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2016 Review




Carson visit

自進入職場後一直沒有離開過香港,這次到公司總部出差是一次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安排。一方面這是對自己過往日子工作表現的一份肯定,另一方面則算是圓了衝出香港的夢,前往一個沒有想過能去的國家。在美國的一個星期我有機會與一位加拿大的朋友相見,不得不說是一種巧合。現在回想,若果我能請假多留數天那就更好了……不過,做人還是懂得知足比較好~~


LA business trip 0: Already but not yet

工作上的壓力

另一項回顧也是與工作相關的。我發覺自己有一種恐懼,就是害怕自己會未能保持工作上的表現。因此我會為自己加添一份不必要的壓力,擔心自己處理不同事情上時未能做得最好。這種感覺/壓力在過往的一年很強,強得令自己不知該怎樣應對,某程度上也影響了睡眠的質素以及心情。希望明年能以更好的心態去應付工作吧~



忙亂的生活節奏


是年除了工作忙碌以及壓力頗大之外,自己安排了過量的事情於自己的日程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我不是每天都要參與數項聚會/約會,只是我沒有預留恰當的時間給自己退省和處理壓力,因此整年也過得非常忙亂,雖然能預留時間參與了預定的眾多事情,但卻總覺得心靈有一種疲累的感覺。明年我會嘗試採用以下的方法,盡量留更多時間給自己。



平衡:身份與擔子

一直我也覺得我是一個identity-driven的人 ,這年對此感受特別深。由於我想做好每一個角色,因此我會想投入全副心神於每一個角色當中。問題是我該如何在 all-in於工作後再all-in讀書然後再all-in於家庭?我嘗試了良久,最終也只能放棄。2017年我會仔細思考自己的眾多身份,並考慮丟掉某些責任。雖說有點不捨,但為了做好「一個人」而非一堆角色,只能如此。

我們陰暗的內心:斯坦福監獄實驗
服從權威還是墨守陳規?


退省與獨處

是年最重要的功課是從Annie C Mo身上明白了退省的重要性。自聽了她的講授後,我用了一整年的時間去學習調整一些生活細節,如刪除了手機上的facebook、安排個人退修等。在過程中,我了解到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安靜,只是欠缺足夠的動力去維持這樣的生活pattern。2017會是頗具挑戰的一年,我希望能克服這個問題以及安排更多的退省時間。

CGST Dip CS 26 :安靜與退省IV
CGST Dip CS 27 :安靜與退省V

對召命的反思/對牧養的問號

在四月時我參加了建道的聖樂培靈會。在禱告的過程中我想到了自己的召命,也在過程中想起御風號。或者……我應該多待一會然後再離去?不過有趣的是年底卻發生了數件事令我再次思索我是否弄錯了我的召命/是否該以其他方式去實現召命……

為了不致因衝動而作出錯誤的決定,我會避免於未來一年作出與召命有關的決定,好好整頓一下目前的insight/好好的與神談談。


再思異象 8 : 召命與金錢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不可或缺的教會 8 : 抱怨以外的出路

事隔二十個月,自己對離合無常的職青/大專基督徒這話題又有多一點的想象。縱然情況似是沒有改變,甚或好像變差了一點。到底我們可以怎樣跳出這個死胡同?除了抱怨之外,或者我們應該回歸基本步,做好初信時常被教導要作的事,然後才談其他?幾個月前我寫了以下的文章,或者在遲一點我再寫一篇文章談及這個嘗試的苦與樂吧。

-----------

在崇拜開始前十分鐘,你會做甚麼?若你是事奉人員,或許你正在作詩歌敬拜的最後練習;若你當日沒有事奉在身,或許你正在發信息又或者是與好友閒聊。我想與你分享一個經歷。在數年前的一次旅行當中,我到訪了台灣的一間教會。在崇拜開始前約十分鐘,主席邀請會眾一起為稍後的崇拜祈禱。頓時整個會堂都充滿了禱告的聲音,數百個弟兄姊妹一起開聲為崇拜祈禱,表達在崇拜中遇見神的渴望。以上的景象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不時在腦海中浮現。

為何我會提起這件往事呢?原因是最近我在思考有關教會及崇拜。青少年崇拜作為大專及職青參與的崇拜,具有連結不同年齡和人生階段的弟兄在一起敬拜神的重要作用。保羅在以弗所書如此說:「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 神家裡的人了。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若我們認同我們都是神家裡的人的話,到底有甚麼東西能夠把我們連在一起?

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共同回憶嗎?以前或許可行,但隨著牧區成員的流動性越來越高,或許只有極少數人才具備與牧區各人相處的回憶。若回憶並不是一條可行的出路的話,那我們是否應該嘗試尋找其他的可能性?除了一起進食聖餐、參與敬拜和聽道,我們能否建立一些習慣,讓我們學習成為一個群體?上面提到的旅行經歷成為了我在思索這個問題時的靈感。如果我們能預留一些時間早點回到神的殿,一起為上帝的國度祈禱的話,那有多好呢。一起禱告不代表青崇的所有人能立即變成一個緊密的群體,但我相信聚集一起禱告是可取的第一步,幫助我們去思索更多的可能性。

