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CGST Dip CS 6 :流水作業式及客製化神學教育

在<使命承傳 加倍感動--今日神學教育的挑戰>一文中,江教授首先簡單介紹了昔日幾個華人神學生如何因為領受異象而建立了中神,然後在文章中談及神學教育的三個向度,幫助讀者明白神學教育的目的。在文章的尾段,江教授更提醒讀者神學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傳承先賢的異象並肩負起培訓下一代華人基督徒的責任。

在以下的段落,我想分享自己對神學教育的想法。在現今的商業世界,流水作業式生產大行其道,無論是吃的即食食品、用的智能手機、乘坐的汽車等,全都是一條條生產線所生產出來。無論身處何方,你我所使用的物品大有可能與千里之外的外國人全無分別。到底活在這個平坦的世界中的基督徒又該如何看待神學教育?我們又是否該應用商業世界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於培育信徒和神學生?當想到這裡,腦海浮現了先知耶利米在窯匠的家裡所見到的景象,刺激我反思另一條路。聖經這樣的描述當時的處境:「窯匠看怎樣好,就怎樣做 」。這不正正與近年異軍突起的客製化頗為相似嗎?

我認為以上兩種的方式是可以融為一體的。流水作業式與及客製化在成本上及滿足個人需要方面各自有其優勢,故他們並非處於非此則彼的對立位置。我頗認同中神在選修科上的彈性。除了道學碩士及神學碩士外,大部份的碩士及文憑課程都有大約二分一至三分一的學分為選修科目,同學可按需要自行決定修讀那一科目。我認為這樣的的課程設計嘗試兼顧學院資源及同學需要兩方面,使弟兄姊妹能在修讀的過程中揀選自己有興報讀或與事奉有關的學科,使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能善用所學的知識於職場、教會及社會。

另一方面,我想就江教授所提有關神學的三個向度提出一些個人意見。我認為尋求理解理應先於尋求對話及行動。這樣的見解並不是想將知識的地位凌駕於其餘兩者,只是我認為三個向度應分清先後次序。現今的社會充斥不同的言論及行徑,涉及的範疇包羅萬有,極為影響信徒對信仰及人生的看法。與其過快地採取不當的行動,倒不如先去明暸自己應捍衛甚麼的價值及理念,然後再去尋求對話和展開行動。透過課堂學習及閱讀歷代前人所留下的文獻,有助我們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去面對個人生命,檢視教會異象及面對複雜的社會議題。當然,知識的理解絕對不能停留於象牙塔中,我們必須在現實世界中與不同教派或不同政治理念的人對話,在溝通中了解彼此的立場。此外,我們對知識的理解也應踐行於地上,把所學到的東西應用在地上,服侍教會及社區。


行文至此,我想作出一點總結。神學教育作為信仰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我們需要持續地反思神學教育的型態和內容,以便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平信徒、教會領袖和同工。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繼續反思神學理解、對話和實踐三者的先後次序及比重,以便在變幻莫測的世界持守真道並作鹽作光。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CGST Dip CS 5 : 一位老校友的故事



尚記得十多個月前看到這段文字時,眼淚像下雨般傾盆而下的情境。在迎新日,我終於聽到多一點這個校友的經歷了。據院長所言,這位校友的父親是一位在二十世紀時在中國努力傳道的弟兄。當時這位校友因見到父親因事奉而面對的經濟壓力而決定放棄信仰。怎料,神在他大約四十多歲時使他回轉,並催迫他在退休後讀神學繼續事奉主。

在聽完這個故事之後,我想到自己。若我在三十歲時決定自己的去向的話,那我有多少年的日子去回應人生召命?在最近某次崇拜禱告時,我發覺自己仍然係處於淆底的狀態。我仍然渴望有多一點的時間去想清楚。或者,心底裡我仍然在與神討價還價……

-------

在聽院長分享這個故事時,我心中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回應神是否有所謂的「太遲」?若早一點找到召命那當然很好,但若到了人生快退休才找到召命,那又如何是好?在大約半年前,面書曾經就呢個話題有一些討論…當時相關的討論貌似引起一些中年人的過敏反應,但我相信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

不知為何 ,我總是覺得在年輕時就回應神的信徒而面對的壓力比較大。年輕時就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除左「玩命」之外我想不到該用甚麼用字去形容此行為。當想到這裡的時候,我在想自己在未來能否做一點事?若我能在退休前找到一個願意全職事奉的下一代基督徒,並在條件許可下給予他/她一點幫助,那是一件多好的事呀。在胡思亂想之際,我想起幾個現在仍在牙牙學語的小寶寶……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失落了的互為肢體之道 4:對群體相愛的一些思考


