練,在與神、與人、與己這三方面都能建立正確的關係,而這三方面又是互相影響的。眾多師兄師姐都異口同聲的提到在中神的讀書過程中遇到一些很好的同行者,一起在職場守望組及畢業生群體並肩作戰,努力推動信徒在職場活出信仰。很想邀請你也成為當中一份子,不單單在未來幾年收獲滿滿的知識,亦在這裡結交有相近異象的弟兄姊妹。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手錶上的恩典與真理




不如...我地訂造一對手錶丫?因為女朋友既一句說話,我頭痕左一個星期。錶面、時針、分針,錶帶......每一項都需要我們逐一挑選。我突然覺得,其實太多選擇都係一種折磨。

最後需要決定的是整隻手錶既核心:錶面。到底我倆該用甚麼代表自己?最初,愷媛提議用一句出自星球大戰的話刻在錶面上。星球大戰固然係我非常喜愛既東西,但我覺得應該擺一D 更重要既野係錶面上面。呢個時候,我突然諗起以下既句子:「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最後,我地分別刻左恩典同真理係我倆的手錶上。

時勢真惡,當走的路甚遠。或者到最後我們會發覺支撐我地繼續行落去既唔係山盟海誓,而係上帝的真理與恩典有幾真實既呈現係我地既生命,以致我地有力盛載對方的軟弱與限制。愷媛,謝謝妳的安排呢,我真實係好鐘意呢份禮物~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韓戰17短宣 : ​ 對得蒙救贖的看法



以往在教會被問及何謂福音,我總會立即背誦新約的某些經文,彷彿這只是一條簡易的短答題。但隨著年歲的增長,我被一個問題難倒了:到底十二門徒是基於舊約那方面的教導而去行大使命那時的人並沒有新約聖經,為何他們會認為耶穌的命令與自己素來相信的猶太信仰一脈相承?後來自己上了一課有關聖經新約神學的科目,老師又再度提起這條問題,並介紹了我們看James Dunn <新約神學導論>一書。這次的閱書經驗彷彿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大門邀請我進入廣闊的舊約世界,嘗試在其中探索新約諸般教導的來源

是次在前往短宣前閱讀了Christopher Wright <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一書,其中一章正正探討了傳福音時的一個重要話題:何謂得救。作者指出以色列人眼中的救贖(ga’al)與我們所想的並不相同:基督徒常常會以個人的得救見證去演繹上帝的救贖
而以色列人卻會訴諸於出埃及的歷史。此外,希伯來文化當中對救贖的理解比我們對此次的理解更為豐富。ga’al一字指該人願意在任何時候採取行動捍衛家族中面臨危機或威脅的成員,以下為三個有關救贖的例子
  1. 找出殺害家族成員的罪犯並將他帶到長老面前審
  2. 為貧窮的家族成員提供經濟上援助(如贖回土地或贖回家族兄弟的人身自由
  3. 為去世的家族成員留後(可參考路得記中波阿斯所作的




在出埃及記第六章,上帝應許會ga’al衪的子民,表明了衪願意委身於屬衪的子民並負起救贖這群在埃及為奴的人的義務。亦即是說,上帝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這一事件展現了上帝怎樣以超出我們想像的方式去施行救贖。若我們在傳福音時會觸及得救這一課題,我想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上帝如何行出救贖。根據作者的理解,作者在以下數個層面拯救了以色列人

政治、經濟及社
作為外來者,起初以色列人是受到禮遇的。但隨住新一代法老登基,他們開始受到歧視及剝削,如逼迫他們做苦工(建積貨城)及想殺掉所有以色列男嬰等。以色列人的經歷反映了埃及政權怎樣試圖為著自己的利益壓迫無權無勢的外來者,不單止在經濟制度上奴役他們,更試圖滅絕他們

出埃及記中頭幾章的經文不斷提到法老強迫以色列人事奉他,而事奉一字與「你要對法老說:『耶和華這樣說: 以色列 是我的兒子,我的長子。 我對你說過:容我的兒子去,好事奉我。』」一句中所提到的事奉是同一意思。聖經作者以此方底點出了法老對以色列人的奴役不止限於政治/經歷/社會上,更涉及到靈性的問題:以色列人該以何者為他們的主?若我們記得埃及人有多著重信奉神明的話,那就不難理解上帝在埃及所作的可以理解為上帝向世人的宣告:唯有衪自己才是獨一的神

那麼,上帝的救贖怎樣救以色列脫離以上的捆綁?出埃及。上帝的救贖不但使以色列人脫離為奴的身份,更幫助他們開創一個人類基本權利受到尊重的國家。此外,上帝還願意與以色列人立約,把他們兩方的關係以立約的方式定下,宣告上帝將會持續作以色列的神,而以色列則在萬民中佢屬衪的子民



若新約所談的宣教是脫胎自出埃及的救贖行動,我們理應對宣教有更豐富的想像。,而不單單只是將宣教約化為單一的標準答案。接下來我們將會看看福音書的作者怎樣詮釋耶穌在地上的作為。在眾多內容當中,路加福音九章30-31節以極為明顯的方式展現了耶穌的救贖:His exodos. 這段經文記述了律法及先知的代表與耶穌聚首一堂,一起談論耶穌將要在耶路撒冷所完成的救贖行動:在十字架上為世人受死。此外,馬太亦多次在其著作(特別是馬太福音第一及第二章)將耶穌的事跡描繪為出埃及的重演。福音書的作者清楚了解耶穌降生的任務是要接續早前出埃及所作的,因此他們明白耶穌所傳講的(如登山寶訓當中的八福)並不止是關心人靈魂是否得救,但關注人在社會,政治,組經濟上是否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因此,我們對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意義便需要以上主於埃及的救贖去加以詮釋,從社會、經濟、政治及靈性等多角度思索救恩今天以怎樣的方式臨到我們,而我們又該怎樣傳講這個信息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略為談談自己對救贖的反思。首先,若以色列民族對於得蒙救贖的理解是建基於祖先被上帝所拯救,那目前對福音的詮釋會否過度強調個人的自由意志?而這套想法又是從何而來?若以色列家族是與家族後輩分享出埃及的經歷而傳遞得救確據,那作為亞伯拉罕子孫的我們(加三7)又該如何向兒女傳講基督以及整個家庭的得救確據?其次,以色列人對得救的理解是整個以色列群體的被救贖,並非某家族或個人怎樣被救贖。這種對群體性得救的重視又怎樣影響我們對得救的理解

對我而言,福音的傳遞不止是關顧其靈魂是否得救,更理應關心其工作處境、所處社會的境況等等。在與基層家庭相處的日子使我明白到他們最切身最在意並不是人生的終局,而是明天又或者是下個月的生活可以怎樣渡過。若我們對福音的理解只流於關心他是否信耶穌,那我們所傳的或許只是一個稀釋了的福音,並沒有把上帝掌管地上一切這一關鍵信息傳予未信者,也未能把盼望與神的應許帶到他們的生命當中。若是可行,我渴望花一點時間了解現今經濟制度以及社會運作方式,想想我們會否不自知地被既有的運作方式所轄制,以致難以在現今的處境經歷神

ps 總算寫完這篇半summary 半個人反思的文章了。舊約中的宣教這個課題實在叫我著迷,這篇文章算是稍為解答了部分我很困惑的東西,感謝主!還有三分一的內容未看完,且看那時上帝如何再拓闊我對宣教的看法,嘿

延伸閱讀

韓戰17短宣 : 行政、馬大與那上好的福分


韓戰17短宣 : 校園出隊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