自五月開始,我邀請了大專的弟兄姊妹一起作出嘗試,就是早一點結束當日的週會並在禮堂的後方聚集為教會以及神國度的事情祈禱,至今已經有三個月。在禱告中,我們會讚美上帝以及為不同的事情求神記念,如歐洲的恐怖襲擊、教會的教牧同工、青崇眾人的需要等。在禱告中,不同背景與經歷的弟兄姊妹彷彿放下了彼此的差異,專注在為不同的事情禱告。每當想起這幅圖畫,我都會有很多的觸動。弟兄姊妹,我們之所以用弟兄姊妹相稱不是因為我們有任何血緣關係,而是因為我們相信同一個上帝,也願意委身在與上帝的親密關係當中。誠意邀請你在往後的星期六黃昏早一點回來,一起為著上帝的國度以及教會祈禱。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27 :安靜與退省V

為了實踐Annie C Mo的教導,我申請了AL作三日兩夜的靜修。
是次想分享在退省/參與瞻禮時的一些簡短思考。


在將臨期當中,神父以馬利亞作為其信息的主要核心。他指出上帝愛馬利亞&使用她作為主耶穌的母親並不是因為其功德,而是因為上帝早已愛她,蒙受神的接納&揀選。對沒有盡力服侍/付代價的人來說,或許這是容讓人懶惰的絕佳理由,但對那些在信仰路上走得筋疲力歇的人來說,這絕對是好得無比的一個安慰。

此外,神父也提醒我不要太重視自己帶了甚麼來退修,也不要太計較自己完成了多少既定目標,重點是在退省當中與神有相交的空間及相處。對我來說,這一句說話特別致命--我打算在短短三日當中完成一份功課、與神有相交的時間兼且準備好該星期的查經週會。最終我只能完成約六成的目標,這也代表了我過份高估自己的精神及心理狀態吧,其實我是應該來專心安靜而非帶著多個任務進來的……

最後想記下的是在第一晚睡覺之前的一些反省。我發覺自己一直都有一個很強的觀念 ,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很想在往後的日子提升自己/做得更好。而我亦很擔心自己會在人到中年時變成一條沒有夢想的鹹魚,忘掉了當初奮鬥的理由。除此以外,我更怕自己以自己的方式成為一條鹹魚--做一個人眼中看為好的基督徒卻沒有做神眼中看為好的我。我發覺要做一個宗教上無懈可擊的人很易,但要活出真正的分很難。當年歲漸長,我會否逐漸泯然眾人,成為一個只求安定的信徒?而若我能擺脫此一陷阱,又能否在旁人的冷言冷語以及不理解當中繼續走下去?不知為何,當我想到此的時候,那種無力感自腦海中湧出來,在剎那間淹沒了我,也使我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CGST Dip CS 26 :安靜與退省IV





臨近年尾,請左幾日假去退省兼做功課。
除左係過程中同神傾下計,有咩開心過係營地內遇見刺激我去努力學習退省既老師? 
(好彩佢見唔到我拎住佢本書lol)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CGST Dip CS 25 :安靜與退省III


為了實踐Annie C Mo的教導,我申靖了AL作三日兩夜的靜修。
是次想以衣食住行為題分享在退省時的一些簡短思考。


自問我不是一個很喜歡購買衣服的人,有不少衣物都是過往家人為我添置的。在執拾行李以應付是次靜修所需時,我發覺我擁有的衣物和外套比我實際上需要的多很多。我應否減少衣櫃中的衣物,只保留自己喜歡/真正有需要的衣物?


在思維靜院有一項要求,就是吃飯時不許談話。雖說這裡提供的不是甚麼高級美食,但當我放下手機以及專注於眼前的食物,我得以認真品嘗每一味餸菜 ,享受每一味菜的質感以及味道。另外,平時吃飯時往往著眼於飯後的活動,是次吃飯提醒了我認真吃每一餐飯本身已經是一種享受,不要每次也是急忙填飽肚子。


與家中房間相比,靜修用的單人房顯得十分空曠。本學期上課時老師提到有關家居收納的觀念,我想我會於明年扔掉家中的一些雜物(特別是紙張/筆記),嘗試達致無紙化。不過到時候我應該需要買NAS擺放電子書/pdf等等……


住在市區的我慣於以最快的步速前往目的地。放假的其中一個學習是減慢自己的速度,嘗試過一個生活步伐較慢的生活。對此我是不太習慣的,或許我只能間中在退省時過這種生活吧。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榜樣。兒童之家。基層

Onson 你不是一個很熱血的人,但你的言行卻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如果不是你的邀請,我猜我不會去接觸基層家庭,
亦不會萌生舉辦暑期活動予小學生的念頭。
謝謝你讓我學習到怎樣付上自己的能力服侍別人,
也讓我在過程中明白到能夠與有需要的人走一段路其實是一份福氣。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念窄路之險惡,獨愴然而涕下

人大了,彷彿不再懂得以文字記下自己的心聲,功課如是,感受亦如是。
是因為腦袋吸收了太多無用資訊,還是因為人已被各種事情磨掉對生命的熱情?

