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2019 Review










每次寫年度回顧之前,我都會重看自己所寫的東西,了解一下自己所關注的到底是甚麼。毫不意外的,信仰反思及課堂筆記都榜上有名,繼續成為我寫得最多的課題。無論是教義神學抑或是教會觀,這些都是幾年來想得最多的課題,唯一的例外是職場神學。我要感謝angela 及jean 老師,讓一位小子能在過往幾年有機會見識一下何謂職場神學,得以觀賞眾位先行者所做的一切。此外,也感恩自己有機會整理所學習的,在神學院以外的群體分享個人愚見。或許現在我們對於職場的認知仍然淺薄,對於職場這處境的神學應用仍然有很多疑團;但願我們可繼續參與其中,繼承將對於信仰、工作與生命的反思注入其中,幫助更多的人。

另一方面,我作出了一個嘗試,就是試試用文字隱晦而又條理分明的表達某些思想與感受。我相信要作一個聆聽者,必須先學懂聆聽自己的內心,才能夠明白他者的內心世界。因此,我盼望能以此方式閱讀自己內在的思緒及明白自己所在乎的為何。暫時看來效果不錯呢,明年應該可以多試試這形式。不知...別人會否因為我所寫的文字而誤以為我是一個理性的人?另外,我決定了在輔導這一領域多走一步,嘗試花一個學期去了解多一點情緒,看看自己是否想繼續委身下去。看看神如何拖帶吧。

此外,我也想談談身份這一個範疇。身份除了可代表榮譽之外,亦同樣代表了一份責任。是年六月我多了一個身份,一個我還未知道該如何善用的身份。我必須坦誠的承認我尚未懂得該如何重投教會生活---何時要言說,何時要保持沉默,何時要......。如我在四月所說,我尚需要更多的時間讓咖啡流一會,聆聽清楚自己的前設,掙扎為何,然後再想下一步。

另一個帶來無盡煩惱的是國籍問題--一個我以為我不需要為此而煩惱的課題。文化、國籍、居住地三者的互動著實令人煩惱,也使人難以簡單定義自己的位置。有人說只需捉實天國子民身份便可,不必自找麻煩。但我的想法是,除非你能完全無視居住地的法律與域外法權,否則你我都會有機會觸犯 high treason. 若是如此,我們又豈能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不受影響?

最後一點是,謝謝某君的邀請,讓我得以在樹仁有一段空間自由分享一些未知該如何抒發的感受。待我再想想該否在此談談此事……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帝國與聖誕



一直以來,我也不太明白聖誕的意義。我總是將焦點錯置於耶穌的誕生是為了世人而死與復活,卻忽視了降生本身的意義。這個聖誕,我發覺我終於明白多一點聖誕的意義了--神把彌賽亞置於一個亂世中,肩負拯救世人的工作。而當時的人根本唔想過他們會遇到彌賽亞,也沒想過祂在數十載的人生會怎樣光復這有罪的世界。

到底耶穌降生於一個怎樣的年代?我會說是一個革命的時代。在耶穌建生前的一個世紀,猶太人曾建立過一個王朝,可惜國運不長。縱然如此,馬加比王朝仍然成為一個當時的重要標誌,時刻提醒著猶太人他們不一定要被外族所統治,是有可能重建一個由以色列人自己所擁有的王國的。當時的加利利地區深受這一思潮影響,在歷史上多次發起武力革命,試圖達致其理想。不過,當時的羅馬軍團以強大的武力鎮壓當地民眾,多次粉碎猶太人的叛變,把加利利殺得血流成河。在政治方面,當時的以色列被由羅馬帝國所委任的分封王及巡撫一同治理,由羅馬軍團主管防務,猶太人組成的公會則負責行政、立法、執法。在這一個大環境當中,猶太人時刻等待「the chosen one」,帶領他們重新立國。若我們嘗試以另一角度去讀路加福音第一章的「尊主頒」的話,或許你會明白到馬利亞並不只是單單讚美上帝,而是話中有話,當中含有濃濃的政治含義。而當我們把耶穌降生置於這一段歷史去理解的話,我們當會明白為何希律如斯害怕,要把所有兩歲以下住在伯利恆城附近的男孩全數殺光--他要殺掉一切潛在反動勢力,勢要保住其權位,確保沒有人能威脅其管治。


