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會以分為三點,討論自己閱讀《情緒四重奏》一書後的感受與個人反思。第一點為透過回想過往與朋友同行的經歷反思何謂聆聽。我的幾位小組導師是我在聆聽方面的啟蒙者。他們言行身教的向我示範了何謂聆聽者,也使我經歷到細心的聆聽能為他者帶來何等正面的力量。而在往後的日子,我開始嘗試學習成為別人的聆聽者,聆聽對方所表達的感受及字裡行間的深層含義,嘗試去明白他的煩惱是源於甚麼事情,並與對方分享一些個人的見解。在溝通的過程中,不少人表達他們甚少感到被聆聽—身邊的人自以為已明暸他的處境,然後試圖以理性為他分析及作出建議。這與葛琳卡在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關懷者容易常犯的錯誤是自以為知道對方需要甚麼,就按自己所認為的替對方安排,卻忘記問困擾者最想得到的甚麼」。我認為同行最要緊的不是說,而是聽。一般人或許會以為對方不懂得該如何面對其處境,因此認為最要緊的是告訴對方該做甚麼。但在我的經驗當中,我認為接納對方的感受以及幫助對方喚起他內在的治癒能力比給予建議更為重要。若聆聽者只是集中於為對方提供答案,對方很容易會有負面的感受,認為聆聽者只是視他為一個尚待解決的難題,而非一個面臨傷痛的人。與之相反,當人的情緒被接納與抒解,他的無力感以及沮喪會得以減低,自己能慢慢的收拾心情並繼續面對他的處境。至於作者提到有關如何面對他者有違自己價值觀的異樣想法,我認同這也是其中一個不易面對的困難。簡單來說,我暫時會傾向先聆聽他的表述,但會尋找合適時機讓對方明白我並不認同這一種的價值。
第二點為對於原生家庭的一些想法。早前在講座中聽區結成醫生提到因長期的社會運動而來的情緒很可能會使大量香港人患有抑鬱症或創傷壓力症症狀等等的病症。而在閱讀此書時,我感到的是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所帶來的影響比社會運動的創傷更大。我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為與家人的相處很可能佔據人生數十年的時間,而若家人長期使用不恰當的言行加諸於某人身上,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很可能延綿數年,甚至是一生之久。我認識數位朋友有這樣的情況,他們的家人很愛錫他們,可是不太懂得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們的家人在面對不如意時往往把怒氣傾瀉在他們身上,向他們說一些極具傷害性的話,最終為我的朋友帶來不能輕易磨滅的內心傷痕。因此,我認為願意與對方同行的弟兄姊妹可多加了解身邊朋友的原生家庭狀況,嘗試了解對方目前的情緒會否與家人相關。我不是說所有的情緒問題也與家庭成長經歷相關,但我相信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很可能為不少人所忽視的。
第三點為對於靈性與情緒的一點反思。在「情緒的防衛」這一節當中,作者提到情緒的防衛機制會影響到我們怎樣與神相遇。很多時討論到怎營與神相交時,自己與身邊的朋友往往把焦點集中於使用甚麼方法、該參考那位靈修大師的著作等等。很多時我都下意識的以為人只需使用合適的方法就能與神相遇,卻忽略了人與上帝的關係並非如斯簡單,涉及到人對於天父與地上父親的認知、成長經歷怎樣塑造自己對於情緒的表達、親密關係中的互動等等。因此,只是單純的建議一套靈修方式予對方並不能幫他者擺脫上面提到的影響。而這一個反思亦使我回想起以前的經歷。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居於離海邊很近的區域。每當我感到有情緒的時候,我都會走到海邊禱告,透過祈禱與天父訴說自己的情緒。而在流淚禱告的過程中,我的感受往往都得以抒解,有力量繼續走下去。現在回想,我想這就是怎樣把自身經歷交托,並從上帝支取力量的其中一種方式。現在我所居住的地方並不接近海邊,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也日漸忙碌。我想我也需要找另一個新的方法,幫助自己在面對情緒時與上帝親近,坦承向祂表達自已面對困擾時的感受與及自己有多需要祂的接納。這不只是為了使自己有力盛載有需要的人的情緒,更是為了使自己更敏銳於自己的內在情況以及聽到祂的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