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2015 Review




今年D 時間過得超快......係時候做少少回顧: 
<工作> 係呢間公司大家都對我好好,實在要為此感恩呢。另外,慶幸工作方面尚算順利,出年有得衝出亞洲。😁 

<讀書> 我深信入中神一定會係我人生中其中一個最有智慧既決定。讀書唔單止增加腦袋既一點知識,更使我更認識神既愛有幾咁長闊高深。另外,我發覺我好鐘意呢度🙈 

<關係> 人大左,開始要接受自己既心力冇以前咁充沛以及要負既責任多左,無奈之下都係要減少見朋友既時間...謝謝重視我的你們呢,多謝你肯同我分享你既心事&會記得我既需要!

<愛情> 可以與妳分享生命的事情是我的福氣~~平平淡淡真好!

若果要說結語的話,我會想說......願你的靈加倍感動我,在尋索召命的路上繼續努力!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再思異象 7 : 尋找召命的恐懼

在未來的一年中,我期望透過以下的方式繼續確立自己的個人召命。第一是透過學習神學相關知識反思自己與神的關係。我相信在尋找召命的過程中知識上的裝備必不可少的,我渴望吸收更多的神學知識,幫助我梳理過往的經歷以及思想自己該在以後的日子當中如何預備自己確立召命。第二方面是維持現時在教會當中的事奉。若我的召命是與教會相關的話,那我相信持續不斷地在教會各個群體事奉正是確立召命的最佳方式。除了知識上的裝備,我也希望保持相當的時間用於牧養自己教會內的大專生,與事奉的過程中思索全職事奉是否合適。第三是善用假期建立退省的空間。我打算在今年內每三個月安排一次較長時間的退省,用整天的時間默想聖經和向上帝說話。我相信定期自忙碌生活中退下來有助我梳想思緒,把整個人的焦點放在神身上。


另外,我想談及一些在尋找召命時所遇到的恐懼。對我來說最大的恐懼是不能在年輕時找到召命。一直以來,我都相信最理想的方式是在年輕時找到神的召命,然後以餘生盡力服侍上帝。我不是說年長就不能事奉,只是我覺得早一點比較好,因為有較好的精力去面對事奉的挑戰。因此,這也成為了我最大的恐懼:若直到三十多歲也未找到召命的話那如何是好?那我應該如何計劃自己的事業與個人理想?我想,這應該是我必須面對及處理的心魔吧。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在平安夜再思耶穌的誕生

咋夜跟母親談到聖誕的意義,她不明白我為甚麼不喜歡於平安夜去佈道會。我在想,若我要用兩至三小時引導一個人作出生命中重要的選擇,那我只能選擇性地引用聖經經文及安排講道信息,務求宣揚那「大喜的信息」並誘使他在短時間內作出信主的決定。若是這樣的話,佈道會根本不可能觸及聖經中一些重要但卻難聽入耳的內容。當我想到身在中東地區的人時,我發覺我實在不能說出以下的話話:「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若處身在一個戰亂的世界,我們還可以安然的對人傳福音嗎?而我們一直倒背如流的三福四律,又可以使流離失所的人從神那裡獲得平安嗎?


是次再次思想耶穌誕生的意義,我想到了政治。有時我們慣於避免衝突,故不喜歡在教會內談政治。可是,其實耶穌的誕生本身就是一件政治事件,因為猶太人所苦待的彌賽亞誕生在被羅馬帝國所佔領的迦南地上,而聖經預言衪將為以色列人帶來一個新的國度。即是說,當時的人一定會把彌賽亞與政治聯想在一起。難道我們可以抽離這樣的背景去理解耶穌的誕生?或者我們只記得耶穌在馬槽上出生,卻不記得希律為了保住王位而除滅了多少在伯利恆的小孩子?當我們習慣了抽離了背景的福音,我們所說的只不過是心靈雞湯而己。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再思異象 6 : 反思召命與過往經歷 II

尚記得當初我是懷著不少忐忑以及對未來的不安報讀中神的。那時的我剛剛離開了大學校園約兩年時間。在信仰方面,我一直都恪守導師和傳道同工的教導,嚴以律己,要求自己要付上最大的心力回應上帝。在工作上,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做好各項事情,多次獲上司及同事欣賞。只是,當時的我面臨一個很大的煩惱,就是思索自己在未來數十年應該怎樣回應上帝。在我尚未離開校園時,我曾跟上帝說希望在自己三十歲之前確立事奉方向,而是次入讀基督教研究文憑亦是我尋索召命過程中的一部份。我渴望在在學的數年中多學習親近神與及學習更多神學上的知識,更深入了解自己以及尋索召命。轉眼間第一個學期快要完結了,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及想法。

第一是有關沉思。自從智能裝置大行其道後,我發覺自己在退省與安靜方面差了很多,內心常常想打開手機接收源源不絕的新資訊及回覆朋輩傳來的信息。一直以來我都知道這種心態會影響自己安靜在神面對聆聽衪的說話,只是沒有意欲去作出改變。在這三個月當中,我嘗試了踏出一步,就是每個星期花大約兩至三個晚上在校園附近的橫街窄巷散步一番,然後才乘車回家。在星光之下漫步不但使我有足夠時間思想課堂所學,也使我重新找回昔日獨處時那種內心的平和感。這份平和感使我在忙碌的半工讀生活中仍然有相對穩定的情緒面對工作、讀書及事奉的壓力。此外,我發覺自己在散步時較能心無旁鶩的向神祈禱,這也幫助我在這十多個星期與天父有更多傾心吐意的時間。

第二是對未來方向的思慮。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發覺自己對全職事奉有很多的思慮。由於在課堂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識,令我對牧養有很大的疑惑,也對教會內的一些所見所聞有一些不滿及負面情緒。另一方面,以往我一直以考慮全職事奉作為自己往後回應上帝的途徑。可是,近月來我在職場獲得頗大的滿足感及成就,使我開始懷疑當初的想法是否經得起考驗,也使我浮起應修正我的人生規劃的念頭。縱然有很多疑惑,但每當我向天父禱告時,腦海中總會浮現教會群體內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催使我為他們代禱守望,為教會的未來求神記念。每次作完這樣的禱告後,我總會問上帝為何我會有這樣的感動,可是直到此刻我仍然不是太肯定上帝到底是否已回應了我,我仍然希望等到一個更明確的答案。

總括而言,我認為在中神讀書的這個學期所帶給我遠遠比失去的多。我不單結識到不少有志跟隨上帝的弟兄姊妹,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更多有關信仰的扎實知識。我深深的盼望在未來的數年能繼續透過課堂學習、肢體分享及安靜在神裡面等等進一步確立自己的召命。老師在課堂中曾提及尋找召命就是找回神給予自己的份,做回神所命定的自己。或許此時我仍然有很多的擔憂及情緒,但我深信神早己為我定下最合適的名字及份,我願意繼續努力尋求,在往後的一生以活出自己的名字為樂。



-------------------------------------
楊醫回應:

高興見到你在中神首個學期的學習有一個好的開始。你對沉思的關注和實踐是重要的一步,相信能有效地幫助你克服攪擾所帶來的阻礙。至於你未來方向的考慮,你需要分辨出各類考慮因素應有的比重。你看到的困難、煩惱,或自己的能力、果效、成就等都不是重要的指標,不要太易被這些影響自己的考慮。最重要和可靠的指引是神放在自己心中的負擔,是你不斷看到某些需要而又持續令你扎心和放不下的。感到厭煩的背後可以是因為你為那問題感到痛心,後者是負擔的表現;你要小心分辨兩個不同的反應。除去了自己對能力、效果的擔心,或對成就的嚮往,帶著完全開放的心去聆聽,便不難認出神對自己的召喚。


守護生命的使者第十集:真正行道者 - 活出真我  (楊錫鏘牧師)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CGST Dip CS 14 :浪子的比喻