當聖誕的燈火不再吸引,購物的意欲不再濃厚,我們總算有機會重新思考聖誕的意義--這個為我們而生的嬰孩對於當時的猶太人有甚麼意義,對我們又有甚麼意義?當我們宣告主耶穌是救主,祂的降生是一個關乎萬民的大喜信息時,我們到底在表達甚麼?除了使人得著永生,我們有多相信耶穌的降生的確帶來影響各個社會層面的救贖?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80 :畢業感言。之四






在這篇文章,我想稍為記述部份讀神學後產生的疑問。我會以〈The Matrix〉中的著名情境去表達我的處境:我願意面對真實,並承擔伴隨的代價,還是我希望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理想鄉,繼續停留於那一個世界?

神學需要讀神、讀人、讀己,必定會拆毀人本身的信仰框架以及對於上帝的固有認知/前設。無論是教會長執、團契導師還是敬拜隊主席,也會發覺到神學的思維模式與用字等很大機會有異於往昔在教會常用的一套。當發覺往昔的經驗並不足以幫助自己重新認識神,人對於信仰的理解必定會經歷一次大洗牌。其次的是,以往我們往往慣於蕭規曹隨,甚少會反思「一向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建基於甚麼,是否適切新的處境,往往只是重復上一任的既有做法。而在閱讀歷代先賢的著作以及尋找資料寫文章時,我們必須要直接面對經文、歷史及各樣的觀點,並在仔細思考後提出自己對此的見解。就在這樣的處境下,神學生很大可能會培養出"十萬個為甚麼"的思考習慣,思索既有的一切是建基於甚麼之上。而當神學生回到自己的堂會,就會遇上很多難以應對的情況,例如︰
  • 當信仰討論(解經、信仰話題等)不一定是建基於文本與先賢的遺產,而是強調個人認知與經驗時,到底應該怎麼辦?
  • 神學討論鼓勵人花足夠時間去思索不同觀點以及其合理性;但並不是所有人也喜歡花時間去尋找未必有答案的答案
  • 等等.......
我提出這些反思並不是存心找碴,而是想提出一個不易說出口的困擾 -- 如何以新的身份自處? 以前會以為做回自己就可以,但在與不同人的傾談中,我發覺原來我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疑惑的人,不止一兩個人反映自己不知該怎樣聽道、怎樣查經......有人說,讀書後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一切場合閉口不言,並切切為主領者禱告。坦白說,這一種感受並不好受,自己亦不易找到一個"model answer"能適切各種處境。當談到此處,我又想起Matrix 那兩顆藥丸︰若我能再做一次抉擇,我會改變我的選擇嗎? 孩童時我曾在發呆時想過這問題,怎料長大後又要再次為此而頭痛。而這一次的抉擇,將會相當沉重......

<畢業感言。之四>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妳是無價之寶




在感恩節的晚上,聽了一個有關fail & found 的故事。故事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但是次再聽,又有另一番的體會。在台下看著寶鈿與妳無間斷釋放水系魔法以及輪流分享上帝在妳身上所作的美事,內心著實為妳感到高興。我一邊聽,一邊想起區祥江老師在其中一本著作中所引用的「負傷的治療者」以及相關的成長之途─治療者深知自己的傷痕無法完全痊愈。一方面他透過與自己受傷的部份連接,尋回自己內在治療者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準備迎接自己重臨人生,繼續在世界與自己的傷痕共舞。我想,這應該也是妳的寫照吧。

