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數星期前,青少年牧區不同小組的組長/區牧聚在一起分享各自小組的情況。
在過程中聽了一些很扎心又很現實的情況,我嘗試記下一些自己的觀察。
1)全數成員踏入職場的小組持續面對出席人數急速下降的處境。大家已相識了差不多十年,開小組逐漸成為例行公事。此外,不少人面對屬靈生命不冷不熱的困境,正在思索自己上教會的目的。另外,職青亦面對人生階段不斷轉變及難以邀請新朋友回教會的情況。
2)踏入職場不足三年/尚有在學成員的小組需要面對組員之間的共同話題漸趨不同,與及彼此屬靈及人生追求的差異持續變大的情況。另外,小組亦要煩惱於小組本身的定位及未來方向。
3)大專生群體仍然是人數最多以及最活躍的群體。這個群體需要面對的是缺乏生命師博以及多姿多采的大專生活的引誘。另外,成員亦會憂慮在離開校園後在教會內的去向/安排。
與此同時,最新一期的香港教會普查剛剛發佈,提及「教會於牧養大專生與初職不過五年的信徒,明顯處於劣勢。」。這似乎反映了不少教會都未能好好地牧養年青的一代。我想到以下數個原因…
1)信仰與生活的密切性
隨著年紀增長,大家的信仰的根底&心態將會逐漸影響大家會否留在教會。在高中/大專時代,不少人是因為「幸福音」而信耶穌,他們在經歷人生低谷或挫折時,很容易會怪罪於神又或者選擇離開教會。此外,對聖經的一知半解亦會令部份人覺得信仰與自己的生活關連不大,故不想再浪費時間。
2)缺乏屬靈引導者
引導者(又或者生命師博)一直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年青的一輩期望有夠年長的人在其生命當中同行,並提供一點屬靈上的引導。與此同時,職青亦面對相同的處境,自己亦在職場的生活掙扎中。上一代的缺乏亦使這問題繼續延伸至下一代。另外,不少年長的一輩擔心自己不符合資格,因而減少投身其中的意欲。
3)男女關係
信仰群體在男女關係這個話題上一直處於尷尬的局面。一方面教內認為青少年不應該找一個非基督徒作伴侶,另一方面卻未有足夠的支援幫助肢體去處理男女關係/教導相關的價值觀,因此年輕基督徒對關係的想法大多是受原生家庭、劇集電影、情歌等所塑造。另外,有些群體無可避免地需要面對內部男女關係複雜的困境(如A的現任女友是好友B的前度女友等),這無形中會破壞了群體內的關係。此外,男女比例不均亦是歷年來教會難以解決的困難。
(tbc)
------------------
進入「空巢期」的香港教會
「教新」於2月4日發布了「2014香港教會普查」成果,是次調查期為2014年3月時教會的面貌,故未能全面反映9月底爆發「雨傘運動」帶來對地方堂會的影響程度。
筆者於上屆教會普查 (2009年) 撰文,以「四中」(中產、中年、中女、中興) 現象來形容教會整體發展 (《回歸十年‧使命再思 – 香港教會研究2009》,53-60頁),五年後的今日,教會果然呈現「中年後期」的發展跡象,即安於現況、力不從心、活力下降。
2014年反映華語堂會數目有1,287間,較2009年增加了37間;而英語及其它語言堂會之數目將稍後發表。堂會開始崇拜聚會年數中位數,由25年上升至 28年;平均每4間堂會有1間是50年或以上 (25.7%)。
過去五年,只有43間(3.3%)堂會表示曾經植堂;植堂大幅放緩,由1989-1994年度的3.9%下跌至2009-2014年度的0.6%。當然,有人認為香港整體堂會數目已經飽和,不再需要另植新堂;但從整體發展與牧養需要,堂會要重新思考是「小眾」的需要,我們需要更多不同種類、風格與文化的堂會新品種,純粹量化只求人數增多,不斷複製的單一類型堂會,不能滿足來自不同層次的需要。
問及堂會,有計劃於未來五年植堂的,只有145間(11.3%),較2009年的216間(17.3%),而有意向於未來三年擴堂的堂會,同樣由2009年的505間(40.4%)下跌至2014年的385間(29.9%)。這明顯反映「中年後期」教會的繁殖意向與能力下跌。同樣,堂會於佈道、培育、社關、差傳等動力也全面放緩。
整體香港教會的平均每週出席崇拜人數由2009年的292,287人,上升至2014年的305,097人,共增長了12,810人。歷屆香港教會普查,均用五個類別 (名冊會友、居港會友、崇拜人數、領聖餐人數、會眾人數) 互作比較,其中平均每週出席崇拜人數較為準確反映實況。再參考過去受洗人數,平均每年為16,180人,而五年的推算為80,900人。這兩幅圖畫放在一起,其中呈現的情景有可能是五年內應多了不少於80,900人初信而受洗加入教會,但我們同一時期有不少於60,000名信徒流失。當然,其中有部分安息主懷,移民、外地升學或轉往英語教會聚會,然而出走或離開堂會的信徒仍有一定比重,值得我們關注。
本港教會一直以來,佈道事工做得不錯,從每年整體受洗人數可見;現時反映是我們的牧養出現了問題,導致 25-44歲這組年齡層比例少於香港整體人口結構。1999年時,教會佔有41.6%,至2014年,教會於這組年齡層跌至27.4% (全港為31.0%)。教會於牧養大專生與初職不過五年的信徒,明顯處於劣勢。
借用艾力遜 (Eric Erikson) 的成長理論,成年中期的教會,面對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的挑戰;我們呈現是精力下降,停滯發展、向外不感興趣的局面。教會進入「空巢期」,一批下一代出走教會,教會領導層出現斷層危機。「2014香港教會普查」為香港教會發展響起了預警訊息 !