我認為浪子比喻的重點不是故事中任何一人,重點是三個角色所共同構建出整個故事,以故事當中所展現的悔改、憐憫及妒忌回應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評論。本文將列出數個理由作為理據指出為何主角不是故事中任何一人,然後會再解釋我對此故事的觀點。

在整個比喻中,並沒有一個主角完全主導整個故事。在故事初段是由小兒子要求獲得父親的產業帶動故事的開展。而到中段的時候,則是小兒子闖蕩後回家時與父親的互動。而到尾段,則是大兒子對小兒子的埋怨以及父親對此的回應。作者特意記述了三個角色所說的直述句,我們據此可以找出三個角色在故事中作為主角出現的時間。我認為三個角色都沒有完全主導故事的發展。雖然小兒子要求分家產的舉動推動這故事的開始,但值得留意的是小兒子在故事的尾段是完全沒有出現的,他只是出現在故事的開始及中段位置。而父親則主要出現於中段及尾段,在故事的開端並沒有任何的對話。至於大兒子,他只是出現在故事的尾段,在故事的前半部份全冇蹤影。。若我們要假定其中一人是故事的主角的話,難免會改動故事的信息,把自己偏愛的某一角色作為故事的中心去演譯。再者,根據各個角色所出現的份額,我們亦難以解釋為何只有某個特定角色為故事的重點。除外,我們必須根據此故事的位置考慮耶穌說這故事的原因。耶穌明顯地是以此故事回應法利賽人議論他接待罪人一事,故我們可以推測浪子比喻其實是分別對應罪人、神和法利賽人。而三個角色所展現的一些特質亦幫助讀者明白耶穌想說的是甚麼。

這一段將會探討廿五至三十一節對整個故事焦點的影響。作者刻意在小兒子回家的情節之後加入大兒子對父親所說的話,引發讀者對父親厚待小兒子是否合理一事的思考以及對大兒子如何看待自己身份一事的反思。在結構及內容上,二十四節本身其實足以作為浪子比喻故事的結尾,以近乎完美的結局結束這故事。若沒有加插廿五至三十二節這段情節的話,小兒子的悔過以及父親毫無保留的接納將毫無疑問的成為本故事的當然焦點。然而,作者的處理使這個故事增添更多變數。需要留意的是,大兒子與父親對話這一段佔全個故事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故我們必須對這一段給予必要的重視。在廿五至三十一節這段文字當中,主要記述大兒子的不滿。作者記述大兒子並不願意回家慶祝自己兄弟順利回家,反而在家門以外發脾氣。此外,大兒子還埋怨父親竟然以極高的規格對待一個散盡自己家產的兒子,反倒沒有厚待一直在家的自己。這一段的說話使讀者的焦點引到了對兩個兒子的比較上。以上的八節經文使大兒子成為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因為篇幅所限,又使大兒子沒有成為故事的唯一主角。此事同時,我們會發覺大兒子的行為與法利賽人和文士何其相似,都是難以接納曾犯過錯的人回轉,也都以自己的言行與曾犯過錯的人作對比。

第三個理由是作者刻意將小兒子願意回家作一個雇工以及大兒子一直視自己為一個雇工作為對比。在經文當中,小兒子在回家之前打算求父親當自己為一個普通的雇工,那他便可以脫離饑寒交迫的困境。只是不知為何,最後小兒子沒有向父親提出這個要求,只是說自己得罪了父親,不配稱為他的兒子。與此同時,其實大兒子向父親斤說的話亦表達了他視為自己為僕人。根據Micheal Card在其書中的說法,原文記述大兒說他多年來一直視自己為父親的雇工,故為父親厚待小兒子而沒有恩待自己而感到不忿。當我們把大小兒子二人的言行作一比較,即可了解到兩者非常相似,二人都沒有視自己為父親的兒子,反而把自己當為雇工,兩者唯一的分別只是有否離家出走。作者並沒有稱許任何一人,只是把他們的說話和想法分別記下來。如上一段所說,作者並沒有在二十四節結束浪子回家的故事,反而加入大兒子向父親發牢騷的情節。這樣的處理手法令讀者把焦點放在對比二人身上,足以支持並沒有任何一人是唯一主角這個論點。此外,我們從福音書中可得知法利賽人亦沒有因為他們相信上帝而對身邊的人施以更大的寬容,他們反而是斤斤計較於律法的枝節上,並愛以此衡量別人是否愛上帝。雖然他們熟讀聖經的典籍,知識卻未能幫助他們榮神益人,反倒使他們滿有嫉妒,處處與人比較,彷彿不能接受別人得蒙主的愛護一般。可以這樣說,他們像大兒子一般早在神的家裡,但卻沒有重視這身份,反而視自己為被雇之人一樣,不滿神愛由罪中回轉的人。

第四段將會討論父親在這個故事中所處的位置。我們可以留意到父親在故事初段一直是以一個沒有太大存在感的角色出現的--我們無從得知父親對小兒子要求分家業的想法或心情,只是知道他同意執行這一要求。而我們一直到第二十節才看到父親的主動作為。在故事中小兒子在決定回家向父親請求原諒後就放棄了之前放豬的工作,朝家的方向前進。而值得留意的是他在相離還遠就被他父親看見。我們可以假定這是因為父親在小兒子離家以後一直在家門外等待,以致能第一時間發現小兒子的身影。雖然我們不知道父親對小兒子攜家產離家一事有甚麼想法,但我們可以斷言在故事中父親展現的是他對小兒子無條件的接納。父親並沒有質問小兒子為甚麼要回來,只是立時把珍貴的衣履、財寶賜予他,重新接納他為自己的兒子。耶穌在此處借父親的行徑展示上帝同樣也是如此的珍視願意回轉的人,衪願意接納他們並恢復他們作為兒子的身份。

最後一段將集中探討大兒子與父親的爭論。在廿五至三十一節當中,父親並沒有因為大兒子的說話而感到失望。與之相反,父親願意向大兒子解釋自己重視小兒子的原因,也在說話中勸大兒子重視自己兄弟的歸回。在父親的說話中,他仍舊稱呼大兒子為自己的兒,並沒有因為大兒子的埋怨而改變對他的態度。他指出自己一直都重視大兒子,自己的一切都是屬於他的。此外,父親強調小兒子的歸回的重要性在於這兒子原本是已失去的,但現在重新得回他,故父親理當為此而歡喜快樂。我認為這一段說話足以證明為何這個比喻的重心是回應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評論。我認為耶穌說這個比喻是想眾人明白上帝不單止愛罪人,也同樣愛法利賽人。縱然他們都不太明暸自己在神眼中有兒子的身份,但神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們,反而希望他們都可以享受豐盛。當時的法利賽人或者難以接受自己與那班罪人同等,但是耶穌正正想透過這故事讓他們明白上帝對每一個回轉的人都同樣重視,也希望法利賽人都同樣奉行這一道理。

本段將討論浪子的比喻的一些應用。我認為這個比喻對未認識耶穌與及已經在教會一段長時間的人都極具意義。對未信者而言,這比喻使他們了解到自己的生命與小兒子有一定的相似,在過往的日子中沒有好好運用自己從神所得到的份,視自己的一切為應得的,一直都在家外闖蕩。而愛他們的天父卻一直在家門外等待他們回家,願意無條件地接納他們。我認為這信息對未信者而言是很大安慰,因為故事幫助他們明白自己何其有價值以及他們一直被愛他們的天父所等待。上帝沒有計較我們在信他之前做過甚麼,只要我們願意回到衪的身邊,衪就一定會像故事中的父親一樣接納我們。