作為生命中的旅伴,我很高興能與妳一起經歷上帝的保守,在虛空的人生中稍稍看見創造與救贖之美,細味上主在我倆生命中所留下的痕跡---縱然物質秩序非你我所能完全領會,但這卻無阻我們透過地上的生活明白祂創造的美麗,繼續等待與聆聽祂微小的聲音。願我們能繼續在滿有血與淚的這片土地中繼續並肩靠主而活,直等到祂來的日子。

#負傷的治療者
#旅伴
#妳是無價之寶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CGST Dip CS 79 :Another journey




不得不說,畢業後這幾個月真的很難捱。我原以為完成Dip CS 後能有一段空間停下來整頓一下。不過,工作上新的嘗試以及社會所帶來的影響一浪接一浪,不但影響了我的身體,也使內心世界無比的疲憊與及感到不平靜。在這樣的環境底下,委實難以聆聽內心的聲音以及神在微聲細語中的提醒。

在畢業前後的年月中,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應否嘗試在輔導這範疇多走一步。與其說是輔導,我更喜歡稱之為聆聽。我喜歡聆聽別人的處境,與他人同哭,同禱。每次為受傷既人祈禱,我會明白到甚麼是"動了慈心",也在過程中感到這是我希望進深的方向。

一般而言,若自己所擅長的能成為自己的職業,這會是一件好事-- 每天都有大量時間浸淫在這世界、與相關的人為伍、閱讀這範圍的書籍與文件等等。不過,未必所有人都能在這看似完美的環境中做自己鐘愛的事情。但是,那又如何?若然上主容許我在這方面發展,我也同樣可以努力賺取生活所需,並去追尋理想。不過問題的關鍵是,到底我是否葉公好龍?到底我的能力是否適合在此範疇發展?我實在不肯定……

繼上次報讀了一科延伸課程之後,我打算在明年再嘗試修讀一科本部的科目,再花一點時間去思考未來的方向以及看看自己的能力如何。但願我能在這幾個月再有多一點的頭緒吧。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CGST Dip CS 78 :畢業感言。之三




在畢業之前,我有機會與院長及老師暢談這幾年的經歷,也在談話當中對於這些年來的感受與思想作出一些整理。我會在文章中記下自己的思緒以及師長的提醒。

我是在二零一五年入讀中神本部課程的。記得那時雨傘運動剛剛結束,香港人經歷了八九六四民運以及零三七一遊行以來最重大的一次社會運動。自己對於基督信仰如何對社會發揮影響力抱有很大疑問,欲尋找不同的可能性。與此同時,當時的自己亦試圖尋找人生的服侍方向,想知道自己是否該以全職教會事奉作為對上帝的回應。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下,我跟隨眾位教會導師的步伐報讀了中神,開始了更深認識上帝的旅途。

我在這四年的旅途中遇到眾多的人與事,讓我對於信仰有更深的思考,也在過程中重整自己對於信仰的立場、觀點及著眼點。在晚間的課堂中我有機會認識十多位同學,一方面與他們一起修讀不同的課程,並肩而戰;另一方面自己也在這四年中從他們的故事中認識上帝的奇妙作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上帝恩典的豐富,也看見上帝的手怎樣參與在我們生命中的各樣事項中。除了在課堂中一起學習外,我們也在其他的時間彼此相聚,分享各自生命的困難以及為對方的生命禱告。這些課堂以外的時光讓我學習到重要的一課:我們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因為基督的緣故,我們成為了同路人,彼此幫助對方的生命邁向成熟,也承擔對方的困難,與對方同行。

與此同時,課堂以及其他學院的活動拓闊了我對信仰的理解,也讓我更多的明白到學院對於職場的重視與投入。老師們有關聖經神學與系統神學的教導幫助我整合對於信仰基礎的認識,也讓我明白到對聖經的認知對實現大使命及大誡命的重要性--我們作為基督的跟隨者,不單有分於繼承歷代先賢的經驗及知識,他們所被交托的使命也轉交到我們手中,成為了我們的使命。神學裝備從來不是用來展現自己的個人學識有多淵博,而是用作守護上主所設立的教會:培養初信者、建立信徒、對抗異端、確保教會走在正確的方向回應上帝的呼召,。

