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9日 星期二

想像的共同體



付出,是因為我自覺我們是共同體,共享榮辱。那麼,是甚麼構成「我們」?周朝封建制度的破碎與崩壞是因為後人們不再視親戚與自己是「自己人」,反倒視他們為阻止自己稱霸中原的阻礙,難怪東周之後眾國家不再爭奪霸主之名,而是爭奪新朝皇帝之位。那麼,甚麼使人們覺得彼此是結連的?是信念、價值觀、興趣、還是關係?當人能夠自行決定是否加入/退出某個群體,那這個問題就成為了必須面對的問題,不能再扮作事不關己。

我曾到訪一些群體,他們的成員雖然不是時常碰面,但是群體/組織的意志卻能貫徹數代人,把年齡差距極大的人連在一起。有趣的是這些群體大都是實行「filtering」的,即要求參加者符合某些要求/完成某些事情才能夠加入其中。某程度來說,這加入的過程也是一個彼此認識的過程--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了解群體的異象、角度,思考自己是否認同這些價值及代價,並在正式加入前作出取捨。若是這樣理解的話,那就不難理解為何各代成員間能共享某套的信念或價值,突破時空的限制了。

與此同時,有一種的群體是與上述的關係截然不同的--商家的會員資格。會籍只是代表了某人的消費達致某個金額,商家與個體消費者之間只是一種交易的關係,彼此在一定期限內互惠互利,並不涉及太多的價值共享。這一種結連一定程度上來說是赤裸裸的,但卻又是真實的--大家只是各取所需,一買一賣,明碼實價。

那麼,是否有一些群體是不需要filtering的?在理論上是有可能的。若加入某個群體並不需要該群體或該人付出太大代價的話,那的確是不用為參加者設立任何門檻的。不過,這亦代表了參加者並非共享一套大家願意為之付上代價的價值。由於並沒有一套眾人都認受的信念,最終組織只會淪為一個各有各說法、一個異常鬆散的組織…… (tb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