對已經信主的弟兄姊妹而言,這故事亦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故事透過大兒子的控訴讓人反思自己是否亦像大兒子一樣。對已經信主一段長時間的信徒而言,我們未必會像初信時那樣如此重視得蒙上帝的拯救,也許會高估自己對神的忠心,認為自己值得神更好的回報和賞賜。這故事幫助我們反思其實我們早己是神家裡蒙衪豐富恩典的人,理應好好珍惜從神而來的恩典和賞賜。另外,這故事亦使我們反省到底自己會否像大兒子一樣不忿其他人信主後得到天父的厚待。我認為我們既早已認識上帝,理應視初信者為弟弟妹妹,幫助他們在真道上成長和站立得穩,這才是作為屬靈兄長或姊妹的責任。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CGST Dip CS 13 :靈命培育小組

靈培一, 不止是一科等於一學分的必修課, 更是一科價值遠比一學分重要的科目. 感恩在過程中遇到年紀相近的弟兄姊妹, 可以唔駛用帶組mode地咁分享自己既想法, 又可以聽下彼此所經歷的真實信仰.我諗大家入到黎讀書, 唔多唔少都係帶住一D期盼同埋理想. 但願我地係以後的數年都可以一齊努力, 一路在課堂上享受頭腦的衝擊, 一路在課餘的時間hehehaha~

另一方面, 感恩係呢個sem發掘左我安靜默想的最新方式--散步.
希望之後唔會因為咁而要買好多對新鞋吧. T_T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20 : 少許總結




經過兩年零三個月的學習,我總算完成整張舊約證書了。
這也算是渡過了人生的其中一個階段吧。
在延伸課程中學到的不止是一些知識,
也迫使回想及反思了很多有關人生與信仰的事情。
知識不止使我頭腦充實,也使我更渴望認識上帝。

下一次畢業應該是三至四年後吧,希望到時我已經找到我的召命啦~~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我知有涯,真理無涯

當做功課做到頭都大既時候,真係好需要被古老既詩歌激勵下。
Btw,年紀越大,越發覺唔岩音既詩歌其實係超屈機......
----------------
我知有涯,真理無涯,何敢以此自限? 
時代宗派所持觀念、膚淺、粗疏、片面;
今有更佳更新希望,激動我們心弦。
還有許多真理與光,將從主經發現。
——〈真理無涯〉,《普天頌讚》1936年版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Second year in Lakeshore

突然又已一年......感恩遇到賞識自己既上司;
感恩能在工作中證明自己既價值;
感恩尚有時間心力在工餘時玩命。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CGST Dip CS 12 :誦讀聖言

本文將記下一次我的誦讀聖言經歷。在某個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幾個教會的肢體到九龍塘的一個公園中嘗試誦讀聖言。在草地坐下後,我們便各自選擇一段經文及反覆誦讀該段經文。是次我選擇了詩篇六十二篇作為誦讀的經文。當日坐在草地上誦讀詩篇時,我被經文中其中一句「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所吸引。當時四週沒有行人,身邊只有十多棵大樹以及幾隻小鳥。在看到這句經文之後,我開始把目光轉向身邊的景象,細心的欣賞這些平時不會留意的景物。在平常的日子,我根本不會有這樣的閒情逸致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往往被工作、事奉等事務衝斥頭腦。當讀到這句經文,我好像被提醒要定期自忙碌中抽離出來,要專心仰望神並與他建立親密的關係。之後,我花了大約十多分鐘時間不斷重覆誦讀這句經文以及有一段向神禱告的時間,然後就結束是次的誦讀聖言時間。


在是次的經驗當中,我有兩個體會。第一是我發覺誦讀聖言時所選擇的地點非常影響自己如何品味經文,與室內相比,我認為在戶外的大自然較能透過默想經文親近神。原因是在大自然默想時能一邊思索經文一邊觀賞神的創造,使我更加明白作者在經文中所說的話。第二是我認為在都市生活中忙得透不過氣的信徒很需要構建穩定及定期的靈修習慣,避免以工具的角度看待靈修 ,要視之為與神的私人相處時間,那才能在既忙且亂的生活當中捉緊神和聽到從衪而來的聲音。經過今次的嘗試之後,我希望在往後的日子中能繼續以此作為靈修親近上帝的其中一種方式,透過仔細品味經文理解當天神想對我所說的話。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CGST Dip CS 11 :再思亞伯拉罕獻以撒

本文將會探討創世記中亞伯拉罕獻以撒的記載。本文會先探討獻祭的歷史背景,然後再由經文的文學手法和文理入手探討此段經文的意義。在解讀經文之前,必須先對本段的焦點獻祭有一定的認識。根據《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詞典》,獻祭是指「把有價值的東西獻給神,以表彰衪的榮耀和表示我們對衪的倚靠」。獻祭對以色列人來說是一件並不陌生的事,因為當時近東的人都會把祭物獻給他們所信奉的神明,祈求那些神回應他們的訴求。至於獻人為祭亦是常有的事,根據《舊約聖經背景註解》,北非迦太基的古代文獻記述了古時已有以兒童為祭的儀式,以保證將來有好的收成。而列王紀下三章26節則記述了摩押王曾因戰事的緣故把自己的長子獻為燔祭。此外,《希伯來聖經導論》一書亦指出先知彌迦曾斥責當時的人為自己罪的緣故獻自己的兒子為祭,由此可以知道當時的人會因為土產收成、贖罪和戰事等原因而向神明獻祭,希望神明悅納自己的祭物並使自己行事亨通。

在理解了獻祭對當時人的意義後,接下來的段落將會分析本段經文的核心內容。在創廿二章這一段敘事文體當中,粗略可以把經文分為三段,分別為神要求亞伯拉罕獻祭、獻祭前所發生的事以及神阻止亞伯拉罕獻祭並賜福。單從此結構並不足以令讀者理解此段經文的核心,故需要參考經文當中直述句找出故事的聚點為何。根據直述句的數量和分佈,可以斷定這段的焦點為亞伯拉罕怎樣回應神的要求。亞伯拉罕在全段十九節經文當中總共說了五句說話,所說的話貫穿了整個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差點被父親獻祭的以撒在此段當中只是說了一句說話,在記述中被塑造成一個沉默的角色。

接下來的這一段會分析作者如何透過文學及劇情去鋪陳故事的發展。在神起初向亞伯拉罕所說的話當中,衪用了三個不同的名詞形容以撒:「你的兒子」、「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經文毫不含糊的指出以撒對於亞伯拉罕的重要性。以撒他不但是亞伯拉罕的兒子,更是屬於亞伯拉罕名下唯一的兒子。一直以來,亞伯拉罕都希望得到一個兒子。我們可從他與上帝對話時所發的埋怨和他納夏甲為妾一事中了解到他對此事是何等焦急,直等到一百歲才得償所願。讀者可透過這三個不同的稱呼明白到神的要求對亞伯拉罕來說是多麼不容易。作者並沒有記錄亞伯拉罕聽到神的要求後的反應,只是記述了他第二天起來就立即準備為神獻祭的事宜,從其行動當中所得知亞伯拉罕並沒有拖延或推辭,立時動身前往神所指示的地方執行神的要求。作者在十四節指出「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暗示了當時閱讀創世記的人以及作者本身是知道這地的位置的。唯對現代的讀者來說,則難以理解該地位於何處,只能從由別是巴動身前往該處需要大約三日時間這一資料推測摩利亞山的可能位置。

此外,我們亦可以從經文中亞伯拉罕對僕人所說的話當中了解一點他對是次獻祭的想法。在NIVWEB版本當中,亞伯拉罕告訴僕人他和以撒將會於敬拜之後一起歸來。兩個譯本的翻譯顯示了亞伯拉罕認為他於獻祭之後不是獨自回來,而是與以撒一起回來。除此之外,亞伯拉罕在上山的過程中對以撒的回應亦顯示了他的一部份想法。當時以撒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是這次獻祭的祭物在哪裡。亞伯拉罕並沒有把答案直接的告訴以撒,只是婉委的表示了「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亞伯拉罕並不是存心要欺騙以撒,而是他的確相信神是有預備的。希伯來書為這一個論點提供了一些佐證,作者認為亞伯拉罕「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 。根據希伯來書的內容,可以證明亞伯拉罕當時獻祭的舉動是憑著信心的 。一方面亞伯拉罕相信上帝和他所立的約,另一方面他亦肯定神的確要他獻子為祭。兩者看似無法調和,唯一的解釋就是亞伯拉罕相信神會在他獻子之後使以撒復活,故他「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

