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我的中神延伸課程 2 : 《以賽亞書》1-12章當中的文學、歷史、神學

呢份係功課黎, 都係度分享下啦~~

=============================

在以賽亞書頭十二章中,經文總共有三個主題。第一個是描寫猶大的官長和眾民所犯的罪。第二,是作者介紹了自己接受呼召的經歷及上帝面對其子民叛逆時交待以賽亞要做的事。第三個主題是記載先知針對猶大國面對外敵時的作為所宣講的神諭。
為講述以上的三個信息,作者揉合了文學、歷史及神學三者於經文中。針對第一個主題,以賽亞運用了不少文學手法去描寫當時猶大國的行徑以及神面對叛逆的百姓時的反應及想法。第一章十八節是其中一個例子,經文用丹顏去形容眾民的罪。根據第二章七至八節的歷史描述,當時的猶大非常富足,但人們卻在經濟、軍事、宗教等方面遠離上帝的訓誨。此外,當時的領袖並沒有做好自己的本份,反倒帶頭欺壓窮人。這些惡行都是上帝所不喜悅的,故衪興起亞述這個國家,使用戰火管教猶大。這亦可理解為神針對子民叛逆的神學。
為表達第二個信息,先知透過描繪天庭的景象去顯出上帝的偉大和聖潔,幫助讀者明白他在朝見上帝時的經歷。此外,經文亦透過「直到城邑荒涼,無人居住」這句話去描繪猶大將來會面對的悲涼慘況及先知當時所接受的呼召是多麼地沉重同時亦讓讀者了解到神愛衪的子民到底的心意。上帝雖然知道眾百姓不會在意衪的宣講,但仍決意派遣先知去傳話,希望子民會明白自己所犯的罪並快快回轉。
以賽亞透過第七和第八章的經文去敘述第三個信息。經文幫助我們進入當時猶大面對亞蘭和以色列入侵時所處的境況。上帝透過先知向大衛家表明神將與他們同在去面對戰火,保守其國家不受侵略。同時亦勉勵亞哈斯王悔改,作一個倚靠上帝的掌權者。但由於亞哈斯王拒絕上帝的幫助,故作者代表上帝宣佈對猶大的處罰,這境況是南北國分烈之後前所未有的,就是亞述國將在不同層面欺壓猶大,令猶大受到不少屈辱。
上述的段落簡短的介紹了經文中如何用文學、歷史和神學去表達這三個主題。以下將解釋三者為何不容分割。首先,以賽亞書的文學幫助我們明白當時的歷史處境。作者所用的比喻等文學手法令讀者得以想像到亞哈斯王掌權時猶大的作為是多麼的驕恃。縱使讀者未能身歷其境,亦能透過種種文學手法去想像當時的境況有多惡劣。另一方面,結合文學與歷史能使讀者更了解上帝對其百姓的愛和管教的原因。上帝並不是無中生有的處罰猶大眾民。當我們知道歷史上的猶大國在處理外交及國內民生事務時的問題時,自然會明瞭上帝發起管教的因由和衪對子民的愛。以第六及第七章為例,經文顯示了亞哈斯在面臨戰火時仍然不肯回轉倚靠神,企圖倚靠外力去解決困難。若缺乏上述經文展示的歷史,我們將難以理解大衛家的叛逆以及神施行管教的目的。因此,我們可以斷言文學、歷史、神學三者各有其用處,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
26/12/2013 update  : 功課的comment
上文指出的三個主題彼此間有何關係? 是否關連於同一個中心信息?
可嘗試更多思考一些問題,如:
---以賽亞書的文學結構與其主題信息有何關係?
---先知的神學觀念如何影響他解讀所身處的歷史處境,從而發出相應的信息?
---書中的文學手法如何將各方面的信息(責備、安慰、應許等)結合起來?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沒完沒了的境況

唔知有冇分享過,我很喜歡看主內肢體的文章。我好鐘意睇佢地點樣在生活中活出信仰。
以下這個弟兄是其中一個我欣賞的人,他的文字既有生活見證,亦有對信仰的反思,一直令我獲益不少。

最近面對緊一兩件事,很明白人的愛有其限度;
有些感受除了上帝,沒幾個人能明白。
在掙扎中,真的有非常苦的感覺,苦得不知怎樣尋找幫助。
應怎樣去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又應怎樣去面對看似沒完沒了的境況?
我不懂回答。。
我只能承認我的無知,只能透過禱告去說出那些負面的感受。

