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教新看到以上兩篇文章提及聖經教導「外判化」既問題,我亦諗緊相關既野呢…
若要細分聖經教導,可以分為經卷科、神學科、實用科等…
我想嘗試從幾方面作出一些分析。
師資
其實要求教會自己負責教課程係一件好唔容易既事。
通常牧者係教會內被expect係萬能的,
要識行政、關顧、牧養、教導、敬拜……
那到底牧者有多少時間去預備教學用的材料呢?
突然想起,自己教會通常係唔會搵平信徒教課程的,唔知係因為咩原因呢?
可能係因為我地d會友人口基數夠大,故易搵到有一定學歷既人教吧…
那小型堂會呢?他們可能難以搵到自己人教……
課程類型
呢個可以用demand & supply既角度去思考。
對資源有限的堂會來說,只能根據內部資源及需求去開辦課程。
而參考中神延伸既數據,神學科既吸引力遠低於各類實踐科及聖經科。
可以推斷堂會在開辦課程上可能傾向辦一些熱門/較具吸引力的課程。
而各機構因有熟悉相關範圍/具備學歷的同工,故能針對不同需要講授各類型的課程,
而由於潛在參與者夠多,他們甚至可以開辦一些較為冷門既課程。
相對來說,這亦會影響信徒參與那一邊的課程的意欲。
課程認可
係呢個學歷與工作掛勾既世界,讀完有咩拎走亦係一個好實際既問題。
直白一點即是說,讀完對自己張cv有咩作用?
我上左幾間神學院既網站,發覺有好幾間都會問申請人有冇讀過任何神學課程。
而部份機構的招聘要求亦會列明「具神學訓練者更佳」。
我唔係懷疑上堂既信徒既熱心,但若堂會和外間機構所提供的課程水平差異不大的話,
而讀完外間的課程之後又有更大的額外價值,那我為何不選擇到外邊上課?
總結/個人想法
根據我的觀察,會在我所在的教會上基教課程的通常是中年的信徒,
呢個會否係一個警號,提醒我們要鼓勵年輕的信徒多加學習真道?
另一方面,我認為學歷/對課程的認可亦在某程度上影響了信徒選擇在甚麼地方上課。
而課程的供求亦對中小型堂會帶來很多挑戰。
大型堂會或者尚有足夠的師資/參加者,那小型堂會又該如何自處?
最後一點係,其實我地對教導聖經既看法是甚麼?
係一個好勁既人教一大班人?定係好多個少少勁既人教好多個細group?
仲有既係,到底教會既聖經教導係咪應定位成「初階」,
而將高中階留比外間機構講授?呢個又係一個好難答既問題……
================
https://hkchurch.wordpress.com/2015/08/13/%E6%9C%AC%E9%80%B1%E8%A9%95%E8%AB%96%EF%BC%9A%E5%86%8D%E6%80%9D%E6%95%99%E5%B0%8E%E5%A4%96%E5%88%A4%E5%8C%96%E7%9A%84%E5%8D%B1%E6%A9%9F/
當前教會亂象之一是不少堂會把聖經教導「外判化」,有若干神學院與機構基於地方堂會教導之不足,紛紛開辦適切的課程,本是好事;然而在「名氣效應」下,再加上宣傳策略,堂會牧者若缺少智慧,短期的好處只會帶來長遠的惡果。
__筆者過往牧會時,主日學課程不會外請神學院講師或神學生任教,我也知悉有些堂會喜歡這樣做。若是講座或訓練,我贊成外請有專識的同工,但堂會的恆常聖經教導,我則堅持自家人來教導。
__無疑,有神學院講師主領聖經課程,對堂會而言,能節省成本,專職牧者毋須花時間備課,而信徒報讀會踴躍得多,於是在「叫好又叫座」的氛圍下,牧者樂見其成。這些外來或與堂會合作的課程,確實為部分堂會帶來方便與質素提升。
__後遺症卻是一旦此等課程長期或慣性「外判化」,堂會要找人教導聖經必然甚為困難,不成熟的學生會問 :「這科課程的教師有何資格教導 ?」「我為何要由他/她來教 ?」自信不足的教師則會婉拒堂會邀請,自問 :「我又不是專家,我怎敢教 ?」學習聖經與教導聖經,原是每位作主門徒要踐信的,如今成了「專業化」的玩意 ?
