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CGST Dip CS 6 :流水作業式及客製化神學教育

在<使命承傳 加倍感動--今日神學教育的挑戰>一文中,江教授首先簡單介紹了昔日幾個華人神學生如何因為領受異象而建立了中神,然後在文章中談及神學教育的三個向度,幫助讀者明白神學教育的目的。在文章的尾段,江教授更提醒讀者神學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傳承先賢的異象並肩負起培訓下一代華人基督徒的責任。

在以下的段落,我想分享自己對神學教育的想法。在現今的商業世界,流水作業式生產大行其道,無論是吃的即食食品、用的智能手機、乘坐的汽車等,全都是一條條生產線所生產出來。無論身處何方,你我所使用的物品大有可能與千里之外的外國人全無分別。到底活在這個平坦的世界中的基督徒又該如何看待神學教育?我們又是否該應用商業世界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於培育信徒和神學生?當想到這裡,腦海浮現了先知耶利米在窯匠的家裡所見到的景象,刺激我反思另一條路。聖經這樣的描述當時的處境:「窯匠看怎樣好,就怎樣做 」。這不正正與近年異軍突起的客製化頗為相似嗎?

我認為以上兩種的方式是可以融為一體的。流水作業式與及客製化在成本上及滿足個人需要方面各自有其優勢,故他們並非處於非此則彼的對立位置。我頗認同中神在選修科上的彈性。除了道學碩士及神學碩士外,大部份的碩士及文憑課程都有大約二分一至三分一的學分為選修科目,同學可按需要自行決定修讀那一科目。我認為這樣的的課程設計嘗試兼顧學院資源及同學需要兩方面,使弟兄姊妹能在修讀的過程中揀選自己有興報讀或與事奉有關的學科,使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能善用所學的知識於職場、教會及社會。

另一方面,我想就江教授所提有關神學的三個向度提出一些個人意見。我認為尋求理解理應先於尋求對話及行動。這樣的見解並不是想將知識的地位凌駕於其餘兩者,只是我認為三個向度應分清先後次序。現今的社會充斥不同的言論及行徑,涉及的範疇包羅萬有,極為影響信徒對信仰及人生的看法。與其過快地採取不當的行動,倒不如先去明暸自己應捍衛甚麼的價值及理念,然後再去尋求對話和展開行動。透過課堂學習及閱讀歷代前人所留下的文獻,有助我們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去面對個人生命,檢視教會異象及面對複雜的社會議題。當然,知識的理解絕對不能停留於象牙塔中,我們必須在現實世界中與不同教派或不同政治理念的人對話,在溝通中了解彼此的立場。此外,我們對知識的理解也應踐行於地上,把所學到的東西應用在地上,服侍教會及社區。


行文至此,我想作出一點總結。神學教育作為信仰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我們需要持續地反思神學教育的型態和內容,以便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平信徒、教會領袖和同工。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繼續反思神學理解、對話和實踐三者的先後次序及比重,以便在變幻莫測的世界持守真道並作鹽作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