原以為自己經過多年的操練後能對此事一笑置之,
真相卻是自己未敢忘掉一連串的苦楚及堅持。
為何要堅持一些旁人嗤之以鼻的信念和價值?
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這是我們自小就被教導的東西。
我不奢望個人的行為操守能為自己爭取一張天國的入場卷,
但這起碼是我對我所信的神的厚恩所作的一點微小回應。

或者有人會以「個人軟弱」去合理化自己的作為,但我真的接受不了。
若果我們不願意為了自己的信仰去付上代價,那我們到底在信甚麼?
或者……某些人一直相信的,只是一套令自己自我感覺良好的信仰。
但若我們確信跟隨主耶穌意味著要改變一些行事為人的準則的話,
那我們就理應活出跟別人不一樣的生活。

天父阿,求你垂憐我……求你記念那奉你名所作滿有淚痕的禱告。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再思異象 10 : 個人生命線

在本文,筆者將會分享自己完成生命線後的一些個人反思。在反思後我把自己的人生分作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成長的開端」,我成長於一個健全的家庭當中,由小到大都受到家人及家族的長輩愛護。雖然當時的我體弱多病,但由於我一直受到眾親人及教會長輩的愛護和關懷,故我一直都有一份相對安穩的相依關係。此外,我也因為在眾人的關懷當中看到人性中光輝的一面,因而願意委身於與不同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此外,童年時的我受到母親及小學中文老師的鼓勵,開始接觸不同的課外書。閱讀幫助我進入一個新的世界,透過文字進入一個個不同的處境,學習新的知識以及了解歷史上的人物所經歷過的事。閱讀也幫助我了解人生百態,透過理解小說角色的心路歷程明白人生中需要學習成長的地方。

第二個人生階段為「青春的煩惱」。在離開小學校園後,我進入了一間頗為不錯的英文中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最令我煩惱的並非成績,而是與母親的相處。自踏入青春期後,我與母親常常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而有些輕微的爭執。在這段歲月當中我發覺了自己不太喜歡衝突,傾向以忍讓而非協商去處理糾紛。除此之外,初中亦是我剛剛開始接觸基層的一個契機。那時有一位親戚邀請我於暑假參與義工,協助兒童之家的暑期活動。是次義工的經歷不但催使我反思貧窮怎樣影響小孩子的成長,也在我的心裡埋下一粒種子,促使我在九年後參與籌辦為基層兒童而設的暑期活動。

第三階段為「尋索自我」,橫誇高中至大學畢業共七年時間。那時由於讀書成績不算突出,故我分別於三所不同的院校完成我的預科、副學士及學士學位。這七年的時間可算是我面臨最多衝擊的一段時光,在那段日子我被迫去面對一個切身的問題,就是信仰與自己的關係。在一次次的掙扎當中,神使我明白到信仰並不只是做一個別人眼中的乖孩子,而是尋索上帝放在自己生命當中的召命以及用自己的恩賜去服侍他人。而神亦透過種種的經歷使我了解到衪是那位時刻引領我的上帝。而在這段日子我亦萌生一個念頭 ,就是考慮應否以全職事奉作為未來的職業,回到自己成長的教會服侍。另外,這段日子中與不同人之間的互動亦使我明白到自己性格的強弱之處以及我所需要的到底是甚麼類型的朋友以及伴侶。

最後一個階段為我目前的處境,我稱之為「落地的旅途」。大學畢業後我開始踏入職場,在面對職場的種種挑戰時,我需要重新思考過往一直所信奉的理念以及社會所奉為金科玉律的那一套價值的差異,亦即是說我要嘗試調和兩者的不同,確定自己該以怎樣的方針在職場活出見證。另外,近年來我在職場獲得頗大的滿足感及成就,使我思索當初有關全職事奉的想法是否經得起考驗,會否只是南柯一夢。由於抱著這麼多的問號,因此我決定入讀中神的晚間課程,期盼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

在略為分享了自己的各個人生階段後,我想在以下的段落分享自己對完成上述習作的一些感言以及總結個人的使命宣言。在完成生命線的練習後我發覺到原來上帝在我人生的路途上一直透過不同的人和事塑造我,激發我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服侍別人的熱情。家人及教會長輩無條件的接納使我有尚算不錯的自我形象,也使我願意去學像他們一般為他人付出。另外,天父使我明白到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獲取多少的榮譽或報酬,而是珍惜每一個在自己生命中出現過的人,在過程中與他們同行並付出自己力能所及的去服侍他人。雖然在過往的歲月中我曾在事奉的旅途中遇過挫折,但我仍然確信上帝希望我繼續服侍,在過程中學習倚靠衪去活出召命。在完成是次習作後,我會以「建立你教會,來醫治這地」作為我的使命宣言。現今的社會佈滿撕裂,年青一代對二零四七年以後香港的未來懷有深深的絕望,我渴望在未來的日子更深的了解上帝的愛及其教導,在將來善用神所賜的經歷與恩賜與社會上不同階層不同政見的人同行,以上帝的話語去鼓舞他們。此外,我相信上帝的心意乃是透過地上的教會去呈現衪的價值,使用教會去服侍世上的人。我盼望參與其中,在有需要的群體當中獻上一杯涼水,讓他人在失去盼望之處看到上帝愛的痕跡。若果神容許我踏上這條路的話,我盼望在數年後能放下目前的工作,報讀全時間道學碩士,在往後的日子全人投入於事奉。而在這幾年,我打算好好梳理自己與神的關係以及花更多時間於默想及禱告。我希望先預備好自己,然後再等待上帝決定我三十歲後的去向。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畢業的意義




數年前自己畢業時正面對職場的煩惱,根本沒有心思去細想畢業的意義。是日以局外人的身份參與大學畢業典禮,反倒另有一番特別的感受。自己除了吃得肚滿腸肥之外,內在的我有沒有增添一丁點的內涵&智慧?在面對社會的現況時,我是滿有衝勁的想去改變一些事情,還是終日長噓短歎卻無所作為?此外,自己距離昔日離開校園時所定下的目標是近了還是遠了?我盼望下次輪到我畢業時能夠好好的回答以上的三個問題。

另外很想說的是……出席典禮的嘉賓能否花點心思預備一篇好的分享,而非借此典禮借題發揮去評論時事?未必人人能像Steve Jobs說一篇人人傳誦的演說,若有以下的質素那就已經很好了。
<臉書營運長與柏克萊畢業生談喪夫之痛>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9864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釋法,釋信仰


1
院長曾經說過舊約的先知有一份責任,就是作為上主的代表陪伴違約的子民經歷一切的慘況。先知並不是因為犯了罪以致被擄,而是因為他們以這樣的方式服侍他們的上帝。對我們來說,會否是基督徒作為上主的代表陪伴整個社會的人經歷正在迫近的困境?