正當亞伯拉罕按照神的指示預備好一切獻祭所需的物品並準備要殺以撒的時候,天使出現在亞伯拉罕面前並阻止他向以撒下手。亞伯拉罕的行動表明了他是一個敬畏上帝的人,也顯出他對神的信心是何等的大。當天使向亞伯拉罕說話後,亞伯拉罕才發現在獻祭之處附近有一隻公羊。而他以之作為替代性獻祭。作者強調這一次的事件對以後的以色列人有極大的影響,故在創世記成書時仍然有人傳誦耶和華以勒以及這一次的事件。在這一次的事件當中,上帝與亞伯拉罕再次立約。與創十二章神第一次呼召阿伯蘭時的賜福相比,這一次上帝再次重申地上的萬族會因亞伯拉罕及其後代而得福,並沒有在這次賜福當中提及他的子孫會得迦南地為業或將會有後代成為君王。作者強調這一次的立約不止影響以色列民族,更關連地上其他未曾聽過或認識耶和華的民族。最後要指出的一點是在上帝賜福之後作者只是描寫他們和僕人一起回到別是巴居住並以此作為這個故事的結尾。作者刻意沒有提及二人在事情發生之後有甚麼感受和想法,集中於強調亞伯拉罕的甘願獻祭以及神對亞伯拉罕的再次賜福。

總括而言,作者透過其筆鋒把亞伯拉罕塑造成這個段落中的主角,讓讀者知道他怎樣回應上帝看似不合情理的要求。作者強調亞伯拉罕的順服和信心,讓讀者看到他怎樣堅定地回應神。另一方面,作者把以撒描寫成一個被動的角色,在整個故事中全無任何主動行為或說話回應。此外,作者透過旁白和上帝在開端及結尾的說話讓讀者明白是次事件的緣起及結局,讓他們知道上帝怎樣成就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以及明暸到神的信實。

在分析過經文當中的文學以及文理之後,此段將論到這段經文的意義。亞伯拉罕和以撒一直被以色列人視為自己民族的祖先。而在舊約,上帝在向以色列人說話時會自稱自己為「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不斷提醒以色列人他們是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後代。亞伯拉罕和以撒的這次經歷不但對他們二人,甚至對整個以色列民族而言都有非常大的意義。對亞伯拉罕來說,擁有後代與否一直是他一生當中最大的渴求和心結,與這亦是他人生中最能見證上帝信實的經歷。上帝一直多次向亞伯拉罕承諾他必定會有後裔,但他的妻子一直都未能生育。而亞伯拉罕直等到「神所說的日期」 才擁有一個可以被稱為他名下的兒子。然而神卻要求他在得子後將之獻給上帝為祭,這對亞伯拉罕而言絕對是一個極大的考驗。經過了這次的經歷,亞伯拉罕親身經歷了神的供應,這亦使他對上帝有充分的認識,知道自己一直所信的神是真實的。與亞伯拉罕相比,以撒的一生算是十分平凡。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同樣稱許以撒的信心,說他「因著信﹐就指著將來的事給雅各﹑以掃祝福」。我認為獻祭此事同樣令以撒經歷上帝,因他親身經歷何謂上帝的臨在和賜福。這經歷使他一生都沒有離棄耶和華,由始至終奉衪為自己獨一的主。這事看似很簡單,但與後來的以色列民比較的話,就能夠明白在近東地區終生持守一神信仰是一件多麼值得欣賞及學習的事情。對以色列民族來說,這一次的事件令他們知道與他們祖先立約的神是一個怎樣的上帝。以色列民之所以成為神的選民,全因為神願意持守衪昔日與以色列列祖所立的約。雖然往後大多數的以色列民都未親眼見過上帝,但他們都能因為這個故事而得知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從而知道這一位上帝的信實。我認為這次事件奠定了後來以色列人對神的信的基礎,以致他們在以後在埃及受苦、進入迦南地、甚至是亡國被擄時仍然能從上帝得著安慰,確信上帝必定不會離棄他們,在管教之後定必帶來拯救。

參考書目
盧龍光等編。2003。《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詞典》。香港:漢語聖經協會。

華爾頓、麥修斯 、夏瓦拉斯[John H.WaltonVictor H. MatthewsMark W. Chavalas]2006。《舊約聖經背景註釋》(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李永明、徐成德、黃楓皓譯。台灣:校園書房。


約翰‧柯林斯[John J. Collins]2013。《希伯來聖經導論》(A Short Introduction to Hebrew Bible),伍美詩譯。香港:道聲出版社。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太學術與屬靈生命操練

在這個滿街都是自稱擁有菲律賓大學博士學歷的年代,立此照片為記。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CGST Dip CS 10 :Back to school III

是日花了半天day off泡在圖書館。
經過半日之後,有點後悔以前讀書時擺得唔夠多時間睇readings/reference book..
知識既廣闊浩翰,真係令人著迷呢。
睇黎第時多多annual leave都唔夠用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再思異象 5 : 反思召命與過往經歷

在上了門徒召命與生活一科後,我花了一點時間思索自己在以往成長路上的經歷。自小以來,我便發覺自己較為內向及感性,性格與其他男孩子不同。在中學時我一直不明白自己為何與其他人不一樣,但我又自知無法迫使自己變成另一個人。這件事一直到帶給我不小的煩惱,直到考完中學會考之後參與教會的小組,我才在事奉中明白自己多一點。只是,我對自己個性的煩惱並未因此完結,反而隨著年紀漸長而有更大的煩惱,那就是交女朋友。一直以來,我也有不少女性好友,我與她們可以無所不談,她們亦很願意與我分享自己心底裡的感受和想法。可是,我發覺自己並不符合她們對伴侶的要求,她們渴求的是一個有男子氣慨的男生,而非一個感性的男性。這件事一直困繞著我,因為我身邊的朋友都開始談戀愛,但我還是孜然一身。直到我在大學畢業之後遇到現時的女朋友,我才在與她的相處當中學會珍視自己所擁有的特質。

上文談及了自己的個性以及過去對自己個性的一點煩惱,本段將分享自己的負擔以及神怎樣帶領我尋找召命。在與弟兄姊妹的相處當中,我發覺自己的個性很適合聆聽別人訴說心事,而自己亦很喜歡以此方式服侍別人。因此,我就在往後數年負起組長的服侍,關心組員並聆聽他們的需要。我在小組參與組長服侍六年後,我發覺自己不但喜歡作一個聆聽者,而且在教導的職事上亦有不少的興趣。此外,我察覺自己自己對教會有很大的負擔,在禱告時常時會想起群體及教會,也萌生在將來考慮全職事奉的念頭。在這裡不得不提我的一位屬靈長輩,他是我教會小組的第一任組長。現在回想,我發覺上帝透過他在過往數年幫助我尋找自己的召命。要不是他,我也不會開始參與組長的事奉。除此之外,他在我大學快將畢業時鼓勵我參與中神的獻身營,間接地使我在兩年後的今天報讀中神,繼續尋索神所給我的召命。雖然現時我還未非常肯定自己的召命是否真的是全職事奉,但我渴望在讀神學的這幾年中繼續尋找及釐清天父在我生命的心意。

