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CGST Dip CS 14 :浪子的比喻

我認為浪子比喻的重點不是故事中任何一人,重點是三個角色所共同構建出整個故事,以故事當中所展現的悔改、憐憫及妒忌回應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評論。本文將列出數個理由作為理據指出為何主角不是故事中任何一人,然後會再解釋我對此故事的觀點。

在整個比喻中,並沒有一個主角完全主導整個故事。在故事初段是由小兒子要求獲得父親的產業帶動故事的開展。而到中段的時候,則是小兒子闖蕩後回家時與父親的互動。而到尾段,則是大兒子對小兒子的埋怨以及父親對此的回應。作者特意記述了三個角色所說的直述句,我們據此可以找出三個角色在故事中作為主角出現的時間。我認為三個角色都沒有完全主導故事的發展。雖然小兒子要求分家產的舉動推動這故事的開始,但值得留意的是小兒子在故事的尾段是完全沒有出現的,他只是出現在故事的開始及中段位置。而父親則主要出現於中段及尾段,在故事的開端並沒有任何的對話。至於大兒子,他只是出現在故事的尾段,在故事的前半部份全冇蹤影。。若我們要假定其中一人是故事的主角的話,難免會改動故事的信息,把自己偏愛的某一角色作為故事的中心去演譯。再者,根據各個角色所出現的份額,我們亦難以解釋為何只有某個特定角色為故事的重點。除外,我們必須根據此故事的位置考慮耶穌說這故事的原因。耶穌明顯地是以此故事回應法利賽人議論他接待罪人一事,故我們可以推測浪子比喻其實是分別對應罪人、神和法利賽人。而三個角色所展現的一些特質亦幫助讀者明白耶穌想說的是甚麼。

這一段將會探討廿五至三十一節對整個故事焦點的影響。作者刻意在小兒子回家的情節之後加入大兒子對父親所說的話,引發讀者對父親厚待小兒子是否合理一事的思考以及對大兒子如何看待自己身份一事的反思。在結構及內容上,二十四節本身其實足以作為浪子比喻故事的結尾,以近乎完美的結局結束這故事。若沒有加插廿五至三十二節這段情節的話,小兒子的悔過以及父親毫無保留的接納將毫無疑問的成為本故事的當然焦點。然而,作者的處理使這個故事增添更多變數。需要留意的是,大兒子與父親對話這一段佔全個故事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故我們必須對這一段給予必要的重視。在廿五至三十一節這段文字當中,主要記述大兒子的不滿。作者記述大兒子並不願意回家慶祝自己兄弟順利回家,反而在家門以外發脾氣。此外,大兒子還埋怨父親竟然以極高的規格對待一個散盡自己家產的兒子,反倒沒有厚待一直在家的自己。這一段的說話使讀者的焦點引到了對兩個兒子的比較上。以上的八節經文使大兒子成為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因為篇幅所限,又使大兒子沒有成為故事的唯一主角。此事同時,我們會發覺大兒子的行為與法利賽人和文士何其相似,都是難以接納曾犯過錯的人回轉,也都以自己的言行與曾犯過錯的人作對比。

第三個理由是作者刻意將小兒子願意回家作一個雇工以及大兒子一直視自己為一個雇工作為對比。在經文當中,小兒子在回家之前打算求父親當自己為一個普通的雇工,那他便可以脫離饑寒交迫的困境。只是不知為何,最後小兒子沒有向父親提出這個要求,只是說自己得罪了父親,不配稱為他的兒子。與此同時,其實大兒子向父親斤說的話亦表達了他視為自己為僕人。根據Micheal Card在其書中的說法,原文記述大兒說他多年來一直視自己為父親的雇工,故為父親厚待小兒子而沒有恩待自己而感到不忿。當我們把大小兒子二人的言行作一比較,即可了解到兩者非常相似,二人都沒有視自己為父親的兒子,反而把自己當為雇工,兩者唯一的分別只是有否離家出走。作者並沒有稱許任何一人,只是把他們的說話和想法分別記下來。如上一段所說,作者並沒有在二十四節結束浪子回家的故事,反而加入大兒子向父親發牢騷的情節。這樣的處理手法令讀者把焦點放在對比二人身上,足以支持並沒有任何一人是唯一主角這個論點。此外,我們從福音書中可得知法利賽人亦沒有因為他們相信上帝而對身邊的人施以更大的寬容,他們反而是斤斤計較於律法的枝節上,並愛以此衡量別人是否愛上帝。雖然他們熟讀聖經的典籍,知識卻未能幫助他們榮神益人,反倒使他們滿有嫉妒,處處與人比較,彷彿不能接受別人得蒙主的愛護一般。可以這樣說,他們像大兒子一般早在神的家裡,但卻沒有重視這身份,反而視自己為被雇之人一樣,不滿神愛由罪中回轉的人。