__堂會本應發揮「學習型組織」的強項,卻短視地追逐所謂「名氣課程」,這些外來的原是學習的助力,因著不當的安排與配套,反而成為「學習的阻力」了。多年前,曾有教導門訓的同工在神學院普及課程開科教授,問這位同工 :「為何不也在堂會教 ?」答案是堂會裡信徒無心學習與追求。畢德生牧師說得對 :「教導聖經的真實場景在地方堂會,而非神學院。」可惜是甚多教牧與信徒常把場景放錯了,造成了信仰質素的淺薄化。
__我們要反思是神學院與機構的角色,本應是培訓更多聖經教師,誰知它們扮演 「內容供應者」,不幸後果是聖經教導「外判化」。是時候,我們要形塑學習聖經的氛圍,毋須倚賴名人或名氣,人人研讀學習,共同追求,方為健康成長的教會。筆者敬重那些長年累月在地方堂會任教的主日學或聖經課程教師,你們忠心地默默無聞耕耘,奠下了教會教導真理的傳統,以致造就一群有根有基的基督門徒 !
-----------
環顧本港教會生態,差不多每日有來自不同神學院、機構與堂會舉辦的形形色色課程、講座與聚會進行。正如筆者於上周文章〈教導外判化〉提及的亂象,既有這麽多大小與長短不一課程進行,本港教會的聖經學習與教導應是不錯的。
__按照《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反映,本港教會舉辦培育課程次數明顯下降 (45頁);過去三年舉辦培育課程的堂會,其中主日學師資訓練一項由99年的46.9%下降至14年的24.9%。這現象說明了現時整體教會聖經教導力的下降。
__筆者理解會有人不同意我的判斷,發出質疑 :「不是有很多信徒參加中神生命之道、明道社、環球聖經公會、Bible Study Fellowship (BSF) 與不同神學院等課程,怎能說教會學習聖經方面出問題 ?」筆者肯定上述神學院與機構於提升信徒學習聖經所作的貢獻,現時整體教會教導出了問題,責不在於這些「中介者」。
__從內容供應者的角度,現時不少堂會教導聖經積弱不振,這些「中介者」樂意為地方堂會提供優質師資與課程,補助堂會的不足,提升信徒學習聖經水平,確是好事。倘若我們只從多了人次恆常學習聖經,或從市場角度理解,這些「中介者」所作出的貢獻,應有正面的評價。
__然而,就筆者有限的觀察,教導外判化帶來是地方堂會群體學習的斷環。完整的學習循環,正如庫伯 David Kolb) 倡導的「經驗學習圈」,包括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如從「知情意行」角度來看,「中介者」只能在「知」層面做得最好,而最弱的自然是「行」道了。倘若聖經學習純粹是「知」性與個人學習,這些「中介者」如同其它教育組織一樣,所作的已功德無量 !
__正因為學習聖經,不只是為了個人好處,乃是建立整個信仰群體(地方堂會);學習的經驗必須面對「情」、「意」、「行」挑戰,才能在學習循環方面持續成長。當教導聖經與堂會牧養分割,分享經文與個人生活的掙扎不再發生於信仰群體,學習了真理卻沒有意慾要實踐出來,於是整體香港教會多了是「頭大心小、雙手乏力」(big Head, small Heart, weak Hands) 的信徒了。
__通常這些「中介者」課程要面對不同教會的差異,於是教導聖經務求正確,而應用層面儘量一般化與表面化,難求於具體場景的信仰思考與應用。長此下去,筆者憂心是我們培育了大量被動的「知性」學習者,如同法利賽人與文士一樣熟悉經文,然而消費聖經是不錯又能滿足敬虔的活動,但這些學習已抽離真實世界生活與群體成長。牧者有責任要帶領、教導、牧養羊群走回正道,不要把教導外判化,帶來更多批判堂會教導不足卻不肯進場教導的信徒,聖經學習從來不是滿足一己的消費生活 ! 那些聲稱我只教導聖經而「行道自理」(應用聖經自己處理」的,同樣在教導方面只做了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__教導聖經要實用,可惜我們不重視整全基督教教育,結果「實用主義」帶來是市場的競爭,爭奪客源,結果是整體信徒的靈命積弱不振。從本港265間堂會,累積405次「自然教會發展」診斷報告反映,八項質素中,靈性平均分是38.7,仍是最低分的一項。惟有提升堂會的聖經教導與學習,才能建立面向時代而能持守真道的信徒。「中介者」只是輔助,不要容許它們「喧賓奪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