2
如果有一天我們被監禁在集中營內,以三福四律為主的「 福音」對被囚的人仍有意義嗎?
那時,或許我們才會驚覺自己對基督信仰以及對福音的理解是何等淺薄。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行山樂:大澳往東涌

大澳東涌 

經過尋日之後,我發覺原來根興係一個非常有potential 既攝影師,嘿嘿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Belief is not a matter of choice






雖然我很喜歡Ironman 的裝甲,但每當讀到美國隊長對於信念的堅持時,又會使我更為喜愛這一個角色。信念與責任或許看來是一些老掉牙的東西,但我深信這些東西仍有其意義。
"Belief is not a matter of choice ,but of conviction"
---------------------------
承受著各種壓力的彼得向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問道:一個原本代表國家象徵的英雄該如何面對整個國家的物是人非?一個渺小的個人在面整個國家聯合起來的壓力時又該如何自處?於是隊長說起了自己在二戰時期的經歷,並給了彼得這樣的回答:
「媒體說了什麼並不重要,那些政客與暴徒們說了什麼也不重要,就算整個國家一起顛倒是非也一點都不重要。這個國家的成立是奠基於一項高於一切事物的準則:要求我們為自己的信念挺身而出,並不計一切代價與後果。」
「當那些暴徒、媒體與整個世界都要你閃邊站時,你的職責就是站穩腳步,像一棵深植在真理之河岸邊的樹一樣,然後對整個世界說:『不,請你讓開。』」
在《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裡,這段演說的後半段經過稍微刪改,只不過發言者變成了隊長在二戰時期的情人佩姬˙卡特(Peggy Carter)。透過雪倫(Sharon)在葬禮上的轉述,這段遺言也跨越時空堅定了隊長不簽署蘇科維亞協定(Sokovia Accords)的決心。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分享,並不止是個人感想



咋天來到科大一個類似廣場的地方,突然想起以下的一段話:「牧養唔係在週會帶下活動或者隨口分享兩句就算,而係肩負住將上一代既教導及愛傳比下一代既責任。當你看到小伙子們認真地聆聽自己怎樣解讀經文及分享對召命的看法,我又怎能夠以是是但但既心態去預備?若我的內心不被神充滿,我又可以傳講甚麼呢?」
在過往的週會,我傾向引用很多圖表/經文/地圖。我希望我分享的不止是一些個人感想,而是一些經過思考和有準備的內容。親愛的弟兄姊妹,如果有一日你發覺我已經無道可傳或者唔再係傳講緊基督既價值(而係變左講中環價值或者諸如此類既野),請你提醒我不要忘記我曾對上帝所立的承諾,此誓。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不可或缺的教會 7 : 從基督的身體反思教會論

在寫了數篇有關教會的文章後,我想嘗試從聖經的角度看教會。教會論一直是基督信仰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課題。教會作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其存在目的、結構、以及如何運作等一直都影響著每一個信徒。本文將會探討保羅書信中的教會論,查考保羅怎樣以基督的身體作為意象去描述教會,並提出一些個人反思。

教會在聖經出現的次數

作為基督徒 ,相信大家對教會一字都不會感到陌生。若我們翻查聖經,會發覺聖經中提到教會的次數比我們想像中少。博愛思牧師曾經點算過教會在聖經中出現的頻率。根據他的統計,教會一詞一共只出現了七十九次。聖經第一次出現教會一詞是在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節,並這個詞語並沒有出現在其他三卷福音書。除此之外,教會一字散見於新約的其他書卷如使徒行傳、羅馬書、哥林多前書等。雖然此詞出現的次數及不上其他重要的詞彙如信心或恩典,但我們不能因而就推論新約聖經作者並不重視教會。在新約二十七卷書當中,大部份新約書卷都是作者寫給某地教會的書信,處理當地教會內的行為問題及信徒對信仰的疑難等。此外,在不同的經卷當中,新約作者曾花不少的篇幅探討教會的觀念,如教會的構成、信徒在教會中恩賜的配搭、信徒的團契等,這些內容最終成為了教會論的重要構成部份。在眾多新約作者當中,保羅無疑是最為人熟悉的一位。他寫下為數眾多的新約書卷給當時的各教會,留下了很多他對教會的想法給後世參考。

保羅對教會一詞的用法

在談到保羅的教會觀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保羅怎樣怎樣應用教會一字。簡單而言,保羅提到教會時有兩種不同的含義。第一種為理解為某特定地點的信仰群體,如「帖撒羅尼迦在父神和主耶穌基督裡的教會及「加拉太的各教會」等。保羅使用這個用法時理解教會為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的信徒們,而一個區域或許會有多於一間教會存在。而在哥羅西書以及羅馬書當中,保羅在問安時提到「家裡的教會」一字,因此我們可以推斷當時有一定數目的信徒是在某些信徒的家中進行聚會的。而保羅在經文的用字顯示他認為那些聚會點同樣是教會。此外,保羅亦會在寫信時應用另一個用法,就是理解教會為一普遍性的存在,即是所有身處世界不同角度的基督追隨者所組成的教會。我們可以從以弗所書三章廿一節及哥羅西書一章十八節等察覺到這一種用法。