在最後一段,我想指出自己的一些陰暗面與及目前尚未處理好的經歷。第一件是與父母的相處,可能是成長背景有別,父母並不懂得聆聽我分享心事。記得有一次中學時我在他們面前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是他們只是懂得叫我不要想,卻不明白我為何會有這樣的感受。自此以後,我也不太願意在他們面前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我怕會再次受到誤解和傷害。我認為自己需要嘗試學習與父母溝通,在力能所及的情況下向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讓他們知道自己所面對的是甚麼。另外一事是自己對感性的壓抑。與讀書時相比,我發覺自己在言行上不知不覺傾向以理性去思考及處理人生各項事情。我相信這樣的改變與進入職場有一定關係。在職場當中,我的工作講求精確的數據,強調以邏緝解決工作上的困難以及處理公事。故此,自己的個性也因而有一定的改變。我認為矯枉過正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做否定了感性的重要性,也好像強迫自己改掉自己的本性。故我需要學習平衡兩者在我生命當中的重要性,不能只完全傾則於其中一方。

-------------------------------------

楊醫回應:
這些都是對召命很重要的反省,你檢視了自己的個性、負擔和陰暗面。神為你預備和塑造的性格不用改變,亦不怕會失掉;只是要提防自己受其弱點的影響,並發展其長處。理性思維未必是你的強項,但也有其重要性,不妨也留意發展一下,好讓自己更趨成熟,漸漸你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與父母相處上的困難不完全是你的問題,這可能只是反映出你與他們的不同。在學習與他們有更好的溝通和分享之同時,或許你亦要學習接納他們的限制及與自己的差異,不必要求他們有太大的改變。至於負擔方面,繼續聆聽這個全職事奉在自己心中的呼聲,尤其趁現今身處於神學裝備和體驗之中,看看這負擔是否或如何發展下去。你亦可以嘗試把自己的不同特質、興趣、經驗等結合起來,看看神想你在自己的角色中如何成為別人的禮物,尤其留意自己在哪方面的特點特別覺得有感召,可以在這階段成為給自己一個富有意義的名字。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犧牲既情懷

「空空一生請給我裝載,茫茫前途重得盼望,
讓這犧牲的愛能跨過這絕望年代!」
話說大約十年之前,我地幾個少不更事的小子曾經邀請當時的牧者夾歌。
今晚突然想起當時所唱既其中一首歌,心中有點怪怪的感覺。
以前無知,不明白歌詞在說甚麼;現在回想,內心竟有戰慄的感覺。
或者之後未能再聽到你激勵人心的講道,但起碼我會記得你曾提點我要去學有多一點犧牲既情懷,
謝謝你。



http://jgospel.net/faith/hymns/%E9%BD%8A%E5%94%B1%E6%96%B0%E6%AD%8C-%E7%84%A1%E6%AF%94%E7%9A%84%E6%84%9B.c55854.aspx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CGST Dip CS 9 :安靜與退省

在課堂中,老師提及了在都會中的基督徒需要獨處的重要性。在香港這個節奏急速的城市,大家在每天也承受著很多的壓力,需要面對數之不盡的工作、家庭事宜和教會事奉。在如此忙碌的生活當中,理性很自然會抬頭,成為人待人處事的首要標準,一切都講度效率和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的靈性很容易會因而陷入危機當中。此外,老師亦提及作基督徒越久,越需要更多的安靜在神面前反思信仰。當所聽的道越來越多,自己很易有自己已懂得一切的自大心態,因而難以敏感於神的話語。

老師所說的是一個很好的提醒。自從離開大學校園之後,自己在安靜與退省方面比以往差了很多。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未能好好劃分妥善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以致自己花了很多時間於回覆信息以及觀看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和小說。另一方面是進入職場之後可用的時間少了,但是要面對的人與事卻多了。不論是工作、家庭、信仰還是愛情,每一方面都要擺上時間去滿足不同的要求。經過這次的課堂,我發覺自己需要重新思索該怎樣歸時間給神,而非容讓不同的人與事佔據自己所有的時間和心力。

除了反思安靜與退省的問題之外,我察覺到自己近年來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抑制了自己的感性,以理性作為待人處事當中最重要的方式。這個發現對我來說是一次當頭棒喝。在安靜下來思索之後,我發覺自己在表達感受方面差了不少,在處理內在情緒方面也弱了。我想這樣的轉變或許與過往數年的經歷有關。當時我在教會內的一個群體之間難以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因而影響自己與別人分享自己感受的意欲。此外,畢業後進入職場也使我在日常生活當中更為倚重理性,甚至是不自覺地排斥感性。在察覺到自己陷於這個情況後,我決定要在和親近的人溝通時多去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非單單只是談及自己對該事的看法。

第三方面是思索自己眼中的神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神。我發覺自己偏向認為神像一個滿有威嚴的君王。我不是說神沒有慈愛,但自己會因受這印象影響自己親近上帝的方式。對我來說,實在難以明白為何有一些姊妹能視神為一個親密的朋友。老師在課堂上提出建立親密關係需要持續的親近,而非有事才找對方。這番說話催使我去反思我該如何重構神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以及該怎樣學去與神建立關係。


在聽了老師的講課及提醒後,我決定於嘗試營造一些獨處的時間。我會在夜晚於中神下課後獨自一人於九龍塘步行約半小時,然後才乘車回家。當我試行了大約三個星期後,我發覺這是一個很好的操練。在步行的過程中,我不用趕著到赴下一個約會,因而我能用較平時慢的步伐行走,在過程當中享受身邊的景色。此外,在步行的過程中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去安靜於神面前,一路反思課堂所學的,一路與衪分享自己的疑問和想法。經過這一次的嘗試後,我明白到人並不是不能在都市中安靜,關鍵反而是人是否願意分別一些時間出來。在未來數年的學習生活中,我盼望自己能繼續堅持這一獨處的操練,在緩步而行的路途上繼續學習怎樣與神建立親蜜的關係。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相約星期二






想明白生命的意義嗎?想真正的……活著嗎?─《無限恐怖》 
在工作到快要腦閉塞時,確實需要退下來反省一下。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CGST Dip CS 8 :Back to school II

話咁快就渡過左一個月既讀書生活了,
心中既問號不斷的增多,頭腦上所受到的衝擊亦越黎越強。
在讀書的過程中,不單止學到更多的知識,亦迫使我思索信徒如何 理解自己的意義。
另外,感恩遇到一班很好的同學,可以一齊有講有笑&傾下讀書既疑難。
每當想到reading log 既睇書進度同埋交功課既deadline, 不由自主的感到壓力山大,
希望我可以毋忘初衷,完成當初既約定啦。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CGST Dip CS 7 :Back to school


話咁快就一個月啦,半工讀既時間真係過得好快呢。
想記低少少過往一個月在學生活的一些感受。

課堂
今個sem報讀左七個學分,原因係我想試下自己在以後既日子可否一直咁chur到畢業。
根據呢一個月既經歷,keep住咁樣返學應該會好大獲…
難既地方唔係要晚晚返學聽書,而係唔夠時間溫書&做功課。
今個sem既科相對唔難,所以尚可以玩命。若遲d讀神學科,應該冇能力咁玩命了。
再加上事奉、家庭同埋朋友見面……我唔敢諗落去了…

btw,我仲有好厚既基道釋經手冊要睇… T_T

同學相處
感恩在學校認識左兩班好好既同學呢~
一班是年紀比較相近的,而另一班的則擁有更多既社會經驗。
我覺得,天父爸爸咁樣既安排係有佢既意思呢。
希望黎緊可以繼續同兩班同學有更深入既認識啦~

個人反思
在課堂中,楊醫不停問我地一個問題:「你知道你的名字是甚麼意思嗎?」
他所說的是神係我地生命中所定既召命。
佢話當人行佢原定既召命時,人生應該係最輕省的…

