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60 :受苦的面孔



上《約伯記》這科目的其中一個後遺症是會不斷想起那些受苦的面孔。好人為何會面對那些不易承受的傷?為何他人過得彷彿比他們還要快活?有一位睿智的人曾說過人不但從上帝手裡得福,同樣也從上帝手裡受禍。只是面對那些略顯疲憊與憂傷的面孔,我實在不敢說這些話--某些說話並不適合在這時候去說。

在生命的路途上,實在有太多的未知數不是人可以去控制。當人以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日程甚至是生涯規劃,一次地鐵故障已足以打亂所有人的上班schedule。同樣的,對於複雜的生命,我們又有何知識或權柄去說我們力足以掌控或者是已經完全明白?上帝予人的分、自身的情緒、原生家庭、另一半的一切、他者對自己所施加的影響……實在複雜得一塌糊塗。

有人會說永恆的盼望足夠幫助人面對那些苦,我並不是完全認同。眼望永恆固然是重要的,但這並不足以幫助人面對眼前那些彷彿崇山峻嶺一般的困難。若要別人接受這一種盼望然後繼續「向前看」,那只是滿足了我的欲望--拒絕與他休戚與共,只是想盡快逃離那種令自己難受的氣氛。我會說,永恆的盼望並不應該用作model answer,而應該有另一種意義。

那麼,出路在何方?我不想太快就去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花多一點時間去想一想。苦難這課題並非一個model answer足以道盡,而是需要停留在當中慢慢品味,然後再找出路--雖然那種苦並非像咖啡一般那麼吸引。每當我想到上面提到的這些故事以及與受苦相關的課題,我的情緒也不期然會受到一點影響,或者這是擁有empathy而必須面對的反噬吧。幸好鄭恩地剛剛發佈了新曲,讓我得以在苦中有一點甜。能夠一邊聆聽美妙的歌聲一邊思考這沉重的課題,應該是我在勞碌中享福的一種方式吧~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尚待回答的問題:整理一些重要的回憶


到那日,我必定要回頭重看這件事以及為它賦予一個意義。
只是,我現在還是不太想去理會它……

回憶一件對我十分重要的事情
1. 這件事令我有甚麼感覺?
2. 它令我動搖了甚麼信念?
3. 它怎樣影響我的自我價值?它怎樣影響我與周遭的人的關係?
4. 從這事我發現了甚麼?對自己有甚麼認識?我有沒有建立一個更高的信念來理解整件事?
5. 整件事對我有甚麼意義?
6. 經過這件事,今天的我有甚麼成長?
  • 自我價值
  • 面對生命無常與痛苦的能力
  • 對生命意義、盼望的情況
  • 愛人的能力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23 :同儕輔導技巧



我對輔導的興趣源於青少年時期的個人經歷,本文將會分享兩次的經驗怎樣從正面及負面推動我去了解輔導這一領域的知識及技巧。在中四時,自己曾因為一些感情事宜而煩惱,不但心情低落,亦令自己失去上教會的意欲。當時的我不願意回教會崇拜,只是喜歡在小組與弟兄姊妹見面。那時的其中一位導師時常在聚會完結後聽我訴苦,又鼓勵我把這些憂愁向天父陳明。經過約半年的同行後,我成功的脫離了那種狀態,不再受那負面思緒所困擾。與此同時,我亦重拾對信仰的熱誠,重新投入教會生活當中。在導師身上我學懂了甚麼是無條件的聆聽。對一個受傷者而言,當時最需要的並不是金句式的教導又或者是甚麼大道理,而是同行者那份無條件的關懷。雖然那導師未必懂得太多輔導的技巧,但她那份專注的傾聽使我能在當時坦然的表達自己的內心狀況,細訴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在談完正面的經驗後,我想提及一段負面的經歷。(因涉及私人事件,從略 

在分別闡述兩件對我生命有很大影響的事宜後,我想談談這兩年事怎樣影響我看個人關顧,亦略談自己對於輔導的看法。首先,我明白了聆聽本身已經是對受傷者所呈現的接納。自智能手機興起,各種資訊,廣告,電話通知等不斷干擾人的生活,使人時刻都面臨資訊過載。這個情況使人漸逐失去專注聆聽他人傾訴心事的能力,也使受傷者難以找到一個合宜的對象和時機去訴說自己的煩惱。以上的經歷使我緊記自己要持續努力的盡心聆聽他者的故事,讓對方感受到被接納的感覺,以致能安心的揭示及處理自己的心事。此外,自己的負面經歷亦使我明白到若自己只是從當事人外面的立場了解他的世界,那很大機會破壞二人之間的關係及信任,使溝通失效,甚至使對方不再願意向自己傾訴。

最後我想談一下自己怎樣看信仰在輔導的位置。我相信基督信仰理應在輔導中佔一關鍵位置,因為人所面對的問題往往涉及身體,心靈以及靈性三者,不能亦不應只處理其中一部分,卻忽略其餘部分。《成長與塑造:輔導員持續得力之道》一書提到基督徒身份與輔導員的身份是不能分割的,輔導工作除了是一份專業工作外,也是輔導者對信仰的回應。我相信作者此一想法同樣也是對基督徒同儕輔導者的一個提醒。當我們有機會接觸受傷者時,我們同樣需要以合宜的心態,輔導技巧及神學知識去與對方同行,幫助對方在困難中看到那永恆的盼望。此外,歷代信徒寫下不少著作提及自己怎樣面對內心幽暗處以及基督信仰怎樣幫助他人走出憂慮,這些都是絕佳材料,幫助我們更明白他者生命中的掙扎與愁緒,懂得怎樣與他同行。此外,盧雲在《記憶的治療者》一書提到基督徒作為治療者幫助別人重整對過往的記憶,進而藉着記憶鼓勵別人繼續往前走。我認為這觀念同樣可應用在基督徒同儕輔導者上,當我們透過聆聽及具同理心的回應,我們就能幫助對方整理自己的感受和記憶,引導他在明白自己的思緒及價值觀後走出傷悲,重新過正常的生活。作為一個基督徒,我認為我們應該繼續努力整合信仰與及輔導技巧,用之在與弟兄姊妹或未信者同行,幫助身邊的人看見人生的盼望。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無效的聆聽 4 : 身體、心與靈的健康



幾個月前有機會修讀一科有關輔導的延伸課程。是次的課程對我來說沒什麼特別,因為所教的東西與以前從書本所認知的相差不大。不過,我想在此特別記低一個特別的反思,就是有關身心靈三者的關係。

課程其中一個功課是要我們閱讀一本有關輔導的書籍。當中最吸引我的並非有關聆聽或同理心的講論,而是作者對於身體健康的看重。作者在書中表示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就不會有健康的心靈與靈性,因此他在進行輔導時往往會詢問對方的運動習慣及身體情況。這對我來說是由於當頭棒喝。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但是敬神,對一切的事都有益處,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

一直以來,我都看重有關心靈或靈性的事,選擇在工餘的時候看書、上課、退省等等,沒有花太多時間於身體的操練。「操練身體,益處還少」,這並不是說操練身體毫無價值,而是要提醒人敬畏神的重要之處。反過來說,若我只是操練靈性但卻不重視身體的健康,那同樣是不可取的。

在得出這個反思後,我嘗試於每星期放工後都抽一晚時間游泳。在運動的過程中不止身體有操練,也在與其他泳者的互動當中有一些反省。留待下次再寫一點吧~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