基督的身體

在理解保羅使用教會一詞時所指的對象後,我們將會把焦點放在其中一個意象:基督的身體。保羅曾分別在羅馬書、哥林多前書,以弗所書及歌羅西書以此意象形容教會。需要注意的是保羅是在寫信時使用此意象,當時他並不是打算陳述一個學術理論,故我們不能預期保羅會在書信中就此一觀念作出符合現時學術界標準或要求的陳述。此外,在理解保羅對身體的想法時,我們必須跳出現代人的既有思維去思索保羅的話。現今的科技水平比二千多年前進步不少,我們對身體結構、身體中的細胞組織等等有比以往更深入的理解。然而,若我們以這些觀念去思索保羅的比喻的話將會帶來很多麻煩,例如是會否有信徒好像肓腸一般並沒有甚麼存在價值,甚至是可以拋棄?在思索保羅的比喻時,我們應該避免以這些前設去閱讀保羅的話。


接下來我們將會分別查考數段經文,嘗試理解保羅想表達的意思。在羅馬書十二章五至八節,保羅提出了教會內所有信徒作為肢體都具有不同的角色和功用,每一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保羅在此指出基督乃各人彼此結連的根源,亦因為這一層關係而得以各相配搭。此外,聖經BBE譯本在翻譯第五節時更以”Dependent on one another”去理解「互相聯絡作肢體」這一句,帶出這一句的第三個含義,就是各個肢體是相互依賴彼此的。在此處,保羅並不是把教會視為一組織,反而是視之為一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他以身體此一簡單易明的喻體讓讀者明白每一信徒都應專一做好自己的分,最終達致教會此一身體因眾人的配搭而得益處。


此外,解經家亦注意到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以相近的邏緝和思路演釋基督身體此一觀念。在林前十二章,保羅提及不同種族以及不同地位的信徒都因為從同一位聖靈受洗而成為了同一個身體。在保羅身處的年代,羅馬帝國是一個由多個民族所組成的國家,而信徒亦來自不同的背景。保羅在此表達了信徒要因為基督的緣故而珍視每一個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甚或要放低自己對某些族群或身份的固有感受。更有甚者,保羅更建基於第十三節提出「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此一極具顛覆性的觀點。保羅不只要求信徒視其他信徒為「自己人」 ,甚至是達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境地。而保羅在此處亦就身體各部份的用處作進一步的解釋,指出信徒在教會的位置有上帝的安排,不必期望每人都有相同的角色,反而應該互相補足。


除了羅馬書以及哥林多前書之外,保羅在以弗所書亦曾經援引身體此一觀念。在第四章十六節,他強調各個肢體都具有各自的功用,「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保羅指向一個願景,就是「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在此處保羅承接第四至六節的思路,指出整體的成長源於每一個信徒連於基督以及各按各職。由於每一個信徒都相信同一個上帝 以及受同一位聖靈所感動,故大家得以成為一個身體,而大家亦基於這份關係而能達致各按各職。保羅在使用身體這個意象形容教會時,主要聚焦於眾人怎樣因為彼此相愛而得益處,並沒有在字裡行間探討個人與教會的關係。我認為保羅並不是想抹殺個體的重要性,而是想強調當每一個個體都不應該只顧自己,更要顧念其他的信徒。


綜合上述的經文,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第一是保羅在分享此一觀念時做已理解到互為肢體並不是一件容易達致的目標。從數段經文可見他了解當時教會內成員的多樣性以及彼此或許有潛在衝突。然而,保羅仍然作出以上的教導,勸導各個信徒要愛其他的肢體,不要只是關心自己的好處。保羅不是不知道這事說易行難,但他卻因為知道福音的大能,故要求信徒努力朝合一的方向努力。此外,保羅在解釋基督的身體時上文下理往往都與恩賜有關。保羅相信每一個信徒都有從上帝而來的恩賜,各人都在教會內有其位置,彼此配搭。他指出了上帝在每個人身上都有其旨意,每一個信徒都是神看為寶貴的。因此信徒不應只重視自己認為有用處的恩賜,理應重視其他肢體所擁有的恩賜與才能。

互為肢體的例子

在查考了數段經文後,我們不妨看一個現實的例子,從別人的經驗當中一窺互為肢體的可行性。宣道會方舟之家位於亞公角,參與聚會的人當中有接近一半都是身體有殘缺的弟兄姊妹,而會友都稱他們為傷羊。徐玉琼牧師與及馬才輝弟兄都曾在不同的渠道當中分享自己在這間教會的經歷。在二人的分享當中可以理解到牧者與會友要照顧身體傷殘的會友並不容易,會耗用不少心力。但兩位都表達他們在與傷羊相處的過程中更明白到耶穌對世人的愛以及在傷羊身上學到不少人生功課。互為肢體並不會從天而降,需要有些信徒為著別人的需要而多付出一點關懷才能達致。在方舟之家,健全信徒要面對的最大挑戰未必是收入或政見有別,而是要耐心的照顧傷羊以及在崇拜以外的時間當中關心他們的需要。方舟之家的弟兄姊妹向我們示範了「肢體彼此相顧」的可行性:互為肢體並不是一個不可能達致的目標,關鍵是弟兄姊妹能否重視每一個主內肢體並願意為對方持續的付出。