在過程中,我發覺我又再一次明白自己要去信靠那位愛的源頭,
因為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
另一方面亦學習去看到那看似看不到的美好。
愛,是一個決定。既然下定決心,就要做到底。

---------------------------

「若果我不是信耶穌,而是變成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你還愛不愛我?」

在那世界停頓的片刻,我的思想好像雲遊了大半個世紀,若果因為她信耶穌就不愛她,日後,我也可以說因為她肥了、老了、醜了、眼睛花了、沒有情趣了、不再覺得我講的話有趣了,又或者等等的任何一個轉變而不愛她。若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愛是什麼呢?愛是什麼呢?

良久,我明白了。於是開口回答說:「愛。」這時,我知道愛是什麼了。所以,我在三個月後的婚宴上說,愛,就是一個信念。愛,是一個你下了決心,決定了要這樣行,就要行去下的信念。

今天,我想,我可以更加清楚的說:愛,是一個決定。 ,是一個你下了決心,決定了要這樣行,就要行去下的信念。

今天,我想,我可以更加清楚的說:愛,是一個決定。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轉載 :回到羅馬帝國處境 重塑耶穌社會形象




「背金句文化」流行於華人教會,信徒不知不覺抽離文本脈絡,忽略前文後理,無視歷史情境,甚至將後世教會教義思想讀進福音書中,令聖經內容無法與現實世界對應。由德慧文化主辦之「耶穌、福音與社會」課程已於九月十七日至十月十五日一連四堂舉行。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兼任講師任志強博士以保羅新觀帶領會眾回到歷史現場,從當時目擊者及福音書早期讀者的歷史處境重新理解耶穌當時其實是甚麼回事,又對今日華人教會留下怎樣的啟示。
  耶穌時代由希律家族治理,當權者以剝削壓迫馳名,在歷史背景底下任志強博士提醒:「大部分人忽略了耶路撒冷聖殿當時不單是宗教場所,更是巴勒斯坦猶太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權力核心,好比今日的聯合交易所。」由政府委任的大祭司階層是腐敗的權力結構,政教勾結嚴重,大祭司為利益大徵聖殿稅,更向交不起稅的基層強制借貸,基層人民因此欠債纍纍。
  他續指「福音」一詞來源於希臘語「euaggelion」,是指一道由皇室或當權者發佈,公告天下的好消息,有時會帶來特赦、寬免稅收等,說:「所以說耶穌出生是福音,是顛覆的行動,也是希律王和全城的人都不安的原因。」福音指的是上帝的國將要取代羅馬帝國,更與殘暴、壓制、剝削的羅馬帝國截然相反,他認為:「耶穌不是為我們而死,而是為全世界的罪孽而死。」
  居於被欺凌之地 治病控訴不公義
  聖經中常強調「加利利人耶穌」,任博士指出加利利是備受羅馬帝國忽視、鄙視、踐踏欺凌之地,當地聚集赤貧的人、罪犯、無家者等,也是反權威、反羅馬、抗拒耶路撒冷的溫床。耶穌受試探、八福、主禱文等,都是貼近當時人民受壓榨的處境而寫,例如主禱文提到的「惡者」,當時人明白指到羅馬兵、官員、凱撒大帝等權貴。
  「耶穌到處治病,是對社會不公作出抗議。」任博士說,巴勒斯坦一帶因資源分配傾斜,導致邊緣羣體患病人口眾多。在古代中東,患病的人會失去經濟能力,割離社會網絡,耶穌治病是憐憫弱者,回復他們的基本經濟能力,重返社會,同時控訴不公義的經濟政策。
  他續解讀四卷福音書均有記載的「山上筵席」(或稱「五餅二魚」),指出並非單單記載餧飽數千人。當時逾越節近了,經濟好的人都上耶路撒冷獻祭慶祝,留在加利利的均是沒有經濟能力,或不被歡迎進耶路撒冷的人。耶穌留在加利利與數千個無處可去的加利利人一同擘餅,他解釋:「擘餅在猶太文化中,是確認彼此關係、確認同屬一個羣體的行動,耶穌的此舉是確認他們在上帝國度裏有分,他們亦因此而認定耶穌是先知。」
  進城挑戰權貴勢力 以比喻斥責大祭司
  往後,耶穌在凱撒利亞腓立比首次正面確認彌賽亞身分,任博士指出該處是敬拜諸神的希臘羅馬宗教重鎮,耶穌的舉動甚有向宗教、政治勢力挑戰的意味,他比方說:「情況就如今日神學院老師或教牧,在車公廟門口祈求上帝臨在一樣。」耶穌隨即談到信徒要背負十字架跟隨祂,是因祂知道有權勢的人一定會令祂慘死,着信徒有心理準備會被釘十字架。
  耶穌在世最後階段選擇「直搗」耶路撒冷,以王的身分進城,卻騎着驢,任博士說:「這是來個令人抓頭的逆轉,顛覆大眾對王者和權力的想像。」聖經又記載圍觀的羣眾不斷喊叫「Hosanna(和撒那)」,他解釋很多信徒誤以為是歡呼的意思,但原文是指到「來救我們!」呼求拯救的意思。
  「耶穌走進聖殿大罵賊窩,他嬲怒的不是買賣和兌換的人,而是祭司長和文士,經文也顯示他們知道自己是耶穌針對的對象。」任又指耶穌隨後連續說了幾個比喻,都是明顯地衝着聖殿權貴而來,例如兇惡園戶不賣園主的帳,園主多次追債不果,最後派出兒子希望能收回欠債,園戶最後竟謀財害命,「耶穌是在說自己,上帝曾差派歷世歷代的先知提醒權貴,最後派耶穌來,卻被釘十字架。」任博士總結說,聖殿事件是耶穌代表上主審判聖殿權貴的象徵行動,斥責他們造反,竊據讓萬民認識上主的地方。
  他多次強調:「耶穌是政治犯的身分而死,被看待成反抗羅馬帝國的人,是非常殘酷、血腥地慘死。」故此,在當代人及早期信徒感到難以解釋他們的信仰,保羅也花了很大氣力去承認相信一個政治犯是神。
  復活奪回話語權 籲教會重繫社會
  當權貴以為耶穌被釘死是大結局時,祂的復活成為最後發言之後的終極言說,帶來形勢大逆轉,讓帝國強權和宗教權貴失去最終話語權。耶穌甚至挑戰世俗成規的底線,用當時不能做見證人的女性來見證自己復活,「在福音書的復活敘述裏,首批知道耶穌復活的見證人卻全是女性。」
  任博士直斥:「今日大部分香港、世界華人教會自己畫地為牢,把自己困在四道牆內,二十世紀開始大部分教會都變成基要派、分離主義,遠離世界,其實對物質不認真是不相信道成肉身的顯示,耶穌也對世界認真得很。」耶穌降世的福音,不單是要人相信祂死而復活,更是要個人、羣體實踐,冒着生命危險將印記帶到世界,讓社會上勾結強權的勢力失去最終發言權。但任博士明白改變教會需要進程,也會引來一定的衝擊,呼籲說:「我們要支持任何令教會轉變的行動,重新思考教會與社會的聯繫,因為忍無可忍的時候已過了很多。」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爭取普選要「恆久忍耐」??