當楊醫在台上講解創造神學與召命時,我一直在問自己到底我搵到我既召命未。
一方面,我好似有一丁點想法;但另一方面我又明確定這是否我應走下去的路……

結語
一讀書,時間分配、休息、人生意義等事項即刻湧晒出黎…
暫時冇咩心機打一篇好認真既非功課長文,
或者都係留係sem break先做呢樣野吧><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CGST Dip CS 6 :流水作業式及客製化神學教育

在<使命承傳 加倍感動--今日神學教育的挑戰>一文中,江教授首先簡單介紹了昔日幾個華人神學生如何因為領受異象而建立了中神,然後在文章中談及神學教育的三個向度,幫助讀者明白神學教育的目的。在文章的尾段,江教授更提醒讀者神學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傳承先賢的異象並肩負起培訓下一代華人基督徒的責任。

在以下的段落,我想分享自己對神學教育的想法。在現今的商業世界,流水作業式生產大行其道,無論是吃的即食食品、用的智能手機、乘坐的汽車等,全都是一條條生產線所生產出來。無論身處何方,你我所使用的物品大有可能與千里之外的外國人全無分別。到底活在這個平坦的世界中的基督徒又該如何看待神學教育?我們又是否該應用商業世界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於培育信徒和神學生?當想到這裡,腦海浮現了先知耶利米在窯匠的家裡所見到的景象,刺激我反思另一條路。聖經這樣的描述當時的處境:「窯匠看怎樣好,就怎樣做 」。這不正正與近年異軍突起的客製化頗為相似嗎?

我認為以上兩種的方式是可以融為一體的。流水作業式與及客製化在成本上及滿足個人需要方面各自有其優勢,故他們並非處於非此則彼的對立位置。我頗認同中神在選修科上的彈性。除了道學碩士及神學碩士外,大部份的碩士及文憑課程都有大約二分一至三分一的學分為選修科目,同學可按需要自行決定修讀那一科目。我認為這樣的的課程設計嘗試兼顧學院資源及同學需要兩方面,使弟兄姊妹能在修讀的過程中揀選自己有興報讀或與事奉有關的學科,使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能善用所學的知識於職場、教會及社會。

另一方面,我想就江教授所提有關神學的三個向度提出一些個人意見。我認為尋求理解理應先於尋求對話及行動。這樣的見解並不是想將知識的地位凌駕於其餘兩者,只是我認為三個向度應分清先後次序。現今的社會充斥不同的言論及行徑,涉及的範疇包羅萬有,極為影響信徒對信仰及人生的看法。與其過快地採取不當的行動,倒不如先去明暸自己應捍衛甚麼的價值及理念,然後再去尋求對話和展開行動。透過課堂學習及閱讀歷代前人所留下的文獻,有助我們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去面對個人生命,檢視教會異象及面對複雜的社會議題。當然,知識的理解絕對不能停留於象牙塔中,我們必須在現實世界中與不同教派或不同政治理念的人對話,在溝通中了解彼此的立場。此外,我們對知識的理解也應踐行於地上,把所學到的東西應用在地上,服侍教會及社區。


行文至此,我想作出一點總結。神學教育作為信仰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我們需要持續地反思神學教育的型態和內容,以便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平信徒、教會領袖和同工。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繼續反思神學理解、對話和實踐三者的先後次序及比重,以便在變幻莫測的世界持守真道並作鹽作光。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5 : 一位老校友的故事



尚記得十多個月前看到這段文字時,眼淚像下雨般傾盆而下的情境。在迎新日,我終於聽到多一點這個校友的經歷了。據院長所言,這位校友的父親是一位在二十世紀時在中國努力傳道的弟兄。當時這位校友因見到父親因事奉而面對的經濟壓力而決定放棄信仰。怎料,神在他大約四十多歲時使他回轉,並催迫他在退休後讀神學繼續事奉主。

在聽完這個故事之後,我想到自己。若我在三十歲時決定自己的去向的話,那我有多少年的日子去回應人生召命?在最近某次崇拜禱告時,我發覺自己仍然係處於淆底的狀態。我仍然渴望有多一點的時間去想清楚。或者,心底裡我仍然在與神討價還價……

-------

在聽院長分享這個故事時,我心中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回應神是否有所謂的「太遲」?若早一點找到召命那當然很好,但若到了人生快退休才找到召命,那又如何是好?在大約半年前,面書曾經就呢個話題有一些討論…當時相關的討論貌似引起一些中年人的過敏反應,但我相信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

不知為何 ,我總是覺得在年輕時就回應神的信徒而面對的壓力比較大。年輕時就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除左「玩命」之外我想不到該用甚麼用字去形容此行為。當想到這裡的時候,我在想自己在未來能否做一點事?若我能在退休前找到一個願意全職事奉的下一代基督徒,並在條件許可下給予他/她一點幫助,那是一件多好的事呀。在胡思亂想之際,我想起幾個現在仍在牙牙學語的小寶寶……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失落了的互為肢體之道 4:對群體相愛的一些思考


呢一次所預備既slide有部份係引用自延伸課程既內容
主要係想嘗試探討群體相愛所面對既困難。
係預備完之後,只能說人係無足夠能力去愛的。
起碼係我既經驗裡面,冇可能有咁多人有咁大意欲去咁做……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對聖經教導「外判化」的思考

最近在教新看到以上兩篇文章提及聖經教導「外判化」既問題,我亦諗緊相關既野呢…
若要細分聖經教導,可以分為經卷科、神學科、實用科等…
我想嘗試從幾方面作出一些分析。


師資
其實要求教會自己負責教課程係一件好唔容易既事。
通常牧者係教會內被expect係萬能的,
要識行政、關顧、牧養、教導、敬拜……
那到底牧者有多少時間去預備教學用的材料呢?

突然想起,自己教會通常係唔會搵平信徒教課程的,唔知係因為咩原因呢?
可能係因為我地d會友人口基數夠大,故易搵到有一定學歷既人教吧…
那小型堂會呢?他們可能難以搵到自己人教……


課程類型
呢個可以用demand & supply既角度去思考。
對資源有限的堂會來說,只能根據內部資源及需求去開辦課程。
而參考中神延伸既數據,神學科既吸引力遠低於各類實踐科及聖經科。
可以推斷堂會在開辦課程上可能傾向辦一些熱門/較具吸引力的課程。

而各機構因有熟悉相關範圍/具備學歷的同工,故能針對不同需要講授各類型的課程,
而由於潛在參與者夠多,他們甚至可以開辦一些較為冷門既課程。
相對來說,這亦會影響信徒參與那一邊的課程的意欲。




課程認可
係呢個學歷與工作掛勾既世界,讀完有咩拎走亦係一個好實際既問題。
直白一點即是說,讀完對自己張cv有咩作用?

我上左幾間神學院既網站,發覺有好幾間都會問申請人有冇讀過任何神學課程。
而部份機構的招聘要求亦會列明「具神學訓練者更佳」。

我唔係懷疑上堂既信徒既熱心,但若堂會和外間機構所提供的課程水平差異不大的話,
而讀完外間的課程之後又有更大的額外價值,那我為何不選擇到外邊上課?




總結/個人想法

根據我的觀察,會在我所在的教會上基教課程的通常是中年的信徒,
呢個會否係一個警號,提醒我們要鼓勵年輕的信徒多加學習真道?

另一方面,我認為學歷/對課程的認可亦在某程度上影響了信徒選擇在甚麼地方上課。
而課程的供求亦對中小型堂會帶來很多挑戰。
大型堂會或者尚有足夠的師資/參加者,那小型堂會又該如何自處?