個人反思及結語

在檢視經文及現實例子後,我想對弟兄姊妹作為肢體這課題作出一些反思。在現今的世代當中,功利主義成為不少人心中的重要價值觀,在與人相處時往往著眼於對方能否為自己帶來好處。教會作為一個由人組成的群體,無可避免的要面對功利主義及人性自私的一面所引發的各樣問題,如有信徒為到自己擁有的高收入和社會地位而沾沾自喜、看不起其他沒有顯眼屬靈恩賜的弟兄姊妹等。保羅的提醒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提醒我們要珍視每一個肢體,不要因為對方的出身、收入或國籍而看不起別人或感到自卑,要看自己「合乎中道」,在相交的過程中一起為神的國而努力,在地上作美好的見證。另外,近年來香港教會面臨嚴重的撕裂,眾人因為政見以及對信仰有不同理解而紛紛在網上對罵,甚至與對方割席。在這樣的氛圍下,弟兄姊妹甚至敵視一些與自己立場相反的人,不願意與對方有任何交集。保羅有關肢體的描述正好是對我們的提醒,讓我們反思我們有沒有因為基督對我們的愛而對別人有更多的包容以及為著對方的緣故放低自己的執著。受篇幅所限,本文未能詳細分析怎樣應用保羅的教導於現實生活當中,但這三段經文以及方舟之家的例子無疑向我們表達了互為肢體絕對是有可能達致的。願我們在與其他弟兄姊妹相處時都能放下一些自己的執著或偏見,對對方有更多的愛,在這個信仰群體當中學習彼此相顧,與對方一起受苦及得榮耀。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CGST Dip CS 24:迎新





是次參與迎新的感覺真的很特別,去年是聽師兄師姐說他們眼中的中神是如何,今年卻輪到自己思考該如何介紹這所學校。一直以來,我在大專時代都沒有想過要參與迎新的事務。自己在大專的院校固然有許多難忘回憶,但我總覺得對學校沒有足夠的歸屬感。

直至大學畢業後,我總算在中神此處尋找到一直沒有的感覺。我會有興趣發掘創校以來的異象和歷史,也會願意請AL回來嘗試參與午會的滋味。為何會這樣子?是因為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是因為學校氛圍?還是因為老師一流的講授?我也不知道……或者是在跟隨屬靈前輩步伐的路途中找到此處對自己的意義吧。 轉眼間我們已是year 2學生了,不如sem2 我地一齊讀靈培二?嘿嘿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站在巨人的肩上

不知為何,今年總是提不起勁去港九培靈研經會。
以前會覺得這是每年一度的屬靈盛事非去不可,但現在又好像沒有了當時的那種感覺。
這幾天重看歷年講員名單,除了有滕近輝、余達心、李思敬、楊鍚鏘等人,
還有一個叫做趙世光的講員……看完後真是有點兒汗顏呢。

據聞牛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那已經站在巨人肩上的我又看到甚麼?
真渴望自己每一天都更能明白神的話語呢。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日光之下的神學:創造神學 2

除了以秩序的角度看神的創造之外,我們亦可以嘗試以禮物的角度去了解。創世記第二章以另一個角度描寫上帝的創造,或者能幫助我們明白為何上帝的創造是一份禮物。當我們把二章7-25節分拆後,會得出一個「人、園、樹、河、園、樹、人」的結構。

人:聖經清楚表明人與地上的塵土並無分別,關鍵是神把生氣吹在人的鼻孔裡。換言之人的生命是神的禮物,若沒有神的賜予,根本就沒有生命。值得一提的是和合本稱人為「有靈的活人」。但其實根據原文,同樣可以解釋為「有氣息的人」。因此這一句不一定是意指人有靈魂。若我們知道氣息是由神給予的話,或者我們會對「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這一句說話有更大的想像空間。由於十八至廿五節較為複雜,我打算在另一篇文章談到當中有關伴侶及關係的內容。

園:楊醫指出伊甸園不一定是我們心目中的「樂園」,其實只是指一個以籬笆圍繞住的土地。作者在此提到園子不是想表達「犯罪前的伊甸園彷彿地上天國」等的想法,而是想指出園子是上帝對人的保障,使人免受傷害。另外,十五節提到神把將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修理看守的原文與第五節「沒有人耕地」的耕地一詞相同,表示人是有需要管理園子內的一切的。神所賜予的禮物是一份潛能,需要人去發掘以及發展,使之成熟。我們的身體如是,屬靈生命亦如是。若我們沒有善用該潛能,那就反而有機會使禮物成為咒詛。

樹:雖然有關樹的經文只有三節,但其實當中具有非常豐富的含意。悅人眼目,好作食物、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分別代表了美感、食物、道德、生命。上帝所賜的不只是讓我們得以維生而已,更讓我們能夠享受生命以及生活的大小事情。另外,此處的經文亦指出了不能吃的分別善惡樹也是上帝所賜的禮物,亦即道德倫理不是一種限制,而是神的禮物。很多時我們以為沒有任何限制才是真正的自由。但若我們從聖經的教導可知道神眼中的自由並不是如此。(希望遲點有時間拜讀《聖經中的自由:從基督教觀點反思當代社會的自由危機》此書,再就此話題作多一點思考)

