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CGST Dip CS 49 :有關金錢管理的自我反省





我將會以金錢管理為題作為是次「自我管理」反省的主要題目。首先,我想先談談我選擇此一題目的原因。我已踏入職場數年了,我認為自己有必要趁著年輕時檢視自己的消費習慣,為未來的人生建立一個財務自由的基礎,以免人到中年時後悔沒有預早做好準備。第二,過往的經驗讓我了解到金錢管理不能單單依靠個人意志,需要學習一套有系統的方式去管理自己所擁有的金錢,以免因為個人情緒起伏或突然的工作壓力而破壞到自己的理財大計。第三,目前我訂立了兩個希望於未來十年完成的目標,分別為持續在神學方面進修以及與自己的女友邁向婚姻。為要達成上述兩個目標,我認為自己需要好好思量一下該怎樣妥善管理手中的錢財並訂立儲蓄計劃。

在記下自己在金錢管理方面欲推行的計劃之前,我想先反思一下自己對理財的看法。一直以來自己的內心都有兩把聲音在交戰。一把聲音提醒自己要好好的管理金錢,及早儲下一筆金錢應付未來所需,免得年老時徬徨度日。另一把聲音卻不斷向自己講述世上有很多東西能滿足自己的欲望,誘使自己拿出錢包買下心儀的東西,如美食和電子產品。在讀書時第一把聲音一直佔著上風,但當進入職場後,第二把聲音的誘惑比以往增加了許多,有時自己也會以「工作辛苦」作為借口去滿足自己的欲望。因此,自己在工作後儲蓄的比率反而比讀書時下降了不少,亦即是說單靠自己的意志並不足以達致有效理財的目標。此外,自己在過往曾嘗試參與股票買賣。我發覺渴望立即賺取利潤的心態會令自己急功近利,在不合論的時機購入股票,因而招致不必要的損失。總括而言,過往我一直有儲蓄的意識,但是卻執行得不算好,間中會受到個人欲望影響自己儲錢的意欲。此外,我在投資方面並不太熟悉,尚在學習相關的知識及探索該怎樣參與而非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此外,我也想回顧一下教會有關金錢的教導。在我印象中對上一次教會談及金錢已經是零八年金融海嘯時的講道,當時牧師提醒我們要反思全球都沉醉於投資所帶來的苦果。除了那次之外,一直以來教會在金錢並不會著墨太多,在談金錢時大都是引用耶穌有關事奉主與事奉瑪門的教導,傾向將金錢與信仰作二元對立,認為金錢會使人變得貪婪及腐化。而另一個教導則是有關奉獻,鼓勵會眾遵行十一奉獻的教導。除了上述兩者以外,教會在大多數場合也不會談及有關金錢的其他向度,也極少提及善用金錢的積極意義。與之相比,社會上有關金錢的書籍、講座、廣告多不勝數,不同的公司都向人宣傳其理財方案,說能夠幫助人輕鬆儲錢和邁向財務自由。而書局中的暢銷書往往都會有數本是投資或理財書籍,反映不少人都渴望尋找更佳的方式去累積更多財富。我認為兩者的差異值得我們去深思:為何教會好像傾向把金錢管理妖魔化?我認為教會作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有很多東西要宣講,不一定要多提及金錢管理,但把金錢管理妖魔化卻未必是一個合宜的取態。

在略為回顧自己往日理財的經歷及想法後,我想記低自己閱讀數本理財書籍後的一些整合及反省。第一項是理財並不是待自己有一筆巨富後來去管理,而是在自己尚未有很大筆金錢時已要去學習怎樣儲蓄和打理。很多時自己會有一種思維,認為自己銀行帳戶中的金錢不多,故不需要花心力去學習理財的相關知識。在讀過一些書本後,我發覺這個想法是不正確的。原因是人需要花一定時間才能掌握理財的知識,故理應在未有太多金錢時及早研究相關的知識,待將來儲得足夠金錢時能合理地投資。第二是與其信任自己的意志,倒不如採用自動化的方式幫自己儲蓄。幾本書的作者都提到人的意志會隨著人的情緒以及心態而有波動,故人容易在疲倦或面對壓力時作出不理性的決定。而這樣的心態往往會使人匆忙的下決定購買不需要的物品,從而影響儲蓄效率。因此,有些作者提出應該善用不同的工具使儲錢這個行動變得自動化,減少情緒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三個要點是思索實踐夢想對存錢的積極意義。很多時人會不知不覺間失去了對存錢的動力,不知道自己在為甚麼而努力。雖然人人都知道要為退休做好打算,但由於距離退休尚有一段頗長的年月,故此目標並不足以帶來足夠的動力。作者指出一個很想實現的夢想能幫助人抱有足夠的動力去堅持理財,直到順利完成目標。因此作者提議每一個人都應記下一些很想實現的目標,以此來鞭策自己去努力存錢及理財。最後一個反思我在閱讀數本書後得出的。世上固然有很多物品和目標值得我去追求,
但那些東西有助於我活出神所給予我的「分」?人生中能賺取的金錢有限,根本不可能擁有一切事物。既是如此,我就應調整自己的心態,珍惜自己所有的,避免與人計較誰享有更多享樂或擁有更多的美好事物。亦即是說我在購買事物時要好好思量,避免衝動式消費。