最後一點係,其實我地對教導聖經既看法是甚麼?
係一個好勁既人教一大班人?定係好多個少少勁既人教好多個細group?
仲有既係,到底教會既聖經教導係咪應定位成「初階」,
而將高中階留比外間機構講授?呢個又係一個好難答既問題……


================

https://hkchurch.wordpress.com/2015/08/13/%E6%9C%AC%E9%80%B1%E8%A9%95%E8%AB%96%EF%BC%9A%E5%86%8D%E6%80%9D%E6%95%99%E5%B0%8E%E5%A4%96%E5%88%A4%E5%8C%96%E7%9A%84%E5%8D%B1%E6%A9%9F/


當前教會亂象之一是不少堂會把聖經教導「外判化」,有若干神學院與機構基於地方堂會教導之不足,紛紛開辦適切的課程,本是好事;然而在「名氣效應」下,再加上宣傳策略,堂會牧者若缺少智慧,短期的好處只會帶來長遠的惡果。
__筆者過往牧會時,主日學課程不會外請神學院講師或神學生任教,我也知悉有些堂會喜歡這樣做。若是講座或訓練,我贊成外請有專識的同工,但堂會的恆常聖經教導,我則堅持自家人來教導。
__無疑,有神學院講師主領聖經課程,對堂會而言,能節省成本,專職牧者毋須花時間備課,而信徒報讀會踴躍得多,於是在「叫好又叫座」的氛圍下,牧者樂見其成。這些外來或與堂會合作的課程,確實為部分堂會帶來方便與質素提升。
__後遺症卻是一旦此等課程長期或慣性「外判化」,堂會要找人教導聖經必然甚為困難,不成熟的學生會問 :「這科課程的教師有何資格教導 ?」「我為何要由他/她來教 ?」自信不足的教師則會婉拒堂會邀請,自問 :「我又不是專家,我怎敢教 ?」學習聖經與教導聖經,原是每位作主門徒要踐信的,如今成了「專業化」的玩意 ?
__堂會本應發揮「學習型組織」的強項,卻短視地追逐所謂「名氣課程」,這些外來的原是學習的助力,因著不當的安排與配套,反而成為「學習的阻力」了。多年前,曾有教導門訓的同工在神學院普及課程開科教授,問這位同工 :「為何不也在堂會教 ?」答案是堂會裡信徒無心學習與追求。畢德生牧師說得對 :「教導聖經的真實場景在地方堂會,而非神學院。」可惜是甚多教牧與信徒常把場景放錯了,造成了信仰質素的淺薄化。
__我們要反思是神學院與機構的角色,本應是培訓更多聖經教師,誰知它們扮演 「內容供應者」,不幸後果是聖經教導「外判化」。是時候,我們要形塑學習聖經的氛圍,毋須倚賴名人或名氣,人人研讀學習,共同追求,方為健康成長的教會。筆者敬重那些長年累月在地方堂會任教的主日學或聖經課程教師,你們忠心地默默無聞耕耘,奠下了教會教導真理的傳統,以致造就一群有根有基的基督門徒 !
-----------

環顧本港教會生態,差不多每日有來自不同神學院、機構與堂會舉辦的形形色色課程、講座與聚會進行。正如筆者於上周文章〈教導外判化〉提及的亂象,既有這麽多大小與長短不一課程進行,本港教會的聖經學習與教導應是不錯的。
__按照《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反映,本港教會舉辦培育課程次數明顯下降 (45頁);過去三年舉辦培育課程的堂會,其中主日學師資訓練一項由99年的46.9%下降至14年的24.9%。這現象說明了現時整體教會聖經教導力的下降。
__筆者理解會有人不同意我的判斷,發出質疑 :「不是有很多信徒參加中神生命之道、明道社、環球聖經公會、Bible Study Fellowship (BSF) 與不同神學院等課程,怎能說教會學習聖經方面出問題 ?」筆者肯定上述神學院與機構於提升信徒學習聖經所作的貢獻,現時整體教會教導出了問題,責不在於這些「中介者」。
__從內容供應者的角度,現時不少堂會教導聖經積弱不振,這些「中介者」樂意為地方堂會提供優質師資與課程,補助堂會的不足,提升信徒學習聖經水平,確是好事。倘若我們只從多了人次恆常學習聖經,或從市場角度理解,這些「中介者」所作出的貢獻,應有正面的評價。
__然而,就筆者有限的觀察,教導外判化帶來是地方堂會群體學習的斷環。完整的學習循環,正如庫伯 David Kolb) 倡導的「經驗學習圈」,包括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如從「知情意行」角度來看,「中介者」只能在「知」層面做得最好,而最弱的自然是「行」道了。倘若聖經學習純粹是「知」性與個人學習,這些「中介者」如同其它教育組織一樣,所作的已功德無量 !
__正因為學習聖經,不只是為了個人好處,乃是建立整個信仰群體(地方堂會);學習的經驗必須面對「情」、「意」、「行」挑戰,才能在學習循環方面持續成長。當教導聖經與堂會牧養分割,分享經文與個人生活的掙扎不再發生於信仰群體,學習了真理卻沒有意慾要實踐出來,於是整體香港教會多了是「頭大心小、雙手乏力」(big Head, small Heart, weak Hands) 的信徒了。
__通常這些「中介者」課程要面對不同教會的差異,於是教導聖經務求正確,而應用層面儘量一般化與表面化,難求於具體場景的信仰思考與應用。長此下去,筆者憂心是我們培育了大量被動的「知性」學習者,如同法利賽人與文士一樣熟悉經文,然而消費聖經是不錯又能滿足敬虔的活動,但這些學習已抽離真實世界生活與群體成長。牧者有責任要帶領、教導、牧養羊群走回正道,不要把教導外判化,帶來更多批判堂會教導不足卻不肯進場教導的信徒,聖經學習從來不是滿足一己的消費生活 ! 那些聲稱我只教導聖經而「行道自理」(應用聖經自己處理」的,同樣在教導方面只做了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__教導聖經要實用,可惜我們不重視整全基督教教育,結果「實用主義」帶來是市場的競爭,爭奪客源,結果是整體信徒的靈命積弱不振。從本港265間堂會,累積405次「自然教會發展」診斷報告反映,八項質素中,靈性平均分是38.7,仍是最低分的一項。惟有提升堂會的聖經教導與學習,才能建立面向時代而能持守真道的信徒。「中介者」只是輔助,不要容許它們「喧賓奪主」 !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19 : 研經基本原理(II)

在最後一課的時候,我問左老師一個問題。
對有一定學識的人黎講,係經文當中睇到重點唔難,只要努力用心就做會有野睇到。
唔識 ,咪搵下書或次資料睇上囉。
咁對學識唔高既人呢?我發覺自己唔太明白應該點代入佢地既處境…

在大約半年前,曾經有一個中年人跟我談及佢係讀經方面遇到既困難…
佢參與左一個傳道人搞既查經課程,而佢係學習過程中有好多挫敗。
我提出一d我覺得可能work既方法,但佢表示無法套用係睇聖經當中,
佢覺得我讀過書,根本唔明佢睇唔明個種慘況。
講講下,佢甚至係我面前喊左出黎…
我一直記得呢個情境,個心亦一直有痛既感覺…

老師聽完之後,提出左一個可能性。
與其思索如何提升佢既水平,可否換個角度思考?
即係話,我們該如何進入佢地既世界去睇聖經?
當我地所信既神係個位道成肉身既上帝,
我地能否以更大的想象力去諗下點樣令身邊既人更明白神既道?