河:迦南地與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最大的分別正正在於當地沒有淡水河,以致迦南地的人只能依賴地下水以及雨水去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可參考創世記,始祖&外族經常為掘水井而有爭執)。可以這樣說,河流代表了從神而來的豐盛供應。有了神的供應,就不用望天打卦,也不同擔心生活的所需。另外,河流具有延伸性,代表了神的供應不是侷限於一角,而是能夠流動到更遠的地方。

在查考過第二章的經文後,我們可以略為了解到創造神學除了秩序以外的另一個方向:視之為神的禮物。若我們能就創造神學的內容有更多的思考,或者我們對人生意義和方向的想像會有更開放的態度。下一步,我打算思考關係作為神所賜的禮物這一課題以及討論一下創造的三個秩序怎樣互動。若將來對人生有更多的體會,我希望再深思楊醫對傳道書&約伯記經文的演譯。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日光之下的神學:創造神學

Source: http://www.saifook.org/seminar/Job20140906.pdf


很久之前曾經打了一篇有關創造神學的文章,最近重新檢視相關的內容,發覺自己對當中的內容仍然是一知半解。上堂聆聽老師的講解並不算是甚麼,唯有把所學的向別人教授一遍,才會知道自己真正懂得的有多少。

一直以來福音也與「神救贖你我的罪」緊扣。這個說法並沒有錯誤,但這套說法忽略了一點,就是上帝創世之初造人並不是為了傳福音(參創一至二章)。創造神學的重要之處為指出了基督徒在世上除了傳福音以及在各崗位作好見證之外其實尚有其他意義。楊醫透過分析創世記、傳道書及約伯記等書卷後,總結了上述的神學。在這篇文章,我想記下數點自己的反省。

1.一切皆有界線
在創世記第一章3-10節,上帝分別分開了光暗、上下水及海陸,三者分別對應人生禍福的對比、空間與時機以及界線。而這些東西都是由神掌管而非由人控制(值得一提的是其實神的一些範疇上是容許人管理的)。很多時人的困難在於人渴望自行決定所有的事情,卻不知曉得有些領域並不容人去說三道四。願我明白自己的「分」是甚麼,也接受人於一些事情上有其限制,如生命的壽數、人的分等。

2.神看是好的
隨著踏入職場的日子久了,我發覺自己的心思意念也或多或少受到世界的價值觀所影響,如自己的薪金有多少,渴望擁有外界所宣傳的生活態度等。神創造世界並定義了甚麼是好/不好,並不是由受造物去定義好與壞(亞當&夏娃正是在這一件事上犯了大錯……)。那我又如何看待自己及自己的人生呢,?願我不再被世間價值所定義,而是相信神看我是好的。

3.各從其類,善用潛能
現今的社交網絡某程度強調了「我」,把自己放大為整個世界的主角。只是上帝的創造並不是如此,每人都扮演獨特的角色,各有其擅長的領域。可惜的是現在人人都有希望擔當那些受人注目的崗位/做一些回報較高的工作。其實上帝在創造時早已呼召了人去作衪所定的工作(神替萬物起名時所用的「稱」字在原文有呼召的含義),關鍵是人是否順服。另外,其實每個人都擁有一些潛能尚待發掘,只是我們很多時只是注視別人所有的,卻沒有留意自己所擁有是甚麼。

這一篇只是稍稍從秩序的角度去看創造。其實創造神學尚有很多東西可以談,如以禮物的觀點看創造、三個秩序的互動等……遲一點再談及相關的課題吧。


延伸閱讀
2006年78屆港九培靈研經會:受造的人生──蒙召、蒙福、蒙恩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聽海

每次聽到<聽海>呢首歌總會想起在海邊的那些時光。自中學起,我愛上了夜色下的大海。無論是讀書遇到阻滯、事奉面對壓力或是感情上有煩惱,我都愛到屋企附近的海邊逛逛。每次在碼頭聽著海浪聲,內心無論多麼愁苦都會立即好轉起來。在那些不知該向誰人訴說自己感受的日子裡,大海是我最好的聆聽者,也是最好的負面情緒收集處。
此外,我也很喜歡到海邊祈禱。每次看著無邊無際的大海,我總能夠打開自己的心門向天父訴說自己的煩惱以及內心的陰暗面。雖然我們常常說看不到上帝的形體,但在海邊時禱告時,卻頗有那種對著上帝談天的感覺。現在雖然不能像以往般常常到海邊足風,但我對大海的熱愛卻沒有絲毫的改變。
ps:謝謝Andy在忙到爆既時間仍然為我彈呢首歌,嘿嘿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CGST Dip CS 23 :安靜與退省II


當合上嘴巴及關掉令自己失陷於忙亂狀態的電子裝置後,
自然會在靜默中反省自己的生命及減少思索那些沒有太多營養的事物。
在無敵大海景之下禱告,忽然醒覺其實我早已知道甚麼為心之所鐘,
所欠的只是一些必須的鍛鍊以及準備。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尋找合一的痕跡 : 方舟之家