在本文的第三部份,我將會談到自己打算在未來三個月推行的計劃,列出各項欲實行的行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執行理財的計劃,我需要使用數項工具幫助自己。第一項為記帳用軟件或網站,它能幫助我快速地記下各項日常開支,也能以圖像的方式顯示各項消費的百分比,方便稍後分析每個月的消費習慣。第二項是繳費靈,它能幫助我定時定額的繳付不同的帳單,在使用上較自動轉帳有更高的自主度及彈性。在列出所需的工具後,我將列出我欲推行的計劃,當中包含數項不同的行動。第一是要檢視自己所擁有的資產,現時坊間有很多不同的電子支付方案及儲值卡,因此財富分散存放在不同的地方,連自己也不能清楚記得財富的總值。我認為自己需要先檢視各個銀行戶口、投資戶口、政府的儲稅卷戶口以及不同的儲值卡(如中神的智能卡及星巴克卡),記錄自己實際擁有的金錢是多少。若有些戶口已失去其原有用途 ,則及早把那些戶口取消,務求持有最少的戶口應付生活所需。第二是要在未來三個月當中紀錄自己的收入及支出,了解一下自己把錢花了在甚麼地方。有些時候自己偶爾會去喝一杯珍珠奶茶或是到書店買一本書。由於金額不算太多,故未必會記下這些開支。我認為自己需要在未來的日子持續每天紀錄每一項開支,找出那一方面的消費是不必要的。此外,這些紀錄亦能幫助我訂立未來一季的預算,妥善地分配金錢於不同的範疇。第三是要列出未來一年所需的大型支出。除了吃飯或交通等等即時繳付的開支以外,電話費、學費、保險等支出是每個月或者是每年繳付一次的。若不及早羅列出來的話,那就有機會面臨沒錢繳款的境況。舉個例子,若我打算於下一學期修讀六個學分,那我就需要提早把這筆開支列入未來數個月預算當中,以繳費靈定期定額繳付該金額。第四則是記低明年自己想要達成的夢想。如上文所說,列出想要達成的目標則能幫助我戰勝胡亂消費的誘惑,有動力堅持下去,專心一志的儲蓄實現夢想所需的金額。此外,列出想要達成的中短期目標亦有另一好處,就是賦予每一天的工作一個新的意義,讓工作成為實踐夢想的一個方式,令自己更有熱誠於自己的工作。最後一項是堅持於未來數個月定額捐款予有需要的群體。雖然我並不算是綽有餘裕,但我相信能夠與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擁有的是踐行上帝教導的一種方式,也是一個學習施予的機會。當自己的眼光不只是停留在自己的缺乏而是多思考自己可怎樣幫助他人,心境自然會有不同的變化。因此,我打算於未來捐款給方舟之家及北河同行等組織,讓他們有資源繼續去幫助弱勢社群。

總結而言,我認為管理金錢是一門需要持之以恆的功課,不止是為了擁有更多的金錢,更是為了獲得實踐夢想及回應呼召的能力,活出神所給予的分。是次的計劃為期三個月,我打算於稍後重新檢視,看看是否有可以改進之處,在往後的日子繼續做一個好管家。


參考書籍
麥可.薛默 (2008). 為什麼投資就是不理性?-理財、消費與交易的經濟心理學. 台北: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艾爾文 (2015). 從零開始穩穩賺. 台北: 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艾爾文 (2016). 你的夢想就是最棒的存錢筒. 台北: 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CGST Dip CS 48 :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與職場福音