在四年前,我抱著滿腔熱誠以及自信踏入中神的校園,計劃在在學的幾年更深入的認識上帝以及確定個人召命。直到現在,我還依稀記得當時自己那躊躇滿志的樣子。轉眼間數年過去了,上帝並沒有按我的想法去行,反倒是籍著老師的講授、同學的提點以及各樣的事情幫助我反省何謂跟從神--是按上主的意思,還是按個人的構想?我對於召命的理解是否限制了上帝在我生命中的作為?此外,上主在這四年間多次提醒我以學術作為屬靈操練的意義在神學的領域上力求進步與「自高自大」並無關係。相反,這反而是使人謙卑的操練方式。當我們明白到歷代前輩先賢窮畢生之力也只能領會福音的皮毛,我們又豈可自以為自己已盡數明白聖經的奧秘?


(待續)
<畢業感言。之三>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政治中的聖經 2:給掌權者的忠告



政治中的聖經:從政治角度閱讀聖經的原則與範例
The Bible in Politics: How to Read the Bible Politically


第三章:給掌權者的忠告
分題
來源與舊約的背景
利慕伊勒與穆里卡利
詳細的詮釋
現今的詮釋
以色列的君王制度
有關基督論的反省

本書第三章的核心關注為籍著利慕伊勒王母親的訓示探討聖經對掌權者的要求,提醒領袖要為世界上的窮人與弱勢群體施行公義。在本章,作者選取了箴言中來自阿拉伯瑪撒王國利慕伊勒王母親的訓示,嘗試在經文中找出聖經作者對於掌權者的要求及想像。作者指出近東文化對於國王的理想典型與以色列人的想法相近,反映人類普遍經驗以及來自上帝的特殊啟示兩者在某些部分有相通之處--人類對於平等權利的追求並不單單來自上帝,亦同樣是世俗社會的追求與期盼。因此,以色列智者選擇把這段訓示列入正典當中,成為聖經中少數留給以色列君王的教導。

此外,作者指出這段訓示的核心為強調政治權力是一種為他人運用的責任,並非一種為自己謀私利的特權。在全篇的教導中,利慕伊勒王母親要求君王要重點關注那些不能幫助自己的人,如孤兒寡婦、殘疾人等,為他們爭取合理的權益。作者認為以色列智者刻意選取這一段內容而非其他有關守護疆土或治國策略的內容,反映智者們視保護社會上的弱者為君王更重要的責任。其後作者轉而反思當時以色列的君王制度,指出唯有君王服事上帝親自解救與統治的百姓,君王制度才可被視為合理。其後作者提醒讀者聖經並沒有特別推崇某套政治制度,而是以對掌權者的理想典型作為標準去判斷各種政治制度,要求掌權者要時刻拯救受欺壓的人和扶助弱勢群體。

在文章的結束部分,作者討論到彌賽亞與君王的關係,指出耶穌不但服事眾人,更徹底認同無權無勢者無助的景況,與他們感通一體。作者認為耶穌以這種方式活出王者的完美典範,同時亦提醒讀者不要過份迷信能以政治方式完全解決弱者與受壓迫者的困難,應當學像耶穌一般與他者感通一體,自願分擔他們的苦痛。


個人反思性問題
1)是否支持民主
有人提出「聖經不支持民主」,以此作為反對市民參與爭取普選的社會運動的理由。試以本章的內容回應他的觀點。

2)教會與一眾政治實體的距離
教會在英治年代獲得當時的政府的支持,因而得以開辨各類學校、醫院、社福機構等。實際上,這種行徑也反映了當時教會對於政治的理解,願意與當權者作一定的合作並從政府手中獲得部份權力 (如辨學權)。你認為現時的教會又應對現今的政府持那一種態度?