數年前我曾經作過一個嘗試,就是到不同類型的教會崇拜,在不同背景的弟兄姊妹身上尋找教會合一的痕跡以及刻意尋找一些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繼上次在別的教會感受到做一個新朋友是多麼容易被忽視後,是次我到了一間名為方舟之家的教會崇拜。方舟之家是一個強調傷健共融的教會,有不少會眾也是需要坐輪椅的弟兄姊妹。
在整個崇拜的過程中,我看到一幅很感動的圖畫,就是不同的弟兄姊妹怎樣突破身體狀況的限制一起在上帝面前敬拜。當他們一起唱著「無言、無語、亦無聲音可聽,神的大能,卻在世上知曉」的時侯,我好像明白多了一點甚麼是合一。另外在到訪其間,我看到不止一個大學教授/神學院老師。在外面,他們是別人眼中的專業人士,但在這裡,他們卻只是一個以愛服侍別人的弟兄/姊妹,協助坐輪椅的弟兄姊妹上落復康巴士以及關心他們近來的身體狀況。(題外話,其實我們教會也有一項類似的服侍,就是推那些在老人院居住的長者參加長崇…)
到底人的整全性是否單單以身體情況去看待?此外,我們又怎樣理解他們的生活?早前有報導提及亞公角一帶(即方舟之家所在地)的困難,邀請你花一點時間去了解一下他們所面對的處境。
<天堂隔天涯 山中隔涉院舍> http://ift.tt/29ZF1bq
<傷健同步見證主恩,方舟之家十五年情> http://ift.tt/29wBItw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Bibleversechallenge day 7

I was challenged to post scriptures for next 7 days to share God's word. 

But me, I’m not giving up. I’m sticking around to see what God will do.I’m waiting for God to make things right. I’m counting on God to listen to me.{彌迦書七:7,MSG}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Bibleversechallenge day 6

I was challenged to post scriptures for next 7 days to share God's word. 
 
王差遣人招聚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眾長老來。王和猶大眾人與耶路撒冷的居民,並祭司、先知和所有的百姓,無論大小,都一同上到耶和華的殿。王就把耶和華殿裡所得的約書念給他們聽。王站在柱旁,在耶和華面前立約,要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遵守他的誡命、法度、律例,成就這書上所記的約言。眾民都服從這約。王吩咐大祭司希勒家和副祭司並把門的,將那為巴力和亞舍拉並天上萬象所造的器皿,都從耶和華殿裡搬出來,在耶路撒冷外汲淪溪旁的田間燒了,把灰拿到伯特利去。從前猶大列王所立拜偶像的祭司在猶大城邑的丘壇和耶路撒冷的周圍燒香,現在王都廢去,又廢去向巴力和日、月、行星 並天上萬象燒香的人。又從耶和華殿裡,將亞舍拉搬到耶路撒冷外汲淪溪邊焚燒,打碎成灰,將灰撒在平民的墳上。又拆毀耶和華殿裡孌童的屋子,就是婦女為亞舍拉織帳子的屋子。並且從猶大的城邑帶眾祭司來,汙穢祭司燒香的丘壇,從迦巴直到別是巴。又拆毀城門旁的丘壇,這丘壇在邑宰約書亞門前,進城門的左邊。但是丘壇的祭司不登耶路撒冷耶和華的壇,只在他們弟兄中間吃無酵餅。又汙穢欣嫩子谷的陀斐特,不許人在那裡使兒女經火獻給摩洛。又將猶大列王在耶和華殿門旁太監拿單米勒靠近遊廊的屋子向日頭所獻的馬廢去,且用火焚燒日車。猶大列王在亞哈斯樓頂上所築的壇和瑪拿西在耶和華殿兩院中所築的壇,王都拆毀,打碎了,就把灰倒在汲淪溪中。從前以色列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前、邪僻山右邊,為西頓人可憎的神亞斯她錄、摩押人可憎的神基抹、亞捫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所築的丘壇,王都汙穢了。又打碎柱像,砍下木偶,將人的骨頭充滿了那地方。 他將伯特利的壇,就是叫以色列人陷在罪裡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築的那壇,都拆毀焚燒,打碎成灰,並焚燒了亞舍拉。約西亞回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打發人將墳墓裡的骸骨取出來,燒在壇上,汙穢了壇,正如從前神人宣傳耶和華的話......從前以色列諸王在撒馬利亞的城邑建築丘壇的殿,惹動耶和華的怒氣,現在約西亞都廢去了,就如他在伯特利所行的一般。又將丘壇的祭司都殺在壇上,並在壇上燒人的骨頭,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王吩咐眾民說:「你們當照這約書上所寫的,向耶和華你們的神守逾越節。」自從士師治理以色列人和以色列王、猶大王的時候,直到如今,實在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 只有約西亞王十八年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這逾越節。凡猶大國和耶路撒冷所有交鬼的、行巫術的,與家中的神像和偶像,並一切可憎之物,約西亞盡都除掉,成就了祭司希勒家在耶和華殿裡所得律法書上所寫的話。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王下廿三1-25}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Bibleversechallenge day 5

I was challenged to post scriptures for next 7 days to share God's word. 

耶和華的靈 降在我身上,耶和華藉他的靈帶我出去,將我放在平原中,這平原遍滿骸骨。 他使我從骸骨的四圍經過,誰知在平原的骸骨甚多,而且極
其枯乾。 他對我說:「人子啊,這些骸骨能復活嗎?」我說:「主耶和華啊,你是知道的。」 他又對我說:「你向這些骸骨發預言說:『枯乾的骸骨啊,要聽耶和華的話! 主耶和華對這些骸骨如此說:我必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 我必給你們加上筋,使你們長肉,又將皮遮蔽你們,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你們便知道我是耶和華。』」 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正說預言的時候,不料,有響聲,有地震,骨與骨互相聯絡。 我觀看,見骸骨上有筋,也長了肉,又有皮遮蔽其上,只是還沒有氣息。主對我說:「人子啊,你要發預言,向風發預言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氣息啊,要從四方而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活了!』」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氣息就進入骸骨,骸骨便活了,並且站起來,成為極大的軍隊。{以西結書三十七:1-10}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