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想像的共同體 2 : 功能性與關係性

若你曾思考過民族與民族主義是甚麼的話,想必你會明白為何這些文章會起這個名字。前文以周朝興衰作為引子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到底甚麼構成「我們」,也提到對成員的filtering有助各代成員突破時空的限制,共享某套的信念或價值。這次我想嘗試就「我們」作出描述,將之分類為兩種「我們」,並提出我的一些想像。

要令「我們」這一概念形成,必定會涉及到眾人的聚集--人們因為某一個原因而特意聚在一起,或許是在網絡世界,或許是在真實世界。這一種的聚集是因為某些前因或後果。我理解前因為把人們連結在一起的因由,如一個彼此都認識的人物、一個剛剛加入的機構所舉辦的迎新活動、或一次事件所引發的風波。至於後果,我理解為聚集後想一起達致的目標,如完成馬拉松賽事。

在大多數情況下,前因與後果往往是同時出現的。前因和/或後果讓人們聚集在一起,期待與因為相近原因/目標而聚集的人一起完成某些事情。最易懂的例子是讀書,不同的小孩子因為政府對於兒童教育的規範,因此都會在法定的年齡登記入學,成為學校的學生,直到完成政府所提供的免費教育。在這一個情境中,我們可以找出若干值得討論的要素:
  • 誰:小孩子
  • 何時:在法定年齡
  • 何地:學校
  • 為何:因為政府對於兒童教育的規範
  • 甚麼事/預期結果:成為學生,完成政府所提供的免費教育

每一個群體的構成都涉及到六何,對於前因與結果作出一定的解釋及規範。在某些情況下,人會被強制性的加入某個群體(如出生地所屬的國家、家族),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加入群體是個人作出的決定(如加入大學學會或成為銀行的客戶)。值得留意的是,群體往往是有時限性而非永垂不朽的,成員更替、目標的完成及對價值的異議等都有機會令群體出現大規模 變化。

在是次的文章當中,我粗略的把群體分為兩種:功能性與關係性。關係性群體往往是因為某些人的緣故而聚集,這一種群體並不講求達成甚麼目標,維繫關係往往成為了此種群體的唯一使命;關係性群體則是因為某一特定目標而聚集,成員間未必認識彼此,大家視完成該特定目標為此群體的最大意義……

(tb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