延伸閱讀
基督教與民主—基於教會史的反思
by 白德培,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政治中的聖經>系列
政治中的聖經 1:理解與詮釋





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帝國與政治




1. 當我們提到國際的政治/外交博奕時, 我們對各政治實體 (中、美、歐盟, etc)的理解是建基於甚麼? 是否了解各實體的特點以及其背後法律體系所帶來的影響?

2. 政治評論是否可能完全建基於個人觀察? 是否可以完全不引用相關條文/法案去支持自己的觀點?

3. 一個鼓勵仇恨他人的政治群體如何能在政治舞台上與其他派系合作? 還是它深信自己有足夠力量/議會席位施行其意志,故不必與他人合作?

4. 我們對於政治實體的效忠是否建基於其力量強盛與否? 是否有「忠誠」可言?

5. 當現行的執法/法律制度未能達致其原定目的時,我們有多大程度接受別人憑良心/個人喜惡行事?

6. 作為有信仰的群體,我們是否可以接受到沒有信仰者在社會性事務上採取未必合符信仰的行徑?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初涉職場神學 5:職場人看職場事工 II


以色列人生養眾多,並且繁茂,極其強盛,滿了那地。有一位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興起,統治埃及。他對自己的百姓說:「看哪,以色列人的百姓比我們還多,又比我們強盛。來吧,讓我們機巧地待他們,恐怕他們增多起來,將來若有戰爭,他們就聯合我們的仇敵來攻擊我們,然後離開這地去了。」於是埃及人派監工管轄他們,用勞役苦待他們。他們為法老建造儲貨城,就是比東和蘭塞。可是越苦待他們,他們就越發增多,更加繁衍,埃及人就因以色列人愁煩。埃及人嚴厲地強迫以色列人做工,使他們因苦工而生活痛苦;無論是和泥,是做磚,是做田間各樣的工,一切的工埃及人都嚴厲地對待他們。 
後來,摩西和亞倫去對法老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這樣說:『放我的百姓走,好讓他們在曠野向我守節。』」法老說:「耶和華是誰,要我聽他的話,讓以色列人去?我不認識耶和華,也不放以色列人走!」他們說:「希伯來人的神已向我們顯現了。求你讓我們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向耶和華我們的神獻祭,免得他用瘟疫、刀劍攻擊我們。」埃及王對他們說:「摩西、亞倫!你們為甚麼叫百姓不做工呢?去,服你們的勞役吧!」他又說:「看哪,這地的以色列人如今這麼多,你們竟然叫他們歇下勞役!」當天,法老吩咐監工和工頭說:「你們不可照以前一樣提供草給百姓做磚,要叫他們自己去撿草。他們平時做磚的數目,你們仍舊向他們要,一點不可減少,因為他們是懶惰的,所以才呼求說:『讓我們去向我們的神獻祭。』你們要把更重的工作加在這些人身上,使他們在其中勞碌,不去理會謊言。」 
神吩咐摩西,對他說:「我是耶和華。我從前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顯現為全能的神;至於我的名耶和華,我未曾讓他們知道。我要與他們堅立我的約,要把迦南地,他們寄居的地賜給他們。我聽見以色列人被埃及人奴役的哀聲,我就記念我的約。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我要除去埃及人加給你們的勞役,救你們脫離他們的奴役。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藉嚴厲的懲罰救贖你們。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神。我除去埃及人加給你們的勞役,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我起誓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地,我要領你們進去,將那地賜給你們為業。我是耶和華。』」摩西把這話告訴以色列人,但是他們因心裏愁煩,又因苦工,就不肯聽摩西的話。

是次選用了出埃及記第六章作為思考職場與救贖關係的經文。兩年前的分享我主要集中於撮要Christopher Wright 的<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一書的其中一章 ,是次則嘗試加入個人的解經,試圖提出一些個人的想法。我認為「出埃及」一事除了是主耶穌救贖世人的預表之外,也可以被視為一個與工作相關的救恩歷史片段。