呢一次所預備既slide有部份係引用自延伸課程既內容
主要係想嘗試探討群體相愛所面對既困難。
係預備完之後,只能說人係無足夠能力去愛的。
起碼係我既經驗裡面,冇可能有咁多人有咁大意欲去咁做……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對聖經教導「外判化」的思考

最近在教新看到以上兩篇文章提及聖經教導「外判化」既問題,我亦諗緊相關既野呢…
若要細分聖經教導,可以分為經卷科、神學科、實用科等…
我想嘗試從幾方面作出一些分析。


師資
其實要求教會自己負責教課程係一件好唔容易既事。
通常牧者係教會內被expect係萬能的,
要識行政、關顧、牧養、教導、敬拜……
那到底牧者有多少時間去預備教學用的材料呢?

突然想起,自己教會通常係唔會搵平信徒教課程的,唔知係因為咩原因呢?
可能係因為我地d會友人口基數夠大,故易搵到有一定學歷既人教吧…
那小型堂會呢?他們可能難以搵到自己人教……


課程類型
呢個可以用demand & supply既角度去思考。
對資源有限的堂會來說,只能根據內部資源及需求去開辦課程。
而參考中神延伸既數據,神學科既吸引力遠低於各類實踐科及聖經科。
可以推斷堂會在開辦課程上可能傾向辦一些熱門/較具吸引力的課程。

而各機構因有熟悉相關範圍/具備學歷的同工,故能針對不同需要講授各類型的課程,
而由於潛在參與者夠多,他們甚至可以開辦一些較為冷門既課程。
相對來說,這亦會影響信徒參與那一邊的課程的意欲。




課程認可
係呢個學歷與工作掛勾既世界,讀完有咩拎走亦係一個好實際既問題。
直白一點即是說,讀完對自己張cv有咩作用?

我上左幾間神學院既網站,發覺有好幾間都會問申請人有冇讀過任何神學課程。
而部份機構的招聘要求亦會列明「具神學訓練者更佳」。

我唔係懷疑上堂既信徒既熱心,但若堂會和外間機構所提供的課程水平差異不大的話,
而讀完外間的課程之後又有更大的額外價值,那我為何不選擇到外邊上課?




總結/個人想法

根據我的觀察,會在我所在的教會上基教課程的通常是中年的信徒,
呢個會否係一個警號,提醒我們要鼓勵年輕的信徒多加學習真道?

另一方面,我認為學歷/對課程的認可亦在某程度上影響了信徒選擇在甚麼地方上課。
而課程的供求亦對中小型堂會帶來很多挑戰。
大型堂會或者尚有足夠的師資/參加者,那小型堂會又該如何自處?

最後一點係,其實我地對教導聖經既看法是甚麼?
係一個好勁既人教一大班人?定係好多個少少勁既人教好多個細group?
仲有既係,到底教會既聖經教導係咪應定位成「初階」,
而將高中階留比外間機構講授?呢個又係一個好難答既問題……


================

https://hkchurch.wordpress.com/2015/08/13/%E6%9C%AC%E9%80%B1%E8%A9%95%E8%AB%96%EF%BC%9A%E5%86%8D%E6%80%9D%E6%95%99%E5%B0%8E%E5%A4%96%E5%88%A4%E5%8C%96%E7%9A%84%E5%8D%B1%E6%A9%9F/


當前教會亂象之一是不少堂會把聖經教導「外判化」,有若干神學院與機構基於地方堂會教導之不足,紛紛開辦適切的課程,本是好事;然而在「名氣效應」下,再加上宣傳策略,堂會牧者若缺少智慧,短期的好處只會帶來長遠的惡果。
__筆者過往牧會時,主日學課程不會外請神學院講師或神學生任教,我也知悉有些堂會喜歡這樣做。若是講座或訓練,我贊成外請有專識的同工,但堂會的恆常聖經教導,我則堅持自家人來教導。
__無疑,有神學院講師主領聖經課程,對堂會而言,能節省成本,專職牧者毋須花時間備課,而信徒報讀會踴躍得多,於是在「叫好又叫座」的氛圍下,牧者樂見其成。這些外來或與堂會合作的課程,確實為部分堂會帶來方便與質素提升。
__後遺症卻是一旦此等課程長期或慣性「外判化」,堂會要找人教導聖經必然甚為困難,不成熟的學生會問 :「這科課程的教師有何資格教導 ?」「我為何要由他/她來教 ?」自信不足的教師則會婉拒堂會邀請,自問 :「我又不是專家,我怎敢教 ?」學習聖經與教導聖經,原是每位作主門徒要踐信的,如今成了「專業化」的玩意 ?
__堂會本應發揮「學習型組織」的強項,卻短視地追逐所謂「名氣課程」,這些外來的原是學習的助力,因著不當的安排與配套,反而成為「學習的阻力」了。多年前,曾有教導門訓的同工在神學院普及課程開科教授,問這位同工 :「為何不也在堂會教 ?」答案是堂會裡信徒無心學習與追求。畢德生牧師說得對 :「教導聖經的真實場景在地方堂會,而非神學院。」可惜是甚多教牧與信徒常把場景放錯了,造成了信仰質素的淺薄化。
__我們要反思是神學院與機構的角色,本應是培訓更多聖經教師,誰知它們扮演 「內容供應者」,不幸後果是聖經教導「外判化」。是時候,我們要形塑學習聖經的氛圍,毋須倚賴名人或名氣,人人研讀學習,共同追求,方為健康成長的教會。筆者敬重那些長年累月在地方堂會任教的主日學或聖經課程教師,你們忠心地默默無聞耕耘,奠下了教會教導真理的傳統,以致造就一群有根有基的基督門徒 !
-----------