是次閱讀萊特這本《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作者以「教會、世界、信息」這三方面提出他對福音的理解及一些他對上帝子民的福音使命的想法。作者的部份論點使我對自己所身處的職場有更多的信仰反思,本文將記下一些自己閱書後得出的想法。作為身處職場的基督徒,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一些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我們作為上主在地上的子民該如何在世上工作以及能夠以怎樣的型式參與在整個社會的運作當中。在筆者所接觸的信仰群體中,對工作大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第一派視工作為生命中必要之惡,認為工作只是為了養家糊口,基督徒應把握機會在工餘時間致力投身於傳福音工作或其他教會事務當中。另外一派則對信仰及工作的關係提出不同的見解,認為基督徒該在在工作場境努力領人歸主及在工作崗位作一個好的員工或上司,在自己的職場崗位作好見證。


筆者認為兩派都傾向提出針對個體的傳福音策略及信仰踐行方式,較少著墨於討論我們所處身的大環境。在香港,所有的職場人士實際上都是活在資本主義底下。經濟學家以「看不見的手」形容市場的運作,認為資本主義具有自行調節的傾向和動力,能夠在毋須政府或政權的干預下調節供求的多少。本文並不打算詳細討論這一套制度的優劣,筆者想指出的是我們每一個都深受此一經濟型態所影響,不知不覺間影響了我們的工作、置業等人生重要事宜。但在我成長的環境裡,信徒極少會討論這一課題,彷彿這經濟型態本身是不容置疑的真理一般。此外,大環境當中的另一重要影響力來自具有制訂政策權力以及監管權力的政府。政府就工作的條件、待遇等制定了準則,規範了市民的就業方式,也迫使各商家及組織以符合法例要求的方式對待員工。亦即是說政府對於職場的理解及想法具有影響整個社會和所有工作人士的龐大影響力。舉個例子,「大市場小政府」這一種政府施政方針會影響整個政府以怎樣的中心思想制定有關職場的法規,也會進而影響僱主怎樣處理法案規定了的要求以及法規中呈灰色地帶的範疇。然而,我所身處的信仰群體一向較少討論政府應扮演甚麼角色,往往以口號或金句概略的形容怎樣才是一個好的政府及好的施政,較少深入討論政府有關職場的管治方針或政府所推出的某一特定政策。亦即是說大家都傾向把信仰理解為個人化的事宜,較著重個體怎樣活現信仰及思考信仰與工作的互動,較少從群體或宏觀的角度思考福音可怎樣介入並轉化職場。


作者在書中的第六章以出埃及記中上帝對以色列人所作的救贖為例子,指出福音含有上主的救贖觀,提醒讀者應從經濟、社會、政治及靈性等多方面去思考自身於現今的時代該怎樣傳達耶穌的解放信息。此外,作者也於第十三章中概要地討論了信徒的生活與工作具有公共性,信徒應帶著宣教使命去投身世界及藉著工作行善。作者的觀點使我重新反思並修正自己一直以來的信仰工作觀:福音的傳遞不應只限於關顧其靈魂是否得救,更理應關心其身處的工作處境及所處社會的境況等。亦即是說,信徒不能只停留在個人層面去理解福音,亦必須關注宏觀層面的社會制度和法規是否符合聖經中有關人性尊嚴與價值的教導。若我們對福音的理解只流於關心人是否相信耶穌,那我們所傳的只是一個稀釋了的福音,未能把上帝掌管地上一切此重大盼望及福音所內含的救贖性等關鍵信息傳予未信者。


在這一方面,我認為天主教的弟兄姊妹作了一個不錯的示範。天主教香港教區自一九九一年起成立了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關注標準工時、退休保障及外判制度等勞工問題及向社會各持份者提出基督群體對這些職場議題的觀點。我舉出這委員會作為例子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參與方式與其他基督教機構截然不同。他們所做的並非提供各種服務予勞工群體及其家庭,而是嘗試介入有關工作的公共討論當中,推動社會制度的改善。他們不只是提出幾句聖經經文去支持其觀點,而是透過問卷調查及研究數據向政府當局、立法會以及社會各界別提出他們的研究結果及含信仰元素的議事立場(參對「法定產假的檢討工作」提出意見)。上述的例子很好的為萊特書中的觀點提供了一個不錯的佐證,就是我們能夠以更多具想像力的方式幫助職場人士脫離因制度之故而導致的壓迫與勞役,而不僅僅是聆聽對方的苦情後以禱告作結,卻坐視外間的持份者以其影響力或政治力量定義及影響整個大環境的運作模式。當然,我並不是要全盤否定目前主要針對個體的傳福音方式。不過,我相信的是兩條腿走路比單單施行單一方式更為可取。若香港八十多萬信奉基督信仰的弟兄姊妹能向社會提出具建設性的公共意見,必定能催使政府檢視現行制度的漏洞,最終改變某些職場大環境不夠理想的地方。