在釋經之前我想先介紹一個市場學的模型:PESTLE。PESTLE是一個嘗試分析外在宏觀環境的方法,幫助企業認知所在社會的情況,以便在推出產品或思索自身定位時作出更佳的決定。此模型分為共分為何六大部份,分別為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氣候與法律。本文的第一部份會嘗試運用PESTLE 分析出埃及記第六章,對聖經文本作出一些想像。



若我們先放下我們對於經文先入為主的理解的話,我們可以發覺這段經文有不少描述與工作有關:在埃及的以色列人與我們差不多,也是一班「因苦工而生活痛苦」的人。經文提到法老用勞役苦待他們,要他們為他建造儲貨城。若以現代的理念去理解,以色列人其實可算是一群建築工人,被老闆/判頭苛待,要在不合理的處境中艱苦工作。

不過,若我們嘗試使用PESTLE去觀察經文的話,我們會察覺到以色列人的苦並不單純是一個工作問題。

S 社會-人口問題
以色列人生養眾多,並且繁茂,極其強盛,滿了那地。

P 政治-管治/國防問題
有一位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興起,統治埃及。
「……恐怕他們增多起來,將來若有戰爭,他們就聯合我們的仇敵來攻擊我們,然後離開這地去了。」

S 社會-文化/宗教問題
埃及人嚴厲地強迫以色列人做工,使他們因苦工而生活痛苦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這樣說:『放我的百姓走,好讓他們在曠野向我守節。』」

經文指出了新任法老苦待以色列人是基於多個原因。第一,寄居在埃及地的以色列人生養眾多,人口的高度增長引起了管治者的注意。第二,新一任的法老並不認為自己有義務善待約瑟的後代,反倒擔憂以色列人會聯同埃及的仇敵攻擊埃及,最終離開埃及(註:從這個角度看,似乎以色列人是當時埃及勞動人口的重要組成部份)。第三,「做工」的原文與出埃及記四章3節的「事奉」一字相同,經文指出法老對以色列人的奴役不止限於工作層面上,更涉及到靈性的層面。PESTLE 幫助我們在閱讀經文時嘗試找出宏觀層面的事宜怎樣影響以色列人的工作,幫助我們察覺工作並不只是一個人的事,亦份屬眾人的事。

除了嘗試從宏觀角度去剖析新任法老苦待以色列人的原因之外,我打算從另一角度去分析這段經文,嘗試了解工作可以怎樣轄制人。若說以色列人是一群勞動者,那法老理所當然的是一位老闆,管理一眾以色列人。以下為經文當中提到有關法老的想法與及他所下達的指示:
「來吧,讓我們機巧地待他們,…」
「看哪,這地的以色列人如今這麼多,你們竟然叫他們歇下勞役!」
「耶和華是誰,要我聽他的話,讓以色列人去?我不認識耶和華,也不放以色列人走!」
「你們不可照以前一樣提供草給百姓做磚,要叫他們自己去撿草。他們平時做磚的數目,你們仍舊向他們要,一點不可減少,因為他們是懶惰的,所以才呼求說:『讓我們去向我們的神獻祭。』你們要把更重的工作加在這些人身上,使他們在其中勞碌,不去理會謊言。」
從以上的經文可見到法老怎樣奴役以色列人--他不止認為以色列人不應歇下勞役(超長工時)、更認為以色列人非常懶惰,應該把更多的工作量加給他們(理論X,一種領導學觀念)。此外,經文隱晦的表達了法老的行徑基本上等同自比為以色列人的上帝,不承認耶和華所宣稱對於以色列人的主權,不許他們敬拜(靈性上的奴役)。此外,法老相信更重的工作量能使以色列人「在其中勞碌,,不去理會謊言」。當我們想到有一些工種的忙碌程度令一些弟兄姊妹沒有時候上教會,我們就不難明白這句話對於現代人的意義-- 工作有可能失卻了原先的意義,成為人奴役他者的一種方式,一種文明、理性的轄制方式。