環顧本港教會生態,差不多每日有來自不同神學院、機構與堂會舉辦的形形色色課程、講座與聚會進行。正如筆者於上周文章〈教導外判化〉提及的亂象,既有這麽多大小與長短不一課程進行,本港教會的聖經學習與教導應是不錯的。
__按照《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反映,本港教會舉辦培育課程次數明顯下降 (45頁);過去三年舉辦培育課程的堂會,其中主日學師資訓練一項由99年的46.9%下降至14年的24.9%。這現象說明了現時整體教會聖經教導力的下降。
__筆者理解會有人不同意我的判斷,發出質疑 :「不是有很多信徒參加中神生命之道、明道社、環球聖經公會、Bible Study Fellowship (BSF) 與不同神學院等課程,怎能說教會學習聖經方面出問題 ?」筆者肯定上述神學院與機構於提升信徒學習聖經所作的貢獻,現時整體教會教導出了問題,責不在於這些「中介者」。
__從內容供應者的角度,現時不少堂會教導聖經積弱不振,這些「中介者」樂意為地方堂會提供優質師資與課程,補助堂會的不足,提升信徒學習聖經水平,確是好事。倘若我們只從多了人次恆常學習聖經,或從市場角度理解,這些「中介者」所作出的貢獻,應有正面的評價。
__然而,就筆者有限的觀察,教導外判化帶來是地方堂會群體學習的斷環。完整的學習循環,正如庫伯 David Kolb) 倡導的「經驗學習圈」,包括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如從「知情意行」角度來看,「中介者」只能在「知」層面做得最好,而最弱的自然是「行」道了。倘若聖經學習純粹是「知」性與個人學習,這些「中介者」如同其它教育組織一樣,所作的已功德無量 !
__正因為學習聖經,不只是為了個人好處,乃是建立整個信仰群體(地方堂會);學習的經驗必須面對「情」、「意」、「行」挑戰,才能在學習循環方面持續成長。當教導聖經與堂會牧養分割,分享經文與個人生活的掙扎不再發生於信仰群體,學習了真理卻沒有意慾要實踐出來,於是整體香港教會多了是「頭大心小、雙手乏力」(big Head, small Heart, weak Hands) 的信徒了。
__通常這些「中介者」課程要面對不同教會的差異,於是教導聖經務求正確,而應用層面儘量一般化與表面化,難求於具體場景的信仰思考與應用。長此下去,筆者憂心是我們培育了大量被動的「知性」學習者,如同法利賽人與文士一樣熟悉經文,然而消費聖經是不錯又能滿足敬虔的活動,但這些學習已抽離真實世界生活與群體成長。牧者有責任要帶領、教導、牧養羊群走回正道,不要把教導外判化,帶來更多批判堂會教導不足卻不肯進場教導的信徒,聖經學習從來不是滿足一己的消費生活 ! 那些聲稱我只教導聖經而「行道自理」(應用聖經自己處理」的,同樣在教導方面只做了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__教導聖經要實用,可惜我們不重視整全基督教教育,結果「實用主義」帶來是市場的競爭,爭奪客源,結果是整體信徒的靈命積弱不振。從本港265間堂會,累積405次「自然教會發展」診斷報告反映,八項質素中,靈性平均分是38.7,仍是最低分的一項。惟有提升堂會的聖經教導與學習,才能建立面向時代而能持守真道的信徒。「中介者」只是輔助,不要容許它們「喧賓奪主」 !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