上文提出了一些筆者閱讀萊特一書後的個人反省。受篇幅所限,本文只能概要提出自己針對宏觀職場環境的福音踐行的一些想法。我有一個夢,就是某天當基督徒群體能成功推動一項對在職人士友善的重要法案,眾人因此就認出我們們是主的門徒了。願更多身處職場的基督徒能繼續整合信仰與現實處境,努力思索更多福音的內涵,一起同心協力以福音改變世界,讓更多人在工作間見到上主。


延伸閱讀
福音信仰與公共價值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CGST Dip CS 47 :羞恥與恩典



在本文,筆者將會分享自己於閱讀《羞恥與恩典》一書後的反思。第一個反思是有關甚麼人較易感到羞恥。作者提到有些人懷有比普通人更多的責任感,認為自己要為全世界所發生的各項事情負責。我想在此分享十年前所發生的一件事。(因涉及私人事件,從略 因為此事,當時我有整個月都是處於負面的情緒當中。現在回想這件事情,我想當時的我是被作者所說的那份過大的責任感所影響,自覺要為身邊所發生的一切事情負責,相信自己有責任去肩負別人的愁苦及困難。直到人長大了以後,我才慢慢明白到自己要分清自己與別人各自的責任。古道熱腸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卻不能盲目把一切的責任都背在身上,也不用為服侍的得失而完全怪罪於自己身上。直到現在,我仍然在較正我的責任感,學習該怎樣背負不超過自我限制的責任。

第二件事是對欣賞自己的優點的反思。在踏入職場之前的數年,我一直都不太欣賞自己擁有的優點,如有責任感、對人謙和等。我知道自己具有這些特質,但我一直都會否定這些是個人的優點,不斷對自己的內心說這是我應當作的。直到後來與一姊妹相愛 ,我才在兩人的相處中察覺到自己此一傾向。縱然女友在不同的時機表達對我行事為人的欣賞,但我總是不斷的否認,又或者是試圖淡化該優點的重要性。在反省過後,我認為自己多年來在不知不覺間接受並認同了一套價值觀,就是做了好的事情不必也不應大肆宣揚。因而,我在不察覺的情況下不斷否定自己,亦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構建了一套不太正面的自我形象。暫時我尚未找到這套價值的來由,但在察覺了這一傾向後,現在的我正在學習怎樣坦然接受別人對自己的稱讚,承認自己的確具有值得被肯定的個人特質,而不是無止境地否定個人。縱然現在我已察覺到自己有此傾向,但在調節的過程中又會不斷與內在那不健康的自我交戰,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縱是不完美,但仍然擁有一些值得稱道的東西

第三件事是對於作者對浪子比喻與恩典之間的思考。作為已踏入了職場數年的信徒,我認為如何平衡工作、讀書、教會、家庭、感情、友誼等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如何好好善用每一分鐘的光陰以及處理人際關係成為了離開大學校園後的難題。此外,在我心中有一份信念,就是要盡心盡力於每一段事奉中做到最好,把最好的獻給神。為了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我要求自己改變一些不合宜的生活習慣以及減少無所事事的次數,務求在各個角色的要求中取一個平衡。(因涉及私人事件,從略在閱讀此書時,我好像被要求重新審視自己對恩典的看法及梳理過往數年的經歷。在思考過後,我認為書中對恩典的高舉有機會傳遞了一套不恰當的價值,就是人不必為信仰付上太大的代價。既然神的恩典高過一切的道德觀,那人就不必改變其行為,就能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的過其一如以往的生活,但又能自圓其說的認為恩典足夠遮掩個人的一切過犯。在此我無意把恩典與行為作二元的對立,只是我並不認同過度高舉恩典此一部份。我認為信仰同樣是包含了不同的元素,如神無條件的救贖、人對神的信心及回應等。若不斷高舉某一部份,那實際上就會不知不覺的貶抑了信仰的其他方面。作者在書中的例子的確拓闊了我對恩典如何改變人心有更多的理解,但我仍然認為過度高舉恩典有機會令恩典淪為潘霍華口中的「廉價恩典」。 受書中篇幅及選材所限,作者並沒有在此書處理此話題,但我認為若我們要深入探討恩典如何處理人的羞恥感,那就不得不繼續在此方向作更多的反省及討論。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46 :自我管理與人際關係



我相信人類內心深處對友誼有一份深度的渴求,渴望有一班朋友在生命中同行,互相扶持面對生命的種種事情。這一種關係理應不是單向的扶持或利益的交換,而是一種與別不同的人際互動。我不期望朋友能解決我的人生難題,但我期盼他(她)願意聆聽我的心事,在需要時給予一點支持。當然,若這朋友能夠互相支持彼此的靈性需要的話那就更理想了。