暫時黎講,我仲係唔知應該點。
但我渴望記住呢一個問題,並係以後繼續尋找答案……

=====================

研讀經文: 太廿六47-56


觀察
有許多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那裏與他同來。(太廿六47)
1)是次捉拿耶穌的行動得到部份宗教領袖及部份政治領袖的首肯,故屬於他們的勢力(帶有刀棒的人)有份參與其中。
2)按這裡的記載,在當時的社會中除了軍隊之外有部份群體是可以擁有一定數量的武器的。


那賣耶穌的給了他們一個暗號,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可以拿住他。」(太廿六48)
3)並不是所有去捉拿耶穌的人都知道他的外貌,因為他們需要猶大以暗號指出誰才是耶穌。
4)作者在此處沒有直接指出那人是誰,反而強調他所要做的事情,指出這人是「賣耶穌的」。


猶大 隨即到耶穌跟前,說:「請拉比安」,就與他親嘴。(太廿六49)
5)猶大先向耶穌說請安,然後才向他親嘴,可見親嘴是請安過程中的一種行為。


耶穌對他說:「朋友,你來要做的事,就做吧。」於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穌。 (太廿六50)
6)耶穌在被捉拿前稱猶大為朋友,而不是稱他為門徒,改變了對他的稱呼。
7)耶穌對猶大所說的話表明他知道猶大前來的目的
8)從經文的記述可見那班人以捉住耶穌為主要目的,並沒有打算其他的打算(如當場殺死他)


有跟隨耶穌的一個人伸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耶穌對他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 ……」(太廿六51-53)
9)作者刻意沒有提及是誰人砍了大祭司的僕人一刀
10)在捉拿的過程中,耶穌要求跟隨他的人不可以用武力阻止此事
11)耶穌面對此次的事並沒有求神差派天使幫助,甘願被眾人捉拿


「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太廿六54-56)
12)耶穌兩次提及自己被捉拿是應驗聖經所記的(經上所說……怎麼應驗、應驗先知書上的話)


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我天天坐在殿裏教訓人,你們並沒有拿我。(太廿六55)
13)耶穌指出對方並沒有選擇在耶穌在聖殿裏教訓人的時候捉拿他
14)耶穌指出眾人捉拿自己與捉拿強盜的情況相近


當下,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太廿六56)
15)經文沒有提及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的手下曾否捉拿其他人,只是指出門徒逃走了。


最值得發問的問題
1)耶穌為甚麼要兩次強調自己的行徑應驗聖經的話?
2)至少有部份宗教領袖是知道耶穌外表的,那為甚麼要由猶大負責帶領人去認出及捉拿耶穌?
3)宗教領袖基於甚麼原因需要低調地捉拿耶穌?
4)在耶穌與彼得的對話中,他表示自己可以「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為甚麼耶穌要先求天父然後再由天父差遣天使?難道耶穌自己不能差遣天使嗎?
5)在是次事件中,「跟隨耶穌的一個人」理應知道耶穌快將被釘十架。他是出於甚麼原因和心態砍了大祭司的僕人一刀?


解釋
這段經文記錄了耶穌被宗教領袖的僕人所捉拿的經過。在全段經文中,作者只記述了猶大與及耶穌所說的話。 下文將分別描寫二人的說話及行動。耶穌是這段經文當中的主角,參考耶穌耶穌對猶大、彼得及眾人分別說的三段話,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耶穌在猶大出現時已知道猶大的打算,也了解自己將要面臨的結局,但他甘願被捉拿,最終踏上被釘十字架之路。第二,耶穌阻止彼得對宗教領袖的手下的阻撓,也沒有試圖呼喚天使救助自己。他自願放棄了一切可能獲得的幫助,選擇束手就擒。第三,耶穌兩次提及自己所作的應驗聖經的記載,可見他重視的是他所作的是否貫徹上帝自創世以來所施行的拯救計劃。

至於猶大,他在這十節經文當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經文沒有描寫為何要由猶大帶領宗教領袖的手下負責捉拿的行動,但可以推斷宗教領袖懼怕耶穌有可能會在現場施展神蹟,故希望由猶大當出頭鳥。有趣的是作者只記錄了猶大所說的一句話,就是「請拉比安」。可以這樣說,在閱讀完整段經文之後我們對猶大的唯一印象應該是他出賣了耶穌,而我相信這亦是作者的目的,就是想突出猶大所做的這件錯事與及以此反襯耶穌的無辜被捉與受害。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18 : 研經基本原理(I)

要睇得明聖經,最基本的道理是……Look, Look, Look!
上左幾堂之後,我發覺自己以前實在睇得太Hea了…


======================

研讀出三1-6,寫下十項你認為在本段經文中最值得留意的觀察


1)摩西牧養他岳父米甸祭司葉忒羅的羊群(出三:1)
作者在經文中特別提及羊群的歸屬權,讓讀者知道摩西所牧養的羊並不是屬於自己的。另外,經文也特意提出摩西岳父擁有一個特別的身份,就是具有宗教職份的米甸祭司。


2)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裡火焰中向摩西顯現…耶和華神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裡呼叫說 (出三:2,4)
經文初段形容在火中顯現的是神的使者,但其後經文卻稱對摩西說話的是上帝。經文在字裡行間並沒有指出或解釋兩者的關係。


3)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燬(出三:2)
從經文的描述可以了解到這個情境是違反正常物理現象的,而這亦是神首次以這樣的方式向人顯現。


4)摩西說、我要過去看這大異象、這荊棘為何沒有燒壞呢。(出三:3)
這句話表達了摩西自己知道「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燬」一事是一個異象,而他決定要上前去仔細看清楚為甚麼會發生此事。


5)耶和華神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裡呼叫說、摩西、摩西。他說、我在這裡。(出三:4)
上帝最初只是向摩西顯現,與他並沒有任何言語上的互動。直到當摩西要前行到荊棘前,神才向摩西說話。


6)神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出三:5)
神與摩西的第一句對話並不是介紹自己是誰,而是叫他不得再上前。神並沒有主動用能力阻止摩西前行,反而是用說話要求他不要再前行。


7)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出三:5)
在這段經文當中神提出了聖地這個觀念以及指示摩西去到聖地時應採取甚麼行動。神形容摩西身處之地為聖地,亦與第一節所提及的「何烈山是神的山」一句相對應。


8)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三:6)
與人與人之間聊天的自我介紹不同,最初上帝對摩西所作的說話當中並沒有提及自己姓甚名誰,卻強調衪認識摩西的祖先以及是他們的神。


9)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三:6)
上帝在此處並沒有提及摩西父親的名字,但卻特地指出摩西歷代祖先的名字。以此作對比,可以發覺作者特意顯示出上帝與摩西三位祖先的關係的重要性。


10)摩西蒙上臉、因為怕看神 (出三:6)
當摩西知道他所見到的是誰後,他的第一個反應是蒙上臉,以免看見神。經文沒有解釋摩西為甚麼怕看到神,但可得知摩西明白兩者的之間存在地位的不同,故他需要作出蒙臉這行徑。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一米的悸動


我並沒有想過這種衝擊可以如斯強烈,這股力量竟然可以暫時突破信念之力。
那麼,信念之力仍然值得被信賴嗎? 似乎還需要誓言加以協助。
否則的話,人只是被自己的情緒與衝動所牽動...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CGST Dip CS 4 : 數年前的所留下的……

 




雖然尚未開學,但我已經在為九月開學做準備了。最近我剛剛買了教科書、選定了新學期將要修讀的科目等等。在等待開學的日子當中,我發覺了一件很奇妙的事。

在入學信中,學院鼓勵同學先行報讀延伸的三個課程。由於我早已報讀了研經基本原理,我要考慮的是應否在工作的Peak season同時修讀兩科延伸課程。正當我在煩惱這個問題時,我在書櫃中發現了一袋數年前從屬靈長輩家中拿的書。當時兩位長輩另有去向,故把一些以前看過/讀神學時的參考書送了給我們。在那批書當中,我發現了另外兩科我沒有報讀的延伸課程的參考用書。在發現了的那一刻,我呆了。

現在回看這六、七年所發生的事,天父好像一直在為我安排前面的路。我發覺兩位屬靈長輩應該算是其中兩個路標。不知為甚麼,他們的邀請總是會把我帶到一個又一個新的轉捩點, 如之前的組長事奉、獻身營等等。最為有趣的是他們的事奉志向偏偏是我最沒有興趣的方向,但天父卻又透過他們指點我。很快我將會追隨他們的腳步去進入神學的世界,希望我會更明暸我將來的去向吧~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