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2018 Review



慢活以及了解宣教士之日常

今次是我第一次用Asia Miles換機票,我計畫了一次閒暇的九天旅行,有機會在梁牧那邊借宿幾宵,了解一下宣教士家庭是怎樣生活的。在那幾天當中,我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兩位牧者(能夠有一個同心的配偶互相配搭真好~),了解一下留學生的生活。若果要簡單描述的話,我會說宣教士的生活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浪漫--是甚麼東西驅使一個家庭放下在本地穩定的事奉,選擇到另一個國家重新發展,負起對留學生的福音工作?若果不是上帝的呼召,我實在不能想像為何他們要這樣做。若沒有對於福音的信以及對於上帝的順服,人根本沒有可能有力持久地留在異鄉奮鬥。另外,是次也是我首次獨自去旅行,能夠慢慢的在全州及台北漫步及坐下來作一些人生反思,實在太幸福了。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再去一次吧~~

花田默想

宣教、職場

今年終於上了當代宣教使命一科,有很多機會去反省宣教是甚麼。上課時老師提到教會弟兄姊姊往往很關心宣教士的個人需要,願意為他們付出不少。作為宣教士的她鼓勵我們不要只是愛宣教士,更要學習去愛宣教工場的羊。這使我想起自己對宣教士的態度,到底我有多著緊他們所服侍的人?不得不說,去年與本年到訪全州的經歷的確令我更明白遊子的感覺,也對當地的留學生有更大的憐憫。我想這也是相關學習的一個好的實踐吧。此外,這一科也拓展了我對於宣教的視野。屹立在亞公角的方舟之家不斷的向我發出微聲的呼喚和示範,讓我明白到教會的服侍不單止步於教會內的肢體,他們的見證與事蹟同樣也成為了大公教會的鼓勵,讓信徒群體緊記這群傷羊是我們的given neighbor.

另外,這一科同樣也迫使我正視職場--職場的本質、職場的挑戰以及職場與教會的關係。我從來沒想過會在此科思索這個課題,但是在閱讀萊特的《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一書時,我又不由自在的聯想起到相關的課題。隨住坊間對職場與信仰的關係越來越感興趣,我想我們也有必要對於這個課題有更深入的了解,不止是停留於使人信耶穌這一偏向個人層面的取態,也應該對於整個經濟理論、職場的人性與罪性等等有更多的探討,讓我們的信仰思考和實踐也進入到宏觀的世界。

CGST Dip CS 43 :傷羊的鄰舍
CGST Dip CS 48 :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與職場福音
CGST Dip CS 53 :方舟之家與普世宣教典範
CGST Dip CS 54 :在職人士可如何跨界成為殘疾群體的支援
初涉職場神學 2:職場無真心

教義神學(一) 

在今年夏天的sem break,我終於有時間停下來整理一下去年修讀神一時所記下的筆記。當我嘗試比對老師的筆記和自己的上課筆記時,我才驚覺自己所能夠吸引的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對很多課題都不是太熟悉。透過是次的整理,我有機會再次翻閱這一科的筆記,仔細思考一下自己所認知的神觀是怎樣的。受限於個人能力,未能記下太多再意義的教導。 不過,能夠這樣花時間重新研讀一次神一真的是一次很棒的經驗。

CGST Dip CS 42 :Holiness(III):Book review
CGST Dip CS 45 :超越時空的認信
CGST Dip CS 50 :信仰與神學思辨
CGST Dip CS 51 :「信錯」的異端
CGST Dip CS 52 :教義討論與社交媒體的爭端
CGST Dip CS 55 :神學思辨的旅途
 CGST Dip CS 56 :從舊約看啟示
CGST Dip CS 58 :從新約看啟示
 CGST Dip CS 59 :有關新舊約啟示的拾漏補遺

約伯記與創造神學 

上《約伯記》這科目的其中一個後遺症是會不斷想起那些受苦的面孔。好人為何會面對那些不易承受的傷?為何他人過得彷彿比他們還要快活?每當我想到上面提到的這些故事以及與受苦相關的課題,我的情緒也不期然會受到一點影響,或者這是擁有empathy而必須面對的反噬吧。面對日光之下不易理解的人生百態,真的要時常保持謙卑以及學習保持不論斷的心去與他者同行呢。另外,創造神學實在太博多精深,若我想繼續深入了解職場,我猜我也必須對此套神學有更多的反省。

CGST Dip CS 60 :受苦的面孔
CGST Dip CS 61 :受苦者的盼望
CGST Dip CS 62 :幾個閱讀約伯記的關鍵
CGST Dip CS 64 :對安慰者的反思
CGST Dip CS 65 :對一個整全者的苦難遭遇的反思

對於個人價值觀及靈性的反思

若以功利的角度去檢視,今年是「不事生產」的一年,但我不得不如此做--若不嘗試處理λ-DRIVE的問題,那如何繼續運用信念之力?經過一整年的安靜整理及數次的詳談後,我總算把某些感受想法整理好,稍稍明白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明白我放不低的是甚麼。

我曾經以為明白到「真理」的我們會更加容易面對世界的各種挑戰,但此刻的我卻發現原來「我們」這一個字原來並不能真確的描述我們的關係及結連。若是如此,那到底我們的關係和我與invisble church的眾位先賢的關係有何分別?此外,當我嘗試一步一步的走向真實,我才明白到個體、信仰群體與上帝三者的互動是如斯複雜。若果了解到希特勒當初也是有一個宏大的理想去振興日耳漫民族的話,我們實在很難把「好人」、「好心」及「好結果」三者視之為一個線性必然關係。我們固然希望好人存好心會得出好結果,但好人存好心也有極大的可能得出壞結果--可能是因為性格限制、志大才疏、資源不足、知識有限等等。若是如此,這就能很好的解釋我為何會有失望的感受以及對理想和理實的落差了。這一種負面感受甚至使我覺得我需要暫時擱置我一直以來的理想……我想重新想一下我的執念為何。

在修讀約伯記時,我在做功課的過程中彷彿身歷其境的與上帝進行了一場辯論。不過最後上帝又籍住祂對約伯的回答回覆了我--這真是一個只有上帝才能給出的屈機答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那麼,該如何走下去?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當中,我在一次崇拜的過程中有一個深刻的反省,就是不要只是專注於應對內心的問號,也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因為身、心、靈是互為影響的。在本年我重抬了游泳的習慣,我發覺這是值得持之以恆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