每當有機會向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讀書生活,我也會雀躍地介紹我的同學。他們的存在為我的讀書生活增添不少色彩,更在不少艱難的日子給予我極大的支持,使我能順利渡過以往數年的學習。此外,他們更多次提出一些對我極為有益的建議,幫助我整理生命及靈性。有數位朋友將會在下學年加入這個群體,謹以此文向他們介紹我的一部分校園生活,也借此文表達一點我對同學們的感激之情。


-----------------------------------


在本文我將會分享自己於過往十多星期與數位同學一起上課及分享的經歷,以及提出一些個人反思。在是次的分組當中,自己有機會與數位於前年結識的弟兄姊妹分成一組。雖然我們早已認識彼此,但過往大家一直沒有太多相交的時間,故並不是對每位也有深入的認識,對各人的印象主要來自通訊軟件的片言隻語又或者是社交網絡的一些更新。在是次的分組當中,我們刻意營造機會讓各位組員相交,故我們會於上課前相約用膳並禱告以及外出參與講座。由於大家都願意花上更多時間認識彼此及分享,因此大家都有機會暢所欲言以及在相處的過程中了解彼此的往事以及對一些事情的個人看法。在這個小組當中,我感受到大家無條件的接納。縱然大家來自不同的教會以及不同的行業,但大家都願意尊重彼此,聆聽各人的分享。這樣的氣氛讓大家能放下戒心,盡情分享自己的心事與感受。在數次的分享當中,有組員提及自己人生路上的一些挫折以及失敗,並不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秘密。我認為這正正反映了彼此接納能促進各人分享的深度。


此外,我想分享自己對組員所給予的意見的看法。首先,我發覺幾位同學對我的描述都頗為接近,大家都指出我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以及是一個好的聆聽者。此外,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擔心我因為過大的責任感而被壓得透不過氣或沒有時間安靜於神面前。我認為大家對我的評價以及提醒相當中肯。一直以來我都深信具有責任感是一種男性的美德,因此我一直都在人生中努力完成所屬群體所交托給我的職事,務求成為一個值得被信任的人。此外,我喜歡聆聽別人的生命故事,也願意在別人失意時陪伴並安慰別人。由於我頗了解該以怎樣的方式聆聽別人分享,故一直有不少人願意與我分享自己的心事。幾位組員對我的描述十分一致,對我而言是一份肯定,代表了別人看得到我正在努力成為我欲成為的人。而另一方面,組員們對我的提醒亦反映了我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就是不要讓過分的責任感所纏繞,以致背負了太多不必要的差事。此外,組員們的提醒亦使我想到自己的服侍。有些時候雖然自己已經很忙很累,但會因為答應了擔當某項服侍職責或因為本身是事奉團隊的一分子而勉強自己出席一些場合。經過組員們的勸告後,我會嘗試檢視一下自己目前所負責的事奉,看看該減省那些,把空出來的時間多親近神以及陪伴家人。


最後我想分享些自己在上課後對人際關係的一些見解。我留意到自己自從踏入職場之後對分配多少時間予不同交情的朋友方面有更深的體會。與以往相比,我發覺現今的自己不太想花時間與那些相近年紀但彼此話題不多的朋友相見,傾向花更多時間於好朋友以及有共同使命的弟兄姊妹身上。我所用在人際相處的時間比在學上的確是減少了,而與不同人相處的時間分配卻比以往有更大的傾向性。我認為踏入職場後人會比以往更繁忙更易感到疲累,因此也會更計較時間該怎樣分配。我不是說我要求每一段與人相處的時間都需要具有意義才願意投入,只是我感覺到自己或多或少會在答應赴會前多了一些思考以及猶豫。隨著自己年紀漸長或在未來建立家庭後,或許以上的掙扎會越發增多,而那時朋友相見或者會是集中於婚禮和安息禮拜吧。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偶然的重遇



一個偶爾的機會讓我再次與這個家庭重遇,有機會共渡一個月的時光。縱然很久不見但那一種情誼卻沒有隨著時光而飛逝。每當談到往事,家長仍會提起曾經發生過的趣事,更會不斷向教會及其他弟兄姊妹表示謝意。相比起在都市生活的人那種來去匆匆轉瞬即逝的關係,這一種的關係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

是次經歷讓我有很深的體會,縱然我仍然對補習有一份熱誠,但是以有涯無涯的我卻不得不在眾多選擇裡作出取捨和抉擇。希望我們會在不久的將來再見吧~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