哥林多前書13章除左有"愛是恆久忍耐"
仲有呢一句: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引用經文,怎可以斷句取義?

與其用恆久忍耐作為理由去支持民主化要循序漸進,
咁倒不如都係用番羅馬書13章講順服掌權者啦..

====================================
基督徒應如何看待佔中?「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提出要用愛與和平非暴力手段佔中爭取普選,但播道會港福堂的堂主任吳宗文牧師質疑這是以脅迫手段爭普選,認為民主化要循序漸進,並引用聖經哥林多前書中的金句,指爭取普選亦要「恆久忍耐」,不能一步登天。同屬教徒的佔中起人之一戴耀廷反駁說,香港管治問題無出路,政府缺公信力,爭普選並非忍耐與否的問題。

Photo: 基督徒應如何看待佔中?「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提出要用愛與和平非暴力手段佔中爭取普選,但播道會港福堂的堂主任吳宗文牧師質疑這是以脅迫手段爭普選,認為民主化要循序漸進,並引用聖經哥林多前書中的金句,指爭取普選亦要「恆久忍耐」,不能一步登天。同屬教徒的佔中起人之一戴耀廷反駁說,香港管治問題無出路,政府缺公信力,爭普選並非忍耐與否的問題。

戴耀廷吳宗文教會辯佔中
吳:爭普選要恆久忍耐 戴:管治無出路
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cfm?File=20131030/nalgh/gha1.txt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