經文稍後指出了這一種轄制方式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他們因心裏愁煩,又因苦工,就不肯聽摩西的話。」。到底摩西說了甚麼?當時他代表耶和華神作出了有關救贖的宣告:「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地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做你們的神。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若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一個宣告堪稱舊約時代的福音 --上帝願意救贖世人脫離轄制與權勢,作他們的神。不過,當時的以色列人因為苦工這轄制,根本無心聆聽摩西這足以震撼世人的宣告,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在嘗試用工作此一向度釋經之後,我想作出一些個人的思考。首先,工作必然需要置於一個特定的處境底下去理解。若我們忽視法老奴役以色列人的原因,我們很自然會用工作很辛勞這一角度去看以色列人。然而,這樣的角度會讓我們忽略了工作的辛勞並不是因為懶惰與否,而是有其他可能的成因,如一些宏觀層面的因素。此外,若我們相信上主的救贖是覆蓋人類的整個人生的話,工作同樣屬於要被上帝救贖的一部份。在出埃及這一事件,上帝使用了與我們的理解不一樣的方式去施行救贖:是次的救贖不止成為了那時的以色列人的得救確據,整個以色列民族亦因祖先被上帝所拯救而得救,是次救贖永遠成為民族記憶的一部份。(註:我曾在另一文章稍稍提到民族記憶,詳情可參考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Hebrew Bible/Old Testament, Chapter 14. )。此外,上帝在這次的救贖中並非單單使以色列人靈魂得救,而是以超自然結合政治的方式救贖他們:先以十災及分開紅海幫助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然後幫助以色列人得地為業,以耕作與畜牧養活自己,不需再被奴役。亦即是說,三福、四律等只是描繪了救贖的其中一種方式,卻不足以道盡上帝的救贖,這亦促使我們需以更多的想像力去思考救贖。第三,上主除了帶以色列人出埃及外,亦在西乃山頒佈了新的地上倫理,指導以色列人怎樣在地上生活(註:妥拉中相關的經文甚多,需另文討論)。因此,上主的救贖與頒佈的倫理同樣亦應該應用在工作中,改變整個工作的生態,而非單單成為一種個人化、內在的宗教信仰。

在兩年前我提到「我們對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意義需要以上主於埃及的救贖去加以詮釋,從社會、經濟、政治及靈性等多角度思索救恩今天以怎樣的方式臨到我們,而我們又該怎樣傳講這個信息」,我相信這段說話到今天仍然有效。工作作為大部份勞動人口在生命中必須面對的場境,我們必須深入思考上主在救恩歷史中的救贖,思索上主的行動怎樣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身處的職場環境,幫助我們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工作、勞動。

(待續)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我手寫我心 2:發掘與了解內在的我

或者對我而言,寫作其實也可算是我的一種靈修&親近神的方式吧。

Henri Nouwen Society
https://henrinouwen.org/meditation/writing-reveals-what-is-alive-in-us/

Writing is a process in which we discover what lives in us. The writing itself reveals to us what is alive in us. The deepest satisfaction of writing is precisely that it opens up new spaces within us of which we were not aware before we started to write. To write is to embark on a journey whose final destination we do not know. Thus, writing requires a real act of trust. We have to say to ourselves: “I do not yet know what I carry in my heart, but I trust that it will emerge as I write.” Writing is like giving away the few loaves and fishes one has, trusting that they will multiply in the giving. Once we dare to “give away” on paper the few thoughts that come to us, we start discovering how much is hidden underneath these thoughts and gradually come in touch with our own riches.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初涉職場神學 4:職場人看職場事工 I




謝謝同工邀請我分享一下我如何看職場事工。是次分享讓我有機會將過往數年的思考與學習作一定的整合,既回顧一下自己對職場既睇法,亦在預備既過程中查找新的資料作更進一步的反省。

近日心力有限,先在此附上經刪減的powerpoint slide,留待他日再用文字分享我在預備時想到的一些東西。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