第四段將會討論父親在這個故事中所處的位置。我們可以留意到父親在故事初段一直是以一個沒有太大存在感的角色出現的--我們無從得知父親對小兒子要求分家業的想法或心情,只是知道他同意執行這一要求。而我們一直到第二十節才看到父親的主動作為。在故事中小兒子在決定回家向父親請求原諒後就放棄了之前放豬的工作,朝家的方向前進。而值得留意的是他在相離還遠就被他父親看見。我們可以假定這是因為父親在小兒子離家以後一直在家門外等待,以致能第一時間發現小兒子的身影。雖然我們不知道父親對小兒子攜家產離家一事有甚麼想法,但我們可以斷言在故事中父親展現的是他對小兒子無條件的接納。父親並沒有質問小兒子為甚麼要回來,只是立時把珍貴的衣履、財寶賜予他,重新接納他為自己的兒子。耶穌在此處借父親的行徑展示上帝同樣也是如此的珍視願意回轉的人,衪願意接納他們並恢復他們作為兒子的身份。

最後一段將集中探討大兒子與父親的爭論。在廿五至三十一節當中,父親並沒有因為大兒子的說話而感到失望。與之相反,父親願意向大兒子解釋自己重視小兒子的原因,也在說話中勸大兒子重視自己兄弟的歸回。在父親的說話中,他仍舊稱呼大兒子為自己的兒,並沒有因為大兒子的埋怨而改變對他的態度。他指出自己一直都重視大兒子,自己的一切都是屬於他的。此外,父親強調小兒子的歸回的重要性在於這兒子原本是已失去的,但現在重新得回他,故父親理當為此而歡喜快樂。我認為這一段說話足以證明為何這個比喻的重心是回應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評論。我認為耶穌說這個比喻是想眾人明白上帝不單止愛罪人,也同樣愛法利賽人。縱然他們都不太明暸自己在神眼中有兒子的身份,但神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們,反而希望他們都可以享受豐盛。當時的法利賽人或者難以接受自己與那班罪人同等,但是耶穌正正想透過這故事讓他們明白上帝對每一個回轉的人都同樣重視,也希望法利賽人都同樣奉行這一道理。

本段將討論浪子的比喻的一些應用。我認為這個比喻對未認識耶穌與及已經在教會一段長時間的人都極具意義。對未信者而言,這比喻使他們了解到自己的生命與小兒子有一定的相似,在過往的日子中沒有好好運用自己從神所得到的份,視自己的一切為應得的,一直都在家外闖蕩。而愛他們的天父卻一直在家門外等待他們回家,願意無條件地接納他們。我認為這信息對未信者而言是很大安慰,因為故事幫助他們明白自己何其有價值以及他們一直被愛他們的天父所等待。上帝沒有計較我們在信他之前做過甚麼,只要我們願意回到衪的身邊,衪就一定會像故事中的父親一樣接納我們。


對已經信主的弟兄姊妹而言,這故事亦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故事透過大兒子的控訴讓人反思自己是否亦像大兒子一樣。對已經信主一段長時間的信徒而言,我們未必會像初信時那樣如此重視得蒙上帝的拯救,也許會高估自己對神的忠心,認為自己值得神更好的回報和賞賜。這故事幫助我們反思其實我們早己是神家裡蒙衪豐富恩典的人,理應好好珍惜從神而來的恩典和賞賜。另外,這故事亦使我們反省到底自己會否像大兒子一樣不忿其他人信主後得到天父的厚待。我認為我們既早已認識上帝,理應視初信者為弟弟妹妹,幫助他們在真道上成長和站立得穩,這才是作為屬靈兄長或姊妹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