-------------------------
「空巢期」的香港教會–失去動力、活力的信仰群體?
教會更新運動(「教新」)所進行五年一度的「香港教會普查」,剛在2014年完成了最近一個5年的統計,並在今年2月4日於伯神由胡志偉牧師進行了簡報。(參時代論壇之報導)
另外,胡牧師也在「教新」最近一週的評論中,以〈進入「空巢期」的香港教會〉為題,撰文對所得數據作出分析和回應(參「教新」wordpress),並以「中年後期」作為形容,對當下教會作為描述,形容為「安於現況、力不從心、活力下降」。
綜合時代論壇之報導與教新之評論,胡牧師主要是從所得的數據,以再上一次的五年普查作為對比,重點式的指出三大方面的問題,從而得出「中年後期」的結論,這三方面的問題如下:
- 對植堂的計劃與意向的數據
- 崇拜的增長率對比起受浸人數的增長率
- 青少年事工問題與青少年及大專信徒流失
胡牧在其評論中,以下面一段說話對「空巢期」的教會作為「預警」作結:
借用艾力遜 (Eric Erikson) 的成長理論,成年中期的教會,面對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的挑戰;我們呈現是精力下降,停滯發展、向外不感興趣的局面。教會進入「空巢期」,一批下一代出走教會,教會領導層出現斷層危機。「2014香港教會普查」為香港教會發展響起了預警訊息 !
當然,我們還未有這次普查的詳細報告(時代論壇之報導指「教新」將於年底出版文集,進一步解釋有關統計結果),但這次簡報所指出當下教會所面對的問題,實在需要我們刻不容緩的正視。對於以上三點問題,實在值得反思。
第一,教會對植堂普遍失去興趣,或者出自兩個原因:一,教會人數沒有增長,植堂沒有在「功能上」的需要;二,教會的發展模式漸漸轉向大形教會(Mega-church),傾向集中資源,完善制度與管理。對此,我也曾因著韓國的mega-church事件,以初期教會切入,思考過Mega-church與神的計劃的問題(參〈從「從「趙鏞基涉及經濟「問題」」,思想到神所建立的教會」),在此不再多談,只在此帶出一個問題:這個教會發展模式的轉變,所反映出更深層的問題是什麼?胡牧師對此描述為「教會的繁殖意向與能力的下跌」,並再引伸至「堂會於佈道、培育、社關、差傳等動力也全面放緩」,這又指出了教會的什麼深層問題?
第二,關於崇拜的參與人數與受浸人數的不成比例,是否單單的因為「舊信徒出走」?胡牧師也承認「其中有部分安息主懷,移民、外地升學或轉往英語教會聚會」,但我認為,我們同時也應該檢視「新受浸」者的年齡分佈,來看看是否在「受浸」者這最前線數據,已出現了「中年後期」的現象。再者,另一個可能性是否這些「新受浸」信徒根本在五年內已離開了「堂會」?這進一步要問的是我們當下的「佈道策略」,究竟「吸引」了一群何等樣的信徒?是一群願意委身基督,在教會事奉的門徒;還是一群以教會為service provider的消費者?又或是(超級希望這不是現況),借教會之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小學派位的「重要」5分,又或是華聯會中一個「位」?)以上這些,或者在「教新」的詳細報告發出後,才可進一步看到實況。
第三,關於青少年事工的問題,這似乎是一個影响更為深遠的關注。其實,在胡牧師的評論中,所指出的其實同樣包括了25-44歲這被稱為「職青」的年齡層之問題,胡牧指出「教會於牧養大專生與初職不過五年的信徒,明顯處於劣勢」。這顯示了什麼?這是否顯示了現時教會的牧養與領導,與年輕一群越來越脫節,使得這年輕一群,於教會內找不到對信仰的期望,甚至進一步出現對教會的失望?另外,胡牧師指出這次的報告只是截至2014年3月的數據,並不能全面反映「雨傘運動」的影響。其實「雨傘運動」所反映出來的,似乎也帶出了年輕一群與年長一群對社會看法的「兩極化」,從而帶來了「撕裂」。這在教會內又如何?教會於「雨傘運動」中之取向,是否又如胡牧師所言:「安於現況」,以致失去了對時代的承擔,從而也失去了對年青一代之承擔?
最後,我認為「教新」這次普查帶來的,只是從大量堂會給予的「數字」作出的「數據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而非「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我相信,在「教新」這些數據所得到的啟示之後,我們同時也應該反思,今天教會所關注的是什麼;弟兄姊妹對信仰的期望與委身是什麼;教會本身又是什麼。我們應該從不同年齡群的團契週會內容,不同形式聚會主題的出席情況,以致教會講壇宣講的焦點等等,作為切入點去更深認清當下教會在「本質」上所面對的問是是什麼,從而出現今天從數據上所得的警示。然而,我相信當耶穌基督作為教會的頭,當教會成為耶穌基督的身體,教會就應該充滿活力,滿有靈性,滿有朝氣;但當這些似乎是一步一步遠去的時候,這又代表什麼?
主